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魯齋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宋元學案 作者:清·黃宗羲


魯齋學案(黃宗羲原本黃百家纂輯全祖望修定) 魯齋學案表 趙復(fù) (程學、朱學續(xù) 傳。) 許衡(子)師可 (江漢所傳。)(子)師敬 姚燧孛朮魯翀(別見《蕭同諸儒學案》。) 耶律有尚 呂域 劉宣 賀伯顏 徐毅 白棟 王都中 李文炳 王遵禮 趙矩 劉季偉 韓思永 高凝 蘇郁 姚燉 孫安 劉安中 孛憐吉 暢師文 王寬 王賓 姚樞(從子)燧 (從子)敦(并見《魯齋門人》。) 竇默 (附師謝憲子。) (并魯齋講友。) 劉德淵董樸 (附師樂舜咨。) 張文謙 (并魯齋同調(diào)。) 楊奐郝經(jīng)(見上《江漢學侶》。) (雪齋學侶。)姚燧(見上《魯齋門人》。) 王粹 郝經(jīng)(弟)庸(別見《靜修學案》。) (并江漢學侶。)茍宗道 硯彌堅(子)禹功 (附師王登、劉(子)禹謨 仁卿。)劉因(別為《靜修學案》。) (江漢同調(diào)。)滕安上(別見《靜修學案》。) 劉因(別為《靜修學案》。) (江漢別傳。) 魯齋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jīng),而魯齋其大宗也,元時實賴之。述魯齋學案。(梓材案:是卷學案,梨洲本稱《北方學案》,謝山定《序錄》改稱《魯齋學案》,而以江漢先之,嘗于《高平學案》取例焉。) ◆程朱續(xù)傳 隱君趙江漢先生復(fù) 趙復(fù),字仁甫,德安人。元師伐宋,屠德安。姚樞在軍前,凡儒、道、釋、醫(yī)、卜占一藝者,活之以歸,先生在其中。姚樞與之言,奇之,而先生不欲生,月夜赴水自沈。樞覺而追之,方行積尸間,見有解發(fā)脫屨呼天而泣者,則先生也,亟挽之出。至燕,以所學教授學子,從者百余人。當是時,南北不通,程、朱之書不及于北,自先生而發(fā)之。樞與楊惟中建太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君子配食,選取遺書八千余卷,請先生講授其中。先生以周、程而后,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nóng)、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顏、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所以發(fā)明紹續(xù)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后。樞退隱蘇門,以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jīng)、劉因皆得其書而崇信之,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世祖嘗召見曰:「我欲取宋,卿可導(dǎo)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義之,不強也。先生雖在燕,常有江、漢之思,故學者因而稱之。(修。) 百家謹案:自石晉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為異域也久矣,雖有宋諸儒迭出,聲教不通。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樞、竇默、許衡、劉因之徒,得聞程、朱之學以廣其傳,由是北方之學郁起,如吳澄之經(jīng)學,姚燧之文學,指不勝屈,皆彬彬郁郁矣。 ◆江漢所傳 文正許魯齋先生衡 許衡,字仲平,河內(nèi)人。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每受書,即問其旨義,師詘而辭去。如是者三師。流離世亂,嗜學不輟,人亦稍稍從之。訪姚樞于蘇門,得伊洛、新安遺書,乃還謂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也,今始聞進學之序。若必欲相從,當率棄前日所學,從事《小學》之灑掃應(yīng)對,以為進德之基﹖」眾皆曰:「唯?!顾煜嗯c講誦,諸生出入惟謹??椭烈娭瑦湃粍幽?,皆漸濡而出。世祖出王秦中,召為京兆提學。世祖即位,召至京師,授國子祭酒。尋謝病歸。至元二年,以安童為右丞相,使先生輔之,乃上書言立國規(guī)模。四年又歸。五年復(fù)召,至七年又歸。明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乃征其弟子王梓、劉季偉、韓思永、耶律有尚、呂端善、姚燧、高凝、白棟、蘇郁、姚燉、孫安、劉安中十二人分處各齋為齋長。