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到了六月二十八這天,袁大總統(tǒng)靈車自新華宮啟行,一切儀仗鹵簿,均特別制備,耀眼鮮明,應有盡有。統(tǒng)計已不下萬人,觀者尤為人山人海,誠極一時盛況。柩前導以袁氏家族,麻衣如雪,彌望無際,其余送殯的有外交團及清室代表,并國務卿以下文武官吏。有步行的,有坐摩托車的,各按預定地點,或送至中華門外,或送至車站,或直送至彰德本籍。迤邐行至車站,但聞汽笛一鳴,各分南北,老袁總算遂了歸正首邱之愿。
卻說段祺瑞既然出任艱巨,實行責任內閣,此時自以統(tǒng)一南北為第一要義。無如西南所爭持的,有四種條件,第一須要恢復民國元年舊約法;第二召集民國二年舊國會;第三懲辦帝制禍首;第四召集軍事會議,籌商善后問題。四款如能實行,軍務院即日取消,說得非常痛切。即河南將軍趙倜,江蘇將軍馮國璋,亦一致電請恢復舊約法,召集舊國會。而段內閣之意以為恢復元年約法,政府初無成見,惟以命令變更法律,后患不堪設想。民國三年之新約法履行已久,今若一語抹煞,則一切法令將受搖動,不能不加以審慎。而南方復電,則謂三年約法,絕對不能視為法律,且黎總統(tǒng)之繼任,即今國務院之成立,均根據于元年約法,益發(fā)不能兩容云云。段內閣終不以為然,只允照新約法加以修正,或仿行約法會議辦法,或參照南京參議院成例,由各省長官派選委員三人,或指選該省國會議員三人,組織修正約法委員會。正在籌議舉行,忽聞上海海軍因此問題宣布獨立,推李鼎新為臨時總司令,通電各省,以保障共和為目的,非俟恢復元年約法,國會開會,正式內閣成立后,決不受北京海軍部之命令。
原來中國海軍向分三隊,即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及練習艦隊。除第二艦隊分駐長江各埠外,余均停舶滬濱。今既同時獨立,則勢力全在彼之掌握,長江一帶可以惟所欲為。因此北京政府聞此警報,甚為驚惶,即日分電南京將軍馮國璋及松滬議軍使楊善德,請為從中設法調停,挽回此事。無如兩人均先與李鼎新有約,各守中立,兩不相犯。且馮本主張恢復舊約法,與海軍系屬同志,楊獨立勢孤,未敢妄參議論。以致段祺瑞待之又久,迄無復音,已知事有不妙。
又有舊議員谷鐘秀、孫洪伊等在滬登報自行召集,不旬日間到者已達三百人,亦電達國務卿,請恢復元年舊約法。老段至此始有轉機,乃入公府向黎總統(tǒng)商議。黎本不以老袁所為各事為然,只因段氏登臺挾有權力,未便從中掣肘,今見他既有此主張,豈有不樂于贊同之理?當下擬定幾道命令,遵行召集國會,議定憲法。其憲法未定以前,仍遵用元年三月間公布之臨時約法,至憲法成立時為止。又定本年八月一日續(xù)開國會,并將袁總統(tǒng)時所設非法機關全行裁撤,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以新舊遞嬗之交,欲求相當人才,頗非易易,乃往商徐東海,欲令同出組閣。東海自以曾被帝制嫌疑,不宜再為民國官吏,詞意甚為堅決。段乃歷舉內閣人才問之,東海均不置可否,惟舉許世英堪為內務或交通總長。段又詢以辦事宗旨,東海道:“此時第一須要固結北洋團體;第二保持中央威信;第三解釋民黨夙嫌。段即牢記此言,為出手辦事根據。所開閣員名單并將帝制黨人一律更動,以新政局之觀聽。故陸征樣、王揖唐等皆下野,而以唐紹儀為外交總長,許世英為內務總長,陳錦濤長財政,張耀曾長司法,孫洪伊長教育,農商張國淦,交通汪大燮,海軍程璧光,陸軍由段總長自兼。合官僚民黨中立各派,而成一混合內閣。旋又改孫洪伊為內務總長,范源濂任教育,汪氏不愿入閣,以許代之,唐在南方,以陳錦濤兼署,張耀曾之司法,則由張國淦兼署,而段內閣于以成立。
