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櫻孜渫ち治?br/>
?。ǘS宗羲梨洲文
·(一)顧炎武亭林文·
吳同初行狀
文林郎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王君墓志銘
先妣王碩人行狀
·吳同初行狀
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茍得為務(wù)。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砥行立節(jié),落落不茍于世。人以為狂。已而又得吳生。
吳生少余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于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無不纖悉強記。其所為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姊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為母壽,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余遂出赴楊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從軍于蘇。歸而昆山起義兵,歸生與焉,尋亦竟得脫,而吳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遇吳生之居而問焉。則其母煢煢獨坐,告余曰:『吳氏五世單傳,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孫二歲,亦死矣』!余既痛吳生之交,反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而吾今以衰绖見吳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時,于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筆數(shù)千言,試輒第一。風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北京之變,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見稱于時。與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寫錄。北兵至后,遺余書及記事一篇,又從余叔處得詩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然后知閨情諸作,其寄興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生居昆山,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尸處。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義形于文,若此其死,豈顧問哉?
生事母孝。每夜歸,必為母言所與往來者為誰,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嘗三過其居。無已,則遣仆夫視焉。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然生實死矣!
生所為文,最多在其婦翁處,不肯傳。傳其寫錄在余兩人處者凡二卷。
·文林郎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王君墓志銘
天下之變莫甚乎君臣父子一旦相失而永訣終天,此人生之至痛,而古人臣之所遭未有以比也,況乎強敵壓境,而將帥內(nèi)離,國步顛危在不可知之日者乎?此王君之所為于邑而終也。
按狀:君之始祖彬國初自襄陽宜城縣占籍廣平之曲周,傳至君之父諱憲祖,以三科武舉官欽依守備。君諱國翰,字翼之。自為諸生,即有四方之志。從其姊夫總漕都憲路公振飛至淮上,謁皇陵,閱高墻諸宗人。見唐王,心異之,因命君往來省視。及王于位福州,召路公自太湖赴行在。而君與其仲子涼武相從,間道度嶺至天興。召對,賜銀幣,授中書舍人。君雖處閑職,而時在上前陳中外大計,其詳不得聞,大抵以去橫賦、戢悍卒,固民心為急。君以諸生得侍密切,荷主知,論事無所避。上益喜。頃之,除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
是時大帥芝龍已蓄異志,而舉朝無敢言者。嘗以科斂民間銀米,君與之力爭于上前不少假。上目君謂侍臣曰:『此吾之李勉也』!車駕親征,命兼掌軍政司印。以子涼武為金吾將軍掌寶纛。贈父憲祖金吾將軍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母范氏一品夫人。駕至汀州,君奏人情恇迫,傳敵騎已至近郊,上宜速發(fā)。與其子涼武待命行宮前。俄而追騎奄至,門中人與之相持。有張致遠者,自詭為上,被執(zhí)。上乃決行宮后垣出去。
方追騎之來宮前擾亂,君顧不見其子,獨行至陌。人言車駕已西幸矣,君棄其仆馬,徒步奔從。及于韶州之仁化縣,則韓王也。而乘輿竟不知所之。時君之甥路太平奉命征兵至樂昌,乃往依之。自念棄家從主四千里外,卒遭大變,不得為羈紲之臣,其仲子又生離死別,每寤辟長嘆,遂以得疾,閑關(guān)逆旅,明年二月丙戌卒于全州。妻張氏,封孺人。子三人。君卒后二十五年,長子奮武迎櫬北歸,以九月辛卯葬于曲周之先塋。而涼武則死于軍中矣。季子繩武早亡。有孫五人。銘曰:
有龍■〈蟲幽〉蟉,飛而復潛。一蛇從之,枯于嵁巖。徇國之危,奚怨奚嫌?維天不嫌,良臣則殲。銘此幽忠,百世所瞻。
·先妣王碩人行狀
嗚呼!自不孝炎武幼時,而吾母授以小學,讀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嘗不三復也。柏舟之節(jié)紀于詩,首陽之仁載于傳;合是二者而為一人,有諸乎?于古未之聞也。而吾母實蹈之。此不孝所以藁葬而不葬,將有侍而后葬者也。忽焉二載,日月有時。念二年以來,諸父昆弟之死焉者,姻戚朋友之死焉者,長于我而死焉者,少于我而死焉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孝而死,是終無葬日也,矧又獨子,此不孝所以踟躕二年而遂欲茍且以葬者也。古人有雨不克葬者,有日食而止柩就道右者。今之為雨與日食也太矣。春秋嫁女不書葬,而特葬宋共姬,賢之也。吾母之賢如此而不克特葬,又于不可以葬之時而茍且以葬,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踴而亟欲請仁人義士之文以錫吾母于九泉者也。
先妣姓王氏,遼東行太仆寺少卿諱宇之孫女,太學生諱述之女。年十七而吾父亡,歸于我;教諭沉君應奎為之記。又一年而先曾王母封淑人孫氏卒。又十年而先王父之猶子文學公生炎武,抱以為嗣;縣人張君大復為之傳。
其記曰:『貞孝王氏者,昆生儒生顧同吉未婚妻也。年將笄,嫁有日矣,父上舍述為治■〈衣外壯內(nèi)〉,■〈衣外壯內(nèi)〉多從俗鮮華,氏私白其母曰:兒慕古少君孟光之為人,焉用此?父為去華就質(zhì)者十之五。已而顧生尋病卒。氏不食數(shù)日,衣素,告父母曰:兒愿一奠顧郎,歸乃食。父母知不可奪,為治奠挈氏往。氏拜顧生柩,嗚咽弗哭。奠已,入拜太姑淑人、姑李氏,請依居焉。謂父上舍曰:為我謝母,兒不歸矣。父為之斂容不能語。舅紹芾者,名士,曉大義,泣謂氏曰:多新婦卒念存吾兒,然未講伉儷,安忍遂婦吾子?氏曰:聞之禮信婦德也,曩已請期,妾身為顧氏人矣,去此安往!自是依太姑與姑,朝夕一室,送迎不踰閾,數(shù)歲不一歸省。父上舍病亟待訣,旦日一往哭,即夕反』。
其傳曰:『貞孝自小嚴整如成人,父母愛之。而顧生故獨子,早有文。王與顧為同年家,因許女與之。無何,生年十八夭。父母意甚彷徨,欲未令貞孝知,而貞孝已竊聞之。亟脫步搖,衣白布澣衣,色意大愴,婉婉至父母前,不言亦不啼,若促駕而行者。父母初甚難,而念女至性不可奪,使嫗告其翁姑。翁姑悲愴不勝,灑掃如迎婦禮,然不敢言去留也。貞孝既至,面生柩拜而不哭,斂容見翁姑,有終焉之色。而姑李氏故以德聞,拭淚謂貞孝曰:婦豈圣耶!奈何以吾兒累新婦?貞孝聞姑稱新婦,淚簌簌下,交于頤。早晚跪奠生柩前,閑視姑眠食,而自屏處一室。親戚遣嫗候視,輒謝之。有女冠持梵行甚嚴,請見貞孝,貞孝不與見,曰:吾義不見門以外人。自是率婢子挫針操作以為常。時遣訊父母安否而已。其它婉之行,世莫得聞。久之,翁詣金陵,而姑適病且悴。貞孝左右服勤,湯糜茗碗,視色以進。姑意大憐,而貞孝彌連晝夜不少怠。一日,煮藥進姑。姑強視貞孝,言曰:新婦何瘦之甚!盍少休乎?貞孝多為好語慰藉。既進藥,而病立間。姑謂婢子曰:吾曩者憂獨子天且奪之,而與吾新婦,吾固當一子,不得兩耳。欹枕執(zhí)貞孝手,而貞孝若不欲露其指者。偵之,則已斷一小指和藥煮之;姑之病所以立瘥者也。諸婢子亦莫得見,相傳語,驚且泣。貞孝止之曰:姑受命于天,宜老壽,而婢子何得妄言陰隲事耶?姑既病起,亦絕不言貞孝斷指事,獨姑之兄李箕者竊聞之云。貞孝既侍翁姑十二年,而翁姑為其子定嗣,貞孝撫之如己生』。
此二先生之言云,而不孝不敢溢一辭者也。
又二年而知縣陳君祖苞拜其廬。又三年,先王母李氏卒,喪之如禮。又十六年而巡按御史祁君彪佳表其門。又二年,母年五十有一,而巡按御史王君一鶚奏旌其門曰貞孝,下禮部。禮部尚書姜公逢元奏如章。八月辛巳上,其甲申制曰可。于是三吳之人,其耆舊隱德及能文奇?zhèn)ブ?,上與先王父交、下與炎武游者,莫不牽羊持酒,踵門稱賀,謂史策所紀罕有此事;蓋其時炎武已齒文會,知名且十年矣。而先王父年七十有四,祖孫母子,怡怡一門之內(nèi),徼天子之恩以為榮也。而天下兵方起,而江東大饑。又五年,先王父卒。其冬,合葬先王父、先王母于尚書浦之賜塋如禮,而家事日益落。又三年,而先皇帝升遐。又一年而兵入南京。其時炎武奉母僑居常熟之語濂涇,介兩縣之間。而七月乙卯,昆山陷;癸亥,常熟陷:吾母聞之,遂不食,絕粒者十有五日,至己卯晦而吾母卒。八月庚辰朔,大斂。又明日而兵至矣。嗚呼痛哉!遺言曰:『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嗚呼痛哉!
初,吾母為婦十有七年,家事并王母操之。吾母居別室中,晝則紡績,夜觀書至二更乃息。次日平明起,櫛■〈纟走〉問安以為常。尤好觀史記、通鑒及本朝政紀諸書。而于劉文成、方忠烈、于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shù)歲時即舉以教。及王母亡,董家事,大小皆有法。有使女曹氏相隨至老,亦終身不嫁。有奩田五十畝,歲所入,悉以散之三族,無私蓄。
先妣生于萬歷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卒于宏光七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其年十二月丁酉,不孝炎武奉柩藁葬于先考之墓旁。嗚呼痛哉!王孫賈之立齊王子也而其母安,王陵之事漢王也而其母安,若不孝者何以安吾母,而猶然有靦于斯人之中,將于天崩地坼之日,而卜葬橋山之未成,而馬鬣之先封也,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踴而號諸當世之仁人義士者也。今將以□□三年十月丁亥,合葬于先考之兆,在先曾王考兵部右侍郎公賜塋之東六步五尺。伏念先妣之節(jié)之烈,可以不辱仁人義士之筆,而不孝又將以仁人義士之成其志而益自奮,以無忘屬纊之言,則仁人義士之銘之也,錫類之宏而作忠之至者也,不惟一人一家之褒已也。不孝顧炎武泣血謹狀?!陨箱涀浴竿ち治募?。
黃宗羲梨洲文》 (明清)黃宗羲 撰
·(二)黃宗羲梨洲文·
陸周明墓志銘(甲辰)
王征南墓志銘
王仲撝墓表
高旦中墓志銘
·陸周明墓志銘(甲辰)
司馬遷傳游俠,以鄉(xiāng)曲之游俠與獨行之儒比量,而賢夫俠者;以布衣之俠與卿相之俠比量,而難夫布衣。然時異勢殊,乃有儒者抱咫尺之義,其所行不得不出游俠之途,既無有士卿相之富厚,其所任非復閭巷布衣之事,豈不尤賢而尤難哉?十年以前,亦嘗從事于此,心枯力竭,不勝利害之糾纏,逃之深山,以避相尋之急,此事遂止。其時周明與其客以十數(shù)見過,皆四方知名之士。余間至其城西田舍,復壁柳車,雜賓死友,咄嗟食辦。余既自屏,周明亦不相聞問,然頗聞其喜事益甚,江湖多傳周明姓名,以為異人。嗟呼!周明亦何以異于人哉?華屋甫田,婚嫁有無,人情等爾,亦唯是胸中耿耿者未易下臍,人見其踵側(cè)焦原,手搏雕虎,遂以為異。雖然,周明一布衣諸生,又何所開天下事,而慷慨經(jīng)營,使人以俠稱,是乃所以為異也。
周明姓陸氏,名宇■〈火鼎〉,鄞縣人也。祖某。父世科,大理寺卿。母某氏。配周氏、崔氏。子經(jīng)異、經(jīng)周。婿萬斯大。少與錢司馬讀書,慷慨有大志。司馬江上之事,周明實左右之。祥興航乘,其諸臣風帆浪楫,棲遲金鰲牡蠣之間,非內(nèi)主之力,則亦莫之能安也。
癸卯歲,周明為降卒所誣入省獄。獄具,周明無所詿誤,脫械出門,未至寓而卒。周明以好事盡其家產(chǎn),室中所有,唯草薦敗絮及故書數(shù)百卷。訃聞,家中整頓其室,得布囊于亂書之下,發(fā)之,則人頭也。其弟春明識其面目,捧之而泣曰:『此故少司馬篤庵王公頭也』!
初,司馬兵敗,梟頭于甬之城闕。周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一日,見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跡之,走入破屋。周明曰:『子何人』?其人曰:『吾漁人也』。周明曰:『子必有異,無為吾隱』?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馬,今不勝故主之感耳』!周明相與流涕而詣江子云,計所以收其頭者。江子云者,故與明周讀書之將也,失勢家居。會中秋競渡,游人雜沓。子云紅笠握刀,從十余人,登城遨戲,至梟頭所,問守卒曰:『孰戴此頭也者』?卒以司馬對。子云佯怒曰:『嘻!吾怨家也,亦有是日乎』!拔刀擊之,繩斷墮地。周明、明山已豫立城下,方是時,龍舟噪甚,人無回面易視,周明以身蔽,明山拾頭,雜儔人而去。周明得頭,祀之書室,蓋十二年矣,而家人無知者。至是而春明始瘞之。
昔李固之死,汝南郭亮左提章鉞,右秉鐵鉆,詣闕上書,乞收其尸。南陽董班亦往哭。固殉尸不肯去。欒布奏事彭越頭下,祠而哭之。彼皆門生故吏,故冒死而不顧。周明之于司馬,非有是也。一念憐其忠義,遂不惜捍當世之文罔,所謂尤賢尤難者,不更在是乎?
初,周明讀書時,有弟子訟其師,師不得直。周明詣文廟伐鼓慟哭,卒直其師而后止。昔震川敘唐欽堯爭同舍生之獄,以為生兩漢時,即此可以顯名當世。在周明視之,尋?,嵐?jié)耳,獨恨不得司馬遷以拾之。余因萬斯大而論次,僅以答周明曩昔之一顧也。銘曰:
或駭其奇,或嘆其拙,茫茫宇宙,腐儒蚓結(jié)。
·王征南墓志銘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nèi)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shù)な浚兆谡僦?,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三峰之術(shù),百年以后流傳于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鄉(xiāng)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周云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昆山傳李天目、徐岱岳。天目傳余波仲、吳七郎、陳茂弘。云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思南從征關(guān)白,歸老于家,以其術(shù)教授;然精微所在,則亦深自秘惜,掩關(guān)而理,學子皆不得見。征南從樓上穴板窺之,得梗概。思南子不肖,思南自傷身后莫之經(jīng)紀,征南聞之,以銀卮數(shù)器,奉為美槚之資。思南感其意,始盡以不傳者傳之。
征南為人機警,得傳之后,絕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則不發(fā)。嘗夜出偵事,為守兵所獲,反接廊柱,數(shù)十人轟飲守之。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縛,探懷中銀望空而擲,數(shù)十人方爭攫,征南遂逸出。數(shù)十人追之,皆碚地,匍匐不能起。行數(shù)里,迷道田間,守望者又以為賊也,聚眾圍之。征南所向,眾無不受傷者。歲暮獨行,遇營兵七、八人,挽之負重。征南苦辭求免,不聽。征南至橋上,棄其負,營兵拔刀擬之。征南手格,而營兵自擲仆地,鏗然刀墮。如是者數(shù)人。最后取其刀,投之井中,營兵索綆出刀,而征南之去遠矣。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有惡少侮之者,為征南所擊,其人數(shù)日不溺,踵門謝過,始得如故。牧童竊學其法,以系伴侶,立死。征南視之曰:『此暈穴也,不久當蘇』。已而果然。征南任俠,嘗為人報讎,然激于不平而后為之。有與征南久故者,致金以讎其弟,征南毅然絕曰:『此以禽獸待我也』!