久之而歸。十三年,定授時新歷,以原官領(lǐng)太史院事,歷成而還。十八年卒,年七十三,贈司徒,謚文正。皇慶二年,從祀孔子廟庭。學者因其所署,稱魯齋先生。先生嘗曰,「綱常不可亡于天下,茍在上者無以任之,則在下之任也,故亂離之中,毅然以為己任」云。 魯齋遺書 慎思,視之所見,聽之所聞,一切要個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曰睿是也。要思無邪。目望見山,便謂之青,可乎﹖惟知,故能思。 或曰:「心中思慮多,奈何﹖」曰:「不知所思慮者何事,果求所當知,雖千思萬慮可也。若人欲之萌,即當斬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虛靈,無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當精于可思慮處?!? 仁為四德之長,元者善之長,前人訓元為廣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廣大,安能愛敬﹖安能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仁與元俱包四德,而俱列并稱,所謂合之不渾,離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愛之理也。愛者,情之發(fā)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為仁之道也。元者,天之所以為仁之至也。仁者,人心之所固有,而私或蔽之,以陷于不仁。故仁者必克己,克己則公,公則仁,仁則愛。未至于仁,則愛不可以充體。若夫知覺,則仁之用,而仁者之所兼也。元者,四德之長,故兼亨利貞;仁者,五常之長,故兼義禮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知覺,不可便以知覺名仁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入《南軒學案》。) 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雖在千萬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大略也。 日用間若不自加提策,則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無所成,而放僻邪侈隨至矣。 耳目聞見,與心之所發(fā),各以類應(yīng),如有種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未嘗小差,不可不慎也。 或問:「窮理至于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此解說個窮字。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此說個理字。所以然者是本原也,所當然者是末流也;所以然者是命也,所當然者是義也。每一事,每一物,須有所以然與所當然?!? 天地間須大著心,不可拘于氣質(zhì),局于一己貧賤憂戚;不可過為隕獲。貴為公相不可驕,當知有天下國家以來,多少圣賢在此位。賤為匹夫不必恥,當知有古昔志士仁人,多少屈伏甘于貧賤者。無人而不自得也,何欣戚之有! 凡事理之際有兩件,有由自己底,有不由自己底。由自己底有義在,不由自己底有命在,歸于義、命而已。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學問如此,日用事為之間皆當如此,乃能有成。 圣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上扶接將去。他人心本有如此意思,愛親敬兄,藹然四端,隨感而現(xiàn),圣人只是與發(fā)達推擴,就他原有底本領(lǐng)上進將去,不是將人心上原無底強去安排與他。后世卻將良知良能去斷喪了,卻將人性上原無底強去安排裁接,如雕蟲小技,以此學校廢壞,壞卻天下人才。及去做官,于世事人情,殊不知遠近,不知何者為天理民彝,似此,民何由向方﹖如何養(yǎng)得成風俗﹖他如風俗人倫,本不曾學,他家本性已自壞了,如何化得人! 稱人之善,宜就上言;議人之失,宜就心上言。蓋人之初心,本自無惡,物以利欲驅(qū)之,故失正理,其始甚微,其終至于不可救。仁人雖惡其去道之遠,然亦未嘗不愍其昏昧無知,至此極也,故議之必從始失之地言之,使其人聞之,足以自新而無怨,而吾之言,亦自為長厚切要之言;善既著,即從而美之,不必更求隱微,主為一定之論,在人聞則樂于自勉,在我則為有實驗,而又無他日之弊也。 天地陰陽精氣為日月星辰,日月不是有輪廓生成,只是至精之氣,到處便如此光明。