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略二
○樂略二
祀饗正聲
祀饗別聲
樂舞
△祀饗正聲
(臣)等謹案鄭樵于祀饗正聲自漢郊祀十九章東都五詩外僅列梁之十二雅唐之十二和然猶謂其雅頌不分神人互用后若漢之十二成周之十二順宋之十二安金之十二寧皆依仿梁制而為之顧自宋以來更多舛戾如高安為祀天神之樂而移祭帝鼐理安為享宗廟之樂而奏送天神迨乎有明雜用宮商遂無統紀我朝禮隆樂備世祖章皇帝御宇之初即定郊廟朝廷之樂錫名曰平圣祖仁皇帝兩加增定樂章備焉皇上折衷古制按律分宮因事異宜秩然不紊制作明備莫可比隆茲所編輯一遵律呂正義后編所定先郊廟次朝會燕饗即鄭樵所云有天地之樂有宗廟之樂有君臣之樂不同禮不同聲之義也至燕饗樂內如學庠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暨部宴衍圣公文武進士皆嘉惠臣下與親臨錫宴之典不同今謹載入祀饗別聲以備鄭志之一體考原志別聲一門祀饗并列我朝虔恪祀事特昭鄭重茲別聲所列均屬燕饗之樂仰見盛時規(guī)制回非前代所可比符云
圜丘樂九成 【黃鍾為宮】
始平 【迎神】
景平 【奠玉帛】
咸平 【進俎】
壽平 【初獻】
嘉平 【亞獻】
永平 【終獻】
熙平 【徹饌】
清平 【送神】
太平 【望燎】
(臣)等謹案每歲冬至大祀天于圜丘用樂九成以黃鍾為宮考順治元年定終獻之樂名雍平送神名太平望燎名安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又按順治十七年定大享殿合祀樂定迎神奏元和奠玉帛景和進俎肅和初獻壽和亞獻安和終獻永和徹饌協和送神泰和望燎瘞清和樂章用和字后未經復行至乾隆十六年改大享殿為祈年殿每歲于此行祈谷之禮焉祈谷樂章見后
(臣)等又案周禮圜鍾為宮奏之圜丘函鍾為宮奏之方澤乃又曰奏黃鍾以祀天神奏太蔟以祭地祗經文互異若漢奏黃鍾以祀天地是圜丘方澤同一宮調隋則奏黃鍾以祀天奏太蔟以祭地澤祖孝孫作唐大樂乃定圜丘以黃鍾為宮方澤以林鍾為宮最為近古然唐制登歌奠玉帛天神大呂為宮地祗應鍾為宮俎入天神黃鍾為宮地祗太蔟為宮未免錯敦宋時冬至祀圜丘以黃鍾為宮孟春祀感生帝以太蔟為宮孟夏雩上帝以仲呂為宮夏至祀皇地祗以蕤賓為宮孟冬祭神州地祗以應鍾為宮是葢隨月用律亦未允協我皇上博考前規(guī)貫通三極以黃鍾位子為天統天壇樂章以黃鍾為宮林鍾位未為地統地壇樂章以林鍾為宮定論昭垂永為法守記曰大人舉禮樂則天地為昭其斯之謂歟
方澤樂八成 【林鍾為宮】
中平 【迎神】
廣平 【奠玉帛】
含平 【進俎】
太平 【初獻】
安平 【亞獻】
時平 【終獻】
貞平 【徹饌】
寧平 【送神】
(臣)等謹案每歲夏至大祀地于方澤用樂八成以林鍾為宮考順治元年定進俎之樂名咸平初獻名壽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臣)等又案黃鍾子為天統林鍾未之沖丑為地統太蔟寅為人統其說本于班固夫夭秉陽一陽初復律中黃鍾是為天統宜矣至于夏至一陰生律中蕤賓地秉陰而不以蕤賓為地統者陽律而陰呂也陽性剛其長也勃焉故一陽初復即為天統陰性柔其長也以漸故積至二陰方能受任于太陽以生長萬物此未之所以為中央土而為地統也況林鍾之律六寸適合地之成數乎
