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異域志

異域志 作者:(元)周致中


  元·周致中

  ●卷上

  ○扶桑國

  在日本之東南,大漢國之正東。無城郭,民作板屋以居。風俗與太古無異。人無機心,麋鹿與之相親,人食其乳則壽罕疾,得太陽所出生炁之所薰炙故也。然其東極清,陽光能使萬物受其氣者,草木尚榮而不悴,況其人乎!

  ○長生國

  其國在穿胸國之東,秦人曾至其國。其人長大而色黑,有數(shù)百歲不死者,其容若少。其地有不死樹,食之則壽;有赤泉,飲之不老。蓋其國乃在天地靈氣之所鐘,神明秀氣之所蔭,凡草木鳥獸皆壽,何況人乎!

  ○朝鮮國

  古朝仙,一曰高麗,在東北海濱,周封箕子之國,以商人五千從之。其醫(yī)巫卜筮、百工技藝、禮樂詩書皆從中國。衣冠隨中國各朝制度,用中國正朔,王子入中國太學讀書。風俗華美,人性淳厚,地方東西三千,南北六千。王居開城府,依山為官,曰神窩。民舍多茅茨,鮮陶瓦。以樂浪為東京,百濟金州為西京,有郡百八十,鎮(zhèn)三百九十,洲島三十。以鴨綠江為西固,東南至明州,海皆絕碧,至洋則黑海,人謂無底谷也。

  ○日本國

  在大海島中,島方千里,即倭國也。其國乃徐福所領(lǐng)童男女始創(chuàng)之國。時福所帶之人,百工技藝、醫(yī)巫卜筮皆全。福因避秦之暴虐,已有遁去不返之意,遂為國焉。而中國詩書遂留于此,故其人多尚作詩寫字。自唐方入中國為商,始有奉胡教者,王乃髡發(fā)為桑門,穿唐僧衣。其國人皆髡發(fā),孝服則留頭。

  ○僰人

  名僬僥。按:許氏《說文》曰:“僰字從其人?!痹谒囊臑樽睿永さ?,頗順其性,故名以人字傍名之也。其國則中慶、威武、大理、永昌等府是也,今滇南者皆是焉。

  ○緬人

  在大理西南,行五十日程可至。種類甚眾,與僰人相鄰。其人以大被為衣,古稱窮荒之之國是也。因知中國之制,頗效之,故其風俗似羅羅。其性狼悍貴勇,尚戰(zhàn)斗。

  ○木蘭皮國

  其國乃陽盛之方,生物甚旺。在大食國西有巨海,國之西有國不可勝數(shù),可至者惟本蘭皮耳。自陀盤地國發(fā)舟,正西涉海,百日而至。一舟容數(shù)百人,中有酒食肆機杼之屬。其國所產(chǎn)麥一粒長三寸,瓜園四五尺,榴一顆重五斤,桃二斤,菜長三四尺。穿井百丈方見泉。胡羊高三四尺,尾大如扇,春則剖腹取膏數(shù)十斤,再縫而能復活,藥線縫之功也,華佗之術(shù)出于此。

  ○韃靼

  一名匈奴,一名單于,一名獫狁,一名突厥,一名獯鬻,一名契丹,一名羌胡,一名蒙古,種類甚多。其風俗以鞍馬為家,水飲草宿,無城郭房屋。地產(chǎn)羊、馬、駝、牛,專以射獵為生,無布帛,衣毛革,俗無鰥寡孤獨之人。

  ○包石阿思歪剌巴赤吉

  以上四國同。

  ○黑契丹

  其國有城池房屋,耕種牧養(yǎng)為活,出產(chǎn)羊、馬。與韃靼不同,風俗頗類,家室頗富,不與韃靼相往來。女直金人名馬會者曾至其國。

  ○乞黑奚國

  民皆野處,水飲草宿,射獵為活,與韃靼同,與木思奚德國同。

  ○土麻

  其國人煙至煩,似韃靼。出羊、馬,耕種射獵,風俗與西番同。

  ○女暮樂

  有城池房屋,人煙至多。衣毛革,畜牛、羊,種田射獵為活,韃靼曾到。

  ○阿里車盧

  其城在山林中,種田牧放為活。人似韃靼,與深烈大國同。

  ○波利國

  多林木,無城池,有房屋。人種田為生,曾與韃靼為商。

  ○滅吉里國

  人煙極多,言語風俗皆與韃靼同,其國近西戎。

  ○擺里荒國大羅國

  皆與韃靼同,二國種類相似,皆以鞍馬射獵為生。

  ○果魯果訛

  有城池,種五谷,出良馬。即西胡之種,比胡人有家業(yè),不水飲草宿。

  ○無連蒙古

  在海島中,有城池房屋。其人頗富,出貂鼠。其國近西番。

  ○吾涼愛達

  與韃靼同種,又在東北上分界。民皆在山林內(nèi)住,有野馬,無牛、羊,打魚食馬乳過日。

  ○結(jié)賓郎國

  有城池,種田,黃頭仙人成道處,與西戎相近。好神鬼事,奉佛者多。

  ○七番

  耕山種田,出駝、牛。類北胡,即西番種,俗謂野西番是也。

  ○隴木郎

  有城一座,昔日番王建都于此,有百姓住坐。地土廣,人頗富,乃西戎之國也。

  ○大食弼琶羅國

  有州四座,無國主,唯王豪更互主事。如婚嫁,取有孕牛尾為信,候牛生犢時,始還。娶妻須要男家割陽物曰人尾來,以為聘禮,女家還元割牛尾期信,女家得之甚喜,以鼓樂迎之。地產(chǎn)駱駝鶴,長六七尺,有翼能飛,食雜物,或燒赤熱銅鐵與之食,生卵如椰子,破之如甕甕有聲。國人好獵,日射獸而食。

  ○注輦國

  西胡南印度也,自故臨易舟行而去,有象六萬,背立屋,載勇士,以金銀為錢。國人尚氣輕生,不同釜而爨,亦不共器而食。

  ○娑羅國

  國人狼戾可畏,男女皆佩刃而行,但與人不睦即刺殺之,奔走他所。一月之內(nèi)得獲則償命,一月之外出者不論。若他國人至,捫其婦人乳者,自喜曰:“你愛我。”若有私意,即出刃刺殺之。

  ○女真

  在鴨綠之陽,長白山之下,古肅慎氏之國也。始因新羅人完顏氏者奔于國,遂家焉。地多產(chǎn)金,故女真阿古答稱帝,國號大金。其國人皆以魚鹿之皮為衣,風俗好歌舞,肘■〈月乘〉常帶利刃,晝夜不解,輕生重死,好戰(zhàn)斗,無畏。所懼者惟野人,與野人為親者,即刺其面。

  ○弩耳干

  在女真之東北,與狗國相近。其地極寒,雪深丈余。衣狗皮,食狗肉,養(yǎng)狗如中國人養(yǎng)羊,不種田,捕魚為生。其年魚多,謂之好收。出海青,產(chǎn)白鹿,有一獸人莫能見,常有蛻下之骨角,如龍骨相似。