陰精無光,故遠近隨日所照。日月行有度數(shù),人身氣血周流,亦有度數(shù)。天地六氣運轉(zhuǎn)亦如是,到東方便是春,到南方便是夏,行到處便主一時。日行十二時亦然,萬物都隨他,轉(zhuǎn)過去便不屬他。 附錄 先生幼與群兒嬉,即盡坐作進退周旋之節(jié),群兒莫敢犯。凡三易師,亂中皆遇難而無后,每歲時,設(shè)位祭之,終身。 稍長,益嗜學,然遭世亂,且貧無書。嘗從日者游,見《尚書疏義》,請就宿,手鈔以歸。既避難徂徠山,始得王弼《易注》,夜思晝誦,言動必揆諸義而后發(fā)。 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先生獨危坐樹下?;騿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義?!够蛟唬骸复藷o主?!乖唬骸咐鏌o主,吾心獨無主乎﹖」轉(zhuǎn)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稍從之。 家貧,父令為郡從事,見州縣追呼旁午,嘆曰:「民不聊生矣!」遂棄去。 凡喪祭嫁娶,必征諸古禮,以倡其俗,學者寖盛。家貧躬耕,粟熟則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有余即以分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非義,弗受也。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先生,命守者館之,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 庚申,上即位,應(yīng)詔北行,至上都,入見,問所學,曰:「孔子?!箚査?,曰:「虛名無實,誤塵圣聽?!箚査?,曰:「勤力農(nóng)務(wù),教授童蒙?!箚柨婆e何如,曰:「不能?!股显唬骸盖溲詣?wù)實,科舉虛誕,朕所不取。」留七月還燕。 平章王文統(tǒng)以言利進,姚、許輩入侍,每言治亂休戚,必以義為本,文統(tǒng)患之。竇默又日于帝前排文統(tǒng)學術(shù)不正,遂疑先生與默為表里,乃奏樞為太子太師、默為太子太傅、先生為太子太保,陽示尊禮,內(nèi)實擯使疏遠。默以屢攻文統(tǒng)不中,欲以東宮避禍,與樞同拜命,將入謝,先生曰:「此不安于義也。且禮,師傅與太子位東西鄉(xiāng),師傅坐,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復(fù)此乎﹖否則,師道自我廢也?!鼓讼嗯c懷制立殿下,五辭得免,改先生國子祭酒。明年,謝病以歸。 帝以先生多病,令五日一至省。四年聽歸。踰年,復(fù)召赴闕,與太常徐世隆定朝儀。儀成,帝臨觀,甚悅。又詔與太常劉秉忠、右丞張文謙定官制。先生歷考古今分并統(tǒng)屬之序,舉省部院臺郡縣與夫后妃儲藩百司所聯(lián)屬統(tǒng)制定為圖,奏之。命集公卿議省院臺行移之體,先生曰:「中書佐天子總國政,院臺宜具呈?!箷r商挺在樞密,高鳴在臺,皆不樂,欲定為咨稟,因大言以動先生曰:「臺院皆宗親大臣,若一忤,禍且不測?!瓜壬唬骸肝嵴搰贫?,何與于人!」遂以其言質(zhì)帝前。帝曰:「朕意亦與衡合?!刮磶祝⒑像R領(lǐng)尚書省六部事,大臣多阿附之,先生每議,必正色不少讓。其子忽辛有同簽樞密院之請,先生執(zhí)奏曰:「國家事權(quán),兵民財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與財,子又典兵,不可?!沟墼唬骸盖鋺]其反邪﹖」對曰:「彼雖不反,此反道也。」阿合馬由是銜之,亟薦先生宜在中書,欲因事中之。俄除中丞,先生屢入辭。帝命左右掖先生出,及閾,還奏曰:「陛下命臣出省邪﹖」帝笑曰:「出殿門耳。」 從幸上京,訛列阿合馬專權(quán)罔上、蠹政害民諸事,不報,因謝病,請解機務(wù)。帝惻然,召其子師可入,諭舉官自代。先生奏曰:「用人,天子大柄,臣下泛論其賢則可,若授之以位,則當斷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漸。」帝久欲開太學,會先生求罷益力,乃從其請。十三年,詔王恂定新歷。恂言歷家知數(shù)而不知理,宜得衡專領(lǐng),乃以前官兼領(lǐng)太史院事。召至京,先生謂:「冬至者,歷之本,而求歷本者在驗氣。今所用宋舊儀,自汴遷至大都,已自乖舛,加之歲久,規(guī)環(huán)不。」乃與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儀象圭表。十七年,歷成,上之,賜名曰「授時歷」,頒天下。 