段氏自民國建始以來,陸軍總長一席,非專任即兼任,有如終身之職,此亦中國執(zhí)政之創(chuàng)例也。段既組閣,惟時任事頗精勤,一意掃除袁氏舊制。計當日政績,如改各省巡按使為省長,廢止封爵條例,及國賊懲辦條例,附亂自首特赦令,糾彈法,皆以明令發(fā)表。旋廢除文官秩令,卿大夫士之虛榮,至此遂一律褫奪,政治犯亦一律釋放。至十一月段內閣復承南方之意,為懲辦禍首之表示,請黎總統(tǒng)下令,略謂政體變更,全國紛擾,禍首諸人,實尸其咎,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康、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均著拿交法庭,嚴行懲辦,其余一概寬免。但當時帝制派中的要人,哪個不曉得自六君子十三太保等名目,其余甘心附和的至少也有數十人,內中如袁乃寬、段芝貴等更在首要之列。今政府所下命令,竟不在通緝之內,只有八人,顯見得意存敷衍。而且所捕之人,均早鴻飛冥冥,不在軍警范圍之內,不過有名無實。作為不了的懸案,日子久了,且可運動特赦,重復出頭露面,登臺辦理,這也是中國近來數見不鮮的事。西南各省,也明知政府此意,不欲過事堅持,乃決意撤消軍務院,由撫軍長唐繼堯,副長岑春煊,政務委員長梁啟超,及撫軍劉顯世、陸榮廷、陳炳坤、呂公望、蔡鍔、李烈均、戴戡、劉存厚、羅佩金、李鼎新等,聯名布告全國,大概說是約法國會次第恢復,大總統(tǒng)依法繼任,與獨立各省最初之宣言適相符合,雖國務院之任命,尚未經國會同意,然當國會閉會時,元首先任命以俟追認,實為約法所不禁。本軍務院為力求統(tǒng)一起見,謹于本日宣告撤廢。國家一切政務,靜聽元首、政府與國地主持云云,一面將布告原文電達北京。
黎總統(tǒng)與段總理見了欣慰無已,即復電嘉勉,從此南北統(tǒng)一,北京政府總算有了代表全國的資格。
轉瞬八月一日重開國會時期已到,各省留滬議員,均已陸續(xù)來至京師,先期二日,由兩院將開會禮節(jié)議定,通告如下:(一)八月一日午前九時參眾兩院議員,各服禮服齊集眾議院。(二)午前十時,兩院議員入禮場就席。(三)贊禮員引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入禮場就席奏樂。(四)主席宣告開會,并致開會詞。
(五)大總統(tǒng)暨國務員致頌詞。(六)贊禮員報告向國旗行三鞠躬禮,在場者成行禮如儀。(七)主席宣告開會式禮成詞。(八)
主席宣告大總統(tǒng)宣誓。(九)大總統(tǒng)宣誓奏樂。(十)主席宣告退席。(十一)攝影散會。
是日,參議院議員共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共到三百十八人,參議院中,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中,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黎總統(tǒng)、段總理及各國務員均同時蒞會。黎總統(tǒng)依照民國二年公布的大總統(tǒng)選舉法第四條,宣誓云:余以至誠,遵守憲法,執(zhí)行大總統(tǒng)之職務。
誓畢,全體歡呼,連稱“中華民國萬歲 !”“中華民國國會萬歲 !”“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萬歲??!”一時觀者莫不歡欣喜舞,以為重睹共和,誠為民國萬千之幸。午后禮畢,合攝一影,以留紀念。此后黎段兩人同心傾向共和,凡舊日公文書程式及覲見禮節(jié),有涉及專制者,一律劃鋤凈盡。并議定新規(guī)程布告中外,務使瞭然于中央意旨。
