正史類
共三十部,計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二千作一千,誤,今核計實二十九部,二千一百三十二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 司馬遷撰,裴骃集解。
史記八十七卷 原釋,唐陳伯宣注,因裴骃說有所未悉,頗增損焉,然多取司馬氏索隱以為己說,今篇殘缺。(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此書本一百三十卷?!?
史記音義十九卷 徐廣撰。
〔繹按:隋志、通志略并十二卷,宋志、通考并二十卷,唐志、劉伯莊撰,書錄解題、宋志亦同。〕
史記索隱三十卷 司馬貞撰。
史記正義三十卷 張守節(jié)撰, 原釋,為漢書學(xué)者,此最精博。(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通考、二十卷,引原釋列是書之下,然審其文乃釋漢書中語,不應(yīng)在此,今姑仍之,今本散附史記中,亦作一百三十卷,無單行本?!?
漢書一百卷 班固撰。
〔繹按:今本一百二十卷?!?
漢書問答五卷 原釋、沈遵行撰,采諸儒為漢書說者,申釋其義,有博聞之益,然篇第頗差,討求未獲,闕列傳以下諸篇。(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通志略作沈遵撰?!?
后漢書九十卷 范蔚宗撰。
〔繹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
志三十卷 司馬彪撰。
〔繹按:即彪撰續(xù)漢書諸志也,書錄解題作后漢志?!?
新校史記一百三十卷 原釋,余靖等校正。(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以下三書,原釋亦見三史刊誤條下?!?
新校漢書一百卷 原釋,余靖等。(見天一閣鈔本。)
新校后漢書九十卷 原釋,余靖等。(見天一閣鈔本。)
三史刊誤四十五卷 原釋,皇朝張觀等校定,初秘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jiān)所收史記漢書誤,請行校正,詔翰林學(xué)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與靖、洎直講王洙,于崇文院讎對,靖等悉取三館諸本,及先儒注解、訓(xùn)傳、六經(jīng)、小說、字林、說文之類數(shù)百家之書,以相參校,凡所是正增損數(shù)千言,尤為精備,逾年而上之,靖等又自錄其讎校之說,別為刊誤四十五卷,(見文獻(xiàn)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國志六十五卷 陳壽撰。
陳詩庭云,讀書志作十五卷,誤,脫六字。
晉書一百三十卷 房喬等撰。
晉書音義三卷 何超撰。
宋書一百卷 沈約撰, 原釋,其書雖諸志失于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益,今世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未獲,趙倫之傳一卷,今闕,謝靈運傳,文注訛駁。(見文獻(xiàn)通考。)
齊書五十九卷 蕭子顯撰。
梁書五十六卷 姚察等撰。
陳書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
后魏書一百三十卷 魏收撰, 原釋,齊天保中始詔收撰,魏史收博采諸家舊文,隨條甄舉,綴屬后事,成一代大典,追敘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終孝靜,作十二紀(jì)、九十二列傳、十志析之,凡一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敘、九十四論、前后二表、一啟,然收諂于齊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開皇中,敕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壽作北史,并行于世,與收史相亂,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僅九十余篇。(見文獻(xiàn)通考。)
后魏紀(jì)一卷 原釋,隋魏澹撰,(見天一閣鈔本。)初高祖以魏收書,褒貶失實,平繪中興事,敘事不倫,詔澹別成魏史,澹斷自道武,下迄恭帝,為十二帝紀(jì)、七十八列傳、史論及例、目錄一篇,合九十二篇,退東魏孝靜帝稱傳,矯正收繪之失,收天子名則書,太子名則諱,澹諱皇帝名書太子,自收諱太武獻(xiàn)文之殺,使同善終天年,澹顯書之以懲逆,收書敵國皆曰死,澹曰卒,體裁簡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為主,故澹書亡闕,今才紀(jì)一卷存。(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澹書隋志一百卷,舊唐志、唐志并一百七卷,北史本傳九十二卷,蓋九十二篇,每篇為卷也其后以太宗紀(jì)補收書之缺,全書旋亡故今惟存此一卷。〕
后周書五十卷 令狐德棻撰。
北齊書四十九卷 李百藥撰。
〔繹按:唐志、讀書志、書錄解題、宋志及今本并五十卷?!?
魏書天文志二卷 原釋,唐張?zhí)刈?,魏書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舊本二訛作一,今校改,宋志作后魏天文志四卷,誤,今本亦二卷,補后魏書之闕?!?
隋書八十五卷 魏征等撰。
唐書一百三十卷 原釋,唐韋述撰,初吳克撰,唐史自創(chuàng)業(yè)訖于開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克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jì)志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史官于休烈又增肅宗紀(jì)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復(fù)于紀(jì)志傳后隋篇增緝,而不加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見文獻(xiàn)通考。)
唐書二百卷 劉煦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薛居正等撰。
原敘,昔孔子刪書,上斷堯典,下迄秦誓,著為百篇,觀其堯舜之際,君臣相與,吁俞和諧于朝,而天下治,三代以下,約束賞罰,而民莫敢違,考其典誥誓命之文,純深簡質(zhì),丁寧委曲,為體不同,周衰史廢,春秋所書,尤謹(jǐn)密矣,非惟史有詳略,抑由時君功德薄厚異世而殊文哉,自司馬氏上采黃帝、迄于漢武,始成史記之一家,由漢以來千有余歲,其君臣善惡之跡,史氏詳焉,雖其文質(zhì)不同,要其治亂興廢之本,可以考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九?!?
編年類
共三十八部,計五百七十九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六百六卷。〕
前漢紀(jì)三十卷 荀悅撰。
后漢紀(jì)三十卷 袁彥伯撰。
漢春秋一百卷 胡旦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漢春秋問答一卷 胡旦與門人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十國春秋三十卷 蕭方等撰。
晉春秋略二十卷 杜延業(yè)撰。
〔繹按:書錄解題引中興書目作杜光業(yè)?!?
太清紀(jì)十卷 原釋,梁王韻撰,起太清元年盡六年,初侯景破建鄴,韻四奔江陵,士人多問城內(nèi)事,韻不能人人為說,乃疏為一篇,問者即示之,元帝聞而取讀曰,昔王韻之為隆安記,言晉末之亂離,今亦可以為太清紀(jì)矣,韻因為之,然其議論皆謝之矣,又韻希帝旨,撰述多非實錄。(見文獻(xiàn)通考。)
釋按,太清上應(yīng)有梁字,隋志紀(jì)作錄八卷。
魏典三十卷 原釋,唐太常少卿元行沖撰,起道武帝,終宇文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關(guān),則書東魏為東帝,并載兩國事為凡例,微用編年之法,文約事詳,學(xué)者宗之,行沖以族出于魏,克意論著,引魏明帝時西柳谷瑞石,有牛繼馬后之象,舊史謂元帝本出牛氏,行沖以為非,因言道武名犍,繼晉受命,此其應(yīng)也,特為論載于篇。(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宋志作后魏典略?!?
三國典略三十卷 原釋,唐汾州司戶參軍邱悅撰,以關(guān)中、鄴都、江南為三國,起西魏,終后周,而東包魏、北齊、南總梁東,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遺,自二十一以下,卷闕。(見玉海藝文類,及文獻(xiàn)通考。)
〔繹按:通志略、宋志并二十卷?!?
五運錄二十卷 原釋,唐曹圭撰,起三皇迄隋,年世之略,(見文獻(xiàn)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十二卷,宋志作曹元圭五運圖十二卷,注云一作錄,通志略亦作十二卷,曹元圭撰,唐歷四十卷 柳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統(tǒng)紀(jì)一百卷 陳岳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四十卷〕
古今通要四卷 苗臺符撰。
唐歷目錄一卷 崔令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通歷十卷 馬總撰。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范質(zhì)撰, 原釋,初梁末帝無實錄,質(zhì)自以聞見補成之,其贊次時敘,最有條理。(見海藝文玉類。)
〔繹按:舊本上脫五代二字,今校增,陳詩庭云,玉海作建隆五代通錄,下開皇紀(jì)、玉海亦有五代二字?!?
開皇紀(jì)三十卷 原釋,鄭向,(見天一閣鈔本。)五代亂亡,史冊多漏失,向摭拾遺事,頗有補焉。(見玉海藝文類。)
唐朝年代紀(jì)十卷 焦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作圣朝年代記,注云一作紀(jì),通志略、璐作潞。〕
正閏位歷三卷 柳璨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宋志、上有補注二字。
建元歷二卷 張敦素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古今年號錄七卷 封演撰。
〔繹按:唐志、宋志并一卷?!?