丞相安童一見先生,語同列曰:「若輩自謂不相上下,蓋什百與千萬也,是豈矰繳之可及邪﹖」王盤氣概一世,少所與可,獨見先生曰:「先生神明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附《張忠宣傳》后。) 先生入院,恩眷逾隆,上每北還,必問安否,病則賜藥賜杖。至是入見,皆跪奏,上令先生起,賜坐勞問。 病甚,醫(yī)者診之曰:「偏陰偏陽謂之疾,今六脈皆平,先生其稍瘳乎﹖」先生曰:「久病而脈平者,不治。吾殆將不起矣!」適仲春祭祀,力疾奠獻。既徹,曳杖于門曰:「予心怦怦然。」瞑目坐,久之,曰:「死生何異﹖人精神能有幾﹖世事何時窮﹖」遂發(fā)嘆,歌朱子所撰歌,奄然而逝。先生嘗語子師可曰:「我平生虛名所累,竟不能辭官,死后慎勿請謚立碑,但書許某之墓,使子孫識其處,足矣?!? 先生著述,曰《小學大義》,乃在京兆教學者口授之語;曰《讀易私言》,是五十后所作;曰《孟子標題》,嘗以教其子師可;曰《四箴說》、《中庸說》、《語錄》等書,乃雜出眾手,非完書也。 先生自得《小學》,則主此書以開導(dǎo)學者。嘗語其子曰:「《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書,雖他書不治可也?!? 先生自詣學,家事悉委其子,凡賓客來學中者,皆謝絕。嘗謂:「學中若應(yīng)接人事,諸生學業(yè)必有所荒?!谷樟罴揖咴缥缟?,以老疾,日西不復(fù)食。 先生說書,章數(shù)不務(wù)多,唯懇款周折。見學者有疑問,則喜溢眉宇。又嘗曰:「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又言:「學者治生,最為先務(wù),茍生理不足,則于為學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進,及作官謀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當以務(wù)農(nóng)為生。商賈雖逐末,果處之不失義理,或以姑濟一時,亦無不可?!? 王鹿庵為像贊曰:「氣和而志剛,外圓而內(nèi)方,隨時屈伸,與道翱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書之堂,布褐蓬茅不為荒涼,珪組軒冕不為輝光。虛舟江湖,晴云卷舒,尚友千古,誰與為徒﹖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道州,蓋異世而同符者也?!? □□□曰:「許文正公表章朱子之書,天下樂為簡易之說者,知不足以及其高明,姑竊其名以文其虛誕鹵莽,而不可與入圣賢之域?!梗ㄑa。) 祖望謹案:道園《送李彥方詩序》曰:「許文正公表章程、朱之學,天下人心風俗之所系,不可誣也。近日晚學小子,不肯細心讀書窮理,妄引陸子靜之說以自欺自棄,至若移易《論語》章句,直斥程、朱之說為非,此亦非有見于陸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學以欺人而已,此在王制之必不容者?!? 祖望又案:《退齋記》,予固疑靜修譏魯齋而作也,然未敢質(zhì)言之。觀道園作安敬仲《默庵集序》曰:「昔者,天下方一,朔南會同,薦紳先生固有得朱子之書而尊信表章之者,今其言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其功固不細矣。而靜修曰:『老氏者,以術(shù)欺世而自免者也。陰用其說者,莫不以一身之利害,節(jié)量天下之休戚,其終必至于誤國而害民。然特立于萬物之表,而不受其責焉,而自以孔孟之時義、程朱之名理自居,而人莫知奪也。』觀其考察于幾微之辨,其精如此。」以道園之言考之,其指許文正公無疑也。殆指文正自請罷中書執(zhí)政、就國子而言邪﹖ 謝山《題文正集后》曰:「文正自請罷中書政事教國子,故靜修以欺世自免誚之,而亦可見其所得于江漢之傳者,殆不盡與文正合也。道園又曰:『文正遺書,其于圣賢之道,所志甚重遠,其門人之得于文正者,猶未足以盡文正之心也。后之隨聲附影者,謂修詞申義為玩物,謂辨疑答問為躐等,謂無猷為為涵養(yǎng)德性,謂深中厚貌為變化氣質(zhì),外以聾瞽天下之耳目,內(nèi)以蠱晦學者之心思,而謂文正之學,果出于此乎﹖』是則又指當時學派之流弊。要之,文正興絕學于北方,其功不可泯,而生平所造詣,則僅在善人有恒之間,讀其集可見也,故數(shù)傳而易衰。靜修所謂欺世自免者,則自其辭就之間,有以窺見其微疵,然后知君子用世之難?!? ◆魯齋講友 文獻姚雪齋先生樞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云濠案:先生后徙洛陽,故一本作洛陽人。)少力學,內(nèi)翰宋九嘉識其有王佐略。后從中書楊惟中南伐,得名儒趙氏復(fù),以傳程、朱之學。棄官居輝州時,許魯齋在魏,至輝,就錄程、朱所注書,遂依先生以居焉。世祖在潛邸,召之,待以客禮。