征南名來咸,姓王氏,征南其字也。自奉化來鄞。祖宗周,父宰元,母陳氏。世居城東之車橋。至征南而徙同岙。少時隸盧海道若騰。海道較藝給糧,征南嘗兼數(shù)人。直指行部,征南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錄忠介公建□,以中軍統(tǒng)營事,屢立戰(zhàn)功,授都督僉事副總兵官。事敗,猶與華兵部勾致島人,藥書往復。兵部受禍,讎首未懸,征南終身食菜以明此志,識者哀之。征南罷事家居,慕其才藝者以為貧必易致,營將皆通殷懃,而征南漠然不顧。鋤地擔糞,若不知己之所長,有易于求食者也。一日,遇其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倨坐彈三弦,視征南麻巾缊袍,若無有。故人為言征南善拳法,教師斜盼之曰:『若亦能此乎』?征南謝不敏。教師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征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應,教師被跌。請復之,再跌而流血破面。教師乃下拜,贄以二縑。
征南未嘗讀書,然與士大夫談?wù)摚瑒t蘊藉可喜,了不見其為麤人也。余弟晦木嘗揭之見錢牧翁,牧翁亦甚奇之。當其貧困無聊,不以為苦,而以得見牧翁、得交余兄弟沾沾自喜,其好事如此。予嘗與之入天童,僧山焰有膂力,四五人不掣其手,稍近征南,則蹶然負痛。征南曰:『今人以內(nèi)家無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因許敘其源流。忽忽九載,征南以哭子死。高辰四狀其行,求予志之,余遂敘之于此。豈諾時意之所及乎?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年五十三。娶孫氏。子二人;夢得,前一月殤,次祖德。以某月某日葬于同岙之陽。銘曰:
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終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淺山老,孤墳孰保?視此銘章,庶幾有考。
·王仲撝墓表
君諱正中,字仲撝,直隸保定人,登丁丑進士第,未謁選,索游于高唐州。會大兵南下,轉(zhuǎn)運銀杠亦避入高唐。大兵圍高唐,州守以為銀杠旦晚是敵物,不如以此鬻城,免士女屠戮流離之苦。立要約使與議者押字,仲撝與焉。事平,轉(zhuǎn)運者上失物狀,于是逮高唐守及仲撝論死,系獄數(shù)年。刑科給事中李清理而出之,降補揚州照磨,移知長興縣。
國變后,失官,避地于紹興。截江時,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攝余姚縣事。是時,公私赤立,剽奪為豪,市魁里正,朝得札付一紙,暮便入民舍,根括金帛,系傫丁壯,交錯道路,郡縣不敢何問為某營也。仲撝設(shè)兵彈壓,各營取餉,必使經(jīng)由于縣,品核資產(chǎn),裁量以應之。非是則為盜賊??偙愇鄶∮跈d李,渡海至姚,鹵掠鄉(xiāng)聚。仲撝遣兵擊之,鄉(xiāng)聚相掎角,殺梧。行□,忌仲撝者以此聲討。某謂梧之見殺,犯眾惡也,不當罪正中,上疏救之,乃止。
張國柱劫定海,王總兵縱兵大掠,列船江上,入城牢搜者二千人。仲撝攔止。所圍大姓數(shù)家,從仲撝丐命,仲撝為之消息。國柱終不得志而去。田仰、荊本徹先后過姚江,舟楫蔽江,皆帖帖俯首,不驚雞犬。蓋人民之恃仲撝,一時如決水之堤焉。升監(jiān)察御史。
尚寶寺卿朱大定、太仆寺卿陳潛夫、兵部主事吳乃武皆從浙西來,受約束。壇山烽火,達于武林。仲撝短小精悍,喜于任事,雖以武寧群從得不為列營所撓,亦其智計有以副之也。好讀實用之書,不事文彩。其言星象,則從閩人柯中炯于獄中受之。行□初建,進□所著監(jiān)國魯元年大統(tǒng)歷。丁亥,訪某山中。某時注授時歷,仲撝受之而去。壬辰來訪,授以律呂。辛丑來訪,授以壬遁。仲撝皆能有所發(fā)明。自某好象數(shù)之學,其始學之也,無從叩問,心火上炎,頭目為腫。及學成而無所用,屠龍之技,不待問而與之言,亦無有能聽者矣。蛩然之音,僅一仲撝,又以饑火驅(qū)走南北。
丁未二月,遇之越城,為言年來益困,將于鑒湖濱佃田五畝,佐以醫(yī),小續(xù)食耳。其年八月十九日,仲撝卒,年六十九,權(quán)厝于山陰之陳常堰。所著周易注若干卷、律書詳注一卷。子一人,三捷。嗟呼!某與仲撝交二十余年,與之同事而無成,與之共學而未畢。仲撝生時,已無人知仲撝者,向后數(shù)年,復更何如?此紙不滅,亦知稽山塊土曾塞黃河也!
·高旦中墓志銘
啟禎間,甬上人倫之望,歸于吾友陸文虎、萬履安。文虎已亡,履安只輪孤翼,引后之秀以自助,而得旦中。旦中有志讀書。履安語以『讀書之法,當取道姚江,子交姚江而后知吾言之不誣耳』。姚江者,指余兄弟而言也。慈溪劉瑞當亦言:『甬上少年黑而髯者,近以長詩投贈,其人似可與語』。己丑,余遇之履安座上。明年,遂偕履安而來。
當是時,旦中新棄場屋,彩飾字句,以竟陵為鴻寶。出而遇其鄉(xiāng)先生長者,則又以余君房、屠長卿之寱語告之。余乃與之言:『讀書當從六經(jīng),而后史、漢,而后韓、歐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發(fā)為詩文,始為正路。舍是則旁蹊曲徑矣。有明之得其路者,潛溪、正學以下,毘陵、晉江、玉峰,蓋不滿十人耳。文雖小伎,必由道而后至。毗陵非聞陽明之學,晉江非聞虛齋之學,玉峰非聞莊渠之學,則亦莫之能工也』。旦中銳甚,聞余之言,即遍求其書而讀之,汲深解惑,盡改其紈绔余習,衣大布之衣,欲傲岸頹俗。與之久故者,皆見而駭焉。
余自喪亂以來,江湖之音塵不屬。未幾,瑞當、履安相繼物故,旦中敻然出于震蕩殘缺之后,與之驚離吊往,一泄吾心之所甚痛,蓋得之而喜甚。自甬上抵余舍,往來皆候潮汐,疾風暴雨,泥深夜黑,旦中不以為苦,一歲常三、四至。一日病蹶,不知人,久之而蘇,謂吾魂魄棲遲成山車廄之間,大約入黃竹浦路也。黃竹浦,余之所居,其疾病瞑眩,猶不置之。旦中之于余如此。
旦中家世以醫(yī)名,梅孤先生針炙聚英、志齋先生靈樞摘注皆為醫(yī)家軌范。旦中又從趙養(yǎng)葵得其指要,每談醫(yī)藥,非肆人之為方書者比。余亟稱之。庚子,遂以其醫(yī)行世。時陸麗京避身為醫(yī)人已十年,吳中謂之陸講山,謁病者如市。旦中出而講山之門驟衰。蓋旦中既有授受,又工揣測人情,于容動色理之間,巧發(fā)奇中,亦未必純以其術(shù)也。所至之處,蝸爭蟻附,千里拏舟,諭月而不能得其一診。孝子慈父,茍能致旦中,便為心力畢盡,含旦中之藥而死亦安之若命矣。嗟乎!旦中何不幸而有此?一時簧鼓醫(yī)學為之一哄,醫(yī)貫類經(jīng)家有其書,皆旦中之所變也。旦中醫(yī)道既廣,其為人也過多,其自為也過少。雖讀書之志未忘,欲俟草堂資具而后可以并當一路。近歲,觀其里中志士蔚起,橫經(jīng)講道,文章之事,將有所寄。旦中惕然謂吾交姚江二十余年,姑息半途,將以桑榆之影收其末照,豈意諸君先我絕塵耶?傍惶慨嘆,不能自已,而君病矣,是可哀也。
旦中美髯玉立,議論傾動。雖復流品分途,而能繾綣齊契,三吳翕然以風概相與。其過金閶,徐昭法必招之入山,信宿話言。蠡城劉伯繩少所容接,每遇旦中,不惜披布胸懷。旦中亦此兩人自重。所過之地,喜拾清流佚事,不啻珠玉,蓋履安之余教也。少喜任俠。五君子之禍,連其內(nèi)子。旦中走各家告之,勸以自裁。華夫人曰:『諾!請得褒衣以見先夫于地下』,旦中即以其內(nèi)子之服應之,殯殮如禮。家勢中落,藥囊所入有余,亦緣手散盡,故比死而懸磬也。
旦中姓高氏,諱斗魁,別號鼓峰,韓國武烈王瓊之后。建炎南渡,王之五世孫修職郎世殖目汴徙鄞,始為鄞人。修職生元之,字端叔,學者稱為萬竹先生,樓宣獻公鑰志其墓。萬竹之四世孫明善,洪武初亦以隱德稱安敬先生。安敬之四世孫士有文名,嘗摘注靈樞,稱志齋先生,贈刑部山東司郎中,旦中之曾祖也。祖萃,萬歷甲戌進士,知廣東肇慶府,贈右副都御史。父德,光祿寺署丞,致仕封右副都御史。母黃氏,贈太淑人。旦中則馬氏孺人所生也。光祿五子。長斗樞,崇禎戊辰進士,巡撫陜西右副都御史。旦中行在第三,娶朱氏,生子五人,宇靖、宇厚、宇豐、宇皞、宇調(diào);側(cè)室趙氏,生子二人,宇祝、宇胥。女三人。孫男幾人。
去年十月,旦中疾亟,余過問之。旦中自述:『夢至一院落,鎖鐍甚嚴,有童子告曰:邢和璞丹室也,去此四十七年,今將返矣。某適四十有七,非前定乎』?臥室暗甚,旦中燒燭自照曰:『先生其視我!生平音容盡于此日。先生以筆力留之,先生之惠也』。余曰:『雖然,從此以往,待子四十七年而后落筆,未為晚也』。
明年,過哭旦中,其兄辰四出其絕筆,有「明月岡頭人不見,青松樹下影相親」之句,余改「不見」為「共見」。夫可沒者形也,不可滅者神也。形寄松下,神留明月。神不可見,則墮鬼趣矣。旦中其尚聞之。辰四理其垂歿之言以請銘,余不得辭。生于某年癸亥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某年庚戌五月十六日。以其年十一月十一日葬于烏石山。銘曰:
吾語旦中,佐王之學。發(fā)明大體,擊去疵駁。小試方書,亦足表襮。淳于件系,丹溪累牘。始愿何如,而方伎齷齪。草堂未成,鼓峰矗矗。日短心長,身名就剝。千秋萬世,恃此幽斲。
——以上錄自「南雷集」。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顧氏世為江東四姓之一,五代時由吳郡徒徐州(1),南宋時遷海門(2),已而復歸于吳,遂為昆山縣(3)之花浦村人。其達者,始自明正德(4)間曰工科給事中廣東按察使司僉事溱,及刑科給事中濟。刑科生兵部侍郎章志,侍郎生左贊善紹芳及國子生紹芾,贊善生官蔭生同應,同應之仲子曰絳,即先生也。紹芾同吉,早卒,聘王氏,未婚守節(jié),以先生為之后。
先生字曰寧人,乙酉(5)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6)相善,共游復社(7)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自崇禎己卯(8)后,歷覽《二十一史》(9),十三朝《實錄》(10)、天下圖經(jīng)(11)、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guān)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帝推互證,務(wù)質(zhì)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國利病書》(12);然猶未敢自信,其后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而始成。其別有一編曰《肇域志》(13),則考索利病這馀,合圖經(jīng)而成者。予觀宋干、淳(14)諸老,以經(jīng)世自命者,莫如薛艮齋(15),而王道夫、倪石林(16)繼之,葉水心(17)尤精精悍,然當南北 分裂,聞而得之者多于見,若陳同甫(18)則皆欺人無實之大言,故永嘉、永康之學(19)皆未甚粹,未才若先生之探原竟委,言言可以見之施行,又一稟于王道而不少參以功利之說者也。最精韻學,能據(jù)遺經(jīng)以珔六朝唐人之失,據(jù)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欲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學之變。其自吳才老(20)而下,廓如也,則有曰《音學五書》(21)。性喜金石之文(22),到處即搜訪,謂其在漢唐以前者,足與古經(jīng)相參考,唐以后者,亦足與諸史相證明,蓋自歐、趙、洪、王(23)后,未有若先生之精者,則有曰《金石文字記》(24)。晚益篤志《六經(jīng)》,謂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jīng)學即理也。自有舍經(jīng)學以言理學(25)者,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jīng)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26)也。故其本朱子(27)之說,參之以慈溪黃東發(fā)《日抄》(28),所以歸咎于上蔡、橫浦、象山者甚峻(29),于同時諸公,雖以苦節(jié)推百泉、二曲(30)以經(jīng)世之學推梨洲(31),而論學則不合,其書曰《天下指南》(32)。或疑其言太過,是固非吾輩所敢遽定,然其謂經(jīng)學即理學,則名言民。而《日知錄》三十卷(33),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蓋先生書尚多,予不悉詳,但詳其平生學業(yè)之所最重者。
初太安人(34)王氏之守節(jié)也,養(yǎng)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嘗斷指以遼君姑(35)之疾。崇禎九年,直指王一鶚請旌于朝(36),報可。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38),果有大故,我則死之?!庇谑窍壬綉ド搅顥钣姥裕?8)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39)及歸莊共起兵,奉故鄖扶王永祚(40),以從夏文忠公(41)于吳,江東授公兵部司務(wù)(42)事既不克,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先生與莊幸得脫,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遺言后人莫事二姓。次年閩中(43)使至,以職方郎(44)召,欲與族父延安推官咸正赴之(45),念太安人尚未葬,不果。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46),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雖世籍江南,顧其姿稟頗不類吳會人,以是不為鄉(xiāng)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厭裙屐(47)浮華之習。嘗言:“古之疑眾者,行偽而堅(48),今之疑眾者,行偽而脆,了不足恃?!奔缺Ч蕠?,焦原毒流(49),日無寧晷。庚寅(50),有怨家欲陷之,乃變衣冠作商賈,游京口(51),又游禾中(52)。次年,之舊都拜謁孝陵(53),癸已(54)再謁,是冬又謁而圖焉。次年,遂僑居神烈山下(55),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56)之勝。顧氏有三蕊仆曰陸恩,見先生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57),先生四謁孝陵歸,持之色刀,乃欲告先生通海(58),先生亟往禽之,數(shù)其罪,湛之水。仆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賄太守,求殺死先生,不系訟曹,而即系之奴之家,危甚。獄日急,有為先生求救于[][](59)者,[][]欲先生自稱門下而后許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俱失[][]之援,乃私自書一刺以與之,先生聞之,急索刺還,不得,列揭于通衢以自白。[][]亦笑曰:“寧人之卞也!“曲周路舍人澤溥(61)者,故相文貞公振飛了也。僑居洞庭之東山(62),識兵備使者,乃為訴之,始得移訊松江(63)而事解。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五謁孝陵始東行,墾田于章丘這長白山下(64)以自給。戊戌(65),遍游北都諸畿甸(66),直抵山海關(guān)(67)外,以觀大東(68)。歸至昌平(69),拜謁長陵(66)以下,圖而記之。次年再謁。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盡者,復歸,六謁孝陵。東游直至會稽(71)。次年,復北謁思陵(72)。由太原、大同以入關(guān)中(73),直至榆林(74)。是年,浙中史禍(75)作,先生之故人吳、潘二子(76)死之,先生又幸而脫。甲辰(77),四謁思陵。事畢,墾田于雁門(78)之北,五臺(79)之東。初先生之居東也,以其地濕,不欲久留,每言馬伏波(80)田疇,皆從塞上立業(yè),欲居代北(81)。嘗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叭挥挚嗥涞睾说?jīng)營創(chuàng)始,使門人輩司之,而身出游。丁未(82)之淮上。次年自東入京師。萊之黃氏,月奴告其主所作詩者(83),多株連,自以為得,乃以吳人陳濟生所輯《忠義錄》(84),指為先生所作,首(85)之,書中有名者三百馀人。先生在京聞之,馳赴山東自請勘(86),訟系半年,富平李因篤(87)自京師為告急于有力者,親至歷下(88)解之,獄始白。復入京師,五謁思陵。自是還往河北諸邊塞者幾十年。丁巳(89),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90)。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耿未下,謂“秦人(91)慕經(jīng)學,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而華陰綰轂關(guān)、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guān)門,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王征君山史筑齋延之(92)。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下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又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狈蚕壬?,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育諸經(jīng)注疏,偶有遺忘,旵即坊肆中發(fā)書而熟復之。
方大學士孝感熊公(93)之自任史事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94)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這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讱庵(95),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從一而張,之死靡慝(96),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97)焉,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比A下諸生請講學,謝之曰:“近日二曲亦徒以講學故得名,遂招逼迫,幾致兇死,雖曰威武不屈,然而名之為累,則已甚矣!又況東林覆轍(98),有進于此者乎?”有求文者,告之曰:“文不關(guān)于經(jīng)術(shù)政理之大,不足為也。韓文公起八代衰(99),若但作《原道》、《諫佛骨表》、《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諸篇,而一切諛墓 這文不作,豈不誠山頭號(100)乎!今猶未也?!逼湔摓閷W,則曰:“請君關(guān)學(101)之馀也。橫渠、藍田(102)之都,以社為先,孔子嘗言博我以文,允之以禮,而劉康公(103)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運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佐料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近來講學之師,專以聚徒立幟為心,而其都不肅,方將賦《茅鴟》(104)之不暇,何問其馀!尋以己未(105)出關(guān),觀伊洛(106),歷嵩少(107),曰:“五岳(108)游其四矣?!睍牮嚕挥昧?,渡河至代北,復還華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而反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隨寓即饒足。徐尚書干兄弟(109),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宗,四方從之者如云,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雖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蜻抵?,答曰:“昔歲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云霄,思歸尼父之轅(110),恐近伯鸞這灶(111);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112),未見君子(113),徘徊渭川(114),以畢馀年足矣。”