祈谷壇樂九成 【黃鍾為宮】
祈平 【迎神】
綏平 【奠玉帛】
萬平 【進俎】
寶平 【初獻】
穰平 【亞獻】
瑞平 【終獻】
渥平 【徹饌】
滋平 【送神】
谷平 【望燎】
(臣)等謹案每歲正月上辛祭上帝于祈年殿祈谷用樂九成以黃鍾為宮考順治元年定迎神之樂名中平奠玉帛名肅平進俎名咸平初獻名壽平亞獻名景平終獻名永平徹饌名迎平送神名清平望燎名太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
雩祭樂九成 【黃鍾為宮】
靄平 【迎神】
云平 【奠玉帛】
需平 【進俎】
霖平 【初獻】
露平 【亞獻】
沾平 【終獻】
靈平 【徹饌】
霮平 【送神】
霈平 【望燎】
(臣)等謹案每歲孟夏龍見欽天監(jiān)擇日行常雩禮用樂九成以黃鍾為宮乾隆七年定
御制云漢詩
(臣)等謹案乾隆七年定大雩典禮皇上仿云漢詩體御制詩歌八章于大雩致祭統獻之后用舞童十六人執(zhí)羽翳歌此詩圣念懇誠宸章愷切勤求民瘼之意于斯可仰見云
太廟時享樂六成 【以太蔟為官】
貽平 【迎神】
敉平 【奠帛初獻】
敷平 【亞獻】
紹平 【終獻】
光平 【徹饌】
乂平 【送神還宮】
(臣)等謹案每歲孟春初旬孟夏孟秋孟冬朔日行時享禮于太廟用樂六成以太蔟為宮每月朔望及三大節(jié)奉先殿致祭同考順治元年定迎神之樂名開平奠帛初獻名壽平亞獻名嘉平終獻名雍平徹饌名熙平送神還宮名咸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
(臣)等又按圜丘方澤宗廟所謂三大祀也顧周禮既曰黃鍾為宮奏之宗廟乃又有奏無射享先祖奏夷則享先妣之文不無疑義漢奏蕤賓以祀宗廟惟唐祖孝孫定宗廟以太蔟為宮未幾而張文收復改為黃鍾且俎入則用無射殊為未協我皇上折衷羣議以太蔟寅位人之統也乃定太蔟為宮與圜丘黃鍾方澤林鍾相生之序適合洵可為萬世法矣
太廟袷祭樂六成 【太蔟為宮】
開平 【迎神】
肅平 【奠帛初獻】
協平 【亞獻】
裕平 【終獻】
諴平 【徹饌】
成平 【送神還官】
(臣)等謹案每歲十二月大建以二十九日小建以二十八日行祫祭禮于太廟用樂六成以太蔟為宮考治十六年定迎神之樂名貞平奠帛初獻名壽平亞獻名嘉平終獻名雍平徹饌名熙平送神還宮名清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
(臣)等又案朝會之樂隨月用律而太廟不用月律者葢太廟若與朝會相同則大祫于建丑之月于法當用大呂時享以四孟之月于法當用太蔟仲呂夷則應鍾是十二律呂闕其七故為太蔟一宮寅為人統人本乎祖用之太廟至為精當也
社稷壇樂七成 【春夾鍾為宮秋南呂為宮】
登平 【迎神】
茂平 【奠玉帛初獻】
育平 【亞獻】
敦平 【終獻】
博平 【徹饌】
樂平 【送神】
征平 【望燎】
(臣)等謹案每歲春秋仲月戊日祭太社太稷于社稷壇用樂七成春以夾鍾為宮秋以南呂為宮考順治元年定迎神樂名廣平奠玉帛初獻名壽平亞獻名嘉平終獻名雍平徹饌名熙平送神名咸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
社稷壇祈雨報祀樂七成 【祈夾鍾為宮報南呂為宮】
延豐 【迎神】
介豐 【奠玉帛初獻】
滋豐 【亞獻】
霈豐 【終獻】