嘉號錄一卷 韋美撰。
釋按,宋志作韋光美。
元類一卷 沈汾撰。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五位圖三卷 王起撰, 原釋,自開辟至唐,以五運為敘。(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宋志作五運圖一卷。〕
帝王歷數(shù)歌一卷 劉軻撰。
歷代年號一卷 李昉撰。
西漢至唐年紀(jì)一卷 李匡乂撰。
〔繹按:唐志、西漢作兩漢,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避太祖諱也,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義,皆傳寫之訛,或又作正文,亦避諱?!?
古今年代歷一卷 賈欽文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年歷圖八卷 龔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帝皇興廢年代錄二卷 武密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廢作衰?!?
帝皇年代圖一卷 鄭伯邕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古今類聚年號圖一卷 杜光庭撰。
〔繹按:舊本號訛作貌,今校改?!?
年號歷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帝王正閏五運圖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王字,今校增?!?
年紀(jì)錄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年號歷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與前重出?!?
唐至五代紀(jì)年記五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君臣圖三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二卷〕
原敘,昔春秋之后,繼以戰(zhàn)國,諸侯交亂,而史官(繹按,一本作氏。)廢失,策書所載紀(jì)次不完,司馬遷始為紀(jì)傳表志之體,綱羅千載,馳騁其文,其后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義,書元最謹(jǐn),一時無事,猶空書其首月,以謂四時不具,則不足成年,所以上尊天紀(jì),下正人事,自晉荀悅為漢紀(jì),始復(fù)編年之體,學(xué)徒稱之后世作者,皆與正史并行云。(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
實錄類
共三十三部,計八百四十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唐高祖至周世宗,今核計實八百一卷。〕
唐高祖實錄二十卷 敬播撰,房元齡監(jiān)修,許敬宗刪改。
正觀實錄四十卷 長孫無忌等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貞作正,避仁宗嫌名。〕
唐高宗后修實錄三十卷 令狐德棻撰,唐知幾、吳克續(xù)成。
〔繹按:玉海引志云,許敬宗皇帝實錄三十卷,高宗后修實錄三十卷,崇文目書目止有后修,書錄解題作十九卷,云本三十卷,今闕十一卷。〕
唐則天實錄二十卷 魏元忠等撰,劉知幾、吳克刪正,陳詩庭云,則天下應(yīng)依唐志增皇后二字,書錄解題云,今惟題克撰。
唐中宗實錄二十卷 吳克撰。
太上皇實錄十卷 劉知幾撰。
睿宗實錄五卷 吳克撰。
〔繹按:讀書后志、通考并十卷,書錄解題同,云館閣書目亦別有五卷者,讀書志、宋志、并作劉知幾、吳克撰。〕
明皇實錄一百卷 令狐峘撰,元載監(jiān)修。
肅宗實錄三十卷 元載監(jiān)修。
〔繹按:通考二十卷。〕
代宗實錄四十卷 令狐峘撰。
建中實錄十卷 原釋,唐史館修撰沈既濟(jì)撰,起大歷十四年德宗即位,盡建中二年十月,既濟(jì)罷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異于常者,舉終必見始,善惡必評,月必舉朔,史官雖卑,出入必書,太子曰薨,自謂辭雖不足,而書法無隱云。(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五卷?!?
德宗實錄五十卷
〔繹按:玉海云,德宗實錄五十卷,蔣乂、樊紳、林寶、韋處厚、獨孤郁撰,裴垍監(jiān)修、崇文目同?!?
順宗實錄五卷 韓愈等撰,李吉甫監(jiān)修。
〔繹按:玉海云,景祐中編次崇文總目,順宗實錄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詳?!?
憲宗實錄四十卷 沈傳師等撰,杜元穎等監(jiān)修。
敬宗實錄十卷 陳商、鄭亞撰,李讓夷監(jiān)修。
穆宗實錄二十卷 蘇景允等撰,路隋監(jiān)修。
諸仁煦云,穆宗實錄應(yīng)在敬宗實錄之前。
文宗實錄四十卷 原釋,起寶歷二年,盡開成五年,凡十四年。(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云,文宗實錄四十卷,蔣偕、王沨、盧告、牛叢撰,魏謩監(jiān)修,崇文目同?!?
武宗實錄一卷 韋保衡監(jiān)修。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并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又按:通志、校讎略云,實錄自出于當(dāng)代,崇文總目有唐實錄十八部,既謂唐實錄,得非出于唐人之手,何須一一釋云唐人撰,釋考總目所錄實錄,其原釋今可考見者,惟沈既濟(jì)建中實錄一部,然其余自可概見,知原本并不僅釋唐人撰三字,若題明某人撰,則鄭漁仲自撰藝文略,亦已如此,且總目之例,某人上皆冠朝代,故此處亦爾,漁仲不考前后,以意非駁,誤也?!?
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賈緯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梁太祖實錄一卷 郗象等撰。
〔繹按:舊本太祖訛作太宗,今校改,諸家書目并三十卷。〕
后唐懿祖紀(jì)年錄一卷 趙鳳等撰。
后唐獻(xiàn)祖紀(jì)年錄一卷 趙鳳等撰。
〔繹按:通志二卷?!?
后唐太祖紀(jì)年錄十七卷 趙鳳等撰。
后唐莊宗實錄二十卷 趙鳳等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志略、宋志并三十卷?!?
后唐明宗實錄三十卷 姚顗等撰。
后唐廢帝實錄十七卷 張昭等撰。
〔繹按:東都事略本傳,昭書名昭遠(yuǎn),避漢帝諱、止稱昭?!?
后唐愍帝實錄三卷 姚顗等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愍帝實錄應(yīng)在廢帝實錄之前?!?
晉高祖實錄三十卷 竇貞固等撰。
晉少帝實錄二十卷 竇貞固等撰。
漢高祖實錄二十卷 蘇逢吉等撰。
〔繹按:舊本高祖訛作高帝,今校改,書錄解題十七卷,云書本二十卷,今闕末三卷,中興書目作十卷,通考亦作十七卷,宋志十卷。〕
漢隱帝實錄十五卷 張昭等撰。
周太祖實錄三十卷 張昭等撰。
周世宗實錄四十卷 王溥等撰。
原敘,實錄起于唐世,自高祖至于武宗,其后兵盜相交,史不暇錄,而賈緯始作補錄,十或得其二三五代之際,尤多故矣天下乖隔,號令并出,傳記之士,〔繹按:一本作事?!秤炛囉榷啵叶袊?,實錄粗備,其盛衰善惡之跡較然,而著者不可泯矣。(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一?!?
雜史類上
共六十八部,計六百七十一卷。
〔繹按:今核計實六百六十一卷?!?
周書十卷 孔晁注。
越絕書十五卷 原釋,子貢撰,或曰子胥,舊有內(nèi)紀(jì)八,外傳十七,今文題闕舛,才二十篇,又載春申君,疑后人竄定,世或傳二十篇者,非是。(見文獻(xiàn)通考,玉海藝文類引前五句。)
陳詩庭曰,讀書附志云,越絕書、隋經(jīng)籍志、十六卷、崇文總目十五卷,繹按,書錄解題亦作十六卷,戰(zhàn)國策二十二卷。
〔繹按:隋志、通志略并二十一卷,唐志、三十二卷,書錄解題、三十卷,宋志、三十三卷,又兵書類重出亦同,今本三十三卷?!?
戰(zhàn)國策八卷 原釋,漢護(hù)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錄,書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向以戰(zhàn)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zhàn)國策,凡十二國,三十三篇,繼春秋以后、記楚漢之興,總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卷亡闕,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闕,又有后漢高誘注,本二十卷,今闕第一、第五、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曾子固重校戰(zhàn)國策敘云,劉向所定者二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又云,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姚令聲戰(zhàn)國策跋、姚令威后敘、并云崇文總目高誘注八篇?!?
〔又按:通考作十三卷,引原釋第五下有第十二字,與止存八卷句不合,蓋衍文也,今據(jù)陜西通志引崇文總目校刪。〕
吳越春秋十卷
〔繹按:隋志、唐志、讀書志、并十二卷?!?
吳越春秋傳十卷 原釋,唐皇甫遵注,初趙曄為吳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楊方者,以曄所撰為繁,又刊削之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書,考定而注之。(見文獻(xiàn)通考。)
漢武故事五卷 原釋,班固撰,本題二篇,今世誤析為五篇。(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諸家書目并作二卷,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九州春秋九卷 司馬彪撰。
〔繹按:宋志、十卷,又重出一部,卷同?!?
春秋后語十卷 孔衍撰。
〔繹按:《唐志》作《春秋后圖語》。〕
高氏小史一百十卷 高峻及子迥撰。
〔繹按:唐志、讀書后志、并一百二十卷,錄書解題一百三十卷,引國史志凡一百九卷,目錄一卷,中興書目一百二十卷,今本多十卷,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云,高氏小史名峻,一作崚?!?
