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南宋人宋慈(一一八六──一二四九)所著《洗寃集錄》,成書于淳佑七年(一二四七),是一部古典法醫(yī)名著。此書流傳較廣的清人孫星衍所輯《岱南閣叢書》本,系據(jù)元刊本校訂重刊。此本原文前所增《圣朝頒降新例》乃元代有關檢驗死尸的官方文書,共七則。其中「檢驗法式」一則并見于《元典章》卷四三,刑部卷五(題作「檢尸法式」),《大元檢尸記》(「檢尸式」)和《無寃錄》(「尸帳式」);「初復檢驗本末」、「初復檢驗體式」兩則并見于《檢尸記》(作「檢尸式」、「檢尸法」)和《無寃錄》(「初復檢驗體式」作「初復檢驗關文式」);「尸帳用印關防」一則又見于《無寃錄》。這四則前兩件已具,故不再重錄。茲僅輯出其余三件加以標點。
尸首檢訖埋瘞
鄰近檢復尸例
官吏親臨檢尸
○尸首檢訖埋瘞
至元十一年六月,中書省兵刑部承奉中書省判送御史臺呈備山北遼東道按察司呈:本道所轄北京等處,遇有身死不明之人,官司初復檢驗訖,不行埋瘞,將尸起于棚樹棧合,以致風日曝吹,蠅蟲姑 【姑,原文作咕,據(jù)文義改。參見《孟子滕文公》?!?嘬。時值暑月,皮膚破裂,脂肉潰流,熏觸天地神明,見之無不感傷。卑司欲擬改正,如初復檢訖,責付尸親埋瘞。遇無尸親者,責付地主鄰佑權(quán)行收埋,插立封牌,標寫年顏形貌,使行旅見后廣傳,令尸親知而來認。實愈棧合以厚風俗事。奉此,本部議得:依準按察司所擬,是為便當。呈奉都堂鈞旨:送本部。準呈。仰依上施行。
○鄰近檢復尸例
大德元年六月,江西行省據(jù)臨江路申,檢驗尸首,擬合行移鄰境附近官司復檢。萍鄉(xiāng)州抵接潭州路醴陵、瀏陽等處界分,系屬荊湖行省管領,依上行移檢復,展轉(zhuǎn)生受,乞照詳事。省府相應:如果抵接別省地面,中間不便行移,本省所屬附近官司施行。
○官吏親臨檢尸
大德六年四月,行臺札付監(jiān)察御史奧敦承事呈言內(nèi)一件:今后令有司,凡有死情公事,隨即差官初復檢驗,其受差檢尸官承文字日,不移時刻,依例將引仵作人吏、尸親、鄰佑、行兇人等,前往停尸去處。檢尸官吏須要親臨已死人尸側(cè),監(jiān)督仵作人,對眾如法檢驗。檢尸官吏與仵作人等眼同子細看視傷痕,定驗端的致命根因,依式開寫尸狀,于定驗致命傷項下,具說前項傷痕系檢尸官某人吏某人親視尸身,令仵作行人定驗,別無不實,重甘結(jié)罪回報。外據(jù)復檢官吏人等,回避初檢官吏、仵作行人,依上檢驗。其檢尸官吏并不許逗遛不即前去,以致已死人身尸潰爛,不堪檢驗。及不得不行臨尸檢驗,止憑仵作行人口喝傷痕定驗致命。亦不許復檢官就用初檢官、仵作行人及討囑初檢官吏通同回報檢尸文狀。各道廉訪司常切體察,如有違犯者,將檢尸官吏斷罪勒停,以望檢驗得實,大辟之獄,易為鞠問,不致寃抑。得此,憲臺議得:仰行移有司依例檢驗,如有違犯,擬合斟酌所犯輕重斷罪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