綏豐 【徹饌】
貽豐 【送神】
薄豐 【望瘞】
(臣)等謹案社稷壇祈雨報祀樂章用豐字祈用夾鍾為宮報用南呂為宮系乾隆十八年定
朝日壇樂七成 【太蔟為宮】
寅曦 【迎神】
明曦 【奠玉帛】
清曦 【初獻】
咸曦 【亞獻】
純曦 【終獻】
延曦 【徹饌】
歸曦 【送神】
(臣)等謹案每歲春分日卯時祭大明之神于朝日壇用樂七成以太蔟為宮日生于東春分建卯之月乃不用夾鍾而用太蔟者夾鍾陰而日為陽也
夕月壇樂六成 【南呂為宮】
迎光 【迎神】
升光 【奠玉帛初獻】
瑤光 【亞獻】
瑞光 【終獻】
涵光 【徹饌】
保光 【送神】
(臣)等謹案每歲秋分日酉時祭夜明之神于夕月壇用樂六成以南呂為宮月生于西秋分為建酉之月故用南呂又案以上兩壇樂制章名順治八年定樂章則乾隆七年重加訂正
先農壇樂七成 【姑洗為宮】
永豐 【迎神】
時豐 【奠帛初獻】
咸豐 【亞獻】
大豐 【終獻】
屢豐 【徹饌】
報豐 【迎神】
慶豐 【望瘞】
(臣)等謹案每歲二月若三月吉亥皇帝舉耕耤禮先農壇用樂七成以姑洗為宮考耕耤之禮舊用卯月亥日未時取亥卯未木德之盛今用三月者以燕地氣寒二月上亥尚未解凍故用下亥而每入于三月然日躔仍是卯月之次也今樂不用夾鍾而用姑洗者姑洗為角角為木既有取于木德之盛而姑洗又有萬物去枯就鮮之義故特異于他祀而不用月律之制凡以重農事云爾又按樂制章名順治十一年定樂章則乾隆七年校正
(臣)等又案耕耤之禮古來罕見舉行我朝列圣相承敬天勤民歲舉大典虔祀先農皇上遵述鴻猷紹承罔斁敦本重農先后洵同一轍也
先蠶壇樂六成 【仲呂為宮】
庥平 【迎神】
承平 【奠帛初獻】
均平 【亞獻】
齊平 【終獻】
柔平 【終獻】
洽平 【迎神】
(臣)等謹案每歲季春吉巳皇后親祭先蠶壇用樂六成以仲呂為宮乾隆七年定
歷代帝王廟樂六成 【春夾鍾為宮秋南呂為宮】
肇平 【迎神】
興平 【奠帛初獻】
崇平 【亞獻】
恬平 【終獻】
淳平 【徹饌】
匡平 【送神】
(臣)等謹案每歲春二月秋八月祭歷代帝王廟用樂六成春以來鍾為宮秋以南呂為宮考順治二年定樂六奏迎神雍平奠帛初獻安烎亞獻中平終獻肅平徹饌凝平送神雍燎壽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
(臣)等又案有時在三月九月致祭者其樂不用姑洗無射仍用夾鍾南呂蓋以二月八月祭事孔殷故諏日或在三月九月然清明后霜降前以日躔言之猶是二月八月也
文廟樂六成 【春夾鍾為宮秋南呂為宮】
昭平 【迎神】
宣平 【奠帛初獻】
秩平 【亞獻】
敘平 【終獻】
懿平 【徹饌】
德平 【迎神】
(臣)等謹案每歲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師孔子廟用樂六成春以夾鍾為宮秋以南呂為宮考順治元年定迎神之樂名咸平茵帛初獻名寧平工獻名安平終獻名景平徹饌送神亦均名咸平乾隆七年復位今直省文廟樂并同惟樂章從異又案順治九年圣駕臨雍講學行釋奠禮迎神奏咸平茵獻奏寧平送神奏咸平凡三奏嗣后恭遇臨雍釋奠行禮用樂并同乾隆五十年二月辟雍肇建皇上臨雍講學時在仲春釋奠之日奏樂仍用六成又車駕省方釋奠闕里用樂與春秋丁祭同
神祗壇樂六成 【天神黃鍾為宮地祗林鍾為宮】
祈豐 【迎神】
華豐 【奠帛初獻】
興豐 【亞獻】
儀豐 【終獻】
和豐 【徹饌】