詢治道,以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匯為八目,曰: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次及救時之弊,分條而陳之。從征則以不殺一人為規(guī),佐世祖以定天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八卒,謚文獻。 (梓材謹案:先生號雪齋,見《程雪樓文集題跋》。) 附錄 濂溪周子之學未至河朔,楊惟中用師于蜀、湖、京、漢,收集伊洛諸書,載送京師,還與姚樞謀建太極書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子配食,請趙復(fù)為師,選俊秀有識者為道學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學。 蒙古伊啰斡齊在燕,唯事貨賂,以樞為幕官長,分及之,樞一切拒絕,因辭職去。攜家往輝州蘇門山,作家廟,別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張、邵、司馬六君子像,刊《小學》、《四書》并諸經(jīng)傳注以惠后學,讀書鳴琴,若將終身。 文正竇漢卿先生默(附師謝獻子。) 竇默,字子聲,廣平肥鄉(xiāng)人。幼嗜書。族祖旺,為郡功曹,欲使習刀筆,不肯就,愿卒儒業(yè)。金末,轉(zhuǎn)徙兵亂之中,業(yè)醫(yī)以自給。至德安,孝感令謝獻子授以伊洛性理之書,先生自以為昔未嘗學,而學自此始。中書楊惟中奉詔招集儒士,先生甫北歸,隱于大名,與姚公樞、許公衡朝暮講習,至忘寢食。久之,還肥鄉(xiāng),以經(jīng)術(shù)教授諸生,由是知名。世祖在潛邸,遺使召之,問以治道,首舉綱常為對。且曰:「失此則無以自立于世矣?!褂盅裕骸傅弁踔溃谡\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后世祖即位,以先生為翰林侍講學士,加昭文館大學士。年八十五卒,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修。) (梓材謹案:《元史》先生本傳云:「初名杰,字漢卿?!褂衷疲骸皋D(zhuǎn)客蔡州,遇名醫(yī)李浩,授以銅人針法。」又稱其「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之」云。) ◆魯齋同調(diào) 征君劉道濟先生德淵 劉德淵,字道濟,內(nèi)丘人。生而貌古,刻苦好學。中統(tǒng)間,三府累辟不就。嘗著書數(shù)萬言,敷析司馬溫公《通鑒》數(shù)百條,悉與朱子《綱目》合。許魯齋雅敬之。(參《畿輔通志》。) 忠宣張頤齋先生文謙 張文謙,字仲謙,沙河人。蒙古以王文統(tǒng)為中書平章事,先生為左丞。文統(tǒng)素殘刻,而先生獨以安國便民為務(wù),思有以陷之,先生遂求出宣撫大名。抵任,蠲常賦什之四,商酒稅什之二。后拜樞密副使。卒,年六十八。追封魏國公,謚忠宣。(參《姓譜》。) (梓材謹案:《元史》先生本傳言其「與太保劉秉忠同學」,又言「蚤從劉秉忠,洞究術(shù)數(shù);晚交許衡,尤粹于義理之學」云。) (云濠謹案:先生號頤齋,見《王秋澗集》。) 附錄 魯齋先生奉旨教授懷孟路子弟,張仲謙由大名宣撫復(fù)入中書,初見先生,屢請執(zhí)弟子禮,拒而止。仲謙數(shù)忤幸臣,被譴責,至是遺人求言。先生貽書曰,「吊者在門,慶者在閭,一倚一伏,孰知其初﹖君子存誠,克己就義,始若甚難,終知甚易??晌呙蓱{者天,人無率爾,事有偶然。舍苗不耘,固為有害,助而揠之,其害愈大。既懲于色,又發(fā)于聲,天道無他,庸玉汝成。」 ◆雪齋學侶 交憲楊紫陽先生奐 楊奐,字煥然,奉天人。蚤喪母,哀毀如成人。金末,嘗作萬言策,指陳時病,欲止不果。元初,隱居鄠縣,講學授徒,學者稱為紫陽先生。以耶律楚材薦,為河南廉訪使,約束一以簡易。在官十年,請老于燕之行臺。世祖在潛邸,驛召參議京兆宣撫司事,累上書,得請而歸。卒,謚文憲。所著有《還山集》。(參《姓譜》。) (梓材謹案:先生為姚牧庵妻父,牧庵序先生文集云:「紫陽先生長先世父少師文獻公十有五年,交友間,少師獨畏而不敢字者,言必稱先生」。又云:「先生《酅國世家》傳及平生嗜學,述作之富,與一世之士服為『關(guān)西夫子』者,有遺山、江漢、西庵三先生之碑銘之集序言?!褂帧栋蠌垑羟渌刈详柲E》云「嘗聞其幼時,文已奇古,歌『白水滿長干,紫陽閣底清風細』之句,遂號紫陽。初名煥,更為奐,后受太宗簡文判誤「奐」為「英」,不敢私更,始就名英云」。 ◆江漢學侶 酒官王子正先生粹 王粹,字子正,右北平人。楊中令當國,議所以傳繼道學之緒,必求人而為之師,聚書以求其學。乃于燕都筑院貯江、淮書,立周子祠,刻《太極圖》及《通書》、《西銘》等于壁,請云夢趙復(fù)為師儒,先生佐之,選俊秀之有識度者為道學生。