此時兩院既開,黎總統(tǒng)首先提出國務總理,咨請追認,投票表決,得大多數同意,即以段祺瑞繼續(xù)為內閣總理。閣員中除農商總長張國淦調任黑龍江省長,改由谷鐘秀繼任外,余均照前列單,一律通過。前在南方之孫洪伊、張耀曾均已來京供職,惟外交總長唐紹儀始終堅辭未到,乃改行了伍廷芳。閣員既定。第二件要事,便是選舉副總統(tǒng)。各議員提出議案,編列議事日程,自屬不能再緩。惟當時國內有當選資格的,在北方只有段祺瑞、馮國璋,在南方只有岑春煊、唐繼堯新近有再造民國的功勞,也還有些希望。但以勢力論,段馮兩人根深蒂固,岑唐兩人卻有天淵之判。所以就當時私人推測,其結果也就不問可知。當下兩院議定,以憲法會議議場,權作總統(tǒng)選舉會會場。其總統(tǒng)選舉會以憲法會議議長為主席,以憲法會議副議長為副主席,兩院各抽簽八人,為開票、檢票、發(fā)票員,開票時任人參觀,參觀人適用旁聽規(guī)則。另設寫票所,唱名寫票。
日期擇定十月三十日開會投票,屆期兩院共到七百二十四人,秩序嚴肅。依法一一投票畢,當眾開匭檢視,馮國璋以五百二十票當選為副總統(tǒng),即日咨達黎總統(tǒng)。作為定案當由黎總統(tǒng)電告馮國璋,令即在南京受職,毋庸北上,并仍兼江蘇督軍任務。馮國璋既被公推,當然無可諉卸,即復電就任。此事就全國論起來,似乎北方比南方占了優(yōu)勝;而就北方論起來,又似乎馮比段占了優(yōu)勝。因為他兩人出身相同,資格相埒,就目前倒袁擁黎而論,功績似段較馮為大。不過段之為人,平日淡于榮利,且現在職居總揆,已足發(fā)展,不必更為副總統(tǒng)之得失為重輕,以故處之漠然。而馮則聯絡長江各省,擴展勢力,且與民黨中人暗通聲氣,運動起來,自然事半功倍。老段至此,始悔落人之后,但已嫌太遲了。
至于南方,此次非但處于失敗地位,而且人才亦復凋落,迭喪偉人。黃克強自從本年五月間由美回華,僦居滬上,黎總統(tǒng)雖屢次電邀入京,相助為理,黃終觀望。詎意入秋以后,舊病復發(fā),竟爾不起,年僅四十三歲。本年國慶日甫由黎大總統(tǒng)晉授勛一位,克強以無功固辭未獲。長逝之日,適為副總統(tǒng)產出之第二日。幸有長子一歐隨侍在側,當即電訃中央政府,及各省軍民長官。黎總統(tǒng)聞電震悼,特給治喪費二萬元,派王芝祥蒞滬致祭,并著江蘇省長齊耀琳照料一切身后事宜,也總算是不幸的了。
豈知相去不到旬日工夫,蔡松坡將軍又在日本福岡醫(yī)院病歿,年紀只有三十七歲。知與不知,同深惋悼。原來蔡自從奉命督川兼充民政長,蒞任后立意做一番政績,方對得起川省父老,因此事必躬親,不遑安息。無如川省地廣人眾,政務殷繁,雖得羅佩金相助為理,終覺百務業(yè)積,因此觸發(fā)舊疾,不能支持,只得電發(fā)政府,請假赴東瀛就醫(yī)。所有署中日行事宜,呈準由羅佩金暫代,蔡秘一肩行李,航海至滬,小作勾留,除與梁任公往來外,一切酬應概行謝絕。嗣因病勢日劇,不敢再遲,倉皇乘輪東渡。只有任公送至船上,凄然灑淚而別。任公心中已訝其不詳,果然不久即得噩耗,松坡于十一月八日病故福岡醫(yī)院。滬上紳商軍學各界莫不同聲悲戚,較之黃上將有過之無不及。黎總統(tǒng)亦下令震悼,給銀二萬元治喪。后來國葬法頒行,兩人均邀特典,這是后話。
且說小鳳仙自與蔡將軍別后,不免臨風灑淚,望月相思,惟有頂禮佛天,祝蔡將軍早日得手,以期重締鴛盟。不到一年,居然天從人愿,消息傳來,蔡公每戰(zhàn)必捷,獨當一面。小鳳仙連寄數函,請踐舊約,蔡公均以戎馬倥傯之會,未遑置念桑中之喜,雖有復函,惟訂后期,難卜相逢之日,以致小鳳仙幾欲望穿秋水。轉瞬深秋,忽傳病耗,又聞蔡公已離蜀他去,更覺雁唳長空,瑤緘難達,蟾光獨照,角枕空悲。這天晚上小鳳仙正在孤燈獨對,斜倚薰籠,忽聞外面報說蔡將軍到了。正是:一縷愛情通寤寐,百年遺恨此纏綿。
