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史記卷二十三禮書第一〔1〕 王文錦注譯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2〕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3〕余至大行禮官,〔4〕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注釋】〔1〕“禮”,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種種規(guī)則、儀式的總稱。帝王時代的禮,具有明顯的等級性、階級性?!皶?,《史記》所創(chuàng)的專門論述某種重大事項的體裁?!稘h書》以下史書沿用其體,改稱為“志”?!啊抖Y書》”,是《史記》八書之一,全篇略論禮的沿革、闡述禮的作用。據《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注引張晏說,漢元帝、成帝時代《禮書》已經殘缺?,F傳的這篇《禮書》乃當時人褚少孫兼取《荀子》中《禮論》、《議兵》兩篇的一些段落,修補而成的?!?〕“洋洋美德乎”,這是對禮的贊美。“洋洋”,盛大的樣子?!?〕“豈人力也哉”,意思是說主宰萬物,役使群眾,主要靠禮的教育感化,不能單憑強制力量?!?〕“大行”,官名。漢武帝時有大行令掌管禮儀?!肮佟?,官府?!?〕“尚”,久遠。

  人道經緯萬端,〔1〕規(guī)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3〕目好五色,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4〕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5〕口甘五味,〔6〕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7〕情好珍善,〔8〕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10〕皮弁布裳,〔11〕朱弦洞越,〔12〕大羹玄酒,〔13〕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凋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14〕事有宜適,物有節(jié)文。〔15〕仲尼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16〕【注釋】〔1〕“人道”,人間事理?!敖浘暋保疾目v線為經,橫線為緯?!岸恕保^緒。此句意謂人間事理縱橫交錯,千頭萬緒。〔2〕“海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輿”,車箱,泛指車?!昂狻保跑噯无@,轅前端的橫木叫衡。衡兩邊各施一軛,分別架在兩馬頸上,便于引車?!?〕“黼黻”,音f( f),古禮服上繡的圖案花紋。黑白相間如斧形的花紋叫黼,黑青相間如搢形的花紋叫黻?!拔恼隆保e雜的色彩。古時以青赤兩色相配合的花紋為文,以赤白兩色相配合的花紋為章?!?〕“八音”,古代樂器的總稱。指用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材料做的樂器?!?〕“五味”,酸、辣、苦、咸、甜。此泛指各種滋味?!?〕“庶羞”,各種佳肴?!?〕“珍善”,指各種珍貴的玩賞器物?!?〕“圭璧”,都是貴重玉器。圭為長方形,上端呈等腰三角狀。璧為扁圓形,中有孔?!?0〕“大路”,即大輅,天子乘用的禮車?!霸较?,越音hu$,蒲草編的席?!?1〕“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制做的禮冠,帝王臨朝時所戴?!安忌选?,白麻布做的下裳。上為衣,下為裳。裳不是褲子,形制略如長裙,但分為前后兩片。先系后片遮后,再系前片蔽前。男女都穿用?!?2〕“朱弦”,瑟上所張的紅色絲弦。據說絲弦經紅色煮染,發(fā)音較渾厚?!岸丛健?,越是瑟底小孔,洞越是將底孔貫通瑟面,為了使瑟聲低沉?!?3〕“大羹”,大音t4i,不加調料的肉湯?!靶啤保鋵嵕褪乔逅?。禮中將清水放進空酒樽里,與酒樽并設,且尊稱之為玄酒,而設位又在酒樽之上。用大羹、玄酒,都為了表示不忘古?!?4〕“黎庶”,平民百姓。“分”,音f8n,名分?!?5〕“節(jié)文”,節(jié)制性的文飾。〔16〕“褅”,祭名?!肮唷保咀鳌奥恪?。祭祀開始,作為主人的君王,酌以郁金香草汁加入黍米釀制的香酒,獻給代表祖先神靈的尸,尸受獻將酒灌于地,這項祭祀中的第一次獻酒就叫作灌。天子諸侯在太祖廟里平均五年之中舉行兩次盛大祭禮,一名褅,旨在祖先合食;一名褅,旨在審諦昭穆。這里指魯國的褅祭。魯文公二年,魯國舉行褅祭時,竟將魯僖公的神主放在魯閔公的前面。魯僖公雖是魯閔公的庶兄,但他是在閔公死后才即位的,他既曾做過閔公之臣,按理他的神主應該排在閔公神主之后才是??鬃诱J為把僖公神主硬置于閔公神主之前,破壞了君臣的體統、名分,違反了褅祭的本意。所以他說觀看魯國的褅祭,及至第一次向尸獻酒之后,就不愿意再往下看了。這里所引孔子的話,見《論語·八佾》。

  周衰,〔1〕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2〕兼?zhèn)淙龤w?!?〕循法守正者見侮于世,〔4〕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5〕自子夏,〔6〕門人之高弟也,猶云“出見紛華盛麗而說,〔7〕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zhàn),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8〕漸漬于失教,〔9〕被服于成俗乎?〔10〕孔子曰:“必也正名?!薄?1〕于衛(wèi)所居不合。仲尼沒后,〔12〕受業(yè)之徒沉湮而不舉,〔13〕或適齊、楚,〔14〕或入河海,〔15〕豈不痛哉!