錫豐 【送神】
(臣)等謹案天神從祀圜丘地祇從祀方澤又別建一壇遇水旱則有司特祀獲應則報焉用樂六成天神以黃鍾為宮地祇以林鍾為宮乾隆七年定
(臣)等又案皇帝時巡致祭山川并制樂章乾隆十三年皇上東巡增制岱廟樂章十五年巡幸中州增制嵩廟樂章十九年再謁祖陵增制長白山樂章樂名并同惟辭各異
太歲壇樂六成 【太蔟為宮】
保平 【迎神】
定平 【奠帛初獻】
嘏平 【亞獻】
富平 【終獻】
盈平 【徹饌】
豐平 【送神】
(臣)等謹案每歲孟春歲暮遣官致祭太歲壇用樂六成以太蔟為宮考順治元年定奠帛初獻之樂名安平亞獻中平終獻肅平徹饌雍平送神寧平乾隆七年復位今名又按太歲壇即前代之五郊也分為五氣則曰勾芒祝融后土蓐收元冥合為一歲則曰太歲以人神異制故不得隨月用律為宮至不用首律而用歲首之律者所以讓尊于天且以歲首之月統十二月也
太歲壇祈雨報祭祀樂六成 【太蔟為宮】
需豐 【迎神】
宜豐 【奠帛初獻】
晉豐 【終獻】
協豐 【終獻】
應豐 【徹饌】
洽豐 【送神】
(臣)等謹案太歲壇祈報樂章用豐字以太蔟為宮乾隆十八年定羣祀奏慶神歡樂
(臣)等謹案每歲祭先醫(yī)于景惠殿火神廟顯佑宮關帝廟城隍廟東岳廟黑龍?zhí)洱埳耢粲袢埳耢襞d工祭后土司工之神迎吻祭窯神門神皆奏慶神歡曲三獻三奏辭譜皆同乾隆七年定
皇帝元旦慶賀樂 【黃鍾為宮】
元平
和平
(臣)等謹案皇帝元旦慶賀升座奏元平還宮奏和平康熙八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以黃建為宮筵宴同
(臣)等又案鄭畧所列梁十二雅內如俊雅寅雅介雅需雅皆朝會燕享所用唐宋以來并沿其制明則朝賀別奏雅樂取名曰安與祭祀樂名和者不同古法乃變我朝定制皇帝出入奏中和樂臣工行禮奏丹陛樂三大節(jié)常朝樂章朝賀宴饗得以同用酌古斟今洵允當不易之制也
皇帝萬壽慶賀樂 【黃鐘為宮】
干平
泰平
(臣)等謹案皇帝萬壽慶賀暨筵宴升座奏干平還宮奏泰平康熙八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以黃鍾為宮
皇帝冬至慶賀樂 【黃鍾為宮】
遂平
允平
(臣)等謹案皇上冬至慶賀暨筵宴升座奏遂平還宮奏允平康熙八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以黃鍾為宮又按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冬至慶賀頒詔增撰武成慶語以志膚功大響聿宣足光千古巳
皇帝常朝樂 【月律為宮】
隆平
顯平
(臣)等謹案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各官午門外齊集分班列坐皇帝升殿則謝恩王公大臣官員行禮皇帝升座奏隆平還宮奏顯平順治九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各用其月之律為宮閏月則視時憲書所載交節(jié)之前用上月宮調交節(jié)之后用下月宮調凡文武進士傳臚命將出師凱旋謝恩并同又按筵宴所奏康熙二十二年定升座奏協平還宮奏興平乾隆七年定制同用隆平顯平如盛京朝會及九年幸翰林院筵宴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班師凱宴并增制樂章樂名則同