要知蔡公此來是真是幻,且看下回分解。
卻說段祺瑞既然出任艱巨,實行責任內閣,此時自以統(tǒng)一南北為第一要義。無如西南所爭持的,有四種條件,第一須要恢復民國元年舊約法;第二召集民國二年舊國會;第三懲辦帝制禍首;第四召集軍事會議,籌商善后問題。四款如能實行,軍務院即日取消,說得非常痛切。即河南將軍趙倜,江蘇將軍馮國璋,亦一致電請恢復舊約法,召集舊國會。而段內閣之意以為恢復元年約法,政府初無成見,惟以命令變更法律,后患不堪設想。民國三年之新約法履行已久,今若一語抹煞,則一切法令將受搖動,不能不加以審慎。而南方復電,則謂三年約法,絕對不能視為法律,且黎總統(tǒng)之繼任,即今國務院之成立,均根據于元年約法,益發(fā)不能兩容云云。段內閣終不以為然,只允照新約法加以修正,或仿行約法會議辦法,或參照南京參議院成例,由各省長官派選委員三人,或指選該省國會議員三人,組織修正約法委員會。正在籌議舉行,忽聞上海海軍因此問題宣布獨立,推李鼎新為臨時總司令,通電各省,以保障共和為目的,非俟恢復元年約法,國會開會,正式內閣成立后,決不受北京海軍部之命令。
原來中國海軍向分三隊,即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及練習艦隊。除第二艦隊分駐長江各埠外,余均停舶滬濱。今既同時獨立,則勢力全在彼之掌握,長江一帶可以惟所欲為。因此北京政府聞此警報,甚為驚惶,即日分電南京將軍馮國璋及松滬議軍使楊善德,請為從中設法調停,挽回此事。無如兩人均先與李鼎新有約,各守中立,兩不相犯。且馮本主張恢復舊約法,與海軍系屬同志,楊獨立勢孤,未敢妄參議論。以致段祺瑞待之又久,迄無復音,已知事有不妙。
又有舊議員谷鐘秀、孫洪伊等在滬登報自行召集,不旬日間到者已達三百人,亦電達國務卿,請恢復元年舊約法。老段至此始有轉機,乃入公府向黎總統(tǒng)商議。黎本不以老袁所為各事為然,只因段氏登臺挾有權力,未便從中掣肘,今見他既有此主張,豈有不樂于贊同之理?當下擬定幾道命令,遵行召集國會,議定憲法。其憲法未定以前,仍遵用元年三月間公布之臨時約法,至憲法成立時為止。又定本年八月一日續(xù)開國會,并將袁總統(tǒng)時所設非法機關全行裁撤,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以新舊遞嬗之交,欲求相當人才,頗非易易,乃往商徐東海,欲令同出組閣。東海自以曾被帝制嫌疑,不宜再為民國官吏,詞意甚為堅決。段乃歷舉內閣人才問之,東海均不置可否,惟舉許世英堪為內務或交通總長。段又詢以辦事宗旨,東海道:“此時第一須要固結北洋團體;第二保持中央威信;第三解釋民黨夙嫌。段即牢記此言,為出手辦事根據。所開閣員名單并將帝制黨人一律更動,以新政局之觀聽。故陸征樣、王揖唐等皆下野,而以唐紹儀為外交總長,許世英為內務總長,陳錦濤長財政,張耀曾長司法,孫洪伊長教育,農商張國淦,交通汪大燮,海軍程璧光,陸軍由段總長自兼。合官僚民黨中立各派,而成一混合內閣。旋又改孫洪伊為內務總長,范源濂任教育,汪氏不愿入閣,以許代之,唐在南方,以陳錦濤兼署,張耀曾之司法,則由張國淦兼署,而段內閣于以成立。