  【注釋】〔1〕“周衰”,指周王朝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后,國力衰微?!?〕“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代齊國人。他輔佐齊桓公,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生年不明,死于公元前六四五年。詳見《管晏列傳》?!?〕“三歸”,儲存糧食、布帛、錢幣的三座庫臺。《管子·山至數》篇中說:“請散棧臺之錢散諸城陽;鹿臺之布散諸濟陰?!眱Υ尕斘镉门_,因為臺既高爽,利于防腐朽銹蝕,又便于守護。此種糧食、布帛、錢幣本是市租收入歸國君所有者?;腹劝?,遂將這項收入賞給了管仲,管仲就仿效國君筑三臺存儲。管仲功勞雖大,然而畢竟是臣,家中兼?zhèn)淙龤w,實屬僭越?!?〕“見”,被?!?〕“奢溢”,奢侈過度?!百圆睢?,音ji4n c9,越分?!?〕“自”,即使,雖?!白酉摹保詹访套肿酉?。孔子弟子,長于文學。曾為魏文侯的老師。生于公元前五○七年,死于公元前四○○年。詳見《仲尼弟子列傳》?!?〕“說”,音yu8,通“悅”?!?〕“中庸”,材質平庸的人?!?〕“漸漬”,音ji1nz@,浸潤,沾染?!?0〕“被服”,被音p9,喻指親身感受?!?1〕“必也正名”,語見《論語·子路》。子路問孔子:衛(wèi)國國君將請您去理政,您打算先辦何事?孔子說“必也正名”。意謂首先要端正名分。〔12〕“沒”,音mò,通“歿”,死去?!?3〕“舉”,舉用?!?4〕“齊”,國名,在今山東省北部?!俺?,國名,在今長江中游一帶?!墩撜Z·微子》說,太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干到楚國去了。〔15〕“河?!保訉V更S河,海謂海濱?!墩撜Z·微子》說,鼓方叔到黃河邊上去了,少師陽和擊磬襄到海濱去了。

  至秦有天下,〔1〕悉內六國禮儀,〔2〕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3〕依古以來。至于高祖,〔4〕光有四海,〔5〕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6〕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8〕有司議欲定儀禮,〔9〕孝文好道家之學,〔10〕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11〕故罷去之。孝景時,〔12〕御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刑名,〔13〕數干諫孝景曰:〔14〕“諸侯藩輔,〔15〕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16〕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后?!毙⒕坝闷溆嫞鶉夏?,〔17〕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事在《袁盎》語中。是后官者養(yǎng)交安祿而已,莫敢復議。

  【注釋】〔1〕“至秦有天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建都咸陽?!?〕“內”,通“納”,收納?!傲鶉保疙n、趙、魏、齊、楚、燕。〔3〕“濟濟”,音j!j!,儀節(jié)隆盛的樣子。〔4〕“高祖”,指漢高祖劉邦。〔5〕“光”,廣?!八暮!保湃苏J為中國四面環(huán)海,所以用四海喻指天下。〔6〕“叔孫通”,薛(今山東薛城)人。曾為秦朝博士。后歸附劉邦,也任博士。劉邦稱帝,叔孫通為之制定禮儀。官至太子太傅。詳見《叔孫通列傳》。〔7〕“大抵”,大都。“襲”,因襲,繼承。“故”,舊例?!?〕“孝文”,指漢文帝劉恒。漢朝皇帝死后,例在謚號上加“孝”字,表示國家以孝治天下?!?〕“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0〕“道家”,古代的一個學派,遵奉老聃的清靜無為的學說?!?1〕“躬化”,以身作則,進行感化。〔12〕“孝景”,指漢景帝劉啟。〔13〕“御史大夫”,官名,主管彈劾糾察,掌管圖書秘書,官位僅次于丞相?!瓣隋e”,潁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智囊”之稱。屢上書言事。景帝即位,遷官御史大夫。他堅決主張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得到景帝采納。不久,吳、楚等七國以誅錯為名,起兵造反。景帝驚恐,聽信袁盎讒言,為了討好反王們,斬晁錯于東市。晁錯生于公元前二○○年,死于公元前一五四年。詳《晁錯列傳》?!靶堂?,戰(zhàn)國時代法家的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循名責實,借以強化上下關系,鞏固貴族統治。〔14〕“數”,音shuò,屢次,多次。“干”,冒犯?!?5〕“藩輔”,藩是房舍外的籬笆,輔是車子兩旁的木板。藩輔合為一詞,意謂分封在外的諸侯國,乃是保衛(wèi)朝廷的屏障,并非獨立王國?!?6〕“異政”,與朝廷相異的政令?!?7〕“六國畔逆”,畔通“叛”。指吳、楚、趙、膠西、膠東、齊、淄川七國之亂?!妒酚浾x》說:“齊孝王狐疑城守,三國兵圍齊,齊使路中大夫告天子,故不言七國也?!?br/>
  今上即位,〔1〕招致儒術之士,〔2〕令共定儀,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3〕乃采風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4〕“蓋受命而王,〔5〕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7〕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8〕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9〕易服色,〔10〕封太山,〔11〕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12〕垂之于后云?!?3〕【注釋】〔1〕“今上”,當今皇上。指漢武帝劉徹?!?〕“儒術”,儒家的理論、學術?!?〕“瑞應”,古人認為,天降的祥瑞是人君德行的感應,故名祥瑞為瑞應?!氨妗保ā氨椤?。〔4〕“制詔”,命令?!肚厥蓟时炯o》有“命為制,令為詔”之語。原是文告名稱,此作動詞用。〔5〕“蓋”,發(fā)語虛詞,表示下面有所解釋、闡明?!笆苊保糯弁跫偻猩駲鄟磉M行“名正言順”的統治,所以自稱受命于天。〔6〕“追”,追隨?!?〕“典法”,常行不變之法?!?〕“與”,通“歟”,感嘆詞?!?〕“太初”,漢武帝劉徹的年號之一,共用了四年,公元前一○四年到前一○一年。“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是每年的第一個月,朔是每月的第一天。歷代正朔多不相襲,如夏代以孟春即陰歷正月為正,商代以季冬即陰歷十二月為正,周代以仲冬即陰歷十一月為正秦朝與漢朝太初元年以前以孟冬即陰歷十月為正??芍^改正朔,就是根據陰歷確定本王朝的元旦日,實際上并未對歷法進行根本性的改變?!?0〕“易服色”,各王朝崇尚的車馬、旗幟、服裝的顏色也例不相襲,隨朝代的改變而改變。〔11〕“封太山”,帝王在泰山上筑壇祭天?!?2〕“典“?!?,常法?!?3〕“云”,語尾助詞,無義。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2〕故制禮義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3〕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稻粱五味,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茝,〔4〕所以養(yǎng)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yǎng)耳也;刻鏤文章,〔5〕所以養(yǎng)目也;疏房床第幾席,〔6〕所以養(yǎng)體也:故禮者養(yǎng)也。