庚申(115),其安人卒于昆山,寄詩挽之而已。次年,卒于華陰,無子,徐尚書為立從孫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門人奉動脈瘤歸葬昆山之千墩。高弟吳江潘耒(116)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歷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jié)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也。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及讀五高士不庵之言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其幽隱莫發(fā),數(shù)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其銘曰:先生兀兀(117),佐王之學。云雷經(jīng)綸(118),以屯(119)被縛。渺然高風,廖天一鶴。重泉拜母,庶無愧作。
注釋:
?。?)吳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徐州:今屬江蘇。
?。?)海門:今屬江蘇,在長江口北岸,顧炎武《顧氏譜系考》云:“宋南渡時,諱慶者自滁徙海門縣之姚劉沙(自注:今崇明縣)?!?br/>
?。?)昆山市:今屬江蘇。
(4)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1506—1521)。
(5)乙酉:清順治二年(1645)。
(6)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恒軒,昆山人。歸有光的曾孫。為明末復社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善書畫,工文辭,有《歸莊集》。
?。?)復社:明末由江南地區(qū)士大夫知識分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主張改良政治,拯救明朝。清兵南下時,部分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清順治九年(1652)被清政府取締。
?。?)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1639)。
?。?)《二十一史》:明嘉靖時??痰氖窌谒稳恕妒呤贰分?,加宋、遼、、金、元四史。
?。?0)實錄:編年史的一種體裁,專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
?。?1)圖經(jīng):文字外附有圖畫的書籍,此指附有地圖的地理志。
(12)《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詳細記錄了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chǎn)、賦稅等資料。
?。?3)《肇域志》:現(xiàn)存?zhèn)麾n本,不分卷,著重記述各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附有地圖。
?。?4)干、淳:宋孝宗趙?年號干道(1165—1173)和淳熙(1174—1189)。
?。?5)薛艮慶: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南宋哲學家。治學講求事功,反對空談性命,為“永嘉學派”先聲。
?。?6)王道夫:王自中(1134—1199),字道甫,學者稱厚軒先生。倪石林:名樸,字文卿,學者稱石陵先生。
(17)葉水心:葉適(1150—1223),字正剛,學者稱水心先生,南宋哲學家。主張功利之學,反對朱熹的性理之學,是南宋“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18)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治學注重事功,反對空談義理。
(19)永嘉永康之學:南宋永嘉學派,創(chuàng)于呂祖謙,其代表人物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均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故名,南宋永康學派,又名浙學,為永康(今屬浙江)人陳亮所創(chuàng)立,故名。
?。?0)吳才老:吳棫(約1100—1154),字才老,宋代學者。著有《韻補》五卷,分古韻為九部,并提出古韻通轉(zhuǎn)這說,為后來研究古韻的垂危驅(qū)。
?。?1)《音學五書》:三十八卷,包括《古音表》二卷,《易音》三卷,《詩本音》十卷,《唐韻正》二十卷,《音論》三卷。
?。?2)金石之文:指古代在鐘鼎碑碣上刻的文字。
?。?3)歐、趙、洪、王:歐陽修著有《集古錄跋尾》,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洪適著有《隸釋》、《隸續(xù)》,王俅薔薇 有《嘯堂集古錄》,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
?。?4)《金石文字記》:六卷,所錄漢以來碑刻凡三百余種。
?。?5)理學:指宋代儒家哲學思想,也稱性理學、道學,多附會經(jīng)義而說天人性命之理。
(26)禪學:指佛教禪宗教理,重在人心自悟。
?。?7)朱子: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翁,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學家。
?。?8)黃東發(fā):黃震(1213—1280),字東發(fā),慈溪(今屬浙江)人,南宋學者,著有《黃氏日鈔》九十五卷。
?。?9)上蔡:指謝良佐(1050—1103),程門弟子,上蔡(今屬河南)人,學者稱上蔡先生,橫浦:指張九成(1092—1159),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學者,著有《橫浦集》故稱,象山:指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自號存齋、象山翁,金溪(今屬江西)人學者稱象山先生,南宋哲學家。
?。?0)百泉:即孫奇逢(約1584—約1675),字啟泰,號鐘元,容城(今屬河北)人,學者稱夏峰先生,明清這際儒學名士,與李颙、黃宗羲齊名,并稱“清代三大儒”。二曲:即李颙(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周至(今屬陜西)人,學者稱二曲先生,清初理學家。
?。?1)梨洲:即黃宗羲(1609—1695),字太沖,號南雷,余姚(今浙江)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樸學大師。
?。?2)《下學指南》:一卷,主張通經(jīng)致用。
?。?3)《日知錄》:三十二卷,為顧炎武“稽古所得”,隨時札記“的意在經(jīng)世致用的著作,內(nèi)容廣泛,考證精祥。
?。?4)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的之母。
?。?5)君姑:丈夫的母親。
(36)直指:朝廷使者。旌:表彰。
?。?7)國恩:指上文請旌于朝事。
?。?8)楊永言:字岑立,昆明人,任昆山知縣。清兵至,與顧炎武、歸莊、吳其沆等拒守,事敗為僧。
?。?9)嘉定:今屬上海市。吳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居昆山。順治二年七月初六日,清兵攻陷昆山城,他抗敵守城,不屈而死。
?。?0)鄖:鄖陽,在今湖北。王永祚:曾為明鄖陽巡撫、都御史,李自成入襄陽,分攻屬邑,他遁走。歸昆山,領(lǐng)導抗清義軍。約同各路分攻蘇州、南京、杭州及沿海各地,但因攻蘇州軍先潰,牽動全局民而失敗。
?。?1)夏文忠公:夏允彝。
?。?2)江東: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權(quán),后部司務(wù):明代中央政權(quán)各部均置司務(wù)廳司務(wù),主省署抄目,出納文書。
?。?3)閩中:指南明唐王(朱聿鍵)政權(quán)。
(44)職方郎:為兵部屬官。
?。?5)推官:為各府屬官,專管一府弄獄。咸正:姓顧,字端木,號觙庵,昆山人,大學士顧鼎臣曾孫。為延安府推官。丙戌(順治三年)四月,自關(guān)中歸,聞唐王立于閩,草密匝匝疏,附寄舟山黃斌卿,托共轉(zhuǎn)達,為邏卒所獲,以告清吳淞提督吳勝兆,吳秘不發(fā)。丁亥四月,吳密謀反清,事泄失敗,密疏遂發(fā),逮至金陵,為洪承疇所殺。
(46)吳勝兆:本明將,后降清,為吳淞提督,密度反清,事敗被捕,死天獄中。
?。?7)裙屐:裙是下裳,屐是木鞋,六朝貴游子弟的衣著,這里指不懂政務(wù)只知逸樂的貴族子弟。
?。?8)行偽而堅:行為虛偽而且固執(zhí)?!盾髯?宥坐》載孔子誅少正卯列舉五大罪狀,其中兩條是“行僻而堅,言偽而辯?!?br/>
?。?9)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0)庚寅:清順治七年(1650)。
?。?1)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2)禾中:即“嘉禾,今浙江嘉興。
?。?3)舊都:指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4)癸巳:清順治十年(1653)。
(55)神烈山:明孝陵所在之山,即南京紫金山?!睹魇?禮志十四》:“嘉靖十年,名孝陵曰神烈山?!?br/>
?。?6)畿輔:京城地區(qū),這里指南京。
?。?7)丁酉:清順治十四年(1657)。
?。?8)通海:指與沿海一帶鄭成功反清義軍有聯(lián)系。
(59)[][]:此人為錢謙益。
(60)卞:急躁。
?。?1)曲周:在今河北。路舍人澤溥,路振飛長子,會中書舍人。唐王朱聿鍵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拜路振飛為太子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代大學士宰相這職,因稱“故相”。
?。?2)洞庭:山名,在江蘇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主峰為莫厘峰。
(63)松江:今屬上海市。
(64)章丘:今屬山東。長白山:據(jù)《濟南府志》,又名會仙山,山中云氣長白,跨連四縣之界,在章丘東北。按王蘧?!额櫷ち衷娂瘏R注》附《詩譜》,列墾田事于康熙四年(1605),云:“置田舍于章丘大桑家莊。先是,章丘人謝世泰負先生資,至是以田產(chǎn)償焉?!笨蓚鋮⒖?。
(65)戊戌:清順治十五年(1658)。
?。?6)北都:指北京。畿甸:京城地區(qū)。
(67)山海關(guān):今屬河北。
?。?8)大東:指極東之地。
?。?9)昌平:今屬北京市。
?。?0)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昌平有明代皇帝陵墓十三座,稱十三陵。
?。?1)會稽:今浙江始興。
?。?2)思陵:明思宗(朱由檢)的陵墓。
?。?3)太原、大同:均屬今山西。關(guān)中:古代稱函谷關(guān)以西、散關(guān)以東、武關(guān)以蕭關(guān)以南為關(guān)中,相當于今陜西。
(74)榆林:今屬陜西。
?。?5)浙中史禍:浙江烏程人莊廷鑨刊刻明史,書中流露了思明反清情緒,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下令將其族人、作序人、參校者、賣書者、買書者、地方官七十余人全部誅殺。
?。?6)吳潘二子:指吳炎、潘檉章。
?。?7)甲辰:沮康熙三年(1664)。
?。?8)雁門在今山西代縣北。
(79)五臺:在今山西。
?。?0)馬伏波:馬援(前14—后49),東漢人,封伏波將軍。
?。?1)代北:代州以北,今山西北部一帶。
?。?2)丁未:清康熙六年(1667)。
?。?3)萊:萊州,治所在今山東掖縣。黃代有奴告其主所作詩者:顧炎武佚文《與人書》:“姜元衡者,萊州即墨縣故兵部尚書黃公家仆黃寬之孫,黃瓚之子,本名黃元衡,揭告其主原任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黃培,見任浦江縣黃坦、見任鳳陽府推官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于(康熙)五年六月奉旨發(fā)督撫親審。”
?。?4)陳濟生所輯《忠義錄》:顧炎武《與人書》:“姜元衡揭告其主黃培、黃坦、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事歷三載,初無干涉。忽于今正月三十日撫院審時稟稱:有《忠節(jié)錄》即《啟禎集》一書,陳濟生所作,系昆山顧寧人到黃家搜輯發(fā)刻者。咨行原籍逮證?!标悵只适?,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官至太仆寺丞,輯有《啟禎詩選》(即《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收入三百零七人,其凡例說:“是選以人為重,人以節(jié)義為主。”
?。?5)首:告發(fā)。
?。?6)勘:審問。
?。?7)李因篤:字天生,又字子德,富平(今屬陜西)人,明庠生,清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討。深于經(jīng)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br/>
?。?8)歷下:今山東濟南市。
?。?9)丁巳:清康熙十六年(1677)。
(90)華陰:在今陜西。
(91)秦人:指關(guān)中一帶的人,關(guān)中為古秦地。
?。?2)王山史:王弘撰,字無異,一字山史,明諸生。清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詞征,不赴。顧亭林嘗寓居其家。
?。?3)大學士:為內(nèi)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掌宰相之權(quán)。孝感:今屬湖北。熊公:熊剛履(1635—1709),清朝大臣,理學家。
?。?4)戊午:清康熙十七年(1678)。
?。?5)讱庵:葉方藹,字子吉,號讱庵,昆山人??滴跏吣瓿洹睹魇贰房偛?。
?。?6)之死靡慝(特有拼音):至死不改變。語出《詩經(jīng)?墉風?柏舟》。
?。?7)委禽:下聘禮。
(98)東林:東林黨,明萬歷年間由江南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東林黨人議論朝政,主張改革,遭到在翰權(quán)貴的嫉恨,多人受打擊迫害。
?。?9)韓文公:韓愈。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00)山斗:泰山北斗,喻因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為大眾所敬仰的人。
?。?01)關(guān)學: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所創(chuàng)理學學派。因張載長期在陜西省關(guān)中地區(qū)講學,名。
(102)橫渠:指張載。張載家居橫渠(今屬陜西眉縣)。藍田:指呂大臨為藍田(今屬陜西)人,初學于張載,后從程頤等游,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并稱“程門四先生”。
?。?03)劉康公:即王季子,春秋時周王朝卿士。以下引語見《左傳?成公十三年》。
?。?04)《茅鴟》:古逸詩篇名,內(nèi)容諷刺不敬。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年》載,魯國叔孫穆子用這首詩來諷刺齊國慶封不敬和不知禮。
?。?05)己未:清康熙十八年(1679)。
?。?06)伊河,河河,均在今河南。
(107)嵩少:少室山,均在今河南。
?。?08)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會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09)徐尚書干學兄弟:指徐干學、徐元文,顧炎武外甥。
(110)思歸尼父之轅:想讓孔子的車駕回來,尼父、指孔子。
?。?11)伯鸞之灶:東漢梁鴻(伯鸞)少孤獨欽,鄰人先炊,讓他就熱灶都煮食,他婉言謝絕。見《東觀漢記》。
?。?12)猶吾大夫:春秋時代,齊國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陳文子避難來到別的國家,所看到的執(zhí)政者都和崔杼一樣,說“猶吾大夫崔子也”。語出《論語?公冶長》。
(113)未見君子:語出《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br/>
?。?15)庚申:清康熙十九年(1680)。
?。?16)高弟:高足弟子。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屬江蘇)人,清代學者。
?。?17)兀(wù務(wù)):用心勤苦的樣子。
?。?18)云雷經(jīng)綸:比喻賢才善于闖紅燈用恩澤與刑與刑罰來治理國家。語出《易?屯》:“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钡c原意稍有不同。
?。?19)屯(有拼音諄):六十四卦之一,有艱難,艱險的意思?!兑?屯》:“屯,剛?cè)崾冀欢y生?!薄?br/>
神道表這種文體,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神道)前的石碑上。古來神道表、墓表、墓表、墓碑文,多為應酬?!罢樐埂敝?,但全祖望這篇《亭林先生神道表》卻中一篇有血有肉的文字,簡要而又鮮明地記述了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和樸學大師顧炎武的一生,謳歌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表彰了節(jié)經(jīng)世致用與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他深厚的崇敬之情,是一篇十分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
全文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顧炎武籍貫、先世。文章首先交代顧氏為江東世族,明正德以來先祖多人仁明,表明這樣的家庭正是培植他的民族意識的良好土壤。
第二段正面鋪開,從顧氏的名、字、號,說到他的志趣、學術(shù)?!吧俾渎溆写笾尽笔且黄浚櫻孜涞囊簧菫閷崿F(xiàn)他的報國之志而勞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悲劇的一生。復社是一個具有鮮明扶明意識的政治團體,文中于青年時代只提到與歸莊同游復社,點明了顧炎武的政治傾向。接著記顧炎武的為學及著作?!坝攘粜慕?jīng)世之學”一語,首先揭出“經(jīng)世”二字,經(jīng)攝本段,同時也概括了樸學大量顧炎武畢生治學的主要精神,說明顧氏為學,重視的是治理國家社會的學問,而不是虛浮不實,空六部書,所作評價都極精當。第一部《天下郡國利病書》,強調(diào)其中所錄均為“關(guān)于民生之利害者”,并“務(wù)質(zhì)之今日所可行”。第二部《肇域志》,是在“考利病之馀,合圖經(jīng)而成。”第三部分《下學指南》提出經(jīng)學即理學,而離開經(jīng)學的所謂“理學”只不過是“禪學”,表現(xiàn)了顧炎武殫畢生精力所寫成,全書包含了作者所有的“經(jīng)史這粹言”。在介紹這六部書時,除突出顧炎武的“經(jīng)世”目的外,還強調(diào)了他的“勤”,如“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而始成”;強調(diào)了他的“精”,說他“最精韻學”,對金石之文“未有若先生之精者”,《日知錄》“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同時通過精當?shù)谋容^,強調(diào)了這些著作在學術(shù)的價值和地位。