  ○大野人

  國有大山林,男子奶長如瓠,曾被韃靼追趕至,將奶搭在手上奔走。會人言,食葉,即野人同。

  ○小野人

  在女真之北,性狠戾,不畏生死,以殺死為吉祥,病終為不利,父子相殺,以為常焉。種類以黥面為號。

  ○采牙金彪

  系西番木波人,其國頗富,有出產(chǎn),尚財利,為番商者多,罕入中國。

  ○鐵東國

  其國人甚富,出駝、馬、牛、羊,與西番相類,即西番之種土番是也。

  ○烏衣國

  在韃靼黑海之北,鎮(zhèn)撫爬刺曾到,言其人皆衣黑衣,戴大黑巾,拖至膝腕,不令他國人見其面。常帶刀行,有見面者,即殺死。其國甚富,所賣之物,皆懸于市蓬之上,他國人欲買者,以物拴其上,方可換;上價少,即追而殺之。人稱燕子有烏衣國,非也。

  ○歇祭

  其國皆平地,多林木,有房舍,人耕種為活。出良馬。人黃眼、黃毛發(fā),即黃達子,專務劫掠回回諸國商貨。

  ○退波

  系黑和尚,有城池房舍,出羊、馬,林木甚多,與西戎相鄰,酋長皆是剌麻主之。

  ○的剌普剌國

  有城池,民種田,出明珠異寶,番國皆往彼國買賣者多,與撒母耳干境相連。

  ○不剌

  系西番,出羊、馬。人狠惡,尚戰(zhàn)斗,罕與諸國通。

  ○回鶻

  其先本匈奴,臣于突厥。突厥資其財力,雄北荒。大業(yè)中,自稱回紇。子曰菩薩。突厥亡,惟回紇最強。菩薩死,其酋與諸部攻薛延陀,殘之,并有其地。

  ○吐蕃

  吐蕃本西羌,居析支水西。蕃、發(fā)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窣野。其俗謂強雄曰贊,大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其后有君長曰論贊,曰弄贊。

  ○于闐國

  在西戎,釋氏之國,婦人衫褲束帶與男子同,死者以火燒之,收骨而葬也。佛書云:“佛見雁死于地,以沙葬之?!焙笠蛑陨碁橼?shù)層,故稱曰雁塔。凡人死者,其骨共葬一塔,各依長幼而葬。居喪者剪發(fā)長四寸。后佛涅槃,循其故事,亦以沙為冢,其塔自此始。

  ○大食勿拔國

  其國邊海,天氣暖甚,出乳香樹,逐日用刀斫樹皮取乳。每年春末有飛禽白天而降,如白絲鶉,肥而味佳。有大魚高二丈余,長十丈余,人不敢食,刳膏為油,肋可作屋桁,脊骨可作門扇,骨節(jié)為舂臼。又有龍涎成塊泊岸,人競?cè)樨涃u。

  ○大闍婆

  其國王系始因雷震石裂,有一人出,后立為王,其子孫尚存。產(chǎn)青鹽、綿羊、鸚鵡、珍珠、寶貝。又言其國中有飛頭者,其人目無瞳子,其頭能飛。其俗所祠名曰蟲落,因號落民。漢武帝時,因墀國使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頭飛南海,左手飛東海,右手飛西澤,至暮頭還肩上,兩手遇疾風飄于海水外。

  ○東印度國

  人性強獷,好殺伐,以戰(zhàn)死為吉利,以善終為不祥。昔周伯陽父惡其兇殺,化之,見《周書》。至周莊王九年四月八日,恒星不見,星隕如雨,是夜,釋氏生,能修性宗教,國人宗之,稱名曰佛。蓋佛者如中國稱神,彼皆稱佛。漢明帝時,其法流入中國。晉明帝時,其法大行。

  ○蘇都識匿國

  國名夜義,有野人窟,人近窟住者五百余家。窟口作舍,設(shè)關(guān)籥,一年再祭。人有逼窟口,煙氣出,先觸者死,因以尸擲窟口。其窟不知深淺,其人皆如夜叉。

  ○龜茲國

  漢武帝兵曾至其國,每至元日斗牛、馬、駝為戲,七日觀勝負,以占一年羊、馬繁息,勝者則旺。

  ○焉耆國

  每于十月十日,王出首領(lǐng)家,首領(lǐng)騎王馬一日一夜處分王事。十月十四日作樂。至元日,王及首領(lǐng)分為兩朋,各出一人著甲東西互擊,甲人先死即止,以占當年豐儉。

  ○馬耳打班

  其人與回回同,食鼠初生未開眼者為上,進王則為孝順。

  ○入不國

  有城池,種田,出胡椒。其地至熱,即南回回也。其國頗富商賈之利。

  ○西南夷

  國人椎發(fā)跣足,衣斑花布,披色氈,背刀帶弩。其人勇悍,死而無悔,西戎皆畏之。

  ○西番

  即鬼方,武丁征鬼方,三年克之。又曰鬼陰類,曰鬼戎,曰犬戎。無王子管轄,無城池房舍,多在山林內(nèi)住,食人肉。其國人奉佛者,皆稱剌麻。

  ○鳩尼羅國

  與新千里國同,此乃西番出佛牙石去處。其石如朽骨,妖妄者做成牙樣,曰佛牙,以誑人布施,求其財利。

  ○沙弼茶國

  乃太陽西沒之地,有異人名狙葛尼到此,遂立文字。每至晚,日入聲若雷霆,國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鳴鑼、擊鼓,混雜日聲,不然則人皆驚死,罕有人至之。

  ○蒲甘國

  其國至富,自大理五程至其國,自窊里國六十程至之。隔黑水淤泥河,西番諸國不可通。國王戴金冠,金銀飾屋壁,以錫為瓦用,華麗之甚。

  ○斯伽里野國

  其地乃陰陽擊之方,近蘆眉國,山上有穴,四季出火。國人扛大石干百斤,納穴中,須臾爆出,皆碎,五年一次火出。其火流轉(zhuǎn)海邊復回,所遇林木不燒,遇石焚之如炭,有神主之。

  ○昆侖層期國

  其國地極熱,在西南海上,接海島,有大鵬飛則蔽日已,能食駱駝。昔有人拾其翎,截管可作水桶。有野人身如墨漆,鬈發(fā),國人布食誘捉,賣與番商作奴,尚貨利也。

  ○暹羅國

  國在海中,民多作商尚利,其名姓皆以中國儒名稱呼。其風俗男子皆割陰嵌八寶,人方以女妻之。海中有一島,島中之樹,其花須一匙二箸,狀如黑漆,人用之飲食,其油膩不能污,若攪茶則化。

  ○虎六母思

  其國在西南海中,回紇之國。其地至熱,出番布、珍寶,與西洋國頗同。

  ○西洋國

  在西南海中,地產(chǎn)珊瑚、寶石等物。所織綿布絕細,瑩潔如紙。其人髡首,以白布纏頭,以金為錢交易,國人至富。

  ○烏仗那國

  其國有土神,于此化大蟒,以濟饑渴,遂立其國。又與孔雀王啄崖滄泉,以愈眾疾,民稍富。

  ○真臘國

  其國極熱,即南回回。凡嫁娶,女子九歲乃會親友,令僧作佛事,以指頭挑破女子童體,以血點于母額,以為利事,嫁人夫婦和。十歲即嫁。人與其妻通,其夫即喜。國人為盜,即斬手斷足,或以火印烙記黥額,死罪者以木椿穿其尻。

  ○西棚國

  與真臘相鄰,風俗不同。其國望見天有一竅極明,土人稱天門。

  ○爪哇國

  古闍婆國也,自泉州舶一月可到。天無霜雪,四時之氣常燠。地產(chǎn)胡椒、蘇木,無城池兵甲,無倉廩府庫。每遇時節(jié),國王與其屬馳馬執(zhí)槍校武,勝者受賞,親朋踴躍以為喜,傷死者其妻不顧而去。飲食以木葉為盛,手撮而食。宴會則男女列坐,笑喧盡醉。凡草蟲之類,盡皆烹食。市賈皆婦人,婚娶多論財,夫喪不出旬日而適人。與中國為商,往來不絕。