  【注釋】〔1〕“禮由人起”,自此至“儒墨之分”,凡三小段,均采自《荀子·禮論》?!?〕“惡”,音w),厭惡?!?〕“給”,音j!,供給?!?〕“茝”,音ch3i,一種香草的名稱?!?〕“文章”,色彩雜配的花紋?!?〕“疏房”,帶窗的房間?!按搀省?,床鋪。笫音z!,竹制床板。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辨也。

  〔1〕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2〕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yǎng)體也;側載臭茝,〔3〕所以養(yǎng)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yǎng)目也;和鸞之聲,〔4〕步中《武》《象》,〔5〕驟中《韶》《褒》,〔6〕所以養(yǎng)耳也;龍旗九斿,〔7〕所以養(yǎng)信也;寢兕持虎,〔8〕鮫韅彌龍,〔9〕所以養(yǎng)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后乘之,所以養(yǎng)安也?!?0〕孰知夫出死要節(jié)之所以養(yǎng)生也,〔11〕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yǎng)財也,〔12〕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yǎng)安也,〔13〕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14〕【注釋】〔1〕“辨”,差別?!?〕“稱”,音ch8n,這是“名實相稱”的稱,有符合、適合的意思?!?〕“臭”,音xi),氣味。此指香氣。〔4〕“和鸞”,馬車上的鈴鐺。和鈴在軾即車箱前橫木上,鸞鈴在衡即轅前端橫木上。〔5〕“步”,緩行?!爸小?,音zhòng,應和?!啊段洹贰保铇访4藰分荚诟桧炛芪渫醴ゼq克殷的武功?!啊断蟆贰?,周代的一種舞樂名。〔6〕“驟”,馬奔馳?!啊渡亍贰?,虞舜時的樂曲名?!啊栋贰保鬶uò,商湯時的樂曲名?!?〕“旂”,上畫龍形、竿頭系鈴的旗子?!皵濉保鬺i*,旗幟下邊懸垂的飾物。〔8〕“寢兕”,伏臥的雌性犀牛?!俺只ⅰ保鬃幕ⅰ3譃檑N的借字,音zh@。寢兕跱虎都是車上的圖畫?!?〕“鮫韅”,鯊魚皮做的馬腹帶。韅音xi3n。“彌龍”,在車轅前端橫木上鑲著的金龍裝飾?!?0〕“孰知”,誰知曉。“夫”,音f*,語中助詞。“出死”,效死,獻身?!耙?jié)”,要求名節(jié)。要音y1o?!?1〕“輕”,動詞,減輕。

  人茍生之為見,〔1〕若者必死;〔2〕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勝之為安,若者必滅。故圣人一之于禮義,〔3〕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失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4〕墨者將使人兩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6〕【注釋】〔1〕“茍”,假若,如果?!?〕“若”,如此,這樣?!?〕“一之于禮義”,以禮義統一之。“一”作動詞用?!?〕“儒者”,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墨者”,信奉墨家學說的人?!?〕“分”,分野。

  治辨之極也,〔1〕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3〕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4〕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6〕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楚人鮫革犀兕,〔7〕所以為甲,堅如金石;宛之鉅鐵施,〔8〕鉆如蜂蠆,〔9〕輕利剽遬,〔10〕卒如熛風。〔11〕然而兵殆于垂涉,〔12〕唐昧死焉;〔13〕莊