南史八十卷 李延壽撰。
北史一百卷 李延壽撰, 原釋,南史、北史、唐高宗善其書,自為之?dāng)?,敘今闕。(《郡齋讀書志》引,見《文獻(xiàn)通考》。)
〔繹按:讀書志、今本無此文,書錄解題、通考、并八十卷。
又按:通志校讎略云,李延壽南北史,崇文類于雜史,非,繹考宋志,亦入別史類。〕
五代新說二卷 張絢古撰。
〔繹按:唐志,通志略、說并作記,讀書志、通考、宋志,絢古并作詢古?!?
建康實錄二十卷 許嵩撰。
金陵樞要一卷 王豹撰。
吳書實錄三卷 李清臣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六朝采要十卷 趙氏(失名)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史雋十卷 鄭暐撰。
〔繹按:困學(xué)紀(jì)聞考史云,崇文總目、史雋十卷,漢雋之名本于此?!?
十三代史選五十卷
〔繹按:宋志、不知作者,又重出一部三十卷,亦不著撰人。〕
隋平陳記一卷 稱臣悅撰,(姓闕。)宋志、不著撰人。
大業(yè)拾遺十卷 杜寶撰。
〔繹按:讀書志作大業(yè)雜記,通志略一卷?!?
大業(yè)略記三卷 趙毅撰。
大業(yè)拾遺一卷 顏師古撰。
〔繹按:通志略作拾遺錄,不著撰人,讀書志作南部煙花錄云,一名大業(yè)拾遺記?!?
隋季革命記五卷 杜儒童撰。
劉氏行年記十卷 劉仁軌撰。
〔繹按:唐、志二十卷?!?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 溫大雅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并五卷?!?
唐太宗勛史一卷 吳克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貞觀政要十卷 吳克撰。
唐書備闕記十卷 吳克撰。
明皇政錄十卷 李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明皇雜錄二卷 原釋趙元。(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書錄解題、一卷,通考、三卷,諸家書目及今本并題鄭處晦撰?!?
天寶亂雜西幸記一卷 溫畬撰。
〔繹按:宋志、無西幸二字,溫龠撰,注云,龠一作畬?!?
幸蜀記一卷 宋巨周撰。
〔繹按:諸家書目上并有明皇二字,唐志作宋巨撰,宋志、有明皇幸蜀錄,注云、一作宗拒,陳詩庭云,讀書志幸蜀錄三卷,李匡文、宋巨周、宋居白撰,又重出明皇幸蜀記兩卷,宋巨纂,實一書也,諸仁勛曰,通考亦無明皇二字,三卷?!?
開天傳信記一卷 鄭棨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讀書志、開天并作開元,誤。〕
河洛春秋二卷 包谞撰。
安祿山事跡三卷 姚汝能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汝龍?!?
邠志一卷 凌準(zhǔn)撰。
〔繹按:唐志、宋志、并二卷,書錄解題、通考、并三卷。〕
大唐新語十三卷 劉肅撰。
奉天記一卷 原釋徐岱,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作賀楚撰?!?
德宗幸奉天錄一卷 原釋,崔光廷。(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作光庭,宋志作庭光?!?
奉天錄四卷 趙元一撰。
興元圣功錄三卷 袁皓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不著卷數(shù)?!?
燕南記三卷 谷況撰。
唐故事稽疑十卷 崔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無唐字?!?
平蔡錄一卷 鄭澥撰。
〔繹按:唐志、宋志、上并有涼國公三字。〕
平淮西記一卷 路隋撰。
河南記一卷 薛圖存撰。
〔繹按:宋志二卷,薛國存撰?!?
太和辨謗錄三卷 原釋,李德裕等撰,憲宗時命傅師楚等撰,元和辨訪錄十卷,太和中德裕以其文繁,刪為三卷。(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舊本太和訛作元和,今據(jù)玉海所引及宋志校改,書錄解題、錄作略,傅師楚作令狐楚,讀書志亦作略?!?
太和摧兇記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書錄解題、太和野史三卷云,不著名氏,又太和摧兇記一卷云,文與上同,而不分卷?!?
乙卯記一卷 李潛用撰。
甘露記二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唐志、讀書志、書錄解題、通考、上并有野史二字,遂初堂書目作甘露野史,宋志作野史甘露新記一卷?!?
開成紀(jì)事三卷 諸家書目、不著撰人,宋志、楊時撰。
開成承詔錄二卷 李石撰。
文武兩朝獻(xiàn)替記三卷 李德裕撰。
〔繹按:讀書志、書錄解題、通考、宋志、并無文武二字。〕
唐錄備闕十五卷 歐陽炳撰。
〔繹按:宋志作歐陽迥,注云、一作炳。〕
會昌伐叛記一卷 李德裕撰。
正陵遺事二卷 令狐澄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本作貞陵,此避嫌名,說見前,下書同?!?
續(xù)正陵遺事一卷 柳玭撰。
平剡錄一卷 鄭言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觀奏記三卷 裴庭裕撰。
〔繹按:通志略作廷裕。〕
彭門紀(jì)亂三卷 鄭樵撰。
嚴(yán)昉云,此鄭樵唐人,非宋右迪功郎鄭樵也。
咸通解園錄一卷 張云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宋志、咸通下并有庚寅二字。〕
唐錄政要十二卷 林璠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廣陵妖亂志三卷 郭廷誨撰。
〔繹按:宋志、無廣陵二字,書錄解題、郭廷誨作鄭延誨。〕
中朝故事三卷 尉遲樞撰。
〔繹按:宋志二卷,樞作握,讀書志、書錄解題作偓?!?
云南事狀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鑾密記一卷 韓偓撰。
〔繹按:唐志五卷〕
會稽錄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唐志、上有乾寧二字,宋志作乾明會稽錄,注云、明一作寧又按以上原卷十二〕
雜史類下
共三十四部,計三百三十五卷
〔繹按:今核計實三十三部,三百三十一卷。〕
汴水滔天錄一卷 王振撰。
〔繹按:通考作王搌,傳寫之訛。〕
汴州記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王權(quán)撰。
梁列傳十五卷 張昭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太祖編遺錄三十卷 敬翔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朱梁興創(chuàng)遺編二十卷。〕
后唐列傳三十卷 張昭撰,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莊宗召禍記一卷 黃彬撰。
〔繹按:通考、上有后唐二字?!?
晉朝陷番記四卷 范質(zhì)等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讀書后志、并作石晉陷番記,宋志一卷云,不知作者,書錄解題云,質(zhì)本傳不載,故館閣書目云,不知作者。〕
陷虜記三卷 胡嶠撰。
周世宗征淮錄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朝革命錄三卷 徐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入洛私記十卷 江文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補國史六卷 林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補記三卷 程匡柔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記作紀(jì),卷同,書錄解題,馬令南唐書并作程匡柔,宋志作唐補注記,十三卷,程光榮撰,注云、榮一作柔,蓋因避諱、改匡為光?!?
史系二十卷 賈緯撰。
唐朝綱領(lǐng)圖一卷 南卓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五卷。〕
唐圣運圖二卷 薛珰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國史補三卷 李肇撰。
〔繹按:讀書志、通考并二卷?!?
逸史三卷 唐大中時人撰。
〔繹按:宋志、一卷。〕
闕史三卷 高彥休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上有唐字、今本同?!?
功臣錄三十卷 袁皓撰。
后史補三卷 原釋,高若拙。(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二卷?!?
賈緯備史六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文行史五十卷 韓保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史作錄。〕
續(xù)皇王寶運錄十卷 韋昭度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陳詩庭云,玉海作楊涉撰,韋莊箋?!?
史略三卷 杜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三十卷。〕
十六國春秋略二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十二國史四卷 孫昱撰。
〔繹按:宋志十二卷?!?
三史菁英三十卷 周護(hù)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晉書金穴鈔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史通二十卷 劉知幾撰。
史通析微十卷 柳燦撰。
史例三卷 劉餗撰。
正史雜論十卷。
原敘,周禮、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晉之乘,楚之梼杌,考其紀(jì)事,為法不同,至于周衰,七國交侵,各尊其主,是非多異,尋亦磨(釋按,一作本靡。)滅,其存無幾,若乃史官失職,畏怯回隱,則游談處士,亦必各記其說,以伸所懷,然自司馬遷之多間,當(dāng)其作史記,必上采帝系世本、旁及戰(zhàn)國荀卿所錄、以成其書,則諸家之說,可不備存乎。(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三?!?
偽史類
共二十七部,計三百二十六卷。
〔繹按:今核計實三百一十九卷?!?
華陽國志十五卷 常琚撰。
〔繹按:舊唐志、三卷,唐志十三卷,通考、宋志并十二卷。
又按:玉海云,華陽國志、隋志、霸史、崇文目同。〕
家王故事一卷 錢惟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吳越備史十五卷 范坰、林禹撰。
〔繹按:通考九卷?!?