第三段,記明清之際事。文章先從太安人王氏著筆,從她的孝寫到她的忠,“遺言后人莫事二姓”,表現(xiàn)了她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而對顧炎武,只記他在清兵南下時的出處進退,十分簡約。通過對太安人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第四段,寫顧炎武在明亡之后,為圖恢復或避獄禍,遍游大江南北、關(guān)河內(nèi)外,六謁孝陵復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凹缺Ч蕠荩乖纠?,日無寧臨晷”,寫出了時局的艱難、人民的憔悴和懷念故國的哀痛;怨家陷害,詩獄牽連,使他的人生旅途充滿艱險;多次謁陵,幾處墾田經(jīng)營,又表明了他復明之志耿耿不滅;出游時?!拜d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并常發(fā)書“對勘”,則表現(xiàn)了他治學的勤奮和踏實。這段寫他出游,時間跨度幾十年,空間距離數(shù)千里,但記述井井有條,來去分明,中間插記他的言語,都是畫龍點睛之處,展示了顧炎武的內(nèi)心世界,使他的形象更加血肉豐滿。
第五段,記顧炎武的辭聘和拒薦。首先是三次放棄舉薦為字的機會,不嵊位,不求名。“從一而終”的自白,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一死謝之的決心,則反映了他意志的堅強。對于講學求文的請求他也一概加拒,一則親戚接濟的辭謝,也都體現(xiàn)了他通經(jīng)致用而不“以聚徒立幟為心”的高尚人格,為學精神以及耿介絕俗、自主自立的鮮明個性。
第六段,顧炎武之死及后事安排,其中著重寫作者是遵囑作表,從而引出王不庵之言,借以作出對顧炎武一生的總論?!皩幦松碡摮镣矗即蠼移溆H這志于天下”,“其幽隱莫發(fā),數(shù)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評論非常精當。時人確有視顧炎武為“多聞博迷”的大學問家,但這機關(guān)報看法產(chǎn)東全面甚至未抓住主要的方面顧炎武更為可貴的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這才是他的真面貌、真精神。最后的銘文謂期期艾艾王佐之才,但未能施展,一生遭遇艱難,流露出作者無限的惋惜和沉痛之情。
全祖望生當康干盛世,卻要著文表彰明清之際富有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抗清復明的英杰,下筆殊非易事。但作者卻處理得非常恰當?!吧俾渎溆写笾尽保捌鋾r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既抱故國之戚”,“志在四方”,“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等句,反復交代了顧炎武的政治態(tài)度。文章行文委婉含蓄,雖未涉一“清”字,但意思是清楚明白的。
顧炎武既是富有民族意識的節(jié)義之士,又是大學問家。文章對這兩方面的記述描寫,構(gòu)成了兩條線索,分別展開又互相交錯。第二段記他的學問與著述,而以“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籠罩之;第四段記倉皇出游與謁陵,又以“載書自隨”并常發(fā)書“對勘”作結(jié);第五段寫辭聘拒薦,中間卻又穿插暢論為學。這些地方,兩條線索都交織得很好。
文章語言可用“簡潔”二字概括,干凈利索,不枝不蔓,記事為主,兼有記言,人物語言均出現(xiàn)在關(guān)鍵之處,將人物觀點或心態(tài)揭出,使敘事文字大大增輝。此外,文章用詞像是信手拈來,行文流暢而無刻鑿痕跡,于樸實處顯示出一往深情,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字紹農(nóng),號謝山,浙江鄞縣(今寧波市)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月湖西畔全天敘(祖望之高祖)進士舊宅。其父吟園先生,嫻熟經(jīng)史詩詞,尤精于考據(jù)。祖望4歲,授以《四書》、《五經(jīng)》,即能粗解章句。8歲,進而習讀《通鑒》、《通考》。甬地習俗,每逢中秋佳節(jié),月湖秋社特盛,畫舫云集,湖岸鼓樂宣天,樓臺管弦燈火,而祖望閉戶勤讀,絲毫不為所動。
據(jù)蔣延章稿本記載。祖望髫年隨父去沙港口(在鄞縣桓溪)故居,全氏族人多操窯業(yè),其中有個“十八大公”,聽說祖望聰明過人,就攔住他不放,定要他當場詠詩一首方允通過。祖望略一思索,就脫口而出打油詩一首:“一縷青煙上碧霄,月里婚娥鬢熏焦。天將差使來相問、十八太公燒瓦窯。十八太公聽了呵呵大樂,立即讓路放行。
祖望秉承浙東史學派優(yōu)良傳統(tǒng),很有民族節(jié)氣。有一次他與諸生共謁學宮,看到鄉(xiāng)賢詞中有謝太仆神主(謝三賓,明未獻甬城降清的第一人),還有張軍門牌位(降清明將張杰,后出任清軍的浙江提督),他怒不可遏,厲聲痛斥說:“些反復賣主之亂賊,奈何污宮墻也!”遂捶碎二人神位,投之池伴。
由于晝夜刻苦攻讀,祖望體質(zhì)素弱。他父親的摯友萬授一告誡說,祖望年紀尚小,讀書不可性急,慢慢地讀通諸家疏解就可以了。他的舅父蔣拭之一(季眉)也指導他讀書方法:讀書不單是讀經(jīng)義,還可讀各家注疏,參以史傳,然后方知古今異同,識別優(yōu)劣,至于集部著作,選讀幾部,能斟酌取用就行了。這些意見基本上是中肯的。
16歲時,赴省城應鄉(xiāng)試,所撰古文大得試官查初白贊賞。又過兩年,已故抗清民族英雄張蒼水的女兒從黃巖回寧波,祖望抓住這個良機,向這位80余歲白發(fā)皤皤的老阿婆請教蒼水先生事跡,把調(diào)查所得,對證黃黎洲《張蒼水墓志》、楊遴《張蒼水紀》莫農(nóng)樣《張蒼水傳》,補訂了許多遺事,定成極為詳盡的《明故權(quán)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又稱《張尚書神道第二碑》。
浙東史學派往往得力于浙東故家藏書。19歲的全祖望,曾數(shù)登天一閣讀書鈔書(嚴可均《全紹農(nóng)傳》亦有“弱冠時登范氏天一閣”之語),又至同城謝家巷天賜國傳鈔楊誠齋《易傳》,帶河巷陳氏云在樓傳鈔《春秋纂言》,復往偃月街陸氏南軒借讀藏書。次年,赴杭城趙氏小山堂,借未見之書讀之,由是學問大進。
雍正九年(1731年),王蘭生主浙學政,對祖望極為賞識,以選貢上薦。越年,進京應順天鄉(xiāng)試。剛到北京,就向?qū)W壇泰斗侍郎方苞上了一篇《論喪亂或問》文章,方苞稱贊不已,因此在京城里也出名了。雍正十年(1732年)中順天鄉(xiāng)試,臨川翰林李紱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嘆曰:“此深寧、東發(fā)后一人也!”(深寧即王應麟,東發(fā)為余姚黃震,黃宗義的遠祖兩人均為南宋著名學者)從此,李紱就與祖望結(jié)為忘年之交,招他同住于紫藤軒。全祖望在李紱處生活極為清苦,有時只能吃粗麥飯,喝蔥花湯,兩人考據(jù)經(jīng)史,即席論文,賓主相得,談笑甚歡。干隆元年(1736年),尚書楊名時等想推薦他考試博學鴻詞科,因同年春闈,23歲的全祖望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所以沒有再去考博學鴻詞。由于祖望秉性耿介清正,得罪了當時的大學士張廷玉。得罪的原因有二:一是張屢次招請他,他“不識抬舉”;一是張廷玉與李紱向來不和,因此對祖望既嫉又怒。次年,翰林院散館,張廷玉故意把他考核為“下等”,列為候選知縣補缺。祖望決心辭官回家,立志著述。但是一回到故鄉(xiāng),在月湖旁的舊宅竟被清軍中營參將所占,成了馬廄。
他在翰林院任職,總共只一年多時間,但抓住了這個莫失的良機,如饑似渴,日以繼夜刻苦學習。他與李紱借讀翰林院庋藏的《永樂大典》,每天必盡20卷,親自搞抄有關(guān)資料,分為五類:一經(jīng),二史,三志乘,四氏族,五藝文。這五類材料均可作為史料用,可見他的著眼點在于史。今傳世的紀宗德、李孝謙纂修永樂《寧波府志》,就是靠全祖望傳抄才得保存下來的。
祖望歸里后,父母年老多病,家計極為困難,而他仍好學不倦。廣修《枌社掌故》,并《桑海遺聞》,著作日富。又重登天一閣,搜研金石舊拓,編為《天一閣碑目》;重撰《天一閣藏書記》,并親自抄錄閣中所藏秘本。干隆五年(1740年),因貧遷居青石街胡御史舊第的宅后小屋適可軒,自顏曰“雙韭心房”。祖望雖清貧,惟藏書不肯捐棄,雙韭山房仍不失為一著名藏書室。
由于不善奉迎結(jié)納,祖望一生仕途坎坷,從未就任知縣實缺,友人問他原因,他作詩明志說:“野人家在鄞江上,但見山清而水寒。一行作吏少佳趣,十年讀書多古歡。也識敵貧如敵寇,其奈愛睡不愛官。況復頭顱早頒白,那堪逐隊爭全?!?br/>
艱苦的生活才能鍛煉史家的意志,繼李杲堂輯《甬上耆舊詩》之后,續(xù)輯《續(xù)甬上耆舊詩》凡80卷,并補撰作者列傳附于詩集內(nèi)。這兩部詩集是研究明州地方史的很好資料。
44歲那年,紹興太守杜甲請他去蕺山書院主講,教授生員經(jīng)義、策問、詩、古文。謝山講學,教規(guī)頗嚴,會稽士子初皆不服,過了一月,無不欽佩先生的學問淵博精湛,聽講人數(shù)日益增多,竟至書院的講堂也容納不下了。翌年,由于杜甲禮遇稍遜,乃憤而辭官歸家。是時紹興府所屬士子,包括肖山、余姚、山陰、會稽各縣學生,公推代表蔡紹基等10余人,來甬懇聘先生回紹。代表們說,現(xiàn)在院中已滿500人,先生到那邊去講學,千金可以立致。
祖望就當面呵斥他們:“這算什幺話?我之所以不去,是因為太守失禮,禮是千金可以買到的嗎?”終于拒絕。
晚年的全祖望、境遇更加蕭條,竟至饔饗不繼,御寒乏衣,到了除夕,只得忍痛割愛兌去書籍數(shù)部,聊度年關(guān)。
干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歷巡幸江浙,士大夫俱赴吳門迎駕,有的覲見后蒙起復錄用,有的得到了賞賜,獨祖望寂然說:“匭臣未嘗上達也!”當時,少師林東薌欲薦祖望復仕,他寫詩辭曰:“木雁遭逢豈可班?羞居才與不才間。故人為我關(guān)情處,莫學瓊山強定山。
干隆十七年(1752年),應粵制府請,赴肇慶端溪書院講學,與諸生講述學術(shù)流派,考證地方故跡,游光孝寺、七星巖,登閱江樓,寫下了很多才氣橫溢的詩文。又為諸生改定課文,嘔心瀝血。次年,自覺病情轉(zhuǎn)重,決意辭歸,當?shù)毓偌澥孔油炝粼偃?,勉強再教授了幾個月,才辭院歸里。干隆二十年(1755年),祖望病篤;命弟子董秉純望日里文稿,付學生張炳、盧鎬、蔣學鏞等日夜鈔錄。七月,病卒于青石街雙韭山房。時年51歲。身后無以為葬,公議雙韭山房藏書萬余卷售與盧鎬族人盧址抱經(jīng)樓,兌得白銀200金,葬于南門外(今南火車站苗圃之前)
全氏著作有30余種,400余卷。計有《困學紀聞三箋》、《七校水經(jīng)注》、《續(xù)甬上耆舊詩》、《經(jīng)史問答》、《讀易別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鮚埼亭集》,又補輯南雷黃氏《宋元學案》,編成100卷。其中以《鮚埼亭集》為其最主要著作,通過評、傳、碑銘、論、記、跋等各種體裁文章,表彰了一大批明末忠節(jié)之士,詳實地記述了很多地方文獻與掌故遺聞,所附《經(jīng)史問答》10卷,則為答弟子董、盧、張等所提問的經(jīng)史疑義而作。在清初大興文字之獄的時代,全祖望敢于這樣做,是膽識過人的。
浙東人士為紀念這位浙東史學派集大成者的功績,特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將全氏神位附祀于南城錢張二公祠后(案:錢張二公指抗法民族英雄張蒼水和錢肅樂)。清未,甬人又有攬古社的組織,建謝山先生祠于西郊(今西郊路小學內(nèi)),足見謝山受浙東人民愛戴之深。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榭山,浙江鄞縣人。自署鮚埼亭長,故其文集稱《鮚埼亭集》,學者均稱謝山先生。
明朝滅亡后,家道中衰,他父親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學生,兼研究歷史,并于民間搜集故國遺文軼事。這對全祖望后來治文獻之學有著一定影響。四歲時,父親即教他讀書,并已能粗解章句。八歲開始,于諸經(jīng)之外,兼讀《資治通鑒》、《文獻通考》諸書。年十四,補諸生,不久。舉順天鄉(xiāng)試,雍正七年選貢入都,干隆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很有才名。嘗忤首鋪張廷玉,故散館以知縣用。遂反里不復出。貧且病,饔飧或不給,而好學益厲,人有所饋,皆峻辭。
鄞故濱海,為浙東遺民所萃,流風馀韻,猶有存者。族母為張蒼水女,年八十馀,先生曾從之詢掌故。以東錢湖之童岙為先人避兵地,益參考舊聞,成《滄田錄》。復撰《續(xù)甬上耆舊詩》,發(fā)揚幽潛,以詩存人,于桑海之變?nèi)乱庋伞e始巴砟?,益留心明季遺聞,以表章節(jié)義為己任。凡明末里民之死難者,為之博考野史,旁及家乘,作為碑志銘傳,纏綿愴惻,有變征之音。其紀莊氏史獄諸事,直筆無隱。浙東官吏以細事羅織之,撫軍常某不欲從,其事始釋。先生持志不稍屈,作汗漫游,往來大江南北,交其賢豪長者。嘗主蕺山、端溪兩書院。講授之馀,殫心著述。
全祖望一生特別喜歡讀書,青年時就曾登范氏天一閣、謝氏天賜閣、陳氏云在樓。凡遇稀有的書本,一定抄錄。入都后,更是埋頭不停地抄書。在翰林院時,曾與李紱共借讀《永樂大典》,每日讀《永樂大典》盡二十冊,并從中抄錄佚書。盡管他們所抄錄的數(shù)字不大,但這種纂輯佚書的工作,對后來學術(shù)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使人們逐漸注意到《永樂大典》中保存著許多早已失傳的史籍,而且實際上開了清代輯佚學的先河。
開明史館,復為書六通論之。其第一第二,專論藝文一門。又謂本代之書,必略及其大意,始有系于一代之事故典則,而不僅書目。第三第四,專論表。于外蕃屬國變亂,了如指掌。第五第六,專論隱佚忠義兩傳,足扶宇宙之元氣。
曾至揚州,居馬氏畬經(jīng)堂,成《困學紀聞三箋》,又修南雷《宋元儒學案》。他曾七?!端?jīng)注》。暇則作文自娛,以征鄉(xiāng)邦文獻。嘗謂“史臣不立節(jié)烈傳,所當立傳者何人?!弊溆诟陕《?,年五十一。門人董秉純裒其文為《鮚埼亭集》。其所著書,尚有《經(jīng)史答問》、《漢地志稽疑》及《古今通志年表》。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雍正七年(1729)貢生,三年后中舉。干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專事著述。曾主講于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
全祖望上承清初黃宗羲經(jīng)世致用之學,勤奮攻讀,博通經(jīng)史,為清代浙東史學名家。他"負氣忤俗","其學淵博無涯□"(李元度《全謝山先生事略》)。全祖望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獻,雖貧病而著述不輟。他37歲時三箋《困學紀聞》,42歲時補輯《宋元學案》,45歲至48歲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經(jīng)注》。臨終前還自編文集。
全祖望寫了不少傳記散文。碑銘如《忠介錢公第二碑銘》、《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銘》、《厲樊榭墓碣銘》等,是記敘清代重要人物和學術(shù)文藝的重要文章。傳論如《莊太常傳》、《陳同甫論》、《明莊烈帝論》,記序如《浦陽江記》、《梨洲先生思舊錄序》,簡帖如《心喪□子答鄞令》,以及其身后門人所編文集《外編》中的《初查白先生墓表》、《梅花嶺記》、《華氏忠烈合狀》、《屠董二君子合狀》、《江浙兩大獄記》等文,也都不是尋常之作。但全祖望某些持論也有偏激之處。他的文章不拘成法。有人譏其對古文"粗識藩籬","敘述不中律度"(譚獻《復堂日記》)等等,其實是忽視內(nèi)容、過于推敲形式的批評。全祖望的詩歌多注意評騭人物,表彰忠義,但嫌議論過多,筆較質(zhì)直。
撰《鮚□亭集》38卷,《外編》50卷,《詩集》10卷。另有《漢書地理志稽疑》6卷,輯補《宋元學案》100卷,《全校水經(jīng)注》40卷并補附4卷。
全祖望(公元一七○五~一七五五年),清鄞縣人,字紹衣,號謝山。年十六能為古文,討論經(jīng)史,補諸生。雍正七年(一七二九),選以充貢,入京師。舉順天鄉(xiāng)試,為吏部侍郎李紱所賞識。干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會試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時張廷玉當國,與李紱不相能,并惡祖望,乃以知縣用,不復出。既歸,貧且病,負氣忤俗,有風節(jié),雖饔飧不給,人有所饋,不受。主蕺山端溪書院講席,士林仰望。二十年卒于家,年五十有一。
祖望為學淵博,于書無不貫串。藏書極豐,顏其處曰雙韭山房。生平服膺黃宗羲;宗羲表章明季忠節(jié)諸人,祖望益廣修枋社掌故,桑海遺聞以補述之,詳盡核實。宗羲撰宋元學案,甫創(chuàng)草藳,祖望博采諸書,為之補輯,編成百卷。又七校水經(jīng)注,三箋困學紀聞,皆足見其汲古之深,又答弟子所問疑義,錄為經(jīng)史問答十卷。儀征阮元嘗謂:經(jīng)學、史才、詞科,三者得一足傳,而祖望兼之。其經(jīng)史問答,實足以繼古賢,啟后學,與顧炎武日如錄相埒。晚年更為修訂,刪其十七,為鮚琦亭集五十卷。黃秉純撰全祖望年譜一卷,置于文集卷首。又著有丙辰公車征士小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句余土音、續(xù)選甬上耆舊詩等。見清史稿四百八十七,清史列傅六十八,國朝先正事略三十四。(周何)
?。ǘS宗羲梨洲文
·(一)顧炎武亭林文·
吳同初行狀
文林郎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王君墓志銘
先妣王碩人行狀
·吳同初行狀
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茍得為務(wù)。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砥行立節(jié),落落不茍于世。人以為狂。已而又得吳生。
吳生少余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于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無不纖悉強記。其所為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姊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為母壽,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余遂出赴楊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從軍于蘇。歸而昆山起義兵,歸生與焉,尋亦竟得脫,而吳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遇吳生之居而問焉。則其母煢煢獨坐,告余曰:『吳氏五世單傳,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孫二歲,亦死矣』!余既痛吳生之交,反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而吾今以衰绖見吳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時,于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筆數(shù)千言,試輒第一。風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北京之變,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見稱于時。與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寫錄。北兵至后,遺余書及記事一篇,又從余叔處得詩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然后知閨情諸作,其寄興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生居昆山,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尸處。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義形于文,若此其死,豈顧問哉?