   起,〔14〕楚分而為四參?!?5〕是豈無堅革利兵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汝潁以為險,〔16〕江漢以為池,〔17〕阻之以鄧林,〔18〕緣之以方城?!?9〕然而秦師至鄢郢,〔20〕舉若振槁?!?1〕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紂剖比干,〔22〕囚箕子,〔23〕為炮格,〔24〕刑殺無辜,時臣下懔然,〔25〕莫必其命。〔26〕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豈令不嚴、刑不陖哉?〔27〕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注釋】〔1〕“治辨之極也”,自此至“刑措而不用”,共兩段,皆采自《荀子·議兵》?!蹲h兵》此句上有“禮者”二字,是?!爸伪妗保螄?,辨名分?!皹O”,最高準則?!?〕“總”,綱要?!?〕“由”,遵循?!?〕“臣”,動詞,使之臣服?!?〕“捐”,舍棄,喪失?!吧琊ⅰ?,土神和谷神。建國必先建立社壇稷壇,因以社稷指代國家?!?〕“堅革”,堅韌的鎧甲。“利兵”,鋒利的兵器?!?〕“楚”,國名。羋姓。羋音m!。始祖鬻熊,西周時建國于荊山一帶。熊渠在位時,疆土擴大到長江中游,建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王城)。春秋時,不斷與晉國爭霸,楚莊王曾為霸主。戰(zhàn)國時,疆域又有擴大,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最大的國家。從楚懷王起,屢被秦國打敗,公元前二二三年為秦國所滅?!?〕“宛”,音yu1n,楚邑名,地在今河南南陽?!扳犺F施”,剛鐵矛。施,《議兵》作“ ”?!?〕“鉆”,刺?!跋姟?,音ch4i,蝎子。〔10〕“剽遬”,輕捷快速?!斑p”通“速”?!?1〕“卒”,音c),同“猝”,突然?!盁稀?,音pi1o,疾速?!?2〕“殆”,受殺害?!按股妗保孛?,不詳所在。《議兵》作“垂沙”?!?3〕“唐昧”,楚將。《楚世家》載,懷王“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昧”?!?4〕“莊 ”,楚將。楚威王時,命莊 領兵西征,又進占滇池(今云南昆明西南)一帶。旋被秦軍截斷歸路,他就在滇稱王。〔15〕“楚分而為四參”,楚國屢次被敵國打敗,被迫遷都。楚昭王時,吳軍入郢,楚遷都于鄀(今湖北宜城);楚襄王時,秦軍侵犯,徙都于陳(今河南淮陽);考烈王時,又為秦軍所逼,徙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八膮ⅰ?,猶言“三四”,參同“三”?!?6〕“汝潁”,汝水和潁水,均在河南南部,汝水在南,潁水在北,都是從西北向東南流,注入淮河?!?7〕“江漢”,岷江和漢江。岷江從四川入楚境,漢江從漢中東南流入長江?!俺亍保o城河?!?8〕“鄧林”,地名,地在今湖北襄陽之南?!?9〕“方城”,春秋時楚國北部的長城。其城由今之河南方城北至鄧縣。而楊伯峻先生認為是山名,他在《春秋左傳注》中說:“凡今之桐柏、大別諸山,楚統名之曰方城?!薄?0〕“鄢郢”,鄢,楚邑,在今湖北宜城西南。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肚乇炯o》云,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蛟欺驰脆e,楚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西南。譯文從后說?!芭e”,攻占?!?1〕“振槁”,振搖枯葉。〔22〕“紂”,商代最后一代君主。殘暴無道。周武王伐紂,紂戰(zhàn)敗自燒殺。“比干”,紂的叔父。因直言進諫,被紂剖心。〔23〕“箕子”,紂的叔父。因進諫而被囚禁,裝瘋免禍?!?4〕“炮格”,酷刑名。用銅做格,下燒炭,令人光腳行格上,跌下燒死?!?5〕“懔然”,恐懼的樣子。懔音l!n?!?6〕“必”,必保?!?7〕“陖”,同“峻”,嚴厲。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1〕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城郭不集,〔3〕溝池不掘,固塞不樹,機變不張,〔4〕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5〕無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時使而誠愛之,則下應之如景響?!?〕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7〕則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8〕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罰省而威行如流,無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秱鳌吩唬骸巴柖辉?,刑措而不用?!薄?〕【注釋】〔1〕“戈矛”,都是古代的長柄兵器。戈前端略如鐮刀,而上下皆刃,用以橫擊、鉤殺。矛即長槍,用以刺殺?!?〕“試”,用。“詘”,通“屈”,屈服?!?〕“城郭”,內城外城。“集”,積累,這里引申有增高的意思?!?〕“機變”,機巧多變的器械?!?〕“晏然”,安然?!?〕“景”,通“影”?!绊憽保芈暋!?〕“俟”,待?!?〕“尤”,怨恨?!?〕“措”,設置。天地者,生之本也;〔1〕先祖者,類之本也;〔2〕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3〕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4〕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5〕是禮之三本也。

  【注釋】〔1〕“天地者生之本也”,自此至“明者禮之盡也”,凡七段,均采自《荀子·禮論》?!吧尽?,天地產生人類、生物,所以說天地是生命的本源?!?〕“類之本”,族類的本源?!?〕“惡”,音w&,疑問代詞,怎么,如何?!?〕“三者偏亡”,三者缺一?!?〕“鹵,尊崇。

  故王者天太祖,〔1〕諸侯不敢懷,〔2〕大夫士有常宗,〔3〕所以辨貴賤。貴賤治,得之本也?!?〕郊疇乎天子,〔5〕社至乎諸侯,〔6〕函及士大夫,〔7〕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8〕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廟,〔9〕所以辨積厚者流澤廣,〔10〕積薄者流澤狹也。