  ○道明國

  與野人同,國人不著衣服,見著衣者即共笑之。俗無鹽鐵,以竹弩射蟲魚,俗稱脫個桂板者此也。

  ○近佛國

  其國人性與禽獸同,在東南海上,多野島,蠻賊居之,號麻羅奴。商舶至其國,群起擒之,以巨竹夾而燒食,人頭為食器。父母死,則召親戚撾鼓共食其尸肉,非人類比也。

  ○散毛

  種類甚多,喜戰(zhàn)斗,不畏死。其諸洞惟散毛洞最大。

  ○交州

  按《輿地志》曰:“周曰駱越,秦曰西甌,故曰甌越。漢曰交趾?!倍攀稀锻ǖ洹吩话材稀5禺a(chǎn)金,出象,出香,風景與兩廣頗同。國朝以為文禮之邦,以元帝之二太子贅婿于陳氏,以奉元祀焉。

  ○大琉球國

  在建安之東,去海五百里。其國多山洞,各部落酋長皆稱小王,至生分彼此不知,常入中國貢,王子及陪臣皆入太學讀書。

  ○小琉球國

  與大琉球國同。其人粗俗,少入中國。風俗與倭夷相似。

  ○占城

  漢置林邑郡,其屬郡有賓童龍、賓陀陵、化州、王舍城,地方三千余里,南抵真臘,北抵安南。廣州發(fā)舶,順風八日可到。國人多姓翁。產(chǎn)名香、犀象、珍寶,常為歲貢,王子入朝中國。比安南不尚文墨,尚戰(zhàn)斗,喜師巫邪術(shù)。其民有犯訟不能決者,即令過鱷潭。其潭有神魚,能知人善惡,理虧者魚即食之。

  ○伯夷國

  其國近云南,風俗與占城同,人皆以墨刺其腿為號,養(yǎng)象如中國養(yǎng)羊、馬。其地出寶石、名香。

  ○三伏馱國

  在西南海中,有山插環(huán)流千里,名大鐵圍山,人不可躋攀,今古無人得到此,天地設(shè)險之所也。惟有一竅可入,國人守之,其安南皆不能入,內(nèi)有良田,珍寶出焉。

  ○可只國

  西番出寶物處,境與撒毋耳干相鄰,曰富貴番商,不入中國。

  ○馬羅國

  出異寶生頭香,即西戎之國。其方多出寶物,人至丑惡可畏。

  ○印都丹

  其人身黑色,地熱無云,出佛之處。其國人多奉佛,而勇悍,少有慈心,風上故也。

  ○黑暗國

  地產(chǎn)犀牛,與回鶻同,即南海中回回也。未嘗入中國,其俗皆與西洋同。

  ○天際國

  西棚國望見天有一痕明亮,即是其國也。其國極富,城池宮室皆如中國,橋梁石柱皆用玉,有華表二根皆瑪瑙,產(chǎn)珍寶異香。大概天道左旋,每一年一周,天四極之際天光長多,如骨利國日長夜短是也。其國一年天旋到此,天光返照一遍,國人謂之天門開,非也。

  ○天竺國

  國隸大秦,國主悉由大秦選擇,地產(chǎn)良馬。俗皆編發(fā),垂下兩鬢。以帛纏頭,衫褲鞋襪。國內(nèi)有圣水,能止風濤,番商人等以琉璃瓶而盛之,若遇風濤,灑之即止,與默枷國水同。

  ○大食無斯離國

  出甘露,秋露降,暴之成糖霜,食之甘美。山有天生栗子,名蒲蘆,可采食。次年復生,名麻茶澤;三年再生,名沒石子。產(chǎn)麥、桃、榴等物,地窖之物數(shù)十年不壞。

  ●卷下

  ○撒母耳干

  在西番回鶻之西,其國極富麗,城郭房屋皆與中國同。其風景佳美,有似江南;繁富似中國,商人至其國者多不思歸。皆以金銀為錢,出寶石、珍玉、良馬、獅子。

  ○私訶條國

  近女真。金遼山廟有石鼉,如人飲食將盡,向鼉作禮,則飲食悉具。其人多尚巫,談禍福。

  ○眉路骨國

  其國似佛,有城七重,上古用黑光石砌就。有番人冢三百余所,胡稱曰塔。一所高八十丈,安三百六十房。人以毛色段為衣,肉面為食,金銀為錢,地產(chǎn)硼沙、摩娑石等物。

  ○藏國

  其國有城池屋舍,地產(chǎn)大柳木,有五丈圍者。一日柳國,其空樹中可容二十人。

  ○勿斯里國

  其國百年不一雨,止有一天江,不知其源,水極甘,溢則四十日浸田,水退而耕。二年必有一白發(fā)人從江水出,坐于石上,國人拜問吉兇。其人不語,若笑則年豐,悲則饑疫,良久復入水。古有狙葛尼建廟,頂上有鏡,如他國盜兵來者,先照見之。

  ○南尼華羅國

  國人好佛教,尊牛,屋壁皆涂牛糞以為潔。各家置壇,以牛糞涂,置花木?香供佛。路通西域,常有輕騎來劫,閉門拒之,數(shù)日絕糧而退。番商到彼,不得入室。

  ○乾駝國

  其國乃尸毗王之倉庫之所,倉為火焚,米皆焦,至今尚存。得一粒服之,則終身無疾。

  ○頓遜國

  國在海島上。人將死,親戚歌舞送于郭外。有鳥如鵝,飛來萬數(shù),家人避之,其鳥食肉盡,乃去。即燒骨況水,謂之鳥葬。梁武帝時曾入貢。

  ○白達國

  國王乃佛麻霞勿之子孫。諸國用兵,不敢侵犯。豪民多珍寶,食酥酪餅肉,少魚菜,產(chǎn)金、銀、玻璃等物。人以雪布纏頭上,即回鶻之類。

  ○吉慈尼國

  盤山為城,尚胡教,禮拜堂百余所。出金、銀、金絲錦。富民居住七層樓閣,多畜牧駝、馬。地極寒,春夏雪不消,有雪蛆可食。

  ○阿薩部

  同苗,凡食生,皆剖其肉重疊之,以石壓瀝汁。稅波斯、拂林等國。米及草子釀于肉汁之中,經(jīng)數(shù)日變成酒,飲之可醉。喜歌舞。

  ○婆彌爛國

  其國有山,巉巖峻險,上多猿。猿形絕長大,常暴田種,每年有二三十萬。國中起春已后,屯集兵與猿戰(zhàn),雖歲殺數(shù)萬,不能盡其巢穴。去金陵二萬五千五百五十里。

  ○麻離拔國

  其國產(chǎn)異香、龍涎、珍珠、玻璃、犀角、象牙、珊瑚、木香、沒藥、血蝎、阿魏、蘇合香、沒石子等貨,皆大食國至此傳易,官豪以金綿桃花帛纏頭,以金銀為錢交易,常為番商。

  ○單馬令

  其國有酋長,無王。宋慶元間,進金五壇,金傘一柄。元求其利,不至。國人多富,尚寶貨,則利為酋豪。

  ○昆吾國

  其國產(chǎn)寶鐵,切玉如泥,及火浣布。其國累塹為丘,象浮圖,有三層,尸干居上,尸濕居下,以近葬為孝,集大氈居中懸衣服彩繒,哭祀之。

  ○三伏齊國

  其國在南海之中,自廣州發(fā)舶,取正南半月可到。諸番水道之要沖,以木柵為城。國人多姓蒲,縛排浮水而居。官兵服藥,刀箭不能傷,以此霸于諸國。舊傳其國地面忽有一穴,出生牛數(shù)萬,人取食之,后用竹木窒其穴,乃絕。產(chǎn)犀、象、珠璣、異寶、香藥之類。