生事母孝。每夜歸,必為母言所與往來者為誰,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嘗三過其居。無已,則遣仆夫視焉。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然生實死矣!
生所為文,最多在其婦翁處,不肯傳。傳其寫錄在余兩人處者凡二卷。
·文林郎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王君墓志銘
天下之變莫甚乎君臣父子一旦相失而永訣終天,此人生之至痛,而古人臣之所遭未有以比也,況乎強敵壓境,而將帥內(nèi)離,國步顛危在不可知之日者乎?此王君之所為于邑而終也。
按狀:君之始祖彬國初自襄陽宜城縣占籍廣平之曲周,傳至君之父諱憲祖,以三科武舉官欽依守備。君諱國翰,字翼之。自為諸生,即有四方之志。從其姊夫總漕都憲路公振飛至淮上,謁皇陵,閱高墻諸宗人。見唐王,心異之,因命君往來省視。及王于位福州,召路公自太湖赴行在。而君與其仲子涼武相從,間道度嶺至天興。召對,賜銀幣,授中書舍人。君雖處閑職,而時在上前陳中外大計,其詳不得聞,大抵以去橫賦、戢悍卒,固民心為急。君以諸生得侍密切,荷主知,論事無所避。上益喜。頃之,除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
是時大帥芝龍已蓄異志,而舉朝無敢言者。嘗以科斂民間銀米,君與之力爭于上前不少假。上目君謂侍臣曰:『此吾之李勉也』!車駕親征,命兼掌軍政司印。以子涼武為金吾將軍掌寶纛。贈父憲祖金吾將軍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母范氏一品夫人。駕至汀州,君奏人情恇迫,傳敵騎已至近郊,上宜速發(fā)。與其子涼武待命行宮前。俄而追騎奄至,門中人與之相持。有張致遠者,自詭為上,被執(zhí)。上乃決行宮后垣出去。
方追騎之來宮前擾亂,君顧不見其子,獨行至陌。人言車駕已西幸矣,君棄其仆馬,徒步奔從。及于韶州之仁化縣,則韓王也。而乘輿竟不知所之。時君之甥路太平奉命征兵至樂昌,乃往依之。自念棄家從主四千里外,卒遭大變,不得為羈紲之臣,其仲子又生離死別,每寤辟長嘆,遂以得疾,閑關(guān)逆旅,明年二月丙戌卒于全州。妻張氏,封孺人。子三人。君卒后二十五年,長子奮武迎櫬北歸,以九月辛卯葬于曲周之先塋。而涼武則死于軍中矣。季子繩武早亡。有孫五人。銘曰:
有龍■〈蟲幽〉蟉,飛而復潛。一蛇從之,枯于嵁巖。徇國之危,奚怨奚嫌?維天不嫌,良臣則殲。銘此幽忠,百世所瞻。
·先妣王碩人行狀
嗚呼!自不孝炎武幼時,而吾母授以小學,讀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嘗不三復也。柏舟之節(jié)紀于詩,首陽之仁載于傳;合是二者而為一人,有諸乎?于古未之聞也。而吾母實蹈之。此不孝所以藁葬而不葬,將有侍而后葬者也。忽焉二載,日月有時。念二年以來,諸父昆弟之死焉者,姻戚朋友之死焉者,長于我而死焉者,少于我而死焉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孝而死,是終無葬日也,矧又獨子,此不孝所以踟躕二年而遂欲茍且以葬者也。古人有雨不克葬者,有日食而止柩就道右者。今之為雨與日食也太矣。春秋嫁女不書葬,而特葬宋共姬,賢之也。吾母之賢如此而不克特葬,又于不可以葬之時而茍且以葬,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踴而亟欲請仁人義士之文以錫吾母于九泉者也。
先妣姓王氏,遼東行太仆寺少卿諱宇之孫女,太學生諱述之女。年十七而吾父亡,歸于我;教諭沉君應奎為之記。又一年而先曾王母封淑人孫氏卒。又十年而先王父之猶子文學公生炎武,抱以為嗣;縣人張君大復為之傳。
其記曰:『貞孝王氏者,昆生儒生顧同吉未婚妻也。年將笄,嫁有日矣,父上舍述為治■〈衣外壯內(nèi)〉,■〈衣外壯內(nèi)〉多從俗鮮華,氏私白其母曰:兒慕古少君孟光之為人,焉用此?父為去華就質(zhì)者十之五。已而顧生尋病卒。氏不食數(shù)日,衣素,告父母曰:兒愿一奠顧郎,歸乃食。父母知不可奪,為治奠挈氏往。氏拜顧生柩,嗚咽弗哭。奠已,入拜太姑淑人、姑李氏,請依居焉。謂父上舍曰:為我謝母,兒不歸矣。父為之斂容不能語。舅紹芾者,名士,曉大義,泣謂氏曰:多新婦卒念存吾兒,然未講伉儷,安忍遂婦吾子?氏曰:聞之禮信婦德也,曩已請期,妾身為顧氏人矣,去此安往!自是依太姑與姑,朝夕一室,送迎不踰閾,數(shù)歲不一歸省。父上舍病亟待訣,旦日一往哭,即夕反』。
其傳曰:『貞孝自小嚴整如成人,父母愛之。而顧生故獨子,早有文。王與顧為同年家,因許女與之。無何,生年十八夭。父母意甚彷徨,欲未令貞孝知,而貞孝已竊聞之。亟脫步搖,衣白布澣衣,色意大愴,婉婉至父母前,不言亦不啼,若促駕而行者。父母初甚難,而念女至性不可奪,使嫗告其翁姑。翁姑悲愴不勝,灑掃如迎婦禮,然不敢言去留也。貞孝既至,面生柩拜而不哭,斂容見翁姑,有終焉之色。而姑李氏故以德聞,拭淚謂貞孝曰:婦豈圣耶!奈何以吾兒累新婦?貞孝聞姑稱新婦,淚簌簌下,交于頤。早晚跪奠生柩前,閑視姑眠食,而自屏處一室。親戚遣嫗候視,輒謝之。有女冠持梵行甚嚴,請見貞孝,貞孝不與見,曰:吾義不見門以外人。自是率婢子挫針操作以為常。時遣訊父母安否而已。其它婉之行,世莫得聞。久之,翁詣金陵,而姑適病且悴。貞孝左右服勤,湯糜茗碗,視色以進。姑意大憐,而貞孝彌連晝夜不少怠。一日,煮藥進姑。姑強視貞孝,言曰:新婦何瘦之甚!盍少休乎?貞孝多為好語慰藉。既進藥,而病立間。姑謂婢子曰:吾曩者憂獨子天且奪之,而與吾新婦,吾固當一子,不得兩耳。欹枕執(zhí)貞孝手,而貞孝若不欲露其指者。偵之,則已斷一小指和藥煮之;姑之病所以立瘥者也。諸婢子亦莫得見,相傳語,驚且泣。貞孝止之曰:姑受命于天,宜老壽,而婢子何得妄言陰隲事耶?姑既病起,亦絕不言貞孝斷指事,獨姑之兄李箕者竊聞之云。貞孝既侍翁姑十二年,而翁姑為其子定嗣,貞孝撫之如己生』。
此二先生之言云,而不孝不敢溢一辭者也。
又二年而知縣陳君祖苞拜其廬。又三年,先王母李氏卒,喪之如禮。又十六年而巡按御史祁君彪佳表其門。又二年,母年五十有一,而巡按御史王君一鶚奏旌其門曰貞孝,下禮部。禮部尚書姜公逢元奏如章。八月辛巳上,其甲申制曰可。于是三吳之人,其耆舊隱德及能文奇?zhèn)ブ?,上與先王父交、下與炎武游者,莫不牽羊持酒,踵門稱賀,謂史策所紀罕有此事;蓋其時炎武已齒文會,知名且十年矣。而先王父年七十有四,祖孫母子,怡怡一門之內(nèi),徼天子之恩以為榮也。而天下兵方起,而江東大饑。又五年,先王父卒。其冬,合葬先王父、先王母于尚書浦之賜塋如禮,而家事日益落。又三年,而先皇帝升遐。又一年而兵入南京。其時炎武奉母僑居常熟之語濂涇,介兩縣之間。而七月乙卯,昆山陷;癸亥,常熟陷:吾母聞之,遂不食,絕粒者十有五日,至己卯晦而吾母卒。八月庚辰朔,大斂。又明日而兵至矣。嗚呼痛哉!遺言曰:『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嗚呼痛哉!
初,吾母為婦十有七年,家事并王母操之。吾母居別室中,晝則紡績,夜觀書至二更乃息。次日平明起,櫛■〈纟走〉問安以為常。尤好觀史記、通鑒及本朝政紀諸書。而于劉文成、方忠烈、于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shù)歲時即舉以教。及王母亡,董家事,大小皆有法。有使女曹氏相隨至老,亦終身不嫁。有奩田五十畝,歲所入,悉以散之三族,無私蓄。
先妣生于萬歷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卒于宏光七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其年十二月丁酉,不孝炎武奉柩藁葬于先考之墓旁。嗚呼痛哉!王孫賈之立齊王子也而其母安,王陵之事漢王也而其母安,若不孝者何以安吾母,而猶然有靦于斯人之中,將于天崩地坼之日,而卜葬橋山之未成,而馬鬣之先封也,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踴而號諸當世之仁人義士者也。今將以□□三年十月丁亥,合葬于先考之兆,在先曾王考兵部右侍郎公賜塋之東六步五尺。伏念先妣之節(jié)之烈,可以不辱仁人義士之筆,而不孝又將以仁人義士之成其志而益自奮,以無忘屬纊之言,則仁人義士之銘之也,錫類之宏而作忠之至者也,不惟一人一家之褒已也。不孝顧炎武泣血謹狀?!陨箱涀浴竿ち治募?。
黃宗羲梨洲文》 (明清)黃宗羲 撰
·(二)黃宗羲梨洲文·
陸周明墓志銘(甲辰)
王征南墓志銘
王仲撝墓表
高旦中墓志銘
·陸周明墓志銘(甲辰)
司馬遷傳游俠,以鄉(xiāng)曲之游俠與獨行之儒比量,而賢夫俠者;以布衣之俠與卿相之俠比量,而難夫布衣。然時異勢殊,乃有儒者抱咫尺之義,其所行不得不出游俠之途,既無有士卿相之富厚,其所任非復閭巷布衣之事,豈不尤賢而尤難哉?十年以前,亦嘗從事于此,心枯力竭,不勝利害之糾纏,逃之深山,以避相尋之急,此事遂止。其時周明與其客以十數(shù)見過,皆四方知名之士。余間至其城西田舍,復壁柳車,雜賓死友,咄嗟食辦。余既自屏,周明亦不相聞問,然頗聞其喜事益甚,江湖多傳周明姓名,以為異人。嗟呼!周明亦何以異于人哉?華屋甫田,婚嫁有無,人情等爾,亦唯是胸中耿耿者未易下臍,人見其踵側(cè)焦原,手搏雕虎,遂以為異。雖然,周明一布衣諸生,又何所開天下事,而慷慨經(jīng)營,使人以俠稱,是乃所以為異也。
周明姓陸氏,名宇■〈火鼎〉,鄞縣人也。祖某。父世科,大理寺卿。母某氏。配周氏、崔氏。子經(jīng)異、經(jīng)周。婿萬斯大。少與錢司馬讀書,慷慨有大志。司馬江上之事,周明實左右之。祥興航乘,其諸臣風帆浪楫,棲遲金鰲牡蠣之間,非內(nèi)主之力,則亦莫之能安也。
癸卯歲,周明為降卒所誣入省獄。獄具,周明無所詿誤,脫械出門,未至寓而卒。周明以好事盡其家產(chǎn),室中所有,唯草薦敗絮及故書數(shù)百卷。訃聞,家中整頓其室,得布囊于亂書之下,發(fā)之,則人頭也。其弟春明識其面目,捧之而泣曰:『此故少司馬篤庵王公頭也』!
初,司馬兵敗,梟頭于甬之城闕。周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一日,見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跡之,走入破屋。周明曰:『子何人』?其人曰:『吾漁人也』。周明曰:『子必有異,無為吾隱』?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馬,今不勝故主之感耳』!周明相與流涕而詣江子云,計所以收其頭者。江子云者,故與明周讀書之將也,失勢家居。會中秋競渡,游人雜沓。子云紅笠握刀,從十余人,登城遨戲,至梟頭所,問守卒曰:『孰戴此頭也者』?卒以司馬對。子云佯怒曰:『嘻!吾怨家也,亦有是日乎』!拔刀擊之,繩斷墮地。周明、明山已豫立城下,方是時,龍舟噪甚,人無回面易視,周明以身蔽,明山拾頭,雜儔人而去。周明得頭,祀之書室,蓋十二年矣,而家人無知者。至是而春明始瘞之。
昔李固之死,汝南郭亮左提章鉞,右秉鐵鉆,詣闕上書,乞收其尸。南陽董班亦往哭。固殉尸不肯去。欒布奏事彭越頭下,祠而哭之。彼皆門生故吏,故冒死而不顧。周明之于司馬,非有是也。一念憐其忠義,遂不惜捍當世之文罔,所謂尤賢尤難者,不更在是乎?
初,周明讀書時,有弟子訟其師,師不得直。周明詣文廟伐鼓慟哭,卒直其師而后止。昔震川敘唐欽堯爭同舍生之獄,以為生兩漢時,即此可以顯名當世。在周明視之,尋?,嵐?jié)耳,獨恨不得司馬遷以拾之。余因萬斯大而論次,僅以答周明曩昔之一顧也。銘曰:
或駭其奇,或嘆其拙,茫茫宇宙,腐儒蚓結(jié)。
·王征南墓志銘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nèi)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shù)な浚兆谡僦?,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三峰之術(shù),百年以后流傳于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鄉(xiāng)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周云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昆山傳李天目、徐岱岳。天目傳余波仲、吳七郎、陳茂弘。云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思南從征關(guān)白,歸老于家,以其術(shù)教授;然精微所在,則亦深自秘惜,掩關(guān)而理,學子皆不得見。征南從樓上穴板窺之,得梗概。思南子不肖,思南自傷身后莫之經(jīng)紀,征南聞之,以銀卮數(shù)器,奉為美槚之資。思南感其意,始盡以不傳者傳之。
征南為人機警,得傳之后,絕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則不發(fā)。嘗夜出偵事,為守兵所獲,反接廊柱,數(shù)十人轟飲守之。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縛,探懷中銀望空而擲,數(shù)十人方爭攫,征南遂逸出。數(shù)十人追之,皆碚地,匍匐不能起。行數(shù)里,迷道田間,守望者又以為賊也,聚眾圍之。征南所向,眾無不受傷者。歲暮獨行,遇營兵七、八人,挽之負重。征南苦辭求免,不聽。征南至橋上,棄其負,營兵拔刀擬之。征南手格,而營兵自擲仆地,鏗然刀墮。如是者數(shù)人。最后取其刀,投之井中,營兵索綆出刀,而征南之去遠矣。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有惡少侮之者,為征南所擊,其人數(shù)日不溺,踵門謝過,始得如故。牧童竊學其法,以系伴侶,立死。征南視之曰:『此暈穴也,不久當蘇』。已而果然。征南任俠,嘗為人報讎,然激于不平而后為之。有與征南久故者,致金以讎其弟,征南毅然絕曰:『此以禽獸待我也』!