  【注釋】〔1〕“王者”,指天子帝王而言?!疤焯妗保捞鞎r以太祖配享。天是動詞。太祖指開國天子。〔2〕“諸侯不敢懷”,諸侯不能祭天,更不能以太祖配天,所以說不敢有這種想法?!皯选?,《荀子·禮論》作“壞”,意謂諸侯永遠保留太祖廟,雖百世亦不遷毀。當以《荀子》為正?!?〕“常宗”,大宗。大夫士們都各有本族所尊奉的大宗。大宗系統永不遷變,故曰常宗?!?〕“得”,通“德”?!?〕“郊”,周代天子于冬至在南郊祭天,稱作郊?!爱牎?,本義是田的界限,此作動詞用,限于?!?〕“社”,祭土神的場所?!?〕“函”,包含,包括。〔8〕“有五乘之地者”,有能出兵車五乘之領地的卿大夫。乘音sh8ng,量詞,輛,指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古制,縱橫一里為田九百畝,是為一井??v橫十里為百井,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車一乘(一車四馬),是為一乘之地。有五乘之地即謂有五百井的領地?!?〕“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廟”,只有一頭牲口,憑之耕種而食的平民,不得建立宗廟,歲時祭于寢。“特牲”,《荀子·禮論》作“持手”,謂依恃雙手勞動而食者,亦指平民而言?!?0〕“積”,通“績”,功績?!傲鳚伞?,流傳給后世的恩澤。

  大饗上玄尊,〔1〕俎上腥魚,〔2〕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大饗上玄尊而用薄酒,〔4〕食先黍稷而飯稻粱,〔5〕祭嚌先大羹而飽庶羞,〔6〕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7〕親用之謂理,〔8〕兩者合而成文,〔9〕以歸太一,〔10〕是謂大隆。〔11〕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魚也,豆之先大羹,〔12〕一也。〔13〕利爵弗啐也,〔14〕成事俎弗嘗也,〔15〕三侑之弗食也,〔16〕大昏之未廢齊也,〔17〕大廟之未內尸也,〔18〕始絕之未小斂,〔19〕一也。大路之素幬也,〔20〕郊之麻讘,〔21〕喪服之先散麻,〔22〕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23〕《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24〕縣一鐘尚拊膈,〔25〕朱弦而通越,一也。

  【注釋】〔1〕“大饗”,指袷祭而言,謂在太祖廟中合祭先王們?!吧闲稹?,玄尊是盛玄酒即清水的酒尊。為了不忘古始,祭禮中將玄尊與酒尊并設,且玄尊設位在酒尊之上。禮中唯用酒,不用玄酒。〔2〕“俎”,盛魚肉的木制有足的器皿?!靶若~”,生魚?!?〕“貴飯食之本也”,設玄酒、生魚、肉羹,都是為了尊重原始的飲食,表示不忘本?!?〕“薄酒”,《荀子·禮論》作“酒醴”,義長。〔5〕“飯”,動詞,吃用?!?〕“嚌”,音j@,嘗僅至齒為嚌?!?〕“文”,美,善。謂美善品格。〔8〕“理”,謂生活情理?!?〕“成文”,結合成為禮儀?!?0〕“太一”,指太古時的情境?!?1〕“大隆”,大盛,謂禮的最高境界?!?2〕“豆”,食器。此豆為陶制?!?3〕“一”,意義一致?!?4〕“利爵”,祭祀將告成時,佐食者酌酒獻尸,謂之利爵。尸是從本族與被祭祖先昭穆相當的晚輩中挑選的,用以充當祖先神靈并代之享祭的人?!斑保鬰u@,嘗至口中為啐?!?5〕“成事”,完成祭事?!?6〕“三侑之弗食也”,第三次勸食,尸就不再吃了?!盾髯印ざY論》此句下有“一也”二字,此脫,譯文據補?!?7〕“大昏”,指天子、諸侯的大婚禮?!盎琛蓖ā盎椤??!皬U”通“發(fā)”?!褒R”通“齋”。大婚前必齋戒告廟。〔18〕“大”,通“太”?!皟取?,通“納”。〔19〕“絕”,斷氣。“小斂”,用衣衾布帶包裹扎束死者,謂之小斂?!?0〕“素幬”,素色車帷。幬音ch$u?!?1〕“郊”,南郊祭天?!奥樽憽?,麻布制做的冠冕。讘同“冕”。〔22〕“散麻”,父母之喪小斂后,孝子先束麻帶,帶端散垂。死后三日,孝子穿上正式喪服,麻帶下垂部分才分兩股糾結。〔23〕“三年哭”,謂兒女哭始死之父母。父母死,孝子將為之服三年之喪?!安环础?,謂慟哭失聲,其聲若去而不返。反通“返”?!?4〕“《清廟》”,為《詩經·周頌》中的首篇,是祭祀周文王的祭歌?!耙怀龂@”,一人領唱,三人詠嘆應和,表明唱和人數少?!?5〕“縣”,音xu2n,“懸”的本字?!稗浴保簦妫?,拍打?!半酢?,通“隔”,懸鐘的木架。

   凡禮始乎脫,〔1〕成乎文,〔2〕終乎稅。〔3〕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4〕復情以歸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jié),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5〕以為上則明?!?〕【注釋】〔1〕“脫”,簡略?!?〕“文”,文飾,指由儀節(jié)器物所體現的形式?!?〕“稅”,音yu8,通“悅”。〔4〕“其下”,此“下”字謂最后?!?〕“下”,在下者,指臣民?!?〕“上”,在上者,指君主。