  ○婆登國

  其人與回鶻類,在林邑之東,西接迷離國,南接訶陵。種稻每月一熟,有文字即書于貝葉。死者以金釧貫于四肢,后加婆律膏及沉檀龍腦,積薪以焚之。

  ○佛羅安國

  自三佛齊國風帆四晝夜,可到其國,亦可遵陸。有地主。國有飛來銅神二個,一個六臂,一個四臂。六月十五日系佛生日,如有他國人來劫掠,大風驟作,船不可進。

  ○麻嘉國

  其國是土神麻霞勿出世處,稱神為佛,廟后有神墓,日夜常有光,人不敢近,皆合眼而走過也。

  ○默伽臘國

  其國出珊瑚,人用繩縛十字木,以石沉水中,棹船拖索而取,謂鐵網(wǎng)取珊瑚。

  ○故臨國

  與大食相近,國人黑色,好事弓弩。中國船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去,往返二年,彼多為盜。

  ○大食國

  在海西南山谷間有樹,枝上生花如人首,不解語,人借問,惟笑而已,頻笑輒落。大食,諸國之總名,有國千余,其屬甚多。

  ○日蒙國

  其國有房舍,種田出姜,人似黑蒙國結(jié)束,即西戎,風俗如回回。

  ○麻阿塔

  其國有神名金剛民,有城池,種田,即西胡。其人多奉佛,為剌麻者多。

  ○方連魯蠻

  其人語話難曉,人種田,出驢、馬,風俗與野人相似,但有家業(yè),不水飲草宿耳。

  ○訛魯

  人眼深發(fā)黃,壘木植為屋宇巢居而已,西胡犬戎之裔也。與野人無異,有巢居穴處之風。

  ○大秦國

  西番之大國也,番商萃此。其王號麻羅弗,以布帛織出金字纏頭。地產(chǎn)珊瑚、生金、花錦、縵布、紅瑪瑙、珍珠等物,富甚。

  ○骨利國

  在西北浣海之中,南望回鶻,出良馬,乃天外地極際之所,故日長而夜短,日光于地下所照故也。日沒后,天色正曛,煮羊方熟,天已曙矣。

  ○孝億國

  在平川中,以木為柵,周十余里,大柵五百余所。氣候常暖,冬不凋落。有羊、馬,無駝、牛。俗性質(zhì)真,好客旅,軀貌長大,褰鼻黃發(fā),綠眼赤髭,披發(fā),面如血色。戰(zhàn)具惟槊一色。宜五谷,出金鐵,衣麻布。有襖祠三千余所,馬步甲兵一萬。不尚商販,自稱孝臆。丈夫婦人俱佩帶。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國無河井,種植待雨出而生,以紫礦泥地,承雨水用之。

  ○新千里國

  出石似朽骨如牙,奉佛者稱為佛牙,此誑人也。與鳩泥國相鄰。

  ○玉瑞國

  其國產(chǎn)牛羊,民種田,有房舍,與西番同。富于西戎,專行諸番為商,少入中國,風俗與回回相類。

  ○擔波國

  其國有城池,民種田,天氣常熱,地無霜雪。出獅子。與回回無異,有國君主之,番商交于鄰國。

  ○悄國

  系西番,人甚狠,專食五谷過活,出牛、羊、馬。與野人何異,勇戰(zhàn)之士也,少通鄰國。

  ○三蠻國

  其人不種田,只食土,死者埋之,心、肺、肝皆不朽,百年復化為人。一說與無■〈啓,月代口〉國民相類,與野人俗同。

  ○奇疣國

  其國西去玉門關(guān)一萬里。其人一臂,性至巧,能作飛車,乘風遠行。湯王時,西風久作,車至豫州,湯使人藏其車,不以示民。后十年東風大作,乃令仍乘其車以還。

  ○登流眉國

  真臘之屬郡,椎髻,纏帛蔽身。每朝番王出座,名曰登場,眾番皆拜罷同座,交手抱兩膊為禮。

  ○阿陵國

  真臘之南,其國豎木為城,造大屋重閣,以棕皮蓋之。象牙為床,柳花為酒,以手撮食。有毒女,常人同宿即生瘡,與女人交合則必死,旋液著草木即枯。

  ○義渠國

  在大秦之西,人死則燒之,薰尸煙上,謂之登煙霞。出犀象寶貨,其人與回鶻同。

  ○烏萇國

  其國民有死罪,不立殺刑,惟徙之空山,任其飲啄。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自驗,隨事輕重而決之。

  ○撥拔力國

  國在西南海中,與野獸同。止食肉,常針牛畜取血和乳生飲之。身無衣,惟腰下用羊皮掩之。

  ○波廝國

  其人矮小極黑,以金花布縵身。無城郭,王以虎皮蒙杌,出則乘軟兜或騎象。食餅肉,出異寶等物。

  ○晏陀蠻國

  其國周圍七千里,人如黑漆,能食生人。地無鐵,唯磨蚌殼為刃。其國有一圣跡,用渾金作床,承一死人,經(jīng)代不朽,常有巨蛇衛(wèi)護。其蛇毛長二尺,人不能近。有一井,一年兩次水溢流入海,所過沙石經(jīng)浸盡成金。

  ○默伽國

  古系荒郊,無人煙,因大食國祖師蒲羅吽娶妻,在荒野生一子,無水可洗,棄之地下。其子以腳擦地,涌出一泉,甚清徹,此子立名司麻煙,砌成大井,逢旱不干,泛海遇風波,以此水灑之即止。

  ○胡鬼國

  其人身長大,無馬,步走,手持一長柄斧。其走如飛,逐鹿如犬,專以捕獵為生。兀良河韃靼因逐鹿偶至其地,為其所執(zhí)。其胡鬼乃出,遂殺其妻子而出,胡鬼趕至河,不能渡則止。

  ○賓童龍國

  占城之屬郡,地主出則騎象或馬,打紅傘,從者百人,執(zhí)盾贊唱曰亞或仆。以葉盛飲食。佛書言王舍城即此地也,今有目連舍基存焉。

  ○獠

  在牂牁,其婦人也,七月生子,死則豎棺埋之。有打牙者謂打牙獦獠,種類最多,不可以人事處,張獷難服。

  ○木耳夷

  在獦獠西,以鹿角為器,其死則屈而燒之,埋耳后小骨。類人,黑如漆,小寒則掊沙自處,但出其面,常入朝中國。

  ○潦查(俗呼老抓)

  其地產(chǎn)犀、象、金、銀,人性至狠,下窩弓毒藥殺人。其可笑者,凡水漿之物不從口入,以管于鼻中吸之,大概與象類同。

  ○紅夷

  去交州不遠,在其境西北,與老抓、占城皆交州唇齒之國。其人不置衣,皆以布絹纏其身首,類回鶻,不產(chǎn)鹽。

  ○女人國

  其國乃純陰之地,在東南海上,水流數(shù)年一泛,蓮開長尺許,桃核長二尺。皆有舶舟飄落其國,群女攜以歸,無不死者。有一智者夜盜船得去,遂傳其事。女人遇南風,裸形感風面生。又云與奚部小如者部抵界,其國無男,照井而生,曾有人獲至中國。