段氏自民國建始以來,陸軍總長一席,非專任即兼任,有如終身之職,此亦中國執(zhí)政之創(chuàng)例也。段既組閣,惟時任事頗精勤,一意掃除袁氏舊制。計當日政績,如改各省巡按使為省長,廢止封爵條例,及國賊懲辦條例,附亂自首特赦令,糾彈法,皆以明令發(fā)表。旋廢除文官秩令,卿大夫士之虛榮,至此遂一律褫奪,政治犯亦一律釋放。至十一月段內閣復承南方之意,為懲辦禍首之表示,請黎總統(tǒng)下令,略謂政體變更,全國紛擾,禍首諸人,實尸其咎,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康、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均著拿交法庭,嚴行懲辦,其余一概寬免。但當時帝制派中的要人,哪個不曉得自六君子十三太保等名目,其余甘心附和的至少也有數十人,內中如袁乃寬、段芝貴等更在首要之列。今政府所下命令,竟不在通緝之內,只有八人,顯見得意存敷衍。而且所捕之人,均早鴻飛冥冥,不在軍警范圍之內,不過有名無實。作為不了的懸案,日子久了,且可運動特赦,重復出頭露面,登臺辦理,這也是中國近來數見不鮮的事。西南各省,也明知政府此意,不欲過事堅持,乃決意撤消軍務院,由撫軍長唐繼堯,副長岑春煊,政務委員長梁啟超,及撫軍劉顯世、陸榮廷、陳炳坤、呂公望、蔡鍔、李烈均、戴戡、劉存厚、羅佩金、李鼎新等,聯名布告全國,大概說是約法國會次第恢復,大總統(tǒng)依法繼任,與獨立各省最初之宣言適相符合,雖國務院之任命,尚未經國會同意,然當國會閉會時,元首先任命以俟追認,實為約法所不禁。本軍務院為力求統(tǒng)一起見,謹于本日宣告撤廢。國家一切政務,靜聽元首、政府與國地主持云云,一面將布告原文電達北京。
黎總統(tǒng)與段總理見了欣慰無已,即復電嘉勉,從此南北統(tǒng)一,北京政府總算有了代表全國的資格。
轉瞬八月一日重開國會時期已到,各省留滬議員,均已陸續(xù)來至京師,先期二日,由兩院將開會禮節(jié)議定,通告如下:(一)八月一日午前九時參眾兩院議員,各服禮服齊集眾議院。(二)午前十時,兩院議員入禮場就席。(三)贊禮員引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入禮場就席奏樂。(四)主席宣告開會,并致開會詞。
(五)大總統(tǒng)暨國務員致頌詞。(六)贊禮員報告向國旗行三鞠躬禮,在場者成行禮如儀。(七)主席宣告開會式禮成詞。(八)
主席宣告大總統(tǒng)宣誓。(九)大總統(tǒng)宣誓奏樂。(十)主席宣告退席。(十一)攝影散會。
是日,參議院議員共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共到三百十八人,參議院中,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中,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黎總統(tǒng)、段總理及各國務員均同時蒞會。黎總統(tǒng)依照民國二年公布的大總統(tǒng)選舉法第四條,宣誓云:余以至誠,遵守憲法,執(zhí)行大總統(tǒng)之職務。
誓畢,全體歡呼,連稱“中華民國萬歲 !”“中華民國國會萬歲 !”“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萬歲??!”一時觀者莫不歡欣喜舞,以為重睹共和,誠為民國萬千之幸。午后禮畢,合攝一影,以留紀念。此后黎段兩人同心傾向共和,凡舊日公文書程式及覲見禮節(jié),有涉及專制者,一律劃鋤凈盡。并議定新規(guī)程布告中外,務使瞭然于中央意旨。