(臣)等又案朝會燕饗宜隨月用律為宮咸以為始于唐祖孝孫考漢鮑鄴言天子有食舉之樂所以順天地養(yǎng)神明永福應也宜作十二月均以迎和氣隋音樂志亦言古者人君皆用當月之調以取時律之聲而宋政和七年詔大晟府樂律隨月用律右旋明大政記洪武三年定朝會燕饗樂舞之數凡奏樂羊皆按月律則其說不始于祖孝孫其制亦不止于唐也又考月令天子所居所服典禮之大政事之繁無不與月律相符故能召天地之和協五行之序隋鄭譯蘇夔請用十二律旋相為宮而何安阻壞之遂止用黃鍾一宮后儒多以為非由是言之按月用律洵古今不可易之成法也
皇帝上元筵宴樂 【太蔟為宮】
怡平
安平
(臣)等謹案皇帝上元筵宴升座奏怡平還宮奏安平乾隆七年定以正月律太蔟為宮皇上賜宴宗室
賜宴千叟樂 【太蔟為宮】
隆平
慶平
(臣)等謹案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干清宮普宴宗室五十年正月干清宮賜宴千叟并制樂章皇帝升座奏隆平還宮奏慶平以正月律太蔟為宮
皇帝臨雍樂 【夾鍾為宮】
盛平
道平
(臣)等謹案乾隆五十年二月以辟雍肇建皇上詣學釋奠蒞辟雍殿講學升座奏盛平還宮奏道平以二月律夾鍾為宮臣等又案鄭樵畧例凡非常用之樂概入別聲一門茲賜宴宗室賜宴千叟臨雍講學皆屬特行慶典具見熙朝明備之模不當拘泥鄭例載入別聲故列于此
行禮丹陛樂
慶平
治平
(臣)等謹案皇帝三大節(jié)常朝諸王百官行禮奏慶平外藩行禮奏治平順治九年定乾隆七年奏定作樂之節(jié)于贊禮排班聲止之后樂作贊退之后廷臣趨至仗末樂止凡五節(jié)以一節(jié)為趨進三節(jié)為三跪九叩頭一節(jié)為趨退如有進表宣表禮儀則于第一節(jié)樂闋廷臣巳跪之后進表宣表畢樂再作又按文武進士行禮亦奏慶平駕幸盛京行禮亦用慶平治平惟樂辭各異
內廷行禮丹陛樂
雝平
(臣)等謹案皇帝三大節(jié)慶賀皇后率貴妃妃嬪等行禮丹陛大樂奏雝平乾隆七年定
太皇太后三大節(jié)慶賀樂
升平
恒平
(臣)等謹案康熙十六年增設
太皇太后宮中和韶樂
升座奏升平
還宮奏恒平
皇太后三大節(jié)慶賀樂 【南呂為宮】
豫平
履平
(臣)等謹案皇太后三大節(jié)慶賀暨筵宴升座奏豫平還宮奏履平順治初年定用丹陛大樂康熙二十五年增設中和韶樂乾隆七年復位樂章以南呂為宮冊尊典禮同
(臣)等又案皇太后樂唐以前不概見至宋而有圣安干安之名蓋善則尊親至大禮也我皇上圣孝光昭乾隆七年議定皇太后樂廷臣請以大呂為宮皇上以皇后用樂南呂大呂之序在南呂后于義未協乃定亦用南呂為宮既不至與郊廟有并尊之嫌又與朝廷之樂旋相為宮者兩無妨礙也
內廷行禮樂
益平
雝平
(臣)等謹案皇太后三大節(jié)慶賀暨筵宴皇帝率王公百官行禮丹陛大樂奏益平皇后率貴妃妃嬪公主王妃命婦等行禮丹陛大樂奏雝平冊尊典禮同康熙八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
皇后三大節(jié)慶賀樂 【南呂為宮】
淑平
順平
(臣)等謹案皇后三大節(jié)慶賀升座奏淑平還宮奏順平康熙八年定用丹陛大樂乾隆七年改用中和韶樂復位樂章以南呂為宮
內廷行禮樂
正平