征南名來咸,姓王氏,征南其字也。自奉化來鄞。祖宗周,父宰元,母陳氏。世居城東之車橋。至征南而徙同岙。少時隸盧海道若騰。海道較藝給糧,征南嘗兼數(shù)人。直指行部,征南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錄忠介公建□,以中軍統(tǒng)營事,屢立戰(zhàn)功,授都督僉事副總兵官。事敗,猶與華兵部勾致島人,藥書往復。兵部受禍,讎首未懸,征南終身食菜以明此志,識者哀之。征南罷事家居,慕其才藝者以為貧必易致,營將皆通殷懃,而征南漠然不顧。鋤地擔糞,若不知己之所長,有易于求食者也。一日,遇其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倨坐彈三弦,視征南麻巾缊袍,若無有。故人為言征南善拳法,教師斜盼之曰:『若亦能此乎』?征南謝不敏。教師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征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應,教師被跌。請復之,再跌而流血破面。教師乃下拜,贄以二縑。
征南未嘗讀書,然與士大夫談?wù)摚瑒t蘊藉可喜,了不見其為麤人也。余弟晦木嘗揭之見錢牧翁,牧翁亦甚奇之。當其貧困無聊,不以為苦,而以得見牧翁、得交余兄弟沾沾自喜,其好事如此。予嘗與之入天童,僧山焰有膂力,四五人不掣其手,稍近征南,則蹶然負痛。征南曰:『今人以內(nèi)家無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因許敘其源流。忽忽九載,征南以哭子死。高辰四狀其行,求予志之,余遂敘之于此。豈諾時意之所及乎?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年五十三。娶孫氏。子二人;夢得,前一月殤,次祖德。以某月某日葬于同岙之陽。銘曰:
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終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淺山老,孤墳孰保?視此銘章,庶幾有考。
·王仲撝墓表
君諱正中,字仲撝,直隸保定人,登丁丑進士第,未謁選,索游于高唐州。會大兵南下,轉(zhuǎn)運銀杠亦避入高唐。大兵圍高唐,州守以為銀杠旦晚是敵物,不如以此鬻城,免士女屠戮流離之苦。立要約使與議者押字,仲撝與焉。事平,轉(zhuǎn)運者上失物狀,于是逮高唐守及仲撝論死,系獄數(shù)年。刑科給事中李清理而出之,降補揚州照磨,移知長興縣。
國變后,失官,避地于紹興。截江時,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攝余姚縣事。是時,公私赤立,剽奪為豪,市魁里正,朝得札付一紙,暮便入民舍,根括金帛,系傫丁壯,交錯道路,郡縣不敢何問為某營也。仲撝設(shè)兵彈壓,各營取餉,必使經(jīng)由于縣,品核資產(chǎn),裁量以應之。非是則為盜賊??偙愇鄶∮跈d李,渡海至姚,鹵掠鄉(xiāng)聚。仲撝遣兵擊之,鄉(xiāng)聚相掎角,殺梧。行□,忌仲撝者以此聲討。某謂梧之見殺,犯眾惡也,不當罪正中,上疏救之,乃止。
張國柱劫定海,王總兵縱兵大掠,列船江上,入城牢搜者二千人。仲撝攔止。所圍大姓數(shù)家,從仲撝丐命,仲撝為之消息。國柱終不得志而去。田仰、荊本徹先后過姚江,舟楫蔽江,皆帖帖俯首,不驚雞犬。蓋人民之恃仲撝,一時如決水之堤焉。升監(jiān)察御史。
尚寶寺卿朱大定、太仆寺卿陳潛夫、兵部主事吳乃武皆從浙西來,受約束。壇山烽火,達于武林。仲撝短小精悍,喜于任事,雖以武寧群從得不為列營所撓,亦其智計有以副之也。好讀實用之書,不事文彩。其言星象,則從閩人柯中炯于獄中受之。行□初建,進□所著監(jiān)國魯元年大統(tǒng)歷。丁亥,訪某山中。某時注授時歷,仲撝受之而去。壬辰來訪,授以律呂。辛丑來訪,授以壬遁。仲撝皆能有所發(fā)明。自某好象數(shù)之學,其始學之也,無從叩問,心火上炎,頭目為腫。及學成而無所用,屠龍之技,不待問而與之言,亦無有能聽者矣。蛩然之音,僅一仲撝,又以饑火驅(qū)走南北。
丁未二月,遇之越城,為言年來益困,將于鑒湖濱佃田五畝,佐以醫(yī),小續(xù)食耳。其年八月十九日,仲撝卒,年六十九,權(quán)厝于山陰之陳常堰。所著周易注若干卷、律書詳注一卷。子一人,三捷。嗟呼!某與仲撝交二十余年,與之同事而無成,與之共學而未畢。仲撝生時,已無人知仲撝者,向后數(shù)年,復更何如?此紙不滅,亦知稽山塊土曾塞黃河也!
·高旦中墓志銘
啟禎間,甬上人倫之望,歸于吾友陸文虎、萬履安。文虎已亡,履安只輪孤翼,引后之秀以自助,而得旦中。旦中有志讀書。履安語以『讀書之法,當取道姚江,子交姚江而后知吾言之不誣耳』。姚江者,指余兄弟而言也。慈溪劉瑞當亦言:『甬上少年黑而髯者,近以長詩投贈,其人似可與語』。己丑,余遇之履安座上。明年,遂偕履安而來。
當是時,旦中新棄場屋,彩飾字句,以竟陵為鴻寶。出而遇其鄉(xiāng)先生長者,則又以余君房、屠長卿之寱語告之。余乃與之言:『讀書當從六經(jīng),而后史、漢,而后韓、歐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發(fā)為詩文,始為正路。舍是則旁蹊曲徑矣。有明之得其路者,潛溪、正學以下,毘陵、晉江、玉峰,蓋不滿十人耳。文雖小伎,必由道而后至。毗陵非聞陽明之學,晉江非聞虛齋之學,玉峰非聞莊渠之學,則亦莫之能工也』。旦中銳甚,聞余之言,即遍求其書而讀之,汲深解惑,盡改其紈绔余習,衣大布之衣,欲傲岸頹俗。與之久故者,皆見而駭焉。
余自喪亂以來,江湖之音塵不屬。未幾,瑞當、履安相繼物故,旦中敻然出于震蕩殘缺之后,與之驚離吊往,一泄吾心之所甚痛,蓋得之而喜甚。自甬上抵余舍,往來皆候潮汐,疾風暴雨,泥深夜黑,旦中不以為苦,一歲常三、四至。一日病蹶,不知人,久之而蘇,謂吾魂魄棲遲成山車廄之間,大約入黃竹浦路也。黃竹浦,余之所居,其疾病瞑眩,猶不置之。旦中之于余如此。
旦中家世以醫(yī)名,梅孤先生針炙聚英、志齋先生靈樞摘注皆為醫(yī)家軌范。旦中又從趙養(yǎng)葵得其指要,每談醫(yī)藥,非肆人之為方書者比。余亟稱之。庚子,遂以其醫(yī)行世。時陸麗京避身為醫(yī)人已十年,吳中謂之陸講山,謁病者如市。旦中出而講山之門驟衰。蓋旦中既有授受,又工揣測人情,于容動色理之間,巧發(fā)奇中,亦未必純以其術(shù)也。所至之處,蝸爭蟻附,千里拏舟,諭月而不能得其一診。孝子慈父,茍能致旦中,便為心力畢盡,含旦中之藥而死亦安之若命矣。嗟乎!旦中何不幸而有此?一時簧鼓醫(yī)學為之一哄,醫(yī)貫類經(jīng)家有其書,皆旦中之所變也。旦中醫(yī)道既廣,其為人也過多,其自為也過少。雖讀書之志未忘,欲俟草堂資具而后可以并當一路。近歲,觀其里中志士蔚起,橫經(jīng)講道,文章之事,將有所寄。旦中惕然謂吾交姚江二十余年,姑息半途,將以桑榆之影收其末照,豈意諸君先我絕塵耶?傍惶慨嘆,不能自已,而君病矣,是可哀也。
旦中美髯玉立,議論傾動。雖復流品分途,而能繾綣齊契,三吳翕然以風概相與。其過金閶,徐昭法必招之入山,信宿話言。蠡城劉伯繩少所容接,每遇旦中,不惜披布胸懷。旦中亦此兩人自重。所過之地,喜拾清流佚事,不啻珠玉,蓋履安之余教也。少喜任俠。五君子之禍,連其內(nèi)子。旦中走各家告之,勸以自裁。華夫人曰:『諾!請得褒衣以見先夫于地下』,旦中即以其內(nèi)子之服應之,殯殮如禮。家勢中落,藥囊所入有余,亦緣手散盡,故比死而懸磬也。
旦中姓高氏,諱斗魁,別號鼓峰,韓國武烈王瓊之后。建炎南渡,王之五世孫修職郎世殖目汴徙鄞,始為鄞人。修職生元之,字端叔,學者稱為萬竹先生,樓宣獻公鑰志其墓。萬竹之四世孫明善,洪武初亦以隱德稱安敬先生。安敬之四世孫士有文名,嘗摘注靈樞,稱志齋先生,贈刑部山東司郎中,旦中之曾祖也。祖萃,萬歷甲戌進士,知廣東肇慶府,贈右副都御史。父德,光祿寺署丞,致仕封右副都御史。母黃氏,贈太淑人。旦中則馬氏孺人所生也。光祿五子。長斗樞,崇禎戊辰進士,巡撫陜西右副都御史。旦中行在第三,娶朱氏,生子五人,宇靖、宇厚、宇豐、宇皞、宇調(diào);側(cè)室趙氏,生子二人,宇祝、宇胥。女三人。孫男幾人。
去年十月,旦中疾亟,余過問之。旦中自述:『夢至一院落,鎖鐍甚嚴,有童子告曰:邢和璞丹室也,去此四十七年,今將返矣。某適四十有七,非前定乎』?臥室暗甚,旦中燒燭自照曰:『先生其視我!生平音容盡于此日。先生以筆力留之,先生之惠也』。余曰:『雖然,從此以往,待子四十七年而后落筆,未為晚也』。
明年,過哭旦中,其兄辰四出其絕筆,有「明月岡頭人不見,青松樹下影相親」之句,余改「不見」為「共見」。夫可沒者形也,不可滅者神也。形寄松下,神留明月。神不可見,則墮鬼趣矣。旦中其尚聞之。辰四理其垂歿之言以請銘,余不得辭。生于某年癸亥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某年庚戌五月十六日。以其年十一月十一日葬于烏石山。銘曰:
吾語旦中,佐王之學。發(fā)明大體,擊去疵駁。小試方書,亦足表襮。淳于件系,丹溪累牘。始愿何如,而方伎齷齪。草堂未成,鼓峰矗矗。日短心長,身名就剝。千秋萬世,恃此幽斲。
——以上錄自「南雷集」。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顧氏世為江東四姓之一,五代時由吳郡徒徐州(1),南宋時遷海門(2),已而復歸于吳,遂為昆山縣(3)之花浦村人。其達者,始自明正德(4)間曰工科給事中廣東按察使司僉事溱,及刑科給事中濟。刑科生兵部侍郎章志,侍郎生左贊善紹芳及國子生紹芾,贊善生官蔭生同應,同應之仲子曰絳,即先生也。紹芾同吉,早卒,聘王氏,未婚守節(jié),以先生為之后。
先生字曰寧人,乙酉(5)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6)相善,共游復社(7)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自崇禎己卯(8)后,歷覽《二十一史》(9),十三朝《實錄》(10)、天下圖經(jīng)(11)、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guān)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帝推互證,務(wù)質(zhì)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國利病書》(12);然猶未敢自信,其后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而始成。其別有一編曰《肇域志》(13),則考索利病這馀,合圖經(jīng)而成者。予觀宋干、淳(14)諸老,以經(jīng)世自命者,莫如薛艮齋(15),而王道夫、倪石林(16)繼之,葉水心(17)尤精精悍,然當南北 分裂,聞而得之者多于見,若陳同甫(18)則皆欺人無實之大言,故永嘉、永康之學(19)皆未甚粹,未才若先生之探原竟委,言言可以見之施行,又一稟于王道而不少參以功利之說者也。最精韻學,能據(jù)遺經(jīng)以珔六朝唐人之失,據(jù)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欲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學之變。其自吳才老(20)而下,廓如也,則有曰《音學五書》(21)。性喜金石之文(22),到處即搜訪,謂其在漢唐以前者,足與古經(jīng)相參考,唐以后者,亦足與諸史相證明,蓋自歐、趙、洪、王(23)后,未有若先生之精者,則有曰《金石文字記》(24)。晚益篤志《六經(jīng)》,謂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jīng)學即理也。自有舍經(jīng)學以言理學(25)者,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jīng)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26)也。故其本朱子(27)之說,參之以慈溪黃東發(fā)《日抄》(28),所以歸咎于上蔡、橫浦、象山者甚峻(29),于同時諸公,雖以苦節(jié)推百泉、二曲(30)以經(jīng)世之學推梨洲(31),而論學則不合,其書曰《天下指南》(32)。或疑其言太過,是固非吾輩所敢遽定,然其謂經(jīng)學即理學,則名言民。而《日知錄》三十卷(33),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蓋先生書尚多,予不悉詳,但詳其平生學業(yè)之所最重者。
初太安人(34)王氏之守節(jié)也,養(yǎng)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嘗斷指以遼君姑(35)之疾。崇禎九年,直指王一鶚請旌于朝(36),報可。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38),果有大故,我則死之?!庇谑窍壬綉ド搅顥钣姥裕?8)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39)及歸莊共起兵,奉故鄖扶王永祚(40),以從夏文忠公(41)于吳,江東授公兵部司務(wù)(42)事既不克,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先生與莊幸得脫,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遺言后人莫事二姓。次年閩中(43)使至,以職方郎(44)召,欲與族父延安推官咸正赴之(45),念太安人尚未葬,不果。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46),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雖世籍江南,顧其姿稟頗不類吳會人,以是不為鄉(xiāng)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厭裙屐(47)浮華之習。嘗言:“古之疑眾者,行偽而堅(48),今之疑眾者,行偽而脆,了不足恃?!奔缺Ч蕠?,焦原毒流(49),日無寧晷。庚寅(50),有怨家欲陷之,乃變衣冠作商賈,游京口(51),又游禾中(52)。次年,之舊都拜謁孝陵(53),癸已(54)再謁,是冬又謁而圖焉。次年,遂僑居神烈山下(55),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56)之勝。顧氏有三蕊仆曰陸恩,見先生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57),先生四謁孝陵歸,持之色刀,乃欲告先生通海(58),先生亟往禽之,數(shù)其罪,湛之水。仆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賄太守,求殺死先生,不系訟曹,而即系之奴之家,危甚。獄日急,有為先生求救于[][](59)者,[][]欲先生自稱門下而后許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俱失[][]之援,乃私自書一刺以與之,先生聞之,急索刺還,不得,列揭于通衢以自白。[][]亦笑曰:“寧人之卞也!“曲周路舍人澤溥(61)者,故相文貞公振飛了也。僑居洞庭之東山(62),識兵備使者,乃為訴之,始得移訊松江(63)而事解。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五謁孝陵始東行,墾田于章丘這長白山下(64)以自給。戊戌(65),遍游北都諸畿甸(66),直抵山海關(guān)(67)外,以觀大東(68)。歸至昌平(69),拜謁長陵(66)以下,圖而記之。次年再謁。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盡者,復歸,六謁孝陵。東游直至會稽(71)。次年,復北謁思陵(72)。由太原、大同以入關(guān)中(73),直至榆林(74)。是年,浙中史禍(75)作,先生之故人吳、潘二子(76)死之,先生又幸而脫。甲辰(77),四謁思陵。事畢,墾田于雁門(78)之北,五臺(79)之東。初先生之居東也,以其地濕,不欲久留,每言馬伏波(80)田疇,皆從塞上立業(yè),欲居代北(81)。嘗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叭挥挚嗥涞睾说?jīng)營創(chuàng)始,使門人輩司之,而身出游。丁未(82)之淮上。次年自東入京師。萊之黃氏,月奴告其主所作詩者(83),多株連,自以為得,乃以吳人陳濟生所輯《忠義錄》(84),指為先生所作,首(85)之,書中有名者三百馀人。先生在京聞之,馳赴山東自請勘(86),訟系半年,富平李因篤(87)自京師為告急于有力者,親至歷下(88)解之,獄始白。復入京師,五謁思陵。自是還往河北諸邊塞者幾十年。丁巳(89),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90)。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耿未下,謂“秦人(91)慕經(jīng)學,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而華陰綰轂關(guān)、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guān)門,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王征君山史筑齋延之(92)。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下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又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狈蚕壬?,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育諸經(jīng)注疏,偶有遺忘,旵即坊肆中發(fā)書而熟復之。
方大學士孝感熊公(93)之自任史事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94)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這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讱庵(95),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從一而張,之死靡慝(96),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97)焉,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比A下諸生請講學,謝之曰:“近日二曲亦徒以講學故得名,遂招逼迫,幾致兇死,雖曰威武不屈,然而名之為累,則已甚矣!又況東林覆轍(98),有進于此者乎?”有求文者,告之曰:“文不關(guān)于經(jīng)術(shù)政理之大,不足為也。韓文公起八代衰(99),若但作《原道》、《諫佛骨表》、《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諸篇,而一切諛墓 這文不作,豈不誠山頭號(100)乎!今猶未也?!逼湔摓閷W,則曰:“請君關(guān)學(101)之馀也。橫渠、藍田(102)之都,以社為先,孔子嘗言博我以文,允之以禮,而劉康公(103)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運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佐料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近來講學之師,專以聚徒立幟為心,而其都不肅,方將賦《茅鴟》(104)之不暇,何問其馀!尋以己未(105)出關(guān),觀伊洛(106),歷嵩少(107),曰:“五岳(108)游其四矣?!睍牮嚕挥昧?,渡河至代北,復還華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而反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隨寓即饒足。徐尚書干兄弟(109),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宗,四方從之者如云,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雖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蜻抵?,答曰:“昔歲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云霄,思歸尼父之轅(110),恐近伯鸞這灶(111);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112),未見君子(113),徘徊渭川(114),以畢馀年足矣。”