前蜀王氏紀(jì)事二卷 毛文錫撰。
〔繹按:書錄解題、無王氏二字?!?
前蜀書四十卷 李昊等撰。
〔繹按:舊本脫書字,今校增?!?
后蜀孟氏后主實錄八十卷 李昊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后字,今校增。〕
偽蜀孟氏先主實錄三十卷 李昊撰。
淝上英雄小錄二卷 信都鎬撰。
〔繹按:宋志三卷?!?
邗溝要略九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吳錄二十卷 徐鉉等撰。
〔繹按:唐志作三十卷,張勃撰?!?
吳將佐錄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南錄十卷 徐鉉、湯悅等撰。
〔繹按:書錄解題云,悅即殷崇義,避宣祖諱及太宗舊名,并姓改焉?!?
高皇帝過江事實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宋志作高宗皇帝,亦不著撰人。〕
湖湘馬氏故事二十卷 曹衍撰。
閩中實錄十卷 蔣文懌撰。
閩王審知傳一卷 陳致雍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后蜀孟氏紀(jì)事三卷 董淳撰。
〔繹按:通志略、二卷?!?
南紀(jì)國圖一卷
文場內(nèi)舉人儀則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偽吳楊氏本紀(jì)六卷 陳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劉氏興亡論一卷 胡賓王撰。
〔繹按:舊本亡訛作王,今校改,宋志、論作錄,通志略亦作錄,不著撰人?!?
坤儀令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廣政雜錄三卷 何光遠(yuǎn)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蜀桂堂編事二十卷 楊九齡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戊由英政錄一卷 錢儼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廣政雜記十五卷 浦仁裕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上有蜀字,蒲仁裕撰?!?
烈祖開基錄十卷 王顏撰。
原作,周室之季,吳楚可謂彊矣,而仲尼修春秋,書荊以狄之,雖其屢進(jìn),不過子爵,所以抑黜僣亂,而使后世知懼,三代之弊也、亂極于七雄并主,漢之弊也、亂極于三國,魏晉之弊也、亂極于永嘉以來,隋唐之弊也、亂極于五代(繹按,一本又有五代二字。)之際,天下分為十三四,而私竊名號者七國,及大宋受命,王師四征,其系累負(fù)質(zhì),請死不暇,九服遂歸于有德,歷考前世僣竊之邦,雖〔繹按:一本有甚字。〕因時茍偷,自彊一方,然卒歸于禍敗,故錄于篇,以為賊亂之戒云。(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四?!?
職官類
共三十四部,計二百二卷
〔繹按:今核計實二百二十五卷。〕
漢官儀一卷 應(yīng)劭撰。
〔繹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書錄解題與此同云,今惟存此一卷?!?
蘇綽六條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并同,通志略作后魏六條?!?
官職訓(xùn)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六典三十卷 元宗撰,李林甫等注。
具員事跡七卷 梁載言撰。
〔繹按:書錄解題云,具員故事十卷,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跡,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缺,玉海云,書目具員故事七卷,崇文目、十卷,三卷今缺,據(jù)王伯厚說,似總目本作具員故事十卷,以陳伯玉說考之,則又非是,所未詳也,舊本員訛作官,今據(jù)玉海所引校改,陳詩庭云,唐志、有梁載言具員故事十卷,又具員事跡十卷,本是二書,伯玉誤合為一。〕
集賢注記三卷 韋述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十卷,讀書志、一卷,宋志、二卷?!?
御史臺記十二卷 韓琬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記下有事字。〕
御史臺故事三卷 李構(gòu)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李結(jié)撰,隨齊批注云,結(jié)本名構(gòu),避光堯御諱?!?
唐年小錄八卷 馬總撰。
元和百司舉要一卷 李吉甫撰。
〔繹按:宋志無元和二字,書錄解題、通考并二卷?!?
官品纂要十卷 任戩撰。
鳳池錄五卷 馬宇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錄作歷,二卷,唐志五十卷。〕
相國事狀七卷 韋琯撰。
〔繹按:通志略、相國作國相?!?
翰林志一卷 李肇撰。
翰林舊規(guī)一卷 楊鉅撰。
〔繹按:唐志、通志略、通考、翰林下并有學(xué)士院三字?!?
文昌損益二卷 張之緒攢,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該一卷 杜英師撰。
〔繹按:通志略無官字,二卷,宋志、一卷,遂初堂書目作職核,誤也?!?
唐循資格一卷 原釋,天寶中修,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循資格一卷 原釋,唐王涯修定,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循資格一卷 后唐清泰中修定,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要錄三十卷 陶藻撰。
〔繹按:隋志作陶藻,古字同,唐志作陶彥藻,宋志同,作七卷?!?
史館故事錄三十卷
〔繹按:通志略云,五代周史官所錄,通考、二卷?!?
職官品服三十一卷 梁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三十三卷?!?
續(xù)翰林志二卷 蘇易簡撰。
次續(xù)翰林志二卷 胡蘇耆撰。
〔繹按:宋志、一卷,蘇耆撰,無胡字?!?
史館懋官志五卷 趙鄰幾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要錄鈔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官號十卷 宋志、不知作者。
循資歷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敘官朝儀五卷
〔繹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翰林內(nèi)志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宋志作李肇撰,疑即前翰林志重出也?!?
唐宰輔圖二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起高祖迄昭宗,宰相名氏,拜免年月。(見玉海藝文類。)
唐中書則例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百司考選敕格五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敕格作格敕,不著撰人。〕
原敘,堯舜三代,建官名數(shù)不同,而周之六官備矣,然漢唐之興,皆因秦隋官號而損益之,足以致治興化,由此而言,在乎舉職勤、事代公、治物一而已,至于車服印綬,爵秩俸廩,因時為制,著于有司,(繹按,一本有焉字。)書曰,無曠庶官,又曰,允釐百工,夫百官象物,奉職恭位,此虞舜所以端拱無為,而化成天下,可不重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五。〕
儀注類
共二十八部,計一百一十卷
繹垵,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正辭錄,終于鹵簿圖記,今核計實二十九部,一百二十卷。
正辭錄三卷 李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玉海云,淳化二年七月戊申秘書監(jiān)李至以新撰正辭錄三卷上,崇文目同。
崇祀錄二十卷 孫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漢舊儀三卷 衛(wèi)宏撰。
〔繹按:隋志、唐志并四卷,玉海禮儀類引中興書目云,漢舊儀四卷,今存者三卷,非宏全書,崇文目同?!?
諸州縣祭社稷儀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獨斷二卷 蔡邕撰。
漢官典則儀式選用一卷 蔡質(zhì)撰。
〔繹按:隋志、二卷?!?
大唐郊祀錄十卷 王涇撰。
〔繹按:宋志作王經(jīng)?!?
禮閣新儀三十卷 韋公肅撰。
〔繹按:唐志、二十卷,玉海云,禮閣新儀,三十卷,崇文目、二十卷,藝文志、三十卷,則此條宜作二十卷,舊本作三十卷,疑誤。〕
唐葬王播儀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上無唐字,不著撰人,宋志、賈氏(名失)撰,亦無唐字。〕
唐禮纂要六卷 柳逞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柳珵。〕
二儀實錄一卷 劉孝孫撰。
內(nèi)外親族五服儀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書儀三卷 原釋,裴氵茝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宋志、茝作同?!?
書儀二卷 原釋,鄭余慶撰,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余慶作余度,傳寫之訛,今校改?!?
家祭儀一卷 原釋,徐閏。(見天一閣鈔本。)
家祭禮一卷 原釋,孟詵。(見天一閣鈔本。)
寢堂時饗儀一卷 范傳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祠饗儀一卷 鄭正則撰。
祭錄一卷 周元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家薦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云,唐志有賈瑣家薦儀一卷,當(dāng)即此書。
孫氏仲亨儀一卷 孫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日用作曰用?!?
書儀二卷 原釋,杜有晉,闕(見天一閣鈔本。)
使范一卷 原釋,王晉撰,記開元以后使者所用章奏文牒之式,凡十二篇。(見玉海禮儀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宋志、凡兩見并作一卷,又有李商隱撰一卷?!?
中禮儀注八卷 王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南郊儀注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梁上有朱字,不著撰人?!?
新定書儀二卷 原釋,劉岳,闕。(見天一閣鈔本。)
四季祠祭文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汾陰后土故事三卷 宋志注不知作者。
鹵簿圖記十卷 宋綬撰。
〔繹按:宋志、上有天圣二字?!?
原敘,昔漢諸儒得古禮十七篇,以為儀禮,而大射之篇獨曰儀,儀蓋射主于容,升降揖讓不可以失,記曰、禮之末節(jié),有司掌之,凡為天下國家者,莫不講乎三代之制,其采章文物,邦國之典,存乎禮官,秦漢以來,世有損益,至于車旗服器,有司所記遺文故事,凡可錄者,附于史官云。(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六?!?