  太史公曰:至矣哉!〔1〕立隆以為極,〔2〕而天下莫之能益損也。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有以辨,〔3〕至察有以說。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小人不能則也。〔4〕【注釋】〔1〕“太史公曰至矣哉”,《荀子·禮論》作“禮豈不至矣哉”。自此至最后,共三段,均出自《荀子·禮論》。今傳《禮書》改首句前三字為“太史公曰”,恐非司馬遷《禮書》原貌?!?〕“立隆”,立隆盛之禮?!皹O”,最高準則?!?〕“至文有以辨”,“有以”《荀子·禮論》作“以有”。下同?!?〕“則”,取法?!盾髯印ざY論》作“測”。

  禮之貌誠深矣,〔1〕堅白同異之察,〔2〕入焉而弱?!?〕其貌誠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說,入焉而望?!?〕其貌誠高矣,暴慢恣睢,〔5〕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隊?!?〕故繩誠陳,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7〕則不可欺以輕重;規(guī)矩誠錯,〔8〕則不可欺以方員;〔9〕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故繩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規(guī)矩者,方員之至也;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者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10〕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之中,能思索,謂之能慮;能慮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極也;〔11〕地者,下之極也;日月者,明之極也;無窮者,廣大之極也;圣人者,道之極也。

  【注釋】〔1〕“禮之貌”,《荀子·禮論》“貌”作“理”。下同?!?〕“堅白同異”,戰(zhàn)國時,公孫龍創(chuàng)“離堅白”之說,認為石頭的堅和白的屬性是脫離石頭而獨立存在的實體?;菔﹦?chuàng)“合同異”之說,強調各種事物的同一性,否定差異的客觀存在。兩家的學說有明顯的詭辯色彩?!?〕“弱”,《荀子·禮論》作“溺”?!?〕“望”,怨恨。《荀子·禮論》作“喪”。〔5〕“恣睢”,狂縱兇暴。睢音su9?!?〕“隊”,通“墜”,墮落。〔7〕“衡”,秤?!?〕“錯”,通“措”,措置。〔9〕“員”,通“圓”?!?0〕“方”,道義?!?1〕“極”,標準,準則。

  以財物為用,〔1〕以貴賤為文,〔2〕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文貌繁,情欲省,禮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禮之殺也;文貌情欲相為內外表里,并行而雜,〔4〕禮之中流也。〔5〕君子上致其隆,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步驟馳騁廣騖不外,〔6〕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庭也?!?〕人域是域,〔8〕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9〕房皇周浹,〔10〕曲得其次序,〔11〕圣人也。故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注釋】〔1〕“以財物為用”,用財物表達情意?!盾髯印ざY論》此句上尚有“禮者”二字,此缺?!?〕“以貴賤為文”,根據貴賤尊卑做出相宜的禮的形式?!?〕“隆”,隆盛?!皻ⅰ?,音s4i,降減。“要”,要領?!?〕“雜”,會合?!?〕“中流”,適中。〔6〕“廣騖”,縱馬急奔?!?〕“君子之性守宮庭”,意謂君子守禮之心性如同常守宮廷一樣?!?〕“人域是域”,人能置身于禮的這個領域。前“域”是動詞?!?〕“于是”,在此?!?0〕“房皇”,即“彷徨”,徘徊。房音p2ng。“周浹”。猶周旋?!?1〕“曲”,周遍。此曲與“曲盡其妙”的曲,用法相同。

   譯文 太史公說:多么盛大恢宏的美德?。≈髟兹f物,役使群眾,難道就靠人們的強制力量嗎?我到過主管禮儀的大行官府,觀看夏商周三代對禮儀的刪減增益,才知道順從人情來制定禮規(guī),依照人性來作出儀節(jié),由來已久了。