庚申(115),其安人卒于昆山,寄詩挽之而已。次年,卒于華陰,無子,徐尚書為立從孫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門人奉動脈瘤歸葬昆山之千墩。高弟吳江潘耒(116)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歷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jié)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也。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及讀五高士不庵之言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其幽隱莫發(fā),數(shù)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其銘曰:先生兀兀(117),佐王之學。云雷經(jīng)綸(118),以屯(119)被縛。渺然高風,廖天一鶴。重泉拜母,庶無愧作。
注釋:
?。?)吳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徐州:今屬江蘇。
?。?)海門:今屬江蘇,在長江口北岸,顧炎武《顧氏譜系考》云:“宋南渡時,諱慶者自滁徙海門縣之姚劉沙(自注:今崇明縣)?!?br/>
?。?)昆山市:今屬江蘇。
(4)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1506—1521)。
(5)乙酉:清順治二年(1645)。
(6)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恒軒,昆山人。歸有光的曾孫。為明末復社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善書畫,工文辭,有《歸莊集》。
?。?)復社:明末由江南地區(qū)士大夫知識分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主張改良政治,拯救明朝。清兵南下時,部分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清順治九年(1652)被清政府取締。
?。?)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1639)。
?。?)《二十一史》:明嘉靖時??痰氖窌谒稳恕妒呤贰分?,加宋、遼、、金、元四史。
?。?0)實錄:編年史的一種體裁,專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
?。?1)圖經(jīng):文字外附有圖畫的書籍,此指附有地圖的地理志。
(12)《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詳細記錄了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chǎn)、賦稅等資料。
?。?3)《肇域志》:現(xiàn)存?zhèn)麾n本,不分卷,著重記述各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附有地圖。
?。?4)干、淳:宋孝宗趙?年號干道(1165—1173)和淳熙(1174—1189)。
?。?5)薛艮慶: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南宋哲學家。治學講求事功,反對空談性命,為“永嘉學派”先聲。
?。?6)王道夫:王自中(1134—1199),字道甫,學者稱厚軒先生。倪石林:名樸,字文卿,學者稱石陵先生。
(17)葉水心:葉適(1150—1223),字正剛,學者稱水心先生,南宋哲學家。主張功利之學,反對朱熹的性理之學,是南宋“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18)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治學注重事功,反對空談義理。
(19)永嘉永康之學:南宋永嘉學派,創(chuàng)于呂祖謙,其代表人物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均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故名,南宋永康學派,又名浙學,為永康(今屬浙江)人陳亮所創(chuàng)立,故名。
?。?0)吳才老:吳棫(約1100—1154),字才老,宋代學者。著有《韻補》五卷,分古韻為九部,并提出古韻通轉(zhuǎn)這說,為后來研究古韻的垂危驅(qū)。
?。?1)《音學五書》:三十八卷,包括《古音表》二卷,《易音》三卷,《詩本音》十卷,《唐韻正》二十卷,《音論》三卷。
?。?2)金石之文:指古代在鐘鼎碑碣上刻的文字。
?。?3)歐、趙、洪、王:歐陽修著有《集古錄跋尾》,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洪適著有《隸釋》、《隸續(xù)》,王俅薔薇 有《嘯堂集古錄》,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
?。?4)《金石文字記》:六卷,所錄漢以來碑刻凡三百余種。
?。?5)理學:指宋代儒家哲學思想,也稱性理學、道學,多附會經(jīng)義而說天人性命之理。
(26)禪學:指佛教禪宗教理,重在人心自悟。
?。?7)朱子: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翁,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學家。
?。?8)黃東發(fā):黃震(1213—1280),字東發(fā),慈溪(今屬浙江)人,南宋學者,著有《黃氏日鈔》九十五卷。
?。?9)上蔡:指謝良佐(1050—1103),程門弟子,上蔡(今屬河南)人,學者稱上蔡先生,橫浦:指張九成(1092—1159),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學者,著有《橫浦集》故稱,象山:指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自號存齋、象山翁,金溪(今屬江西)人學者稱象山先生,南宋哲學家。
?。?0)百泉:即孫奇逢(約1584—約1675),字啟泰,號鐘元,容城(今屬河北)人,學者稱夏峰先生,明清這際儒學名士,與李颙、黃宗羲齊名,并稱“清代三大儒”。二曲:即李颙(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周至(今屬陜西)人,學者稱二曲先生,清初理學家。
?。?1)梨洲:即黃宗羲(1609—1695),字太沖,號南雷,余姚(今浙江)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樸學大師。
?。?2)《下學指南》:一卷,主張通經(jīng)致用。
?。?3)《日知錄》:三十二卷,為顧炎武“稽古所得”,隨時札記“的意在經(jīng)世致用的著作,內(nèi)容廣泛,考證精祥。
?。?4)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的之母。
?。?5)君姑:丈夫的母親。
(36)直指:朝廷使者。旌:表彰。
?。?7)國恩:指上文請旌于朝事。
?。?8)楊永言:字岑立,昆明人,任昆山知縣。清兵至,與顧炎武、歸莊、吳其沆等拒守,事敗為僧。
?。?9)嘉定:今屬上海市。吳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居昆山。順治二年七月初六日,清兵攻陷昆山城,他抗敵守城,不屈而死。
?。?0)鄖:鄖陽,在今湖北。王永祚:曾為明鄖陽巡撫、都御史,李自成入襄陽,分攻屬邑,他遁走。歸昆山,領(lǐng)導抗清義軍。約同各路分攻蘇州、南京、杭州及沿海各地,但因攻蘇州軍先潰,牽動全局民而失敗。
?。?1)夏文忠公:夏允彝。
?。?2)江東: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權(quán),后部司務(wù):明代中央政權(quán)各部均置司務(wù)廳司務(wù),主省署抄目,出納文書。
?。?3)閩中:指南明唐王(朱聿鍵)政權(quán)。
(44)職方郎:為兵部屬官。
?。?5)推官:為各府屬官,專管一府弄獄。咸正:姓顧,字端木,號觙庵,昆山人,大學士顧鼎臣曾孫。為延安府推官。丙戌(順治三年)四月,自關(guān)中歸,聞唐王立于閩,草密匝匝疏,附寄舟山黃斌卿,托共轉(zhuǎn)達,為邏卒所獲,以告清吳淞提督吳勝兆,吳秘不發(fā)。丁亥四月,吳密謀反清,事泄失敗,密疏遂發(fā),逮至金陵,為洪承疇所殺。
(46)吳勝兆:本明將,后降清,為吳淞提督,密度反清,事敗被捕,死天獄中。
?。?7)裙屐:裙是下裳,屐是木鞋,六朝貴游子弟的衣著,這里指不懂政務(wù)只知逸樂的貴族子弟。
?。?8)行偽而堅:行為虛偽而且固執(zhí)?!盾髯?宥坐》載孔子誅少正卯列舉五大罪狀,其中兩條是“行僻而堅,言偽而辯?!?br/>
?。?9)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0)庚寅:清順治七年(1650)。
?。?1)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2)禾中:即“嘉禾,今浙江嘉興。
?。?3)舊都:指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4)癸巳:清順治十年(1653)。
(55)神烈山:明孝陵所在之山,即南京紫金山?!睹魇?禮志十四》:“嘉靖十年,名孝陵曰神烈山?!?br/>
?。?6)畿輔:京城地區(qū),這里指南京。
?。?7)丁酉:清順治十四年(1657)。
?。?8)通海:指與沿海一帶鄭成功反清義軍有聯(lián)系。
(59)[][]:此人為錢謙益。
(60)卞:急躁。
?。?1)曲周:在今河北。路舍人澤溥,路振飛長子,會中書舍人。唐王朱聿鍵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拜路振飛為太子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代大學士宰相這職,因稱“故相”。
?。?2)洞庭:山名,在江蘇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主峰為莫厘峰。
(63)松江:今屬上海市。
(64)章丘:今屬山東。長白山:據(jù)《濟南府志》,又名會仙山,山中云氣長白,跨連四縣之界,在章丘東北。按王蘧?!额櫷ち衷娂瘏R注》附《詩譜》,列墾田事于康熙四年(1605),云:“置田舍于章丘大桑家莊。先是,章丘人謝世泰負先生資,至是以田產(chǎn)償焉?!笨蓚鋮⒖?。
(65)戊戌:清順治十五年(1658)。
?。?6)北都:指北京。畿甸:京城地區(qū)。
(67)山海關(guān):今屬河北。
?。?8)大東:指極東之地。
?。?9)昌平:今屬北京市。
?。?0)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昌平有明代皇帝陵墓十三座,稱十三陵。
?。?1)會稽:今浙江始興。
?。?2)思陵:明思宗(朱由檢)的陵墓。
?。?3)太原、大同:均屬今山西。關(guān)中:古代稱函谷關(guān)以西、散關(guān)以東、武關(guān)以蕭關(guān)以南為關(guān)中,相當于今陜西。
(74)榆林:今屬陜西。
?。?5)浙中史禍:浙江烏程人莊廷鑨刊刻明史,書中流露了思明反清情緒,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下令將其族人、作序人、參校者、賣書者、買書者、地方官七十余人全部誅殺。
?。?6)吳潘二子:指吳炎、潘檉章。
?。?7)甲辰:沮康熙三年(1664)。
?。?8)雁門在今山西代縣北。
(79)五臺:在今山西。
?。?0)馬伏波:馬援(前14—后49),東漢人,封伏波將軍。
?。?1)代北:代州以北,今山西北部一帶。
?。?2)丁未:清康熙六年(1667)。
?。?3)萊:萊州,治所在今山東掖縣。黃代有奴告其主所作詩者:顧炎武佚文《與人書》:“姜元衡者,萊州即墨縣故兵部尚書黃公家仆黃寬之孫,黃瓚之子,本名黃元衡,揭告其主原任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黃培,見任浦江縣黃坦、見任鳳陽府推官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于(康熙)五年六月奉旨發(fā)督撫親審。”
?。?4)陳濟生所輯《忠義錄》:顧炎武《與人書》:“姜元衡揭告其主黃培、黃坦、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事歷三載,初無干涉。忽于今正月三十日撫院審時稟稱:有《忠節(jié)錄》即《啟禎集》一書,陳濟生所作,系昆山顧寧人到黃家搜輯發(fā)刻者。咨行原籍逮證?!标悵只适?,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官至太仆寺丞,輯有《啟禎詩選》(即《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收入三百零七人,其凡例說:“是選以人為重,人以節(jié)義為主。”
?。?5)首:告發(fā)。
?。?6)勘:審問。
?。?7)李因篤:字天生,又字子德,富平(今屬陜西)人,明庠生,清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討。深于經(jīng)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br/>
?。?8)歷下:今山東濟南市。
?。?9)丁巳:清康熙十六年(1677)。
(90)華陰:在今陜西。
(91)秦人:指關(guān)中一帶的人,關(guān)中為古秦地。
?。?2)王山史:王弘撰,字無異,一字山史,明諸生。清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詞征,不赴。顧亭林嘗寓居其家。
?。?3)大學士:為內(nèi)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掌宰相之權(quán)。孝感:今屬湖北。熊公:熊剛履(1635—1709),清朝大臣,理學家。
?。?4)戊午:清康熙十七年(1678)。
?。?5)讱庵:葉方藹,字子吉,號讱庵,昆山人??滴跏吣瓿洹睹魇贰房偛?。
?。?6)之死靡慝(特有拼音):至死不改變。語出《詩經(jīng)?墉風?柏舟》。
?。?7)委禽:下聘禮。
(98)東林:東林黨,明萬歷年間由江南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東林黨人議論朝政,主張改革,遭到在翰權(quán)貴的嫉恨,多人受打擊迫害。
?。?9)韓文公:韓愈。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00)山斗:泰山北斗,喻因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為大眾所敬仰的人。
?。?01)關(guān)學: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所創(chuàng)理學學派。因張載長期在陜西省關(guān)中地區(qū)講學,名。
(102)橫渠:指張載。張載家居橫渠(今屬陜西眉縣)。藍田:指呂大臨為藍田(今屬陜西)人,初學于張載,后從程頤等游,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并稱“程門四先生”。
?。?03)劉康公:即王季子,春秋時周王朝卿士。以下引語見《左傳?成公十三年》。
?。?04)《茅鴟》:古逸詩篇名,內(nèi)容諷刺不敬。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年》載,魯國叔孫穆子用這首詩來諷刺齊國慶封不敬和不知禮。
?。?05)己未:清康熙十八年(1679)。
?。?06)伊河,河河,均在今河南。
(107)嵩少:少室山,均在今河南。
?。?08)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會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09)徐尚書干學兄弟:指徐干學、徐元文,顧炎武外甥。
(110)思歸尼父之轅:想讓孔子的車駕回來,尼父、指孔子。
?。?11)伯鸞之灶:東漢梁鴻(伯鸞)少孤獨欽,鄰人先炊,讓他就熱灶都煮食,他婉言謝絕。見《東觀漢記》。
?。?12)猶吾大夫:春秋時代,齊國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陳文子避難來到別的國家,所看到的執(zhí)政者都和崔杼一樣,說“猶吾大夫崔子也”。語出《論語?公冶長》。
(113)未見君子:語出《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br/>
?。?15)庚申:清康熙十九年(1680)。
?。?16)高弟:高足弟子。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屬江蘇)人,清代學者。
?。?17)兀(wù務(wù)):用心勤苦的樣子。
?。?18)云雷經(jīng)綸:比喻賢才善于闖紅燈用恩澤與刑與刑罰來治理國家。語出《易?屯》:“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钡c原意稍有不同。
?。?19)屯(有拼音諄):六十四卦之一,有艱難,艱險的意思?!兑?屯》:“屯,剛?cè)崾冀欢y生?!薄?br/>
神道表這種文體,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神道)前的石碑上。古來神道表、墓表、墓表、墓碑文,多為應酬?!罢樐埂敝?,但全祖望這篇《亭林先生神道表》卻中一篇有血有肉的文字,簡要而又鮮明地記述了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和樸學大師顧炎武的一生,謳歌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表彰了節(jié)經(jīng)世致用與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他深厚的崇敬之情,是一篇十分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