(參《郝陵川集》。) (梓材謹案:先生初名元亮,改名元粹,后止名粹,系出遼世衣冠家。《中州集》稱其「年十八九,作詩便有高趣。性習專固,世事不以累其業(yè),故時輩無能當之者?!褂盅浴刚竽?,用門資敘為南陽酒官,流寓襄陽。襄陽破,只身北歸,寄食燕中」云。 文忠郝陵川先生經(jīng) 郝經(jīng),字伯常,澤州陵川人。金末,避地河南。走匿窖中,母許為兵火熏灼而死。時先生方九歲,以蜜和寒葅汁決母齒飲之,即蘇,人以為異。后徙家順天,守帥張柔延之家塾,教諸子。儲書萬卷,恣其搜覽。上溯洙泗,下追伊洛諸書,經(jīng)史子集,靡不洞究,然以羽翼斯文為己任。自是藩帥交辟皆不就。世祖以大弟開府金蓮川,征先生入,咨以治國安民之道。及即位,以先生為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尋盟?;驗橄壬V壬唬骸改媳睒?gòu)難,兵連禍結(jié)久矣。圣主一視同仁,通兩國之好,雖以微軀蹈不測,茍能弭兵靖亂,活百萬生靈于鋒鏑之下,吾學為有用矣?!顾煨?。至則賈似道拘之真州,越十六年,以禮送歸,遂卒,謚文忠。有《春秋外傳》、《易外傳》、《續(xù)后漢書》、《陵川文集》共數(shù)百卷,皆拘幽時所著也。(補。) (梓材謹案:先生志元遺山墓云:「先生與家君同受業(yè)于先大父,經(jīng)復(fù)逮事先生者有年?!褂譃闇喸磩⑾壬мo,謂嘗奉杖履。則先生遞及元、劉之門。又閱其上紫陽先生論學書,蓋嘗問學于楊氏。又有《與漢上先生論性書》及《北平王子正先生論道學書》,則復(fù)并接江漢之傳矣。) 司業(yè)硯鄖城先生彌堅(附師王登、劉仁卿,子禹功、禹謨。) 硯彌堅,字伯固,應(yīng)城人。硯氏莫究其始所出,其師初命其名曰彌堅,其父止命堅,故先生在官稱彌堅,自稱曰堅,蓋不忘父師之訓也。生七年,學于黃氏家塾。十六,從鄉(xiāng)先生王景宋學。景宋名登,以進士起家,仕至京西路提刑、京湖制置大使司參謀,為人卓犖奇?zhèn)?。先生學得其梗概,慨然有志于事功。年十八,又從袁州劉仁卿學議論。歲乙未,元師徇地漢上,先生與江漢先生趙復(fù)俱以名士為大將招致而北。戊戌,詔試儒士,先生試西京中選。家真定,著儒籍,專以授徒為業(yè)。先生通諸經(jīng),善講說,士執(zhí)經(jīng)從而問疑者日盛。先生告以圣賢之旨,諄切明白,不繳繞于章句。容城劉因、中山滕安上皆從之受經(jīng)、燕南宣閫及部使者嘉其行義,又共薦之,擢為本部教授,凡十余年,循循為教,始終不倦。至元二十四年,召為國子司業(yè),律身嚴以有禮,屢以陽城忠孝之說訓迪諸生。居歲余,移疾歸。先生問學淳正,文章質(zhì)實,務(wù)明道術(shù)以敷其教,自少至老,清苦嚴重,士咸服其學,推其行。有《鄖城集》十卷。二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子禹功、禹謨,皆明經(jīng)學。禹功,冀州儒學教授。(參《蘇滋溪集》。)江漢別傳 文靖劉靜修先生因(別為《靜修學案》。) ◆魯齋家學(江漢再傳。) 文簡許先生師可 許師可,字可臣,魯齋長子。由河東按察副使,歷衛(wèi)輝、襄陽、廣平、懷孟路總管,終通議大夫。贈禮部尚書,謚文簡。先生志趣端正,未究其用,有文集。(參《魯齋遺書》。) 承旨許先生師敬 許師敬,字敬臣,魯齋第四子。官至參知政事、翰林承旨。先生明經(jīng)務(wù)誠,學尚節(jié)概,克有父風。(同上。) ◆魯齋門人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姚燧,字端甫,柳城人,樞之從子也。年十三,見許魯齋于蘇門,十八,始受學于長安。為文法昌黎,魯齋戒之曰:「弓矢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以待主人。文章固發(fā)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yīng)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刽旪S累為國子祭酒,召弟子十二人,先生自太原驛致館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六卒,謚曰文。先生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至元以后三十年間,名臣世勛,顯行盛德,必得先生文始可傳信。先生亦慨然自任,曰:「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復(fù)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為去圣賢也有級而不遠。