  人間事理雖然縱橫交錯,千頭萬緒,而規(guī)矩卻能無所不貫,用仁義誘導人們上進,用刑罰來束縛人們行為,所以道德高就地位尊崇,俸祿重就寵幸光榮,這是統一國內、規(guī)范萬民的原則。人們的身體安于乘坐車馬,就為之車箱嵌金、車衡上彩來增添裝飾;人們的眼睛喜好五顏六色,就為之在衣服上加上各色圖案花紋來表現他的儀態(tài);人們的耳朵喜歡聆聽鐘磬音樂,就為之調和八音來滌蕩他的心靈;人們的口舌喜愛品嘗各種滋味,就為之烹制各種佳肴或酸或咸而極盡其美;人情愛好珍貴優(yōu)美的物品,就為之琢磨圭璧等玉器來通其情意。古時帝王乘坐的大輅,上鋪蒲席;帝王視朝頭戴白鹿皮弁,而下穿白麻布裳;帝王用的瑟,朱紅的絲弦而瑟底之孔上通;大禮中為了不忘古,設置不加鹽菜的肉羹,還以清水與醴酒并設且為上尊:這些都是用以防止過度奢侈、拯救衰敗的。因此,君臣在朝廷上尊卑貴賤的次序,下至黎民百姓的乘車、衣服、房屋、飲食、嫁娶、喪葬、祭祀的名分,每樁事都有適合身份的限度,每件物都有節(jié)制性的文飾。所以孔子說:“魯國舉行的宗廟的褅祭,在第一次酌香酒獻尸主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敝艹ノ?,禮廢樂壞,大小人物不顧名分,互相逾越。管仲的家中,兼?zhèn)鋪碜允凶獾腻X、糧、布三種庫臺。遵守法度和正道的人被世俗欺侮,奢侈僭越的人被稱作顯貴尊榮。雖然卜子夏身為孔子門下高徒,尚且說“出門看見紛繁華麗的事物就歡悅,回來聆聽夫子講的道理就快樂,兩種情感在心中爭斗,自己不能決斷”,又何況中材以下的人,被錯誤的教育所熏染,被習俗所包圍呢!孔子說:“一定要端正名分?!彼谛l(wèi)國與所居的政治環(huán)境不合拍??鬃铀篮?,他的受業(yè)門徒,人材埋沒而不被舉用,有的前往齊國、楚國,有的到了黃河、海濱一帶,豈不令人痛惜呀!及至秦朝據有天下,詳盡地收納六國的禮儀,采用了其中較好的部分。雖然不完全合乎圣王的制度,不過,尊崇君主,抑制臣下,使朝廷威儀隆重,還是依循古昔以來的傳統。及至漢高祖據有天下,叔孫通對前代禮制稍微有所增減,大都沿用秦朝舊制。上自天子稱號,下至臣僚、宮室、官名,很少有所改變。文帝即位,有關官員建議制定禮儀,文帝喜好道家的學說,認為繁文縟節(jié)裝飾外貌,無益于國家的治理,治國要看以身作則躬行教化如何,所以棄置不加采用。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通曉當代政務及刑名學說,屢次干犯勸諫景帝說:“諸侯藩國,屬于臣子之類,這是古今的定制。現今諸侯大國擅自頒行異政,不稟告京都,這種做法恐怕不可傳留后世。”景帝采用他的計謀,從而招致六國叛亂,以斬除晁錯為名。景帝誅殺了晁錯,用以解除危難。此事記載在《袁盎晁錯列傳》之中。此后,做官的只想致力交際、保位安祿而已,沒有敢再議論這事的了。

  當今皇上即位,招致通曉儒家學術的士人,命令他們制定禮儀,十幾年也沒完成。有人說,古代天下太平,萬民和洽欣喜,祥瑞相應地普遍降臨,國家就采集風俗,定立典章制度?;噬下牭竭@個意見,就命令御史說:“承受天命而為帝王,各有緣由興起,途徑相異而有共同的目標,意思是說因順民情而有所興作,追隨風俗而擬定禮制。議事者都稱道上古,那百姓還有什么指望?漢朝亦如一家之事,沒有常法傳留,如何跟子孫交代?教化興隆的,禮制一定寬弘博大;治道淺薄的,禮制必然片面狹隘。能不奮勉嗎?”于是在太初元年更改歷法,變換服裝崇尚的顏色,在泰山上筑壇祭天,制定宗廟、百官的禮儀,以為典范性的常法,垂留后世。

  禮是由人興作的。人生都有欲望,欲望不能實現就不能不忿恨,忿恨沒有節(jié)度就要爭斗,爭斗就要造成紛亂。古代帝王厭惡這種紛亂,所以就制定禮義來調理人們的欲望,供給人們的需求,使欲望對于物質不會窮求,使物質對于欲望不至枯竭,讓欲和物二者相應地協調增長,這是禮的興作緣由。所以禮是調養(yǎng)的意思。稻粱五味,是用來養(yǎng)口的;椒蘭香草,是用來養(yǎng)鼻的;鐘鼓管弦,是用來養(yǎng)耳的;雕刻花紋繪畫色彩,是用來養(yǎng)目的;窗房床第幾席,是用來養(yǎng)身體的。所以說禮是調養(yǎng)的意思。君子既得到欲望的調養(yǎng),又喜好調養(yǎng)的分別。所謂分別,就是說貴賤有等級,長幼有差異,貧富輕重都各稱其身份。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輅,鋪著蒲席,是用來養(yǎng)身體的;邊側載著芳香的茝草,是用來養(yǎng)鼻的;前面轅端有涂飾彩色名叫衡的橫木,是用來養(yǎng)目的;軾前懸掛和鈴,衡下懸掛鸞鈴,緩步而行鈴聲與《武》曲、《象》曲合拍,馳驟而行鈴聲合乎《韶》樂、《濩》樂的節(jié)奏,是用來養(yǎng)耳的;龍旗上九條飄帶,是用來培養(yǎng)威信的;車箱上畫著伏臥的犀牛和蹲踞的猛虎,鯊魚皮制的馬腹帶,壓在馬頸上的車軛裝飾著金龍,是用來培養(yǎng)威嚴的。所以大輅的駕馬,一定訓練得極為馴順,然后駕車乘用,是用來養(yǎng)體安身的。誰懂得推誠效死邀立名節(jié)正是用以養(yǎng)生的道理呢?誰懂得節(jié)約消費正是用以養(yǎng)財的道理呢?誰懂得恭敬謙讓正是用以養(yǎng)體安身的道理呢?誰懂得禮義文理正是用以涵養(yǎng)性情的道理呢?人如果只看到生而茍且求生,這樣他必然走向死路;人如果只看到利而見利忘義,那他必然身受其害;人如果只把懈怠懶惰當作安適,那他必然陷入危難;人只把縱情任性逞強好勝當作安樂,那他必然自取滅亡。所以圣人把情欲統一到禮義的規(guī)范下,那么情欲和禮義就能兩得了;如果把禮義統一在情欲的圈子里,那么情欲和禮義勢必兩失了。所以儒家就是使人們二者兼得的人,墨家就是使人們二者俱失的人。這是儒家、墨家的分野。