刑法類
共五十一部,計七百一十六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七百五卷?!?
律十二卷 宋志、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律疏三十卷 長孫無忌等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十卷,不著撰人,今本題唐律疏義?!?
律音義一卷 孫奭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開寶刑統(tǒng)三十卷 竇儼與法官蘇曉等撰。
大中刑律統(tǒng)類十二卷 張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律字,今校增,宋志、無刑律二字,又重出一部,大中作大小,誤。〕
顯德刑統(tǒng)二十卷 張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南刑律統(tǒng)類十卷 姜虔嗣撰。
唐令三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書錄解題云,宋璟等刪定?!?
梁令三十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又有梁令三十卷云,朱梁時修?!?
開元格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有開元前格、后格、新格三書,并十卷,不著撰人,唐志、前格姚崇等撰,后格新格并不著撰人?!?
開成詳定格十卷 狄兼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狄兼纂撰,誤。
梁格十卷 宋志、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后唐長定格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長定格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傍通開元格一卷 宋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誤作宋景,又重出一部,誤。〕
唐開元格令科要一卷 裴光庭撰。
判格三卷 張伾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式二十卷 姚崇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式二十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式苑四卷 元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和格后敕四十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又引藝文志、敕一作初?!?
大中刑法總要格后敕六十卷 原釋,刑部侍郎劉瑑等纂,(見玉海詔令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此書凡兩見,并無格后敕三字,亦不著撰人?!?
度支長行旨五卷 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雜敕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天成雜敕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云,后唐詔敕偽蜀人編?!?
天福編敕三十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此書凡兩見,并三十一卷,不著撰人。〕
建隆編敕三卷 竇儀與法官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四卷,宋志同,不著撰人?!?
太平興國編敕十五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敕字,今據(jù)玉海引崇文目校增?!?
景德農(nóng)田編敕五卷 丁謂等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食貨類、引崇文目并作編敕,舊本脫編字,今校增,陳詩庭云,通志略無編字,宋志作田農(nóng)敕,無景德二字,亦無編字?!?
儀制赦書德音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諸路轉(zhuǎn)運司編敕三十卷 陳彭年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無諸路二字?!?
大中祥符編敕二十卷 陳彭年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諸路宣敕十二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禮部考試進(jìn)士敕一卷 晁迥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天圣編敕十二卷 呂夷簡等修。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天圣編敕十三卷,目一卷,讀書后志、三十卷云,天圣中宋庠龐籍改修,一司一務(wù)敕三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作呂夷簡撰?!?
雜制敕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有蜀雜制敕三卷兩見,并不著撰人?!?
江南刪定條三十卷 偽唐李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律令事類四十卷 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刑法要錄十卷 盧紓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律令手鑒二卷 王行先撰。
〔繹按:舊本脫卷數(shù),玉海云,王行先律令手鑒二卷,崇文目同,則此書乃二卷也,通志略作一卷,宋志作王行先令律手鑒,注云,先一作仙,又重出一部,手鑒作守鑒,誤?!?
五刑纂經(jīng)三卷 黃克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作五刑纂要錄,又重出一部,與此同,克昇作克升?!?
法鑒八卷 李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李崇紹撰,宋志凡兩見,并張員撰,今從唐志及玉海,刑律總要十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偽吳刪定格令五十卷 楊行密時太修,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疑獄集三卷 和凝及子<山蒙>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金科易覽一卷 原釋、趙綽。(見郡齋讀書后志。)
〔繹按:讀書后志、玉海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三卷,通志略作趙緒撰?!?
律鑒一卷 原釋、無撰人,(見玉海詔令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作趙綽撰,又重出一部作趙編。〕
法要一卷 趙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宋志凡兩見,一作趙編撰?!?
斷獄立成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此書凡兩見,斷獄一作斷岳誤?!?
外臺秘要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此書凡兩見,并不著撰人?!?
原敘,刑者圣人所以愛民之具也,其禁暴止殺之意,必本乎至仁,然而執(zhí)梃刃刑人而不疑者,審得其當(dāng)也,故法家之說,務(wù)原人情,極其真?zhèn)?,必使有司不得銖寸輕重出入,則其為書,不得不備,歷世之治,因時制法,緣民之情,損益不常,故凡法令之要,皆著于篇。(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七?!?
地理類
共八十三部,計六百四十七卷。
〔繹按:玉海引此,六百作八百,誤,云始于山海經(jīng),終于云南風(fēng)俗記?!?
山海經(jīng)十八卷 原釋,郭璞注,(見天一閣鈔本。)侍中秀領(lǐng)校。(見東觀余論。)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漢志、十三篇,隋志、唐志并二十三卷,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云,秀即劉歆也?!?
山海經(jīng)圖十卷 原釋,舒雅修。(見玉海地理類。)
〔繹按:讀書后志云,皇朝舒雅等撰,閩中刊行本,或題曰張僧繇畫,妄也?!?
山海經(jīng)圖贊二卷 郭璞撰。
〔繹按:宋志無圖字?!?
神異經(jīng)二卷 東方朔撰,張華注。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書錄解題、通考并一卷?!?
十洲記一卷 東方朔撰。
〔繹按:四庫書目作海內(nèi)十洲記。〕
水經(jīng)四十卷 桑欽撰。
〔繹按:水經(jīng)本二卷,此作四十卷,當(dāng)是酈道元注也,經(jīng)下應(yīng)增注字?!?
襄陽耆舊傳三卷 習(xí)鑒齒撰。
〔繹按:舊唐志、五卷。〕
南越志七卷 沈懷遠(yuǎn)撰。
〔繹按:諸家書目并五卷?!?
吳地記一卷。
〔繹按:顧夷、王隱、王僧虔、董遇、陸廣微、張勃、并有吳地記,卷數(shù)各異,今本一卷,陸廣微撰,當(dāng)即此書,職貢圖一卷 梁元帝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貢職圖?!?
青溪山記一卷 僧法琳撰。
三齊記一卷 李朏撰。
釋按,遂初堂書目作張朏。
十道志十三卷 梁載言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唐志、通志略并十六卷,書錄解題、宋志并作十道四蕃志十五卷,皇華四達(dá)記十卷 賈耽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無記字?!?
唐國要圖五卷 賈耽撰,褚璆重修,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云,大唐國要圖五卷,崇文目地理類、又玉海地理類、引崇文目亦同?!?
諸道行程血脈圖一卷 馬敬實撰。
大唐西域記十三卷 僧元奘撰。
〔繹按:諸家書目并十二卷,讀書后志作西域志,書錄解題作元奘譯,辨機撰,宋志亦作辨機?!?
天寶軍防錄一卷 鄭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兵制類、兩引并同,唐志注云,卷亡,陳詩庭云,唐書鄭虔傳,虔長于地理、山川、險易、方隅、物產(chǎn)、兵戍眾寡無不詳,嘗為天寶軍防錄,故是書類于地理,唐志列諸兵書,誤也,當(dāng)以此為正?!?
西南備邊錄一卷 李德裕撰。
〔繹按:通志略、十三卷。〕
黠戛斯朝貢圖傳一卷 李德裕撰。
〔繹按:舊本黠訛作點,今校改,通志略無圖字,十卷,呂述撰,宋志與此同,亦無圖字?!?
四夷朝貢錄十卷 高少逸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職貢圖三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襄沔記三卷 吳從政撰。
〔繹按:宋志記上有雜字?!?
渚宮故事十卷 余知古撰。
〔繹按:左傳正義、渚宮在郢都之南,此書采摭荊楚故事,故以命名舊本訛作諸宮,今校改,書錄解題、五卷,云本十卷,今缺后五卷,今本故事作舊事,亦五卷。〕
投荒錄一卷 房千里撰。
〔繹按:諸家書目、并作雜錄?!?
南方異物志一卷 房千里撰。
桂林風(fēng)土記三卷 莫休符撰。
〔繹按:今本一卷闕?!?
北戶雜錄三卷 段公路撰。
〔繹按:今本無雜字,宋志、陸希聲撰,三卷,別出段公路一卷,學(xué)海類編、公路作公璐,傳寫之誤?!?
閩中記十卷 林谞撰,林世程重修。
〔繹按:通志略、宋志并云林谞閩中記一卷,林世程重修,閩中記十卷是谞書,本一卷,后世程續(xù)修合成十卷,唐志僅題林谞撰,非是,今從書錄解題,林世程、宋志作程世程,誤?!?
云南別錄一卷 竇滂撰。
南詔錄三卷 徐云虔撰。
渤海國記三卷 張建章撰。
新羅國記一卷 顧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諸番行記一卷 達(dá)奚通撰。
〔繹按:唐志、通志略、上并有海南二字,唐志又有戴斗諸蕃記一卷,宋志同,云張建章撰。〕
文括九州要略三卷 劉之推撰。
〔繹按:宋志、九州作九工,注云,工一作州?!?