然予觀先生之文,類宋宣獻公耳,則又何也﹖」自號牧庵。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修。) 文正耶律先生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強,東平人。受業(yè)許魯齋之門,號稱高第弟子。邃于性理,儀容詞令,動中規(guī)矩。至元八年,召為太學齋長。魯齋歸,以先生為助教,嗣領(lǐng)其學事。除秘書監(jiān)丞,出知薊州。自先生既去,而國學事頗廢,廷議為非先生無足以繼魯齋者,遂除國子司業(yè)。升國子祭酒。前后五居國學,為師表者數(shù)十年,海內(nèi)宗之,一如魯齋。年八十五卒,謚文正。 文穆呂先生域 呂域,字伯充,河內(nèi)人。先生從魯齋學。魯齋為國子祭酒,舉為伴讀,輔成教養(yǎng),其功為多。至元十三年,擢陜西道按察使知事。未行,改四川行樞密院都事。升奉訓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三十年,知華州。仁宗即位,召拜翰林學士。未幾致仕。年七十八卒,贈陜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東平郡公,謚文穆。 祖望謹案:《魯齋列傳》所征伴讀十二人者無先生名,豈即呂端善邪﹖ 忠憲劉先生宣 劉宣,字伯宣,太原人。為中書省掾。暇則從國子祭酒許魯齋講明理學。(云濠案:謝山底本有云:「江西按察使劉伯宣,河東人也。魯齋高弟,方正嚴重。」)累官吏部尚書,諫伐交趾、日本。遷行臺御史中丞。為江浙行省丞相忙古臺所陷,自剄死。追封彭城郡公,謚忠憲。 惠愍賀舉安先生伯顏 賀伯顏,本名勝,字貞卿,一字舉安,伯顏,其小字也,以小字行,太師上都留守仁杰之子。幼從魯齋學。仁杰守上都,為世祖所倚任,先生初入宿衛(wèi)。有勞,拜集賢學士,領(lǐng)司天事。力言桑哥之奸,遷參知政事,簽樞密院事、大都護、典屬國。仁杰卒,即拜上都留守,以嗣其任。尋加左丞相,仍留守。奏丞相帖木迭兒之貪穢,罷之。英宗即位,帖木迭兒復(fù)相,誣以罪而殺之。帖木迭兒事敗,其冤始雪。贈太傅、秦國公,謚惠愍。(補。) 文靖徐先生毅 徐毅,字伯宏,趙城人也。(云濠案:梨洲本傳云:「父德舉,提舉太原鹽鐵使?!梗┥偈軜I(yè)于許文正公。清方勁正,辟為同知檀州事,有聲。世祖擢監(jiān)察御史。上言:「江南新附未久,宜撫恤流亡,以固民心。京師天下根本,宜蠲除地稅,以厚德意。檢覆災(zāi)傷,宜以時而發(fā)倉廩之儲,捐山澤之利,申明酒禁,以修荒政。鰥寡孤獨宜有養(yǎng),民所疾苦宜遣使詢問。方今庶政姑息,中書親細務(wù),而宰相失體,六部寮屬,多非其人?!挂蜿愂∨_為治之要,及憲司事宜:「監(jiān)治官吏,當加儆戒,不可因人之誣言而升降。察官其行樞密院、行大司農(nóng)司、行通政院及尚書省理算受賞進官者皆可罷?!褂忠匀帐车卣?,乞罷諸行省。又言「四川妄起邊釁,交趾虛勞王師,獻策以要功生事者,宜勿聽。官軍子弟,以膏粱承襲,未嘗知兵,當別議立法。增國子之員,重教官之選,以興學校。治宗廟,以崇祀典;修國史,以存故實,設(shè)朝立班,不可全無流品之分,實封陳言,無使茍為進身之計?!顾邕x用官吏,減錢糧之費,理婚田之訟,馬禁水利鹽鈔諸法,其弊當改者,前后七十余疏。世祖崩,上封事于太皇太后、皇太后曰:「四海不可一日無君,大行奄棄天下已五日,非早定大策,萬一啟奸覦,實可寒心。皇孫撫軍朔漠,伏愿遣使奉迎,歸正大統(tǒng)?!钩勺诩次?,首請正東朝尊號,因言:「陛下方虛心求治,而大臣不肯任事,宰相員太多,論議不一,宜亟用舊臣伯顏。為治不在高遠,但當尊守舊制,其要有四:親賢,遠佞,信、賞必罰而已?!褂终埥▋E,睦宗藩,選臺諫,教習親軍,勿事西南夷,而專備北邊。赦不可數(shù),凡二十余疏。累遷至河東、山西廉訪僉事。閱所部獄囚,得其冤狀,所釋五百余人。召為徽政院長史。舊例臺察于徽政之事一無所問,先生言其非,有詆之者,即謝去。已而累除治書侍御史。大臣構(gòu)害御史郭章,先生為之辯,有沮之者,又謝去。召還,授陜西、漢中道廉訪使。入為刑部尚書,改授河北、河南道廉訪使。后入為刑部尚書、簽樞密院事。仁宗即位,授燕南、河北道廉訪使。召入,參議中書省事。頃之,拜陜西行臺御史中丞,辭歸,卒。追贈中書右丞、平陽郡公,謚文靖。所著有奏議五卷、詩文三卷。(修。) 副使白先生棟 白棟,字顏隆,太原人。許文正教國子時伴讀也。官至按察副使。見《道園集》。(補。) 清獻王本齋先生都中 王都中,字邦翰。(云濠案:先生后居蘇州?!豆锰K志》云「字符俞。」)父積翁,初仕宋為福建制置使。元兵入閩,積翁以八郡圖籍獻世祖,授中奉大夫,累官遷刑部尚書,轉(zhuǎn)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奉使日本,至其境,遇害。武宗時,追封閩國公,謚忠愍。