  ○后眼國

  兀良河韃靼曾見,不知國在何處。其衣帽與胡人同,項后有一目。其性狠戾,韃靼多畏之。

  ○阿黑驕

  其國與野人同,人煙最多,盡在林木中住,無羊馬孳畜,射生打魚為活。

  ○盤瓠

  帝嚳高辛氏宮中老婦耳內(nèi)有■〈耳室〉耳,掏出如繭,以瓠盛之,以盤覆之,有頃,化為五色之犬,因名瓠犬。時有犬戎吳將軍寇邊,帝曰:“得其頭,吾以女妻之?!别磴暼祟^詣闕下,乃吳將軍之首也。帝不得已,以女妻之。瓠犬負女入南山穴中,三年生六男六女。其母復以狀白帝,于是帝封于長沙,武陵蠻今其國人,是其裔也。

  ○狗國

  其國在女真之北,乃陽消陰長之地,得天地之氣,駁雜不純。婦人與人同,穿衣,能人言;男子狗也,不能語,其音狗嗥,不穿衣,食生肉。婦人食熟肉。遼有商人曾至其國,犬遇絕不令歸,其妻與箸十余只曰:“汝走數(shù)里,可置一枚于地,狗見必銜歸家,汝方得脫為善?!惫纺茏o愛家物之意故也。

  ○啖人國

  名烏滸國,按杜氏《通典》:“其國在南海之西南,安南之北,朗寧郡所管?!比松L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甘則獻其君,君賞之,謂之忠。凡父母老則與鄰人食之,遺其骨而歸之。其鄰人之父母老,亦還彼食之。不令自死為葬污地,食則死后免在生之業(yè)。凡娶妻美則讓其兄。其人蓬頭跣足,無衣,以絹纏于身,是其俗也。

  ○啰啰

  即古僰人之國也,盤瓠之種。音出于鼻,性狠惡,不畏死,好食生。髻長一尺向上,以氈衫為衣,以女人為首長,曰母總官。一人納百夫為貴,其令甚嚴,刻木牌為令。

  ○阿丹

  其國與羅羅同,乃西番種類,盤瓠之裔也,與云南四川之境相鄰。

  ○沙華公國

  即??芤?,其國在東南海中,其人常出大海劫奪人,賣之于闍婆國。

  ○莆家龍

  南海之東,廣州發(fā)舶,順風一月可到。國王撮髻腦后,人民剃頭,以椰子撻水漿為酒,其色紅白,而味極佳。出胡椒、檀香、沉香、丁香、白豆蔻,常入貢。

  ○昏吾散僧

  在山林中,人種田以食,與西番同,乃小部落之國也,但有酋長主之。

  ○黑蒙國

  其國至富,有城池房舍。民種田。天氣常熱,人穿五色錦褲。其人多富,尚侈靡。

  ○蜒蠻

  今廣取珠之蜒戶是也,蜒有三:一為魚蜒,善舉網(wǎng)垂綸;二為蠔蜒,善沒海取蠔;三為木蜒,善伐木取材。蜒極貧,皆鶉衣,得物米,妻子共之。

  ○五溪蠻

  即洞蠻。遇父母死,行鼓踏歌,飲宴一月,盡產(chǎn)為槨,臨江高山鑿龕以葬,三年不食鹽。

  ○生黎

  在兩廣山谷中,與洞蠻同??祁^跣足,短裙結(jié)帶,頭上諸物皆插;善強弩,食生肉,以猴為鲊,以鼠為煎,曰蜜唧唧。其性兇悍,不當差使。

  ○熟黎

  近城邑者頗循教化,其俗與生黎同。在廣西亦有州牧所屬。

  ○苗

  種類最多。凡草蟲皆生食,凡肉作令生蛆方食。娶妻答歌相合,遂為夫婦。父母老,賣與人家為奴,謂死后無罪。

  ○洞蠻

  有土官掌之,其人皆與廣西人同。食蛇鼠為上等之饌,以猴肉為鲊,其人皆能下蠱殺人。

  ○都播國

  與野人同類,鐵勒之別種,分為三部,自相統(tǒng)攝。結(jié)草為廬,不知耕稼,多百合,取以為糧。衣貂鹿皮,鳥羽為服。國無刑罰,盜者倍征贓。

  ○無腹國

  在海東南。男女皆無腹肚,其說恐謬,無腹安能生育。

  ○無■〈啓,月代口〉國

  在東海中。人無肚腸,食土穴居,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百年化為人。錄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為人;細民肝不朽,埋之八年化為人。

  ○穿胸國

  在盛海東。胸有竅,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貫胸抬之。俗謂防風氏之民,因禹殺其君,乃刺其心,故有是類。

  ○烏孫國

  其國西有三爪蠻,有頭目地主,種田。身生長毛,出虜掠百姓,昔封烏孫公主之所。

  ○丁靈國

  其國在海內(nèi)。人從膝下生毛,馬蹄善走,自鞭其腳,一日可行三百里。

  ○柔利國

  國人類妖,非人比也。曲膝向前,一手一足?!渡胶=?jīng)》云:“在一目國東?!?

  ○羽民國

  在海東南岸巘間,有人長頰鳥喙,赤目白首,身生毛羽,能飛不能遠,似人而卵生穴處,即獸蝙蝠之類也。

  ○小人國

  《山海經(jīng)》曰:“東方有小人國,名曰靖。”長九寸,海鶴遇而吞之。昔商人曾至海中見之,乃在海尾閭穴所也。

  ○聶耳國

  其人與獸相類,在無腹國東。其人虎文,耳長過腰,手捧耳而行。

  ○交頸國

  兩腳脛曲而相交,與鬼相類,不正之氣也。

  ○長臂人

  郎水中獸類同,在海之東。人垂手至地,專食魚蝦。昔有人在海中得一布衣,袖各長丈余。

  ○懸渡國

  即猿屬,在烏耗之西,山溪不通,但引繩而渡。土人佃于石間,壘石為室,接手而飲,互相牽引與獸同。

  ○猴孫國

  即抹刊剌國。若有別國兵來,眾猴防直有法,即不敢來侵犯,與獸同類。

  ○婆羅遮國

  其人猴面人身,男女無晝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為戲,猴屬也。其種類皆以狗頭皮為帽。

  ○繳濮國

  國人有尾,欲坐則先穿地作穴,以安其尾,如或誤折其尾,卒然而死。在永昌郡南二千里。

  ○文身國

  其國極富,專用實貨,物至賤,行不赍糧。王居飾以金玉,市用珍寶交易,尚財利,好作商。凡人皆文其身,多者為貴。

  ○大漢國

  其國在大漢之中,人鮮有到者。無兵戈,不攻戰(zhàn);衣毛革,與文身國同,而言語異,即野人國。

  ○長人國

  其人長三四丈。昔明州二人泛海,值霧昏風大,不知舟所向,天稍開,乃在島下。登岸伐薪,忽見一長人,其行如飛,二人急走至船上。其長人入海追之,遂前執(zhí)船,舟人用弩射而退,方得脫。

  國朝有使往遼陽,因風其舟,至其國。其人拿其舟,斬其一指,大若人臂,即此國也。

  ○三首國

  在夏后啟北。其人一身三首,無衣,天地間之異氣也。

  ○三身國

  在鑿齒國東。其人一首三身,非妖而何?人罕見也,俗傳有之。

  ○一臂國

  在西海之北。其人一目、一孔、一手、一足,半體比肩,猶魚鳥相合。

  ○一目國

  在北海外。其人一目當其面,而手足皆具也。

  ○長腳國

  與長臂人類本同,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非水族之類而何?