蠻書十卷 樊綽撰。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 韋澳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此書下注云,一名處分語,一名新集地理書考,后別有新集地理志九卷,卷數(shù)與此正同,疑是一書,抑宋志誤也?!?
九江新舊錄三卷 張容撰。
玉笥山記一卷 道士令狐見堯撰。
華陽風(fēng)俗錄一卷 張周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廬山雜記一卷 張密撰。
元和國計圖一卷 曹璠撰。
〔繹按:玉海食貨類云,崇文目地理類有元和國計圖一卷,舊本計訛作記,今校改,宋志、十卷。〕
成都記五卷 盧求撰。
〔繹按:舊本成訛作城,今校改?!?
南行錄一卷
大唐國照圖一卷 孫結(ji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燉煌新錄一卷
〔繹按:書錄解題云,有敘稱天成四年沙州傳舍集,而不著名氏,通志略作李延范撰。〕
于國圖行程記一卷 平居誨撰。
〔繹按:宋志、記作錄?!?
晉安海物異名記二卷 陳致雍撰。
邕管雜記一卷 范旻撰。
〔繹按:宋志三卷?!?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樂史撰。
〔繹按:讀書后志、通考、記并作志,今本一百九十三卷?!?
歷代宮殿名一卷 李昉撰。
九域圖三卷 王曾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
華夷列國入貢圖二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朝貢類云,崇文目地理類有華夷列國入貢圖二十卷。〕
景德會計錄六卷 丁謂撰。
〔繹按:舊本計訛作記,今據(jù)宋志校改?!?
青城山記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武夷山記一卷 杜光庭撰。
〔繹按:通志略、宋志、并別有劉夔撰一卷。〕
方輿記一百三十卷 原釋,徐鍇。(見玉海地理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湘州記一卷 郭仲彥撰。
〔繹按:舊唐志有湘州圖記,不著撰人,唐志、湘州記四卷,亦不著撰人,通志略作羅含撰,此從隋志,舊本湘誤作相,今校改?!?
金陵地記一卷 黃元之撰。g 〔繹按:宋志作元黃之,傳寫之誤。〕
西域行記一卷
十道記一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趙珣撰?!?
郡國志十卷
開元分野圖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天文類藝文類,兩引崇文目并同,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趙珣撰?!?
云南行記□卷
〔繹按:舊本原闕卷數(shù),通志略作一卷,不著撰人,讀書后志、通考并二卷,韋齊休撰,考地理類下總數(shù)共六百四十七卷,今除此書不得卷數(shù),核計共六百四十六卷,似宜從通考作一卷,然前九域圖原本三卷,玉海引作二卷,總計止得六百四十五卷,則此書原作二卷,亦未可知,無本可證,姑闕疑焉?!?
兩京道里記三卷
〔繹按:唐志、韋述撰,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關(guān)中記一卷 潘岳撰。
〔繹按:書錄解題,宋志、并葛洪撰?!?
冀州圖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云,隋志、通志略、并有冀州圖經(jīng)一卷,不著撰人。
南朝宮苑記二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歷代宮名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湘中記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
豫章記三卷 徐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華山記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湘中山水記三卷 羅含撰,盧拯注。
〔繹按:通志略、作盧拯撰,誤。〕
茅山記一卷 陳倩撰。
〔繹按:通志略、此書凡兩見,并不著撰人?!?
諸山記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元結(jié)撰。
三代地理志七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理訛作里,今校改,通志略、宋志并六卷,不著撰人?!?
洞庭譜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岳瀆福地圖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元中記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平都山仙都觀記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
新集地理志九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理訛作里,今校改?!?
南岳衡山記一卷
繹作,通志略、不著撰人,又有宋居士撰,一部,宋志、亦不著撰人,又一部無南岳二字,同。
云南風(fēng)俗記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卷,記作錄?!?
原敘,昔禹去水害、定民居,而別九州之名,記之禹貢,及周之興,畫為九畿而宅,其中內(nèi)建五等之封,外撫四荒之表,職方之述備矣,及其衰也,諸侯并爭,并吞削奪,秦漢以來,郡國州縣,廢興治亂,割裂分屬,更易不常,至于日月所照,要荒附叛,山川風(fēng)俗,五方不同,行師用兵,順民施政,考于圖牒可以覽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八。〕
氏族類
共四十一部,計一百一十二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一百九卷。〕
姓苑十卷 何承天撰。
〔繹按:隋志、一卷,何氏撰,不著名?!?
唐皇室維城錄一卷 李衢等撰。
〔繹按:玉海兩引崇文目并同,唐志、不著撰人?!?
天潢源派一卷 李匡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作天演源派圖,宋志作天潢源派譜說,注云,說一作統(tǒng),李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義,皆傳寫之誤,或又作正文,則避諱也。
唐偕日譜一卷 李匡乂撰。
〔繹按:宋志無唐字,舊本偕訛作皆,今校改,通志略作偕目,誤?!?
元和縣主譜一卷 李匡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譜上有昭穆二字?!?
皇孫郡王譜一卷 李匡乂撰。
蔣王惲家譜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李用休家譜一卷
〔繹按:諸家書目并二卷。〕
唐李匡乂家譜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匡字,乂作文,今據(jù)諸家書目增改。〕
唐新定諸家譜錄一卷 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宰相甲族一卷 原釋,韋述、蕭穎士撰,記相門甲族王方慶、李義炎、崔元暐以下凡,十四家。(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上有國朝二字,與通志略同,今據(jù)王伯厚所引校刪,遂初堂書目、宋志、亦并無國朝二字,書錄解題作唐宰相甲族?!?
姓林五卷 陳湘撰。
百家類例一卷 韋述撰。
〔繹按:諸家書目并三卷?!?
元和姓纂十卷 林寶撰。
〔繹按:讀書志、通考、并十一卷,今本十八卷,通志略作李林寶撰,誤?!?
系纂七卷 竇從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從一作從則?!?
姓氏韻略六卷 柳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王氏譜一卷 王方慶撰。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竇氏家譜一卷 竇澄之撰。
〔繹按:唐志、澄之作登之?!?
吳郡陸氏宗系譜一卷 陸景獻(xiàn)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牒行樓二卷 李匡乂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宋志、并一卷。〕
姓苑略一卷 崔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類例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定徐氏譜圖四卷 徐商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姓氏雜錄一卷 孔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全作至?!?
周氏大宗血脈譜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編古命氏三卷 李利涉撰。
〔繹按:玉海云,編古命氏三卷,其末又載諸氏族譜一卷,云梁天監(jiān)七年中丞王僧孺所撰,崇文目同,遂初堂書目下有錄字?!?
姓源韻譜五卷
〔繹按:曹大宗、張九齡、并有此書,曹書、通志略作四卷,宋志、一卷,張書、書錄解題、通考、并作一卷,通志略、三卷,并與此不合,未知孰是。〕
劉氏大宗血脈一卷 劉復(fù)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下有譜字。〕
圣朝臣寮家譜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云,宋朝人撰,不著名氏?!?
楊氏家譜一卷 楊侃撰。
〔繹按:舊唐志、不著撰人。〕
帝系圖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趙郡東祖李氏家譜一卷
〔繹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
姓氏譜一卷 許敬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舊唐志、二卷,唐志作二百卷,疑別是一書。
姓史四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林寶撰?!?
大唐皇室新譜一卷 李衢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氏族譜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氏譜略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一部
〔繹按:舊本此條作三小字,附注唐氏譜略下,非是書例也,應(yīng)自為一行?!?
唐書總記帝系三卷 宋志、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姓征氏二十卷 林寶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征字作證事?!?
尚書血脈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原敘,昔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命氏,由其德之薄厚,自堯舜夏商周之先,皆同出于黃帝,而姓氏不同,其后世封為諸侯者,或以國為姓,至于公子、公孫、官邑、謚族,遂因而命氏,其源流次序帝系,世本言之甚詳,秦漢以來,官邑謚族,不自別而為姓,又無賜族之禮,至于近世遷徙不常,則其得姓之因,與夫祖宗世次人倫之紀(jì),尤不可以不考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九?!?
歲時類
共十五部,計四十二卷
國朝時令一卷 賈昌朝撰。
陳詩庭云,讀書后志、通考、并作十二卷,蓋益以昌朝注也。
荊楚歲時記二卷 宗懔撰。
〔繹按:舊唐志、十卷,唐志、讀書后志、宋志并一卷,書錄解題、六卷,舊唐志、唐志,又有杜公瞻撰二卷?!?
孫氏千金月令三卷 孫思邈撰。
保生月錄一卷 韋行規(guī)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韋氏月錄,無保生二字,宋志注、不知作者?!?