先生以父功授平江路治中,其時年十七。遇事剖析,動中肯綮,僚吏皆眙不敢欺。累拜浙江行省參知政事。卒,謚清獻。先生歷仕五十余年,所至政譽暴著,而治郡之績,雖古循吏無以尚之。當世南人以政事之名聞天下而位登臺憲者,惟先生一人而已。幼留京師,及拜許魯齋,即知所趨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學,自號本齋。有詩集三卷。(補。) 李先生文炳 李文炳,□□人。其死也,魯齋哭之慟,有「喪予」之嘆。 齋長王先生遵禮 王遵禮,字安卿。魯齋為之名字說曰:「王氏子,昔嘗從予游,曾未閱歲,乃遷居燕然,于今蓋八數(shù)年矣。頃來復(fù)過吾門,狀貌加偉,而其禮節(jié)恭謹,無異平時。予嘉其處心近厚也,思有以教之,因其求更前名,遂為說以命之。」又曰:「誠能因其所已知,而擴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能,而推其所未能,則他日修身事親之際,將不止如今日之王生也?!梗▍ⅰ遏旪S遺書》。) (梓材謹案:先生改名遵禮,且云遷居燕然,蓋即汴人王梓,魯齋兼祭酒時,征為齋長者,而《學案》原表與萬氏《儒林宗派》皆分而列之,誤也。) 縣尹趙先生矩 趙矩,字義臣,大都人也。魯齋弟子。南樂縣尹,勸農(nóng)養(yǎng)士,稱循吏。(補。) 憲副劉存齋先生季偉 劉季偉,秦人。號存齋。官四川憲副,與牧庵為同門人。(參《姚牧庵集》。) 齊長韓先生思永 韓思永,大名人。 學士高先生凝 高凝,字道凝,河內(nèi)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參《姚牧庵集》。) 附錄 魯齋為字說曰:「尊君以古自立,又以古道教生,其命生之名,取《易》卦《鼎》象『凝命』之凝,欲生之以厚自成也,以正自守也,猶鼎之峙焉。雖然,此體也,未適乎用。欲生之博文約禮,日篤于人道之常,猶鼎之享帝養(yǎng)人之用,不為法器而已也。夫父子君臣者,天之命也,人之道也,去古既遠,天下之俗,日趨于薄,風靡波蕩,一往而不可復(fù)。其間能以古道自重,卓然不為流俗所移,況又益資學問之力,以進乎道,則厚也不為徒厚,其正也不為徒正,體具用行,而于出處窮達無施而不當,其亦賢乎!」 齋長蘇先生郁 蘇郁,大名人。 僉事姚先生燉 姚燉,河內(nèi)人,亦文獻之從子也。常僉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司事。(參《許圭塘集》。) 齋長孫先生安 孫安,河內(nèi)人。 齋長劉先生安中 劉安中,秦人。 (梓材謹案:以上七先生,皆魯齋兼祭酒時所征弟子,分處各齋,以為齋長者。) 郡王孛憐吉先生 河南王孛憐吉,嘗受業(yè)魯齋。 文肅暢先生師文 暢師文,字純甫,南陽人也。師魯齋,而友牧庵。至元中,陳時政十六策。官至翰林學士,追封魏郡公,謚文肅。(補。) 知州王先生寬 秘監(jiān)王先生賓(合傳。) 王寬、王賓,唐縣人,文肅公恂之子。皆從魯齋游。(補。) (梓材謹案:《元史》文肅本傳稱先生兄弟「得星歷之傳于家學」。一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一由保章副,累遷秘書監(jiān)。) (云濠謹案:秘監(jiān),字子立。見《蘇滋溪集》。) ◆雪齋家學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僉事姚先生燉(并見《魯齋門人》。) ◆道濟門人 修撰董龍岡先生樸(附師樂舜咨。) 董樸,字太初,順德人。自幼強記,比冠,師事樂舜咨、劉道濟,幡然有求道之志。世祖至元十六年,以薦為陜西知法官。尋召為太史院主事,辭不赴。仁宗皇慶初,年踰八十,以翰林修撰致仕。卒年八十五。其為學,自孔、孟微言,以及先儒所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旨。中山王結(jié)曰:「樸之學,造詣既深,充養(yǎng)交至;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家近龍岡,學者因稱龍岡先生。(從黃氏補本錄入。) ◆紫陽門人 文忠郝陵川先生經(jīng)(見上《江漢學侶》。)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見上《魯齋門人》。) ◆陵川家學 郡守郝先生庸(別見《靜修學案》。) ◆陵川門人 祭酒茍先生宗道 茍宗道,字正甫,保定人,郝伯常門人也。伯常使宋,先生弱冠從往為書佐。及歸,竟以儒名。官至國子祭酒。(補。) ◆鄖城門人 文靖劉靜修先生因(別為《靜修學案》。) 文穆滕東庵先生安上(別見《靜修學案》。) ◆牧庵門人 文靖孛朮魯先生翀(別見《蕭同諸儒學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