  ○長毛國

  國在玄股之北,居大海中。人短小,面體皆有長毛,被發(fā),無衣,與猩猩之屬同。婦人做王,有城池,種田,居穴中。晉永嘉四年曾獲得之,莫曉其語。

  ○氏人國

  在建木西。其狀人面魚身,有手無足,胸以上似人,以下似魚。能人言,有群類,巢居穴處為生,有酋長。

  ○南羅國

  管小國五十四處,多產(chǎn)異寶。

  ○赤上國

  按《唐史》:“自交州海行三月可到?!?

  ○般番國

  按《唐史》:“其國有二十四州,與狼牙接界,交州海行四十日可到?!?

  日國 白花國 浡泥國 奔沱浪國 陀盤地國 奇羅國 石樸國 湓亨國白杞國 賀屹羅國 鄂崿國 詹波羅國 丁香國 莆黃國 羅殿國 地竦國 地域國 迷羅國 三泊國 麻蘭國 火山國師魚國 彌舍國 紅蘭國 窊裹國 蘭無里國 地主國 黑間國

  已上三十一國,其商不入中國。

  朝鮮半島南方文化與中國長江下游百越文化的關(guān)系問題

  苑 利(中國社會科學院)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韓文化的底層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體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距今三千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距今三千年時由域外傳來的無文土器文化。它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韓半島原有的文化風格,并從根本上奠定了韓半島此后的基本走勢。人們認為,這是韓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源頭。那么這一文化究竟來源于何處?人們歷來眾說紛紜,但韓國的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這一文化很可能來源于西伯利亞,原因是韓半島的這時的陶器與西伯利亞的陶器頗為相似。但人們在溯源時卻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一文化是伴隨著稻作文化一同傳入韓半島的,西伯利亞至今不產(chǎn)水稻,這支文化的源頭怎么會是西伯利亞呢?后來的考古學研究也證實,西伯利亞的無文土器比韓半島要晚將近100多年,這也就是說,不是西伯利亞的無文土器影響了韓半島,而是韓半島的無文土器影響是西伯利亞。

  那么,這一文化究竟源于何處呢?經(jīng)過16年的研究,我們認為這一文化當源于中國長江下游的百越民族地區(qū),韓半島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東南沿海的百越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一,韓半島稻作文化的來源問題

  在農(nóng)業(yè)方面,由于氣候、緯度等原因,中國以淮河為界,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大農(nóng)耕系統(tǒng)?;春右员币院底鬓r(nóng)業(yè)為主,淮河以南以稻作農(nóng)業(yè)為主。中國長江下游是中國稻作文化的發(fā)源地,早在7000多年前,中國東南就已經(jīng)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稻作生產(chǎn)。最有名的要屬河姆渡文化。在1973年的發(fā)掘中,在第四文化層,共發(fā)現(xiàn)400多平方米的稻谷、稻殼和稻草堆積物,其厚度在10-40厘米不等,最厚的達70厘米。這是谷物腐爛后長期自然積淀的結(jié)果,原初厚度當在一米以上。如果其中的四分之一為稻谷,換算成稻谷就是在120噸以上。但當時中原對稻作生產(chǎn)尚一無所知,直到2000年后,河南人才開始試種水稻,直到后漢,遼東才開始有了種植水稻的記錄。

  但奇怪的是,韓半島至少在距今3000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水稻的生產(chǎn)。在松菊里等17個新時期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稻作文化的遺存。歷史上韓半島并沒有野生稻,這說明這一時期的稻作文化肯定是舶來品。那么,它究竟來自何處?研究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支文化并不像是有些學者所說的來自西伯利亞,而是來自中國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省及安徽一帶。僅就稻作文化而言,河姆渡可能是它的最終源頭。理由是:一,考古學上的證據(jù):伴隨稻作文化而來的有段石錛、半月形石鐮,它們的最早原型都出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二,在稻作文化的稱謂上,韓中兩國也非常相近;三,在耕種技術(shù)上,雙方所采用的“火耕水薅”、鳥田、踏耕耕種方式等也完全相同,而以拔河來祈求豐收做法,兩地也基本相同。

  二,服飾文化比較

  歷史上,許多民族都有穿貫頭衣的習俗。但是,到底什么是貫頭衣,說法并不統(tǒng)一。按史書記載,所謂貫頭衣,事實上就是一塊圍在腰間的窄幅白布,女人有時在胸前也要圍上一塊。以后布多了,女人就干脆將兩塊布縫在一起,圍在身上,這就是后來的筒裙。貫頭衣是百越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但奇怪的是歷史上韓民族也穿這種衣服?,F(xiàn)在韓國女子所穿的“襯裙”,便是這種服飾的古老遺留。這種服裝比較適合于熱帶、亞熱帶氣候,是在南方這樣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下形成的特定文化產(chǎn)物,但是,北上后的韓民族還是繼承了下來。

  三,從人體裝飾藝術(shù)看韓民族與百越民族的文化聯(lián)系

  文身一般多發(fā)生在南方地區(qū),因為只有裸體才能體現(xiàn)出文身的意義。南方民族是將它作為一件好事來做的。在中原地區(qū),文身不是好事,一般多發(fā)生在犯人、士兵和奴婢的身上,而且主要集中在面部。它的功能主要是區(qū)別身份——族屬、地位、性別、年齡等等。

  《三國志》“倭人”條說:“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斷發(fā)文身,以避蛟龍之害”。史書認為倭人來自中國的南方,他們的文身所繼承的應該是中國南方文化的傳統(tǒng)。歷史上,韓民族中也有文身習俗,而且越往南,文身者越多。《后漢書》“弁韓”、“辰韓”說:“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紋身習俗常常與稻作文化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文身習俗很可能也是伴隨著稻作文化一起傳入韓半島的。

  南方有“穿胸國”。到底什么是“穿胸”,各家解釋不同。周致中《異域志》認為穿胸就是在胸前穿個洞,長者走不動時,年輕人就用一根棍子穿過他的胸,抬著他走。張增祺則認為穿胸就是在胸前裝飾上一個有孔的扣子。

  但據(jù)田野調(diào)查,所謂的穿胸,就是把胸前或后背的皮膚拉起來,用刀穿個洞,看看誰勇敢。據(jù)說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qū)還有這種習俗,可以說這也是個南方民族的專利。

  但奇怪的是,這一習俗也同樣出現(xiàn)在了韓半島?!渡胶=?jīng)》說:“三苗在赤水(今天的灤河)之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苗國,貫胸國在其東?!惫糯娜缭诮裉熘袊|寧省與河北省一帶,說它東面有個國家叫“穿胸國”,這個國家就應該是歷史上的韓民族。那么,這個“穿胸國”是怎樣“穿胸”的呢?《三國志》“韓”是這樣解釋的:“其國中有所為,及官家使筑城郭,諸少年勇健者,皆鑿脊皮,以大繩貫之,又以丈許木插之,通日歡呼作力,不以為痛。既以勸作,且以為鍵”。意思是說,在這個國家中,如果有什么大事,或是國家要筑城墻,年輕人便會用刀在前胸或后背上穿個洞,并用繩子穿過去,有時則是穿過一根一丈多長的木棍,看誰勇敢。這種習俗,實際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穿胸”。

  四,韓民族與南中國百越民族的飲食文化比較

  韓民族號稱“北方民族”,但在飲食習慣上卻是南方式的。它的南方型飲食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