此時兩院既開,黎總統(tǒng)首先提出國務總理,咨請追認,投票表決,得大多數同意,即以段祺瑞繼續(xù)為內閣總理。閣員中除農商總長張國淦調任黑龍江省長,改由谷鐘秀繼任外,余均照前列單,一律通過。前在南方之孫洪伊、張耀曾均已來京供職,惟外交總長唐紹儀始終堅辭未到,乃改行了伍廷芳。閣員既定。第二件要事,便是選舉副總統(tǒng)。各議員提出議案,編列議事日程,自屬不能再緩。惟當時國內有當選資格的,在北方只有段祺瑞、馮國璋,在南方只有岑春煊、唐繼堯新近有再造民國的功勞,也還有些希望。但以勢力論,段馮兩人根深蒂固,岑唐兩人卻有天淵之判。所以就當時私人推測,其結果也就不問可知。當下兩院議定,以憲法會議議場,權作總統(tǒng)選舉會會場。其總統(tǒng)選舉會以憲法會議議長為主席,以憲法會議副議長為副主席,兩院各抽簽八人,為開票、檢票、發(fā)票員,開票時任人參觀,參觀人適用旁聽規(guī)則。另設寫票所,唱名寫票。
日期擇定十月三十日開會投票,屆期兩院共到七百二十四人,秩序嚴肅。依法一一投票畢,當眾開匭檢視,馮國璋以五百二十票當選為副總統(tǒng),即日咨達黎總統(tǒng)。作為定案當由黎總統(tǒng)電告馮國璋,令即在南京受職,毋庸北上,并仍兼江蘇督軍任務。馮國璋既被公推,當然無可諉卸,即復電就任。此事就全國論起來,似乎北方比南方占了優(yōu)勝;而就北方論起來,又似乎馮比段占了優(yōu)勝。因為他兩人出身相同,資格相埒,就目前倒袁擁黎而論,功績似段較馮為大。不過段之為人,平日淡于榮利,且現在職居總揆,已足發(fā)展,不必更為副總統(tǒng)之得失為重輕,以故處之漠然。而馮則聯絡長江各省,擴展勢力,且與民黨中人暗通聲氣,運動起來,自然事半功倍。老段至此,始悔落人之后,但已嫌太遲了。
至于南方,此次非但處于失敗地位,而且人才亦復凋落,迭喪偉人。黃克強自從本年五月間由美回華,僦居滬上,黎總統(tǒng)雖屢次電邀入京,相助為理,黃終觀望。詎意入秋以后,舊病復發(fā),竟爾不起,年僅四十三歲。本年國慶日甫由黎大總統(tǒng)晉授勛一位,克強以無功固辭未獲。長逝之日,適為副總統(tǒng)產出之第二日。幸有長子一歐隨侍在側,當即電訃中央政府,及各省軍民長官。黎總統(tǒng)聞電震悼,特給治喪費二萬元,派王芝祥蒞滬致祭,并著江蘇省長齊耀琳照料一切身后事宜,也總算是不幸的了。
豈知相去不到旬日工夫,蔡松坡將軍又在日本福岡醫(yī)院病歿,年紀只有三十七歲。知與不知,同深惋悼。原來蔡自從奉命督川兼充民政長,蒞任后立意做一番政績,方對得起川省父老,因此事必躬親,不遑安息。無如川省地廣人眾,政務殷繁,雖得羅佩金相助為理,終覺百務業(yè)積,因此觸發(fā)舊疾,不能支持,只得電發(fā)政府,請假赴東瀛就醫(yī)。所有署中日行事宜,呈準由羅佩金暫代,蔡秘一肩行李,航海至滬,小作勾留,除與梁任公往來外,一切酬應概行謝絕。嗣因病勢日劇,不敢再遲,倉皇乘輪東渡。只有任公送至船上,凄然灑淚而別。任公心中已訝其不詳,果然不久即得噩耗,松坡于十一月八日病故福岡醫(yī)院。滬上紳商軍學各界莫不同聲悲戚,較之黃上將有過之無不及。黎總統(tǒng)亦下令震悼,給銀二萬元治喪。后來國葬法頒行,兩人均邀特典,這是后話。
且說小鳳仙自與蔡將軍別后,不免臨風灑淚,望月相思,惟有頂禮佛天,祝蔡將軍早日得手,以期重締鴛盟。不到一年,居然天從人愿,消息傳來,蔡公每戰(zhàn)必捷,獨當一面。小鳳仙連寄數函,請踐舊約,蔡公均以戎馬倥傯之會,未遑置念桑中之喜,雖有復函,惟訂后期,難卜相逢之日,以致小鳳仙幾欲望穿秋水。轉瞬深秋,忽傳病耗,又聞蔡公已離蜀他去,更覺雁唳長空,瑤緘難達,蟾光獨照,角枕空悲。這天晚上小鳳仙正在孤燈獨對,斜倚薰籠,忽聞外面報說蔡將軍到了。正是:一縷愛情通寤寐,百年遺恨此纏綿。
要知蔡公此來是真是幻,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