(臣)等謹案皇后三大節(jié)慶賀貴妃妃嬪公主王妃命婦等行禮丹陛大樂奏正平康熙八年定乾隆七年復位樂章
海上蟠桃
(臣)等謹案皇太后冊尊典禮及上徽號慶典并有皇帝閱冊寶之禮于陛殿時殿廷清樂奏此辭巨典光昭隆古罕有非宋玉芝壽星等曲所能仿佛也乾隆七年定
火樹星橋
(臣)等謹案干清宮除夕元宵上燈殿廷清樂奏此辭乾隆七年定
海宇升平日玉殿云開萬象清寧
(臣)等謹案皇帝三大節(jié)及上元除夕筵宴進果丹陛清樂奏海宇升平日進酒丹陛清樂奏至殿云開進饌殿廷清樂奏萬象清寧皇太后宮筵宴所奏同乾隆七年定
喜春光云和迭奏風和日麗
(臣)等謹案國初所用耕耤筵宴散樂蓋仍明代之舊雍正二年始改用清樂進果奏雨旸時若進酒奏五谷豐登進饌奏家給人足乾隆七年以兩旸時若三章但照古樂府體為之不能施于宴樂因更撰此詞進果丹陛清樂奏喜春光進酒丹陛清樂奏云和迭奏進饌殿廷清樂奏風和日麗
文物京華盛延閣云濃玉署延英
(臣)等謹案乾隆九年皇上以翰林為儲材之所特命冬官重修院署十月告成遂蠲吉日駕羊翰林院爰集翰林身諸臣錫宴賦詩以示慈惠以勵泰交甚盛典也進果丹陛清樂奏又物京華盛進漬丹陛清樂奏延閣云濃進饌殿廷清樂奏玉署延英
景運乾坤泰圣德誕敷日耀中天
(臣)等謹案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大師凱旋皇帝幸豐樂園筵宴進果丹陛清樂奏景運乾坤泰進酒丹陛清樂奏圣德誕敷進饌殿廷清樂奏日耀中天
圣武光昭世禹甸遐通圣治遐昌
(臣)等謹案乾隆二十五年平西凱旋皇帝錫宴豐樂園進果丹陛清樂奏圣武光昭世進酒丹陛清樂奏禹甸遐通進饌殿廷清樂奏圣治遐昌德威遠播飲至策勛周宣江漢不足言巳
瑞旭中天麗珠斗杓回景麗仙瀛
(臣)等謹案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進茶丹陛清樂奏瑞旭中天麗進酒丹陛清樂奏珠斗忖回進饌殿廷樂奏景麗仙瀛篤敘展親典文賅洽準之周雅行葦之章恩禮為隆備矣
壽愷升平瑞紫禁春開壽宇同登
(臣)等謹案乾隆五十年賜宴干叟進茶丹陛清樂奏壽愷升平瑞進酒丹陛清樂奏紫禁春開進饌殿廷清樂奏壽字同登我皇上道隆福備恭紹前謨普錫壽祺九垓徧被升平瑞典于斯為極巳
仰君師
(臣)等謹案乾隆五十年二月皇上親蒞辟雍殿講學制仰君師樂章于賜茶時奏之宏規(guī)肇建文治光昭周雅靈臺之章方斯蔑矣
△祀饗別聲
御制補笙詩
(臣)等謹案順治元年定鄉(xiāng)飲酒禮京省及直省府州縣并于每歲正月十月舉行乾隆七年御制補笙詩六篇于舉行鄉(xiāng)飲時奏之正月太蔟為宮十月應鍾為宮初舉觴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再舉觴笙入樂南陔白華華黍三舉觴閑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邱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供湯乃合樂周南關睢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工告樂備乃降考鄉(xiāng)飲酒禮詳著禮經誠重典也我國家于成教安國之本鄭重詳明乾隆五十年復命歲時遵例舉行毋曠大典元音宣播鄉(xiāng)國同風歌奏之余不啻親耹圣人之至教巳