  一,主食上以米飯為主,敬神用打糕、紅飯。這與真正的北方民族完全不同。

  二,副食上的食生習俗(吃生鮮)、發(fā)酵型菜系(與北方不同,放肉、魚等);食犬(北方以犬為圖騰,南方人食犬);

  三,獨特的酒文化:歷史上韓民族是個愛喝酒的民族,《后漢書》、《三國志》都有記載。在酒文化中,口嚼酒是一大特色,而這正是南方酒文化的一個特色。所謂的“口嚼酒”,就是用嘴嚼生米,使米發(fā)酵,最后釀成酒。中國南方民族多用這種方法釀酒。

  四,做飯用的帶有邊的釜:韓國、日本都有,但它的原型卻在中國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時間在7000年前。

  五,韓半島低干欄民居建筑溯源

  說起韓半島的民居,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馬韓的半地穴建筑,這一點在《三國志》、《后漢書》中都有記載。也許這種建筑比較適應寒冷的北方氣候,所以很多人認為韓半島早期民居建筑大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但這種理解并不全面。歷史上,韓半島還有其他類型的建筑,其中最典型的一種,便是南方民族常用的干欄式建筑,如在《三國遺事》中就記載有“樓上宅”、“板積宅”、“池上宅”、“林上宅”等建筑類型,這些建筑形式都屬于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形式,在當代的韓民族民居建筑中仍有保留。

  其實,這種離開地面的建筑形式也發(fā)源于南方。它的優(yōu)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避免野獸的襲擾,二是可以離開潮濕的地面,減少人們患皮膚病、關(guān)節(jié)病的機會。為什么地處東北亞的韓民族使用這種看來并不適宜北方寒冷環(huán)境中的南方式建筑模式?惟一的解釋,便是他們原來也居住在溫暖的南方,以后北上,并將這種建筑式樣帶到了寒冷的北方。

  當然,北上后的韓民族,歷史上雖然也使用過高干欄式建筑(如韓國出土的伽耶家形土器),但很可能并不以高干欄為主。由于氣候的原因,他們多將高干欄建筑改為低干欄式建筑,并發(fā)明了火炕?!案蓹凇币辉~,壯語的意思是“高房子“,干欄式建筑韓語叫“??”,“?”的本義是“高”,“ ?”的本義是“房子”,“ ??”合起來看,也是“高房子”的意思。而且“欄”與“?”在語音上也是比較相近的。

  六,韓半島與中國東南沿海生殖崇拜比較研究

  最早的生殖崇拜并不將男性看得很重,因為孕期綿長,很難使人意識到男性在生殖行為中的作用,所以,最早的生殖崇拜是從對女性生殖崇拜開始的,但因為那時還處于舊石器時代,所以能留下的文化遺留并不多,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xiàn)了磨制石器,于是才有了石祖、陶祖一類的文化遺留物。

  韓半島的生殖崇拜除我們所說的一般特征外,還有自己的崇拜形式,這便是“性穴”崇拜和“石頭爺爺”崇拜。

  “性穴”是1971年在韓國發(fā)現(xiàn)的,最初叫“杯狀穴”,主要分布在漢江流域,以后在漢江以南地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共17處。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支石墓巨石的人像兩腿之間刻上一個杯狀的石洞,因為刻在性器部位,所以叫“性穴”,它所反映的是人死后回歸母體的思想。中國漢族也有這種回歸母體的思想,所以中國人常將陰宅選在類似女陰的地方,目的就是讓死者回歸母體,以求再生。從大的范圍來看,這種性穴在中國東南沿海多有分布,福建、廣東、江蘇、香港、澳門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韓國的性穴主要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到鐵器時代,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而中國的大都早于這一時期,如連云港是公元前3000年。韓國的性穴文化很可能也是與稻作文化一道傳來的。

  韓半島的另一種生殖崇拜方式是向“石頭爺爺”求子。韓國的石頭爺爺一般都放在村口,它的功能有兩個:一是保衛(wèi)村莊,防止惡疫侵入;一是用于求子,可以使不孕婦懷孕,并使農(nóng)業(yè)豐收。

  在中國的長江下游地區(qū),石人又叫“石頭和尚”。它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一帶。在形態(tài)上,中國的石人右手握劍,左手握自己的性器,造型、功能與韓國的石頭爺爺基本相同。只是韓國石人手中的刀和生殖器都不見了,不過從韓國“石頭爺爺”的手勢和造型以及它的功能看,仍能發(fā)現(xiàn)它所具有的保護神與生育神的基本特征。據(jù)說如果女子不孕,就會去摸石頭爺爺?shù)谋亲?,韓國人認為鼻子的大小與男性生殖器的大小有關(guān),人們甚至相信將石頭爺爺或佛像的鼻子用刀刮下來,做成“鼻石散”,就可以治女子不孕癥,所以慶州南山佛像多沒有鼻子。這種石頭爺爺早在2000多年前,在中國浙江一帶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過那時不叫“石頭和尚”,叫“石公”。在叫法上與韓國也完全相同。

  有人認為這種習俗來源于蒙古,但事實上蒙古的石人與韓國的石頭爺爺從造型到功能都不一樣。蒙古的石人手中拿著燈(也有人認為是拿著酒杯),并與“鹿石”(畫有鹿的石頭)同時并存,據(jù)說蒙古的石人多是死者的石像,功能主要用于祭祀死去的先人。

  七,韓半島“婿留婦家”婚與百越“入贅”習俗比較

  歷史上,韓國人的婚姻以“婿留婦家”婚為主,這種婚姻的基本特征是結(jié)婚時不是女的到男家,而是男的到女家。改為女到男家的歷史并不長,而且是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的結(jié)果。現(xiàn)在中國的朝鮮族結(jié)婚時先到女家,第二天再回到男家,反映出一種婚姻形式取代另一種婚姻形式時的彼此妥協(xié)?!靶隽魦D家”婚在中國也叫“入贅”,這種婚姻形式在中國的漢族地區(qū)常常是不被允許的,男人常常因為入贅而被罰去當兵。但在中國南方,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所以就是到了現(xiàn)在,結(jié)婚后女子也常常不去夫家,中國叫“不落夫家”這一點與韓國完全相同。

  歷史上,韓國還有建“婿屋”的習俗。這種習俗在中國南方也相當常見,一般女兒成年后,要為她建造一座小屋,為她與異性交往提供方便。這種小房子苗語叫“馬郎房”。據(jù)考,歷史上的韓國也有這種習俗,這種小房子便是韓國的“舍廊房”。后來的人們已經(jīng)無法搞清“舍廊房”的真正功能,只知道歷史上它只能接待男客,其實,這個舍廊房的本義就是“愛屋”,也就是韓國歷史上專門給成年女兒準備的專門用于談戀愛的“婿屋”。

  八,日·韓銅鐸源出中國東南沿???