全文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顧炎武籍貫、先世。文章首先交代顧氏為江東世族,明正德以來先祖多人仁明,表明這樣的家庭正是培植他的民族意識的良好土壤。
第二段正面鋪開,從顧氏的名、字、號,說到他的志趣、學術(shù)?!吧俾渎溆写笾尽笔且黄浚櫻孜涞囊簧菫閷崿F(xiàn)他的報國之志而勞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悲劇的一生。復社是一個具有鮮明扶明意識的政治團體,文中于青年時代只提到與歸莊同游復社,點明了顧炎武的政治傾向。接著記顧炎武的為學及著作?!坝攘粜慕?jīng)世之學”一語,首先揭出“經(jīng)世”二字,經(jīng)攝本段,同時也概括了樸學大量顧炎武畢生治學的主要精神,說明顧氏為學,重視的是治理國家社會的學問,而不是虛浮不實,空六部書,所作評價都極精當。第一部《天下郡國利病書》,強調(diào)其中所錄均為“關(guān)于民生之利害者”,并“務(wù)質(zhì)之今日所可行”。第二部《肇域志》,是在“考利病之馀,合圖經(jīng)而成。”第三部分《下學指南》提出經(jīng)學即理學,而離開經(jīng)學的所謂“理學”只不過是“禪學”,表現(xiàn)了顧炎武殫畢生精力所寫成,全書包含了作者所有的“經(jīng)史這粹言”。在介紹這六部書時,除突出顧炎武的“經(jīng)世”目的外,還強調(diào)了他的“勤”,如“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而始成”;強調(diào)了他的“精”,說他“最精韻學”,對金石之文“未有若先生之精者”,《日知錄》“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同時通過精當?shù)谋容^,強調(diào)了這些著作在學術(shù)的價值和地位。
第三段,記明清之際事。文章先從太安人王氏著筆,從她的孝寫到她的忠,“遺言后人莫事二姓”,表現(xiàn)了她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而對顧炎武,只記他在清兵南下時的出處進退,十分簡約。通過對太安人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第四段,寫顧炎武在明亡之后,為圖恢復或避獄禍,遍游大江南北、關(guān)河內(nèi)外,六謁孝陵復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凹缺Ч蕠荩乖纠?,日無寧臨晷”,寫出了時局的艱難、人民的憔悴和懷念故國的哀痛;怨家陷害,詩獄牽連,使他的人生旅途充滿艱險;多次謁陵,幾處墾田經(jīng)營,又表明了他復明之志耿耿不滅;出游時?!拜d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并常發(fā)書“對勘”,則表現(xiàn)了他治學的勤奮和踏實。這段寫他出游,時間跨度幾十年,空間距離數(shù)千里,但記述井井有條,來去分明,中間插記他的言語,都是畫龍點睛之處,展示了顧炎武的內(nèi)心世界,使他的形象更加血肉豐滿。
第五段,記顧炎武的辭聘和拒薦。首先是三次放棄舉薦為字的機會,不嵊位,不求名。“從一而終”的自白,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一死謝之的決心,則反映了他意志的堅強。對于講學求文的請求他也一概加拒,一則親戚接濟的辭謝,也都體現(xiàn)了他通經(jīng)致用而不“以聚徒立幟為心”的高尚人格,為學精神以及耿介絕俗、自主自立的鮮明個性。
第六段,顧炎武之死及后事安排,其中著重寫作者是遵囑作表,從而引出王不庵之言,借以作出對顧炎武一生的總論?!皩幦松碡摮镣矗即蠼移溆H這志于天下”,“其幽隱莫發(fā),數(shù)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評論非常精當。時人確有視顧炎武為“多聞博迷”的大學問家,但這機關(guān)報看法產(chǎn)東全面甚至未抓住主要的方面顧炎武更為可貴的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這才是他的真面貌、真精神。最后的銘文謂期期艾艾王佐之才,但未能施展,一生遭遇艱難,流露出作者無限的惋惜和沉痛之情。
全祖望生當康干盛世,卻要著文表彰明清之際富有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抗清復明的英杰,下筆殊非易事。但作者卻處理得非常恰當?!吧俾渎溆写笾尽保捌鋾r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既抱故國之戚”,“志在四方”,“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等句,反復交代了顧炎武的政治態(tài)度。文章行文委婉含蓄,雖未涉一“清”字,但意思是清楚明白的。
顧炎武既是富有民族意識的節(jié)義之士,又是大學問家。文章對這兩方面的記述描寫,構(gòu)成了兩條線索,分別展開又互相交錯。第二段記他的學問與著述,而以“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籠罩之;第四段記倉皇出游與謁陵,又以“載書自隨”并常發(fā)書“對勘”作結(jié);第五段寫辭聘拒薦,中間卻又穿插暢論為學。這些地方,兩條線索都交織得很好。
文章語言可用“簡潔”二字概括,干凈利索,不枝不蔓,記事為主,兼有記言,人物語言均出現(xiàn)在關(guān)鍵之處,將人物觀點或心態(tài)揭出,使敘事文字大大增輝。此外,文章用詞像是信手拈來,行文流暢而無刻鑿痕跡,于樸實處顯示出一往深情,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字紹農(nóng),號謝山,浙江鄞縣(今寧波市)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月湖西畔全天敘(祖望之高祖)進士舊宅。其父吟園先生,嫻熟經(jīng)史詩詞,尤精于考據(jù)。祖望4歲,授以《四書》、《五經(jīng)》,即能粗解章句。8歲,進而習讀《通鑒》、《通考》。甬地習俗,每逢中秋佳節(jié),月湖秋社特盛,畫舫云集,湖岸鼓樂宣天,樓臺管弦燈火,而祖望閉戶勤讀,絲毫不為所動。
據(jù)蔣延章稿本記載。祖望髫年隨父去沙港口(在鄞縣桓溪)故居,全氏族人多操窯業(yè),其中有個“十八大公”,聽說祖望聰明過人,就攔住他不放,定要他當場詠詩一首方允通過。祖望略一思索,就脫口而出打油詩一首:“一縷青煙上碧霄,月里婚娥鬢熏焦。天將差使來相問、十八太公燒瓦窯。十八太公聽了呵呵大樂,立即讓路放行。
祖望秉承浙東史學派優(yōu)良傳統(tǒng),很有民族節(jié)氣。有一次他與諸生共謁學宮,看到鄉(xiāng)賢詞中有謝太仆神主(謝三賓,明未獻甬城降清的第一人),還有張軍門牌位(降清明將張杰,后出任清軍的浙江提督),他怒不可遏,厲聲痛斥說:“些反復賣主之亂賊,奈何污宮墻也!”遂捶碎二人神位,投之池伴。
由于晝夜刻苦攻讀,祖望體質(zhì)素弱。他父親的摯友萬授一告誡說,祖望年紀尚小,讀書不可性急,慢慢地讀通諸家疏解就可以了。他的舅父蔣拭之一(季眉)也指導他讀書方法:讀書不單是讀經(jīng)義,還可讀各家注疏,參以史傳,然后方知古今異同,識別優(yōu)劣,至于集部著作,選讀幾部,能斟酌取用就行了。這些意見基本上是中肯的。
16歲時,赴省城應鄉(xiāng)試,所撰古文大得試官查初白贊賞。又過兩年,已故抗清民族英雄張蒼水的女兒從黃巖回寧波,祖望抓住這個良機,向這位80余歲白發(fā)皤皤的老阿婆請教蒼水先生事跡,把調(diào)查所得,對證黃黎洲《張蒼水墓志》、楊遴《張蒼水紀》莫農(nóng)樣《張蒼水傳》,補訂了許多遺事,定成極為詳盡的《明故權(quán)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又稱《張尚書神道第二碑》。
浙東史學派往往得力于浙東故家藏書。19歲的全祖望,曾數(shù)登天一閣讀書鈔書(嚴可均《全紹農(nóng)傳》亦有“弱冠時登范氏天一閣”之語),又至同城謝家巷天賜國傳鈔楊誠齋《易傳》,帶河巷陳氏云在樓傳鈔《春秋纂言》,復往偃月街陸氏南軒借讀藏書。次年,赴杭城趙氏小山堂,借未見之書讀之,由是學問大進。
雍正九年(1731年),王蘭生主浙學政,對祖望極為賞識,以選貢上薦。越年,進京應順天鄉(xiāng)試。剛到北京,就向?qū)W壇泰斗侍郎方苞上了一篇《論喪亂或問》文章,方苞稱贊不已,因此在京城里也出名了。雍正十年(1732年)中順天鄉(xiāng)試,臨川翰林李紱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嘆曰:“此深寧、東發(fā)后一人也!”(深寧即王應麟,東發(fā)為余姚黃震,黃宗義的遠祖兩人均為南宋著名學者)從此,李紱就與祖望結(jié)為忘年之交,招他同住于紫藤軒。全祖望在李紱處生活極為清苦,有時只能吃粗麥飯,喝蔥花湯,兩人考據(jù)經(jīng)史,即席論文,賓主相得,談笑甚歡。干隆元年(1736年),尚書楊名時等想推薦他考試博學鴻詞科,因同年春闈,23歲的全祖望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所以沒有再去考博學鴻詞。由于祖望秉性耿介清正,得罪了當時的大學士張廷玉。得罪的原因有二:一是張屢次招請他,他“不識抬舉”;一是張廷玉與李紱向來不和,因此對祖望既嫉又怒。次年,翰林院散館,張廷玉故意把他考核為“下等”,列為候選知縣補缺。祖望決心辭官回家,立志著述。但是一回到故鄉(xiāng),在月湖旁的舊宅竟被清軍中營參將所占,成了馬廄。
他在翰林院任職,總共只一年多時間,但抓住了這個莫失的良機,如饑似渴,日以繼夜刻苦學習。他與李紱借讀翰林院庋藏的《永樂大典》,每天必盡20卷,親自搞抄有關(guān)資料,分為五類:一經(jīng),二史,三志乘,四氏族,五藝文。這五類材料均可作為史料用,可見他的著眼點在于史。今傳世的紀宗德、李孝謙纂修永樂《寧波府志》,就是靠全祖望傳抄才得保存下來的。
祖望歸里后,父母年老多病,家計極為困難,而他仍好學不倦。廣修《枌社掌故》,并《桑海遺聞》,著作日富。又重登天一閣,搜研金石舊拓,編為《天一閣碑目》;重撰《天一閣藏書記》,并親自抄錄閣中所藏秘本。干隆五年(1740年),因貧遷居青石街胡御史舊第的宅后小屋適可軒,自顏曰“雙韭心房”。祖望雖清貧,惟藏書不肯捐棄,雙韭山房仍不失為一著名藏書室。
由于不善奉迎結(jié)納,祖望一生仕途坎坷,從未就任知縣實缺,友人問他原因,他作詩明志說:“野人家在鄞江上,但見山清而水寒。一行作吏少佳趣,十年讀書多古歡。也識敵貧如敵寇,其奈愛睡不愛官。況復頭顱早頒白,那堪逐隊爭全?!?br/>
艱苦的生活才能鍛煉史家的意志,繼李杲堂輯《甬上耆舊詩》之后,續(xù)輯《續(xù)甬上耆舊詩》凡80卷,并補撰作者列傳附于詩集內(nèi)。這兩部詩集是研究明州地方史的很好資料。
44歲那年,紹興太守杜甲請他去蕺山書院主講,教授生員經(jīng)義、策問、詩、古文。謝山講學,教規(guī)頗嚴,會稽士子初皆不服,過了一月,無不欽佩先生的學問淵博精湛,聽講人數(shù)日益增多,竟至書院的講堂也容納不下了。翌年,由于杜甲禮遇稍遜,乃憤而辭官歸家。是時紹興府所屬士子,包括肖山、余姚、山陰、會稽各縣學生,公推代表蔡紹基等10余人,來甬懇聘先生回紹。代表們說,現(xiàn)在院中已滿500人,先生到那邊去講學,千金可以立致。
祖望就當面呵斥他們:“這算什幺話?我之所以不去,是因為太守失禮,禮是千金可以買到的嗎?”終于拒絕。
晚年的全祖望、境遇更加蕭條,竟至饔饗不繼,御寒乏衣,到了除夕,只得忍痛割愛兌去書籍數(shù)部,聊度年關(guān)。
干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歷巡幸江浙,士大夫俱赴吳門迎駕,有的覲見后蒙起復錄用,有的得到了賞賜,獨祖望寂然說:“匭臣未嘗上達也!”當時,少師林東薌欲薦祖望復仕,他寫詩辭曰:“木雁遭逢豈可班?羞居才與不才間。故人為我關(guān)情處,莫學瓊山強定山。
干隆十七年(1752年),應粵制府請,赴肇慶端溪書院講學,與諸生講述學術(shù)流派,考證地方故跡,游光孝寺、七星巖,登閱江樓,寫下了很多才氣橫溢的詩文。又為諸生改定課文,嘔心瀝血。次年,自覺病情轉(zhuǎn)重,決意辭歸,當?shù)毓偌澥孔油炝粼偃?,勉強再教授了幾個月,才辭院歸里。干隆二十年(1755年),祖望病篤;命弟子董秉純望日里文稿,付學生張炳、盧鎬、蔣學鏞等日夜鈔錄。七月,病卒于青石街雙韭山房。時年51歲。身后無以為葬,公議雙韭山房藏書萬余卷售與盧鎬族人盧址抱經(jīng)樓,兌得白銀200金,葬于南門外(今南火車站苗圃之前)
全氏著作有30余種,400余卷。計有《困學紀聞三箋》、《七校水經(jīng)注》、《續(xù)甬上耆舊詩》、《經(jīng)史問答》、《讀易別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鮚埼亭集》,又補輯南雷黃氏《宋元學案》,編成100卷。其中以《鮚埼亭集》為其最主要著作,通過評、傳、碑銘、論、記、跋等各種體裁文章,表彰了一大批明末忠節(jié)之士,詳實地記述了很多地方文獻與掌故遺聞,所附《經(jīng)史問答》10卷,則為答弟子董、盧、張等所提問的經(jīng)史疑義而作。在清初大興文字之獄的時代,全祖望敢于這樣做,是膽識過人的。
浙東人士為紀念這位浙東史學派集大成者的功績,特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將全氏神位附祀于南城錢張二公祠后(案:錢張二公指抗法民族英雄張蒼水和錢肅樂)。清未,甬人又有攬古社的組織,建謝山先生祠于西郊(今西郊路小學內(nèi)),足見謝山受浙東人民愛戴之深。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榭山,浙江鄞縣人。自署鮚埼亭長,故其文集稱《鮚埼亭集》,學者均稱謝山先生。
明朝滅亡后,家道中衰,他父親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學生,兼研究歷史,并于民間搜集故國遺文軼事。這對全祖望后來治文獻之學有著一定影響。四歲時,父親即教他讀書,并已能粗解章句。八歲開始,于諸經(jīng)之外,兼讀《資治通鑒》、《文獻通考》諸書。年十四,補諸生,不久。舉順天鄉(xiāng)試,雍正七年選貢入都,干隆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很有才名。嘗忤首鋪張廷玉,故散館以知縣用。遂反里不復出。貧且病,饔飧或不給,而好學益厲,人有所饋,皆峻辭。
鄞故濱海,為浙東遺民所萃,流風馀韻,猶有存者。族母為張蒼水女,年八十馀,先生曾從之詢掌故。以東錢湖之童岙為先人避兵地,益參考舊聞,成《滄田錄》。復撰《續(xù)甬上耆舊詩》,發(fā)揚幽潛,以詩存人,于桑海之變?nèi)乱庋伞e始巴砟?,益留心明季遺聞,以表章節(jié)義為己任。凡明末里民之死難者,為之博考野史,旁及家乘,作為碑志銘傳,纏綿愴惻,有變征之音。其紀莊氏史獄諸事,直筆無隱。浙東官吏以細事羅織之,撫軍常某不欲從,其事始釋。先生持志不稍屈,作汗漫游,往來大江南北,交其賢豪長者。嘗主蕺山、端溪兩書院。講授之馀,殫心著述。
全祖望一生特別喜歡讀書,青年時就曾登范氏天一閣、謝氏天賜閣、陳氏云在樓。凡遇稀有的書本,一定抄錄。入都后,更是埋頭不停地抄書。在翰林院時,曾與李紱共借讀《永樂大典》,每日讀《永樂大典》盡二十冊,并從中抄錄佚書。盡管他們所抄錄的數(shù)字不大,但這種纂輯佚書的工作,對后來學術(shù)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使人們逐漸注意到《永樂大典》中保存著許多早已失傳的史籍,而且實際上開了清代輯佚學的先河。
開明史館,復為書六通論之。其第一第二,專論藝文一門。又謂本代之書,必略及其大意,始有系于一代之事故典則,而不僅書目。第三第四,專論表。于外蕃屬國變亂,了如指掌。第五第六,專論隱佚忠義兩傳,足扶宇宙之元氣。
曾至揚州,居馬氏畬經(jīng)堂,成《困學紀聞三箋》,又修南雷《宋元儒學案》。他曾七?!端?jīng)注》。暇則作文自娛,以征鄉(xiāng)邦文獻。嘗謂“史臣不立節(jié)烈傳,所當立傳者何人?!弊溆诟陕《?,年五十一。門人董秉純裒其文為《鮚埼亭集》。其所著書,尚有《經(jīng)史答問》、《漢地志稽疑》及《古今通志年表》。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雍正七年(1729)貢生,三年后中舉。干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專事著述。曾主講于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
全祖望上承清初黃宗羲經(jīng)世致用之學,勤奮攻讀,博通經(jīng)史,為清代浙東史學名家。他"負氣忤俗","其學淵博無涯□"(李元度《全謝山先生事略》)。全祖望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獻,雖貧病而著述不輟。他37歲時三箋《困學紀聞》,42歲時補輯《宋元學案》,45歲至48歲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經(jīng)注》。臨終前還自編文集。
全祖望寫了不少傳記散文。碑銘如《忠介錢公第二碑銘》、《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銘》、《厲樊榭墓碣銘》等,是記敘清代重要人物和學術(shù)文藝的重要文章。傳論如《莊太常傳》、《陳同甫論》、《明莊烈帝論》,記序如《浦陽江記》、《梨洲先生思舊錄序》,簡帖如《心喪□子答鄞令》,以及其身后門人所編文集《外編》中的《初查白先生墓表》、《梅花嶺記》、《華氏忠烈合狀》、《屠董二君子合狀》、《江浙兩大獄記》等文,也都不是尋常之作。但全祖望某些持論也有偏激之處。他的文章不拘成法。有人譏其對古文"粗識藩籬","敘述不中律度"(譚獻《復堂日記》)等等,其實是忽視內(nèi)容、過于推敲形式的批評。全祖望的詩歌多注意評騭人物,表彰忠義,但嫌議論過多,筆較質(zhì)直。
撰《鮚□亭集》38卷,《外編》50卷,《詩集》10卷。另有《漢書地理志稽疑》6卷,輯補《宋元學案》100卷,《全校水經(jīng)注》40卷并補附4卷。
全祖望(公元一七○五~一七五五年),清鄞縣人,字紹衣,號謝山。年十六能為古文,討論經(jīng)史,補諸生。雍正七年(一七二九),選以充貢,入京師。舉順天鄉(xiāng)試,為吏部侍郎李紱所賞識。干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會試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時張廷玉當國,與李紱不相能,并惡祖望,乃以知縣用,不復出。既歸,貧且病,負氣忤俗,有風節(jié),雖饔飧不給,人有所饋,不受。主蕺山端溪書院講席,士林仰望。二十年卒于家,年五十有一。
祖望為學淵博,于書無不貫串。藏書極豐,顏其處曰雙韭山房。生平服膺黃宗羲;宗羲表章明季忠節(jié)諸人,祖望益廣修枋社掌故,桑海遺聞以補述之,詳盡核實。宗羲撰宋元學案,甫創(chuàng)草藳,祖望博采諸書,為之補輯,編成百卷。又七校水經(jīng)注,三箋困學紀聞,皆足見其汲古之深,又答弟子所問疑義,錄為經(jīng)史問答十卷。儀征阮元嘗謂:經(jīng)學、史才、詞科,三者得一足傳,而祖望兼之。其經(jīng)史問答,實足以繼古賢,啟后學,與顧炎武日如錄相埒。晚年更為修訂,刪其十七,為鮚琦亭集五十卷。黃秉純撰全祖望年譜一卷,置于文集卷首。又著有丙辰公車征士小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句余土音、續(xù)選甬上耆舊詩等。見清史稿四百八十七,清史列傅六十八,國朝先正事略三十四。(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