洙泗發(fā)源長
(臣)等謹案衍圣公來朝在部筵燕一次恭遇皇帝視學禮成后亦如之樂奏洙泗發(fā)源長之章乾隆七年定我朝重道隆儒優(yōu)崇圣裔洵有超越千古者矣
啟天門和氣洽
(臣)等謹案文進士恩榮宴樂奏啟天門之章武進士鷹揚宴樂奏和氣洽之章乾隆七年定我皇上觀文成化政教光昭乾隆五十一年定鄉(xiāng)試鹿鳴宴歌鹿鳴之詩會試恩榮宴歌棫樸之詩鷹揚宴歌免罝之詩凡以折衷古制宣鬯雅音與經筵禮成筵宴臣工命歌抑戒之詩并足焜耀史書輝煌巨典因是書編纂之例以五十年為斷故謹于案內聲明
△樂舞
(臣)等謹案鄭樵所載樂舞僅列文武二舞余皆不錄我朝舞制斟酌盡善損益得中壇廟之舞為佾舞宴饗之舞為隊舞凡所以象功昭德者無不備諸形容至于瓦爾喀回部諸舞尤見聲教覃敷蹈德詠仁無遠弗屆謹詳錄之不惟備周官六舞之盛且想見兩階干羽之化焉
武功之舞文德之舞
(臣)等謹案順治元年定制用八佾六十四人初獻奏武功之舞亞獻終獻奏文德之舞諸祀并同惟文廟用六佾三十六人初獻亞獻終獻均奏文舞
大雩童子舞
(臣)等謹案乾隆七年定大雩童子舞制祭日用舞童十六人衣元衣各執(zhí)羽翳于終獻畢文舞生退后司樂引舞童進舞童八列按舞歌御制云漢詩八章歌畢乃望燎其羽翳俱染五采蓋本周禮皇舞之式云
慶隆舞
(臣)等謹案隊舞總名為慶隆舞介冑騎射為揚烈舞大臣對舞為喜起舞皇帝筵宴中和樂止后奏之先揚烈后喜起盛德之形容祖宗之令緒洋洋乎備見于斯巳
世德舞
(臣)等謹案乾隆八年皇上恭謁祖陵親譔世德舞十章于謁陵禮成御崇政殿筵宴時用此舞著為定制又按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亦制世德舞樂章奏之揚祖烈篤宗支周漢以來未有如此盛典也
德勝舞
(臣)等謹案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二十五年平定西域凱旋賜宴并制樂章奏此舞
喜起舞
(臣)等謹案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四十五年皇上七旬萬壽并制喜起舞樂章于筵宴時奏之武功震迭圣祉延洪登奏之余洵足媲簫韶而軼濩武矣
蒙古樂曲舞
(臣)等謹案綽爾多密什幫總名為蒙古樂曲綽爾多密為笳吹什幫為番部合奏跳擺索為繩技皇帝三大節(jié)上元除夕等筵宴于慶隆舞畢后奏之
瓦爾喀部樂舞
(臣)等謹案皇帝三大節(jié)上元除夕筵宴慶隆舞畢笳吹進后掌儀司引瓦爾喀部進司舞八人以兩為隊按隊進舞
朝鮮國俳舞
(臣)等謹案朝鮮國俳舞俳長一人戴面具從右翼上擲倒伎十四人從左翼上自東向西各呈其伎皇帝筵宴瓦爾喀部樂舞畢后用此舞
回部樂舞
(臣)等謹案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陲回部敬獻樂舞皇上筵宴時于瓦爾喀部樂后以次奏樂陳伎司舞二人舞盤二人先作樂司舞二人起舞舞盤人上以次舞畢退
五魁舞
(臣)等謹案部宴衍圣公及文武鄉(xiāng)會試筵宴用歌童五人衣五魁衣進舞
皇朝通志卷六十三
《清朝通志》職官略凡八卷(064~071)/一百二十六卷(清)高宗 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