  日本彌生時代和韓國青銅時代的許多文物都具有明顯的外來文化的特點,如韓國、日本的銅劍、銅鐸,都具有這種一些特點。日本的銅劍與中國長江下游吳越地區(qū)的銅劍屬于同一個類型,韓國出土的石造劍,也與中國吳越地區(qū)的青銅劍完全相同。這種石造“銅劍”的出土,說明銅劍的制作者聽說過或是親眼看見過這種吳越型銅劍,只是因為技術(shù)失傳,無法再造出相同的銅劍,只能用石頭磨制出他們心中的“圣物”。不過,無論如何,都可反映出吳越青銅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韓國與日本出土的銅鐸類型,最早也出現(xiàn)在中國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qū)。

  九,韓神話與中國南方神話的關(guān)系

  在韓民族圖騰神話中,卵生神話占有重要的一席。據(jù)《三國遺事》載,韓國的樸姓就是卵生的,赫居世是卵生的,朱蒙是卵生的,六個伽耶國的國王也都是卵生的,而且這些卵都是從天而降,放出五彩光芒。這卵是誰下的呢?韓國神話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既然從天而降,又能放出光芒,我們姑且將它稱為“太陽鳥”。在中國長江下游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過一個用象牙雕成的藝術(shù)品,上面有兩只面面相對的鳥,它們中間便是一輪燃燒著的太陽。在同一地點出土的一把骨匕首的把柄上,也雕刻有兩組太陽鳥的形象。這說明河姆渡人歷史上是崇拜太陽鳥的。韓國的卵生神話很可能正是這一觀念的反映。更為奇怪的是在中國白族的語言中,赫居世(弗矩內(nèi))的意思就是“太陽鳥”,而“漢城”(徐伐)一詞的發(fā)音就是“政府”的意思。至于“白馬”、“白雞”作為吉祥征兆的說法、雞龍神話的主題,在中國南方神話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表述。為什么這兩個民族的圖騰神話如此相似?除了同源,似乎沒有更好的答案。

  十,韓(日)語與中國東南沿海遠古吳越語的比較研究

  在韓民族中,人名、地名的前面經(jīng)常使用“高”這個冠詞。如高麗、高朱蒙等等。日語中,這個冠詞的使用頻率也非常高。使用頻率最高的還有一個地區(qū),這就是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qū)。據(jù)史料記載,這里的人在人名、地名前面也經(jīng)常加上這樣一個冠詞。人名如“勾踐”,地名如“姑蘇”等等,從史料記錄看,中國南方的這種用法是比較早的。我們從人名、地名、族名的地理移動,即可判斷出中國吳越文化的走向以及它與韓、日文化的關(guān)系問題。再如從稻作文化稱謂看,中國吳越地區(qū)將大米叫“稌”,發(fā)音與韓語的“?”基本相同,野生稻叫“秜”,與韓國將混在大米中的帶皮的稻子叫“?”,發(fā)音也大體相同;吳越民族把水田叫“那”,而韓語叫“?”,發(fā)音也大體相同。在青銅文化上,《越絕書》中將煉制銅劍的地方叫“姑瀆”,而韓語將灶叫“???”;中國南方將刀叫“葛黨”,韓語叫“?”,發(fā)音也大致相同;中國南方將銅矛叫“物盧之矛”,這“物盧”到底是什么意思,學者一直搞不清楚,其實,物盧的古音就是“??”,所謂的“物盧之矛”就是銅矛。

  十一,韓民族稻作文化的南來

  作為一個久居東亞的古老民族,韓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學界普遍認為,它居住韓半島的歷史至少可上溯三、四千年之久。在它的文化中,又確有許多北方因素,因此,傳統(tǒng)史學一直將它視為真正的北方民族。但從上面的介紹來看,韓民族無論是它的生產(chǎn)習俗,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活習俗,還是它的原始信仰,圖騰崇拜,生殖崇拜,語言藝術(shù),青銅文化,甚至包括這個民族典型的體質(zhì)特征,都與南方文化相當接近而與北方文化相去較遠。諸如生產(chǎn)上的南方型稻作文化,農(nóng)業(yè)信仰上的稻靈鳥崇拜:服飾方面的穿貫頭習俗,紋身習俗:飲食上的發(fā)酵型菜系,食生習俗,食犬習俗,食米習俗;居住方面的居干欄習俗:婚姻生活中的婿留婦家婚等等,等等,說到底,基本都是在南方民族中常見的習俗。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他們真是南方民族,那么,他們從何地遷來,又是什么時候遷來的呢?

  我認為韓民族——也就是中國的百越民族,第一次進入韓半島的時間是距今3000年左右,它的基本標志,便是韓半島稻作文化的第一次傳來。從考古學來看,不但韓半島的水稻是這一時期傳入的,就是韓半島的稻作生產(chǎn)工具——有肩石斧及半月形石鐮,也是這一時期進入韓半島的。而這些生產(chǎn)工具的最初源頭,則是中國長江下游的河姆渡地區(qū),時間在7000年以前,這一點考古學界并沒有任何異議。

  百越文化第二次進入韓半島的時間是中國的秦代(公元221-206年)。當時秦國徭役很重,很多人逃到了韓半島,能說出名字的就是歷史上的辰韓?!逗鬂h書》說:“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驶蛎疄榍仨n?!币郧耙徽f到從秦國來,很多學者都會立刻想到他們來自離朝鮮半島最近的齊國或者是燕國。但從方言學的角度看,《三國志》已經(jīng)聲明:他們雖像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也。”也就是說,他們所用的方言決不是齊國或是燕國的方言。這就肯定了他們來自齊、燕的可能。從體質(zhì)人類學的角度看,《三國志》說他們有“壓扁頭”的習俗。這種習俗在齊國、燕國都沒有,也說明他們不是來自這兩個國家。壓扁頭習俗最早出現(xiàn)在山東,以后向南發(fā)展,達到江蘇、安徽一帶。也就是說,從壓扁頭這一習俗來看,辰韓人有可能來自山東、江蘇或安徽一帶。但“非但燕齊之名物也”的說法,又排除了他們來自山東的可能,剩下的只有江蘇和安徽。

  再說秦始皇,他統(tǒng)一中國后,便加強了對周邊民族的同化,《三國志》中,辰韓人“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就反映了這種同化的結(jié)果。因為這些話都不是標準的“秦語”,所以《三國志》的作者只能說是“有似秦語”——有點兒像秦語。那么,他們說的是什么地方的方言呢?《三國志》的作者無意中告訴了我們一個答案。他說: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正像《三國志》作者所指出的那樣:“東方人名我為阿”(東方人將自己叫阿)。當然,這個東方絕對不是指齊國、燕國或是魯國。因為在這些國家中,歷史上并沒有把“我”稱為“阿”的傳統(tǒng)。而這一傳統(tǒng)只出現(xiàn)在江蘇、安徽、浙江等東南沿海一帶。如現(xiàn)在的上海人仍將我稱“阿拉”(a:la)。在中國長江下游的方言中,在稱呼前面經(jīng)常要加上一個“阿”字,如“阿爸”、“阿媽”、“阿哥”、“阿妹”等等,現(xiàn)在這個“阿”字已經(jīng)成為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冠詞,但最初則有“我”的意思。韓語在人的稱謂前也常使用“阿”(?)這個音,如阿里郎、??、??、???、???等等,這是否與中國長江下游的百越文化有關(guān)呢?我認為值得研究。說辰韓人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另一個證據(jù)便是《三國志》說過這樣一段話: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東方人名我為阿,謂樂浪人本其殘余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辰韓人把樂浪人叫“阿殘”,這其中,“阿”就是“我”的意思,“殘”就是 “殘部”或“部下”的意思。也就是說,《三國志》的作者認為,在辰韓人看來,樂浪人原本就是他們的部下。他們以前都生活在一起,是同一個民族,以后才因為什么緣故而彼此分開。當辰韓人進入韓半島后,并沒有受到常見的冷遇,而是受到了當?shù)厝说臒崃覛g迎。樂浪人把他們當成親人,馬韓人還送給他們最平坦的土地。此外,從體質(zhì)人類學的角度看,雖然在韓民族身上尚存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的某些特征(這與元代蒙古人的進入有關(guān)),但據(jù)人類學家研究,其實韓民族與中國東南沿海浙江一帶的人種仍然是最為相似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