  禮是治理國家、辨正名分的最高準則,是國家強盛鞏固的根本,是推行權威的方式,是建立功名的總綱。帝王遵循禮義,所以能夠統一天下,臣服諸侯;不遵循禮義,所以就丟掉了國家。因此,堅韌的鎧甲,鋒利的兵器,稱不上是優(yōu)勝;高城深溝,稱不上是堅固;嚴厲的命令,繁多的刑罰,稱不上是威嚴。遵循禮義之道,這些手段就能行之有效;不遵循禮義之道,這些手段就廢而無功。楚國人用鯊魚皮、犀牛皮來做鎧甲,堅固得如同金屬、石頭,宛城的剛矛,尖利得像蜂尾蝎鉤,輕捷快速,猝然如同疾風。然而兵敗于垂涉,唐昧戰(zhàn)死在那里;自從楚將莊 起兵征討,此后楚國弄得四分五裂。這難道是沒有堅甲利兵嗎?這是他們用以統理的手段不得其道的緣故。楚國將汝水、潁水作為天險,有江水、漢水作為天塹,以鄧林為險阻,將方城作邊防。然而秦軍一到,楚國首都鄢郢即被攻占,就像搖動樹上枯葉一般。這難道是沒有堅固的要塞險阻嗎?是他們用以統理的手段不得其道的緣故。商王紂挖比干的心,囚禁箕子,創(chuàng)制炮格酷刑,虐殺無罪的人,當時臣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沒有人能自保性命。然而周軍到來,紂王的命令屬下不執(zhí)行,不能役使他的民眾。這難道是軍令不嚴、刑罰不重嗎?是他統理的手段不得其道的緣故。

  古代的兵器,只有戈矛弓箭而已,然而沒等動用,敵國就屈服了。城墻不用增筑,壕溝不用深挖,要塞不用修建,器械不用張開,然而國家安然不怕外敵并且十分穩(wěn)固,這不是其他原因,顯明禮義而使各守本分,因時役使而真誠愛護,那么人民順從命令就如同影子隨形、回響應聲。再有不遵守命令的,然后依法處刑,那民眾就知罪了。所以處罰一人就能使天下心服,罪人不怨恨上級,知道咎由自取。因此刑罰減省而威權推行如同流水那樣順暢。這沒有其他原因,是由于遵循禮義的緣故。所以說,遵循禮義之道就能行之有效,不遵循禮義之道就廢而無功。古代帝堯治理天下,只殺一人刑罰二人,就天下大治了。古書中說:“威令雖然嚴厲但不試用,刑罰雖然設置但不動用?!碧斓厥巧母?,祖先是族類的根本,君主和師傅是治理的根本。沒有天地,怎能有生命?沒有祖先,怎么能出生?沒有君主和師傅,如何得到治理?這三項缺少一項,就沒有安寧生活的人了。所以禮,上敬事天,下敬事地,尊崇祖先、君主和師傅,這是禮的三大根本。因此帝王祭天以太祖配享,諸侯不敢有以太祖配天的想法,大夫和士各有百世不遷的大宗,這是為了用以辨別貴賤。貴賤辨清,這是道德的根本。祭天屬于天子祭祀的范疇,而祭社可以下及諸侯,包含士大夫,這是用來辨明祭祀等級,位尊的帝王才可以事奉尊貴的天神,位卑的諸侯、大夫、士,只能事奉較卑的社神,應該大的就大,應該小的就小。所以據有天下的帝王能建立七廟,祭祀七代祖先;據有一國的諸侯能建立五廟,祭祀五代祖先;擁有五乘封地的大夫能建立三廟,祭祀三代祖先;擁有三乘封地的命士能建立兩廟,祭祀兩代祖先;家有一牛用之耕地謀生的平民,不得建立宗廟:這是用以區(qū)別祭祀的等級,功業(yè)大的流布的恩澤就廣大,功業(yè)小的流布的恩澤就狹小。

  舉行合祭先王的大饗禮,以盛放清水的樽為上,以盛放生魚的木俎為上,以不放鹽菜調料的肉羹為先,這是為了不忘本而尊崇最初的飲食。大饗禮中,盛著清水的樽與酒樽并設,設在上位,設而不用,盛著淡酒的酒樽設在下位,禮中唯飲酒不飲水;進食先進黍米飯、穈子米飯,而吃用白米飯、黃粱米飯;祭食時,先嘗一小口沒調味的肉湯,而饋食時飽享各種佳肴:這是尊重原始的飲食而親用當今的美味。尊重本始說的是善良純真,親用時味說的是生活情理,兩者結合而成為禮儀,用以回歸太古的情境,這就叫作大隆——禮的最高境界。所以酒樽之崇尚盛放清水的玄樽,祭俎之崇尚供設腥魚,瓦豆之先供設未加調料的肉湯,意思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懷太始、不忘本初。廟中祭祀將告成時,佐食者酌酒獻尸,尸就奠杯不飲了;祭事將完成時,俎中牲肉,尸就不再嘗用了;到第三次勸食,尸就不再吃了:意思是一致的,都表明祭禮將要告終。大婚禮迎親前尚未齋戒告廟之際,太廟