金谷園記一卷 李邕撰。
時鑒新書五卷 劉安靖撰。
〔繹按:宋志又有劉靖時鑒雜書四卷,注云,雜一作新,即是書重出也?!?
四時纂要五卷 韓鄂撰。
〔繹按:宋志十卷。〕
歲華紀(jì)麗二卷 韓鄂撰。
〔繹按:通考、宋志并四卷,讀書志、書錄解題并七卷,今本亦四卷?!?
四序總要十二卷
四時錄四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唐志、十二卷,王氏撰,宋志注,不知作者?!?
秦中歲時記一卷 李綽撰。
〔繹按:宋志注云,一名成鎬記?!?
周書月令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月令小疏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十二月纂要一卷 宋志注、不知作者。
齊人月令一卷 孫思邈撰。
〔繹按:宋志、三卷?!?
原敘,詩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故堯舜南面而治,考星之中,以授人時,秋成春作,教民無失,周禮六官,亦因天地四時分其典職,然則天時者,圣人之所重也,自夏有小正,周公始作時訓(xùn)、日星、氣節(jié)、七十二候,凡國家之政,生民之業(yè),皆取則焉,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至于山翁野夫,耕桑榭藝,四時之說,其可遺哉。(見歐忠公陽文集。)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
傳記類上
共七十八部,計三百七十卷。
〔繹按:今核計實六十八部,疑舊本訛六為七?!?
穆天子傳六卷,郭璞注。
漢武帝列國洞冥記一卷
列女傳十五卷 原釋,曹大家注,(見南豐文集。)陳嬰母等十六傳,后人所附,(郡齋讀書志引見文獻(xiàn)通考。)王回,曾鞏皆敘之。(見郡劉讀書志。)
〔繹按:書錄解題作古列女傳九卷云,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蓋以七篇分為上下并頌為十五卷,讀書府志云,古列女傳八卷,又一卷莫知其為誰續(xù),然亦載于崇文總目,今本八卷,與讀書志、通考同。〕
王子年拾遺記十卷
廣軒轅本紀(jì)三卷 王瓘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廣訛作唐,今校改?!?
孔子系葉傳三卷 黃恭之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二卷?!?
高士傳十卷 皇甫謐撰。
〔繹按:隋志、六卷,今本三卷?!?
正始名士傳三卷 袁氏撰,原釋,其中卷竹林名士三逸,上卷增荀粲,下卷增阮脩。(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舊本作二卷,考諸家書目皆作三卷,玉海引崇文目亦同,惟宋志作二卷,茲據(jù)王伯厚所引校改?!?
文士傳十卷 張隱撰。
〔繹按:隋志、通志略、宋志并五十卷,玉海引書目云,文士傳五卷,載六國以來文人,起楚芊原,終魏阮瑀,崇文目十卷,終宋謝靈運,已疑其不全,今又缺其半,通志略張隱作張騭,又有裴朏續(xù)文士傳十卷?!?
閩川名士傳一卷 黃璞撰。
〔繹按:舊本川訛作中,今據(jù)諸家書目及玉海引崇文目校改,讀書志注云,一本作皇甫璞撰。臨川圣賢名跡傳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圣賢事跡三十卷
高僧傳十三卷 僧惠皎撰。
〔繹按:舊唐志、唐志、讀書后志并十四卷,隋志亦十四卷,僧僧佑撰。〕
續(xù)高僧傳三十一卷 僧道宣撰。
〔繹按:唐志、三十二卷,道宣作道宗,舊唐志、讀書后志并三十卷?!?
同姓名傳一卷 梁元帝撰。
〔繹按:隋志、舊唐志、唐志、通志略、讀書后志、傳并作錄,遂初堂書目作古今人同姓名錄,書錄解題、通考、宋志及今本,并作古今同姓名錄,陳詩庭云,梁書本紀(jì)又作同姓名人錄,宋志、二卷?!?
同姓名譜六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鴻名錄八卷
〔繹按:通志略作李遠(yuǎn)撰,宋志、錢信撰。〕
四公記一卷
〔繹按:唐志、盧詵撰,一作梁載言,宋志、梁載言、梁四公記,遂初堂書目、通考、上并有梁字,書錄解題云,張說撰,亦作梁四公記?!?
小名錄五卷 陸龜蒙撰。
〔繹按:宋志、上有古今二字?!?
名賢姓氏相同錄一卷 邱光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遂初堂書目作古賢姓名相同錄,宋志、不著撰人?!?
陶宏景傳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陶潛傳一卷 梁昭明太子統(tǒng)撰。
李密傳三卷 賈閏甫撰。
虬須客傳一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云紀(jì)李衛(wèi)公事,宋志作杜光庭撰?!?
李靖行狀一卷
文正公事錄一卷 王方慶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本作貞,此避嫌名,說見前,下書同?!?
文正公故事三卷 劉祎之撰。
〔繹按:唐志、六卷?!?
狄仁杰傳三卷 李邕撰。
〔繹按:宋志作狄梁公家傳?!?
遠(yuǎn)祖越公行狀一卷
〔繹按:通志略越公作越國公,宋志無遠(yuǎn)祖二字,注云,唐鐘紹京事跡。〕
張九齡事跡一卷 唐志、不著撰人。
高氐外傳一卷 郭湜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郭公家傳八卷 陳翊撰。
〔繹按:讀書志、汾陽王家傳十卷,陳翊作陳雄,誤,宋志作郭令公家傳,通考亦十卷,通志略作陳氏,不著名?!?
顏氏行狀二卷 殷仲容撰。
〔繹按:唐志一卷?!?
顏公傳二卷 殷亮撰。
相國鄴侯家傳十卷 李繁撰。
段公別傳二卷 馬宇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作段太尉列傳,宋志傳作集。〕
河?xùn)|張氏家傳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尚書故實一卷 李綽撰,原釋,尚書即張延賞也,綽記延賞所談,故又題曰尚書談錄。(見郡齋讀書志。)
〔繹按:宋志、上有張字,又重出一部與此同,注云,實一作事,綽一作緯?!?
李德裕南行錄四卷
〔繹按:通志略、南行作南遷。〕
杜悰事跡一卷 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
彭城公故事一卷
柳玭訓(xùn)敘一卷
〔繹按:讀書志、宋志、并作柳氏敘訓(xùn)?!?
魏公家傳三卷 范質(zh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皇獻(xiàn)錄一卷
皇家親故事二卷
國朝傳記三卷 劉餗撰。
〔繹按:宋志作劉諫撰,注云,諫一作練,并誤,今從唐志?!?
國朝舊事四十卷 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封禪故事五卷
集說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景龍文館記十卷 武平一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通考并八卷,通志略,題李嶠宗、楚客等二十四學(xué)士撰?!?
異域歸忠傳二卷 李德裕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卷?!?
晉武平吳記一卷 張昭撰。
〔繹按:宋志作太康平吳記二卷。〕
傳載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
成都理亂記八卷 句延慶撰。
天祚永歸記一卷 蕭叔和撰。
〔繹按:通志略、永歸作承歸,叔和作時和,并誤?!?
驚聽錄一卷 宋志、沈氏(不知名。)撰。
遣使錄一卷 陸贄撰。
武成王廟配享事跡三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二十卷,注云,不知作者。〕
北荒君長錄三卷 李繁撰。
〔繹按:通志略、一卷,李繁作李繁?!?
益州理亂記三卷 鄭暐撰。
平蜀記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西京雜記二卷 葛洪撰。
〔繹按:玉海云,西京雜記二卷,崇文目傳記類、舊唐志、一卷,書錄解題、宋志、并六卷,通考亦云一作六卷,讀書志云,江左人,皆以為吳均依托為之,陳詩庭云,今本六卷,或題劉歆撰,或題葛洪撰?!?
兩京新記五卷 韋述撰。
〔繹按:唐志、遂初堂書目、通志略、并作兩京,舊本兩作西,疑因上西京雜記而訛也,今校改?!?
豫章古今志三卷 雷次宗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志作記,宋志亦作記,又重出一部,與此同?!?
錦里耆舊傳十卷 張緒撰。
〔繹按:書錄解題、錦里耆舊傳八卷,續(xù)傳十卷,句延慶撰,開寶三年劉蔚得此傳,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續(xù)傳張緒所撰,今考延慶成都理亂記,已見于前,作八卷,與陳伯玉說合,則此十卷乃續(xù)傳也,疑舊本脫續(xù)字,通志略、張緒作張青彡?!?
太原事跡十四卷 李璋撰。
〔繹按:唐志、事跡下有記字,宋志作太原事跡雜記十三卷,又重出一部,與此同。〕
成都幕府石幢錄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錄作記,不著撰人?!?
潭州刺史大廳壁記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原闕卷數(shù),無本可證。〕
蜀記三卷 鄭暐撰。
嵩岳記一卷
〔繹按:唐志有盧鵂嵩山記一卷,宋志作盧鴻,又有張景儉嵩岳記三卷,未知孰是?!?
零陵錄一卷 韋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注云,宙一作寅?!?
杜陽雜編三卷 蘇鶚撰。
〔繹按:宋志、二卷?!?
甘澤謠一卷 袁郊撰。
南楚新聞三卷 尉遲樞撰。
吳興雜錄七卷 張文規(guī)撰。
鄴城新記三卷 劉公銳撰。
〔繹按:宋志、公銳作公衒。〕
西蕃會盟記三卷 唐志、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西戎記二卷 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一?!?
傳記類下
共七十六部,計四百七十六卷。
〔繹按:今核計實七十四部,四百二十八卷?!?
遠(yuǎn)舉志十卷 沈既濟(jì)撰。
〔繹按:通志校讎略云,崇文總目以選舉人傳記,非,宋志、三卷?!?
科第錄十六卷 姚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顯慶登科記五卷 崔氏(名失)撰。
唐登科記二卷 李奕撰。
〔繹按:讀書志、通考、并三十卷,宋志、一卷。〕
重定科第錄十卷 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諱行錄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唐志、錄作略?!?
皇宋登科錄一卷
圣朝登科記三卷 樂史撰。
〔繹按:讀書后志、上無圣朝二字。〕
貢舉事跡二十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重修登科記三卷 樂史撰。
〔繹按:通志略、三十卷,宋志、無重修二字,亦三十卷?!?
江南登科記一卷 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文場盛事一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通志略上有唐字?!?
唐孝悌錄十五卷 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悌錄二十卷 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廣孝□新書五十卷 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孝下闕一字,舊本如此,宋志作廣孝悌,新書空處應(yīng)是悌字,然玉海引崇文目止作廣孝新書五十卷,則宋時悌字已闕矣,今故仍之,通志略、廣作唐,蓋因上唐孝悌錄而誤,舊本亦訛為唐,今校改?!?
孝子拾遺七卷 危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十卷,危高撰?!?
六氏英賢征記三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吳湘事跡錄一卷
〔繹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無錄字,不著撰人,舊本湘訛作相,今校改。〕
李渤事跡一卷 唐志、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賓佐記一卷 杜佑撰。
〔繹按:通志略二卷。〕
常侍言旨一卷 柳珵撰。
〔繹按:書錄解題上有柳字,通考旨作指,通志略、不著撰人?!?
先公談錄一卷
嘉話錄一卷 韋絢撰。
〔繹按:唐志、讀書志、上并有劉公二字,書錄解題、通考、宋志、并作劉公嘉話今本上有劉賓客三字。〕
輔弼召對四十卷 劉顏撰。
〔繹按:讀書后志、書錄解題、通志略、召對并作名對,通考與此同,又重出一部,亦作名?!?
玉泉子見聞?wù)驿浳寰?
唐末見聞錄八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王仁裕撰?!?
封氏聞見記五卷 封演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記作志,書錄解題、二卷,今本十卷?!?
王氏見聞集三卷 王仁裕撰。
〔繹按:通志略見聞作聞見,宋志、集作錄?!?
次柳氏舊聞一卷 李德裕撰。
〔繹按:舊本脫次字,今校增?!?
文宗朝備問一卷 唐志、書錄解題并不著撰人。
金華子雜編三卷 劉崇遠(yuǎn)撰。
〔繹按:通志略、崇遠(yuǎn)作榮遠(yuǎn)。〕
三楚新錄三卷 周羽沖撰。
皮氏見聞錄十三卷 皮光業(yè)撰。
〔繹按:通考、五卷。〕
許國公勤王錄三卷
〔繹按:宋志又有李巨川勤王錄二卷?!?
李氏朝陵記一卷 李遵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符瑞圖十卷 顧野王撰。
〔繹按:宋志、二卷?!?
祥瑞錄十卷 魏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瑞應(yīng)圖十卷 顧野王撰。
〔繹按:宋志、不著撰人。〕
符瑞故實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稽瑞一卷 劉賡撰。
二十二國祥異記三卷 張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湖湘靈怪錄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六賢圖贊一卷 李渤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仙隱傳十卷 孫夷中撰。
江積八仙傳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淮異人錄三卷 吳淑撰。
傳仙神宗行記一卷 陰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無神字,舊本有之,疑衍?!?
中臺志十卷 李筌撰。
宰輔名鑒十卷 張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翰林盛事一卷 原釋,唐張著撰,記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閫外春秋十卷 李筌撰。
漢書隱義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入洛記十卷 王仁裕撰。
釋按,讀書志、宋志、并一卷。
王氏東南行記一卷 通志略、不著名,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南行記一卷 原釋,王仁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讀書志、通考、并三卷,舊本仁裕訛作仁格,今校改?!?
南行記一卷 原釋李昉,闕。(見天一閣鈔本。)
蜀程記一卷 韋莊撰。
峽程記一卷 韋莊撰。
游蜀記一卷 李用和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張氏燕吳行役記一卷
〔繹按:張氏失其名,舊本脫役字,今校增?!?
譚賓錄十卷 胡璩撰。
〔繹按:宋志、五卷,胡<王蒙>撰,傳寫訛也。〕
玉堂閑話十卷 王仁裕撰。
北薨瑣言三十卷 孫光憲撰。
芝田錄一卷 唐志、讀書志、并不著撰人。
壺關(guān)錄三卷 韓昱撰。
桂苑叢談一卷
陳詩庭云,唐志作馮子休撰,讀書后志題云,馮翊子子休撰,引李邯鄲云,姓嚴(yán),繹按,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三水小牘二卷 皇甫牧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并三卷?!?
太平雜編二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松窗錄一卷 李濬撰。
〔繹按:宋志作松窗小錄,今本作雜錄,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讀書志題韋叡撰,或又作章濬,并與李叡字形相近而訛?!?
英雄錄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不著撰人,通志略、有兩部,并不著?!?
國寶傳一卷 唐志、書錄解題、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璽正錄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有徐景、徐令言二書,舊唐志、令言一卷?!?
秦傳玉璽譜一卷。
〔繹按:舊唐志上無秦傳二字,僧約貞撰,唐志亦無二字,紀(jì)僧貞撰,書錄解題則云,博陵崔逢修協(xié)律郎嚴(yán)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謨潤色?!?
玉璽雜記一卷
〔繹按:書錄解題云,唐志有徐景玉璽正錄,即此書也,今考總目雜記與正錄自是二書,陳伯玉蓋未及深考耳?!?
原敘,古者史官其書有法,大事書之策,小事載之簡牘,至于風(fēng)俗之舊,耆老所傳遺言逸行,史不及書,則傳記之說,或有取焉,然自六經(jīng)之文,諸家異學(xué),說或不同,況乎幽人處士,聞見各異,或詳一時之所得,或發(fā)史官之所諱,參求考質(zhì),可以備多聞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二?!?
目錄類
共一十九部,計一百七十九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符瑞圖目一卷,終于學(xué)士院雜撰目一卷,今核計實一百八十六卷?!?
符瑞圖目一卷 顧野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樂府詩目錄一卷 沈建撰。
文選著作人名目三卷 韋寶鼎撰。
〔繹按:讀書后志、無目字,常寶鼎撰。〕
十三代史目十卷 宗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志、宋志、并作宗諫注,讀書后志三卷,殷仲茂撰?!?
十九代史目二卷 舒雅等撰。
〔繹按:宋志、作杜鎬撰?!?
文樞秘要錄七卷 尹直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錄作目十卷,通志略亦作目,宋志作田鎬尹直文樞密要目?!?
四庫搜訪圖書目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宋志、上并有唐字,不著撰人?!?
開元四庫書目四十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秘閣書目四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兩引崇文目,并作唐秘閣書目,舊本脫閣字,今校增。〕
集賢書目一卷 韋述撰。
〔繹按:玉海云,韋術(shù)集賢書目一卷,崇文目有之,通志略、上有唐字,不著撰人,宋志亦作唐集賢書目。〕
唐列圣實錄目五十卷 孫玉汝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二十五卷?!?
后唐統(tǒng)類目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群書麗藻自錄五十卷 宋遵度撰。
吳氏西齊書目一卷 吳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目下有錄字?!?
河南東齋史目錄三卷 諸家書目、并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無錄字,宋志作河南東齋史書目,注云,齋一作齊?!?
唐書敘例目錄一卷 唐志、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集書目一卷 蔣彧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志、無新集二字?!?
天下郡縣書目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學(xué)士院雜撰目一卷 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雜撰作新撰,陳詩庭云,宋初改軍鎮(zhèn)及宮殿名,詔學(xué)士院撰,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三?!?《崇文總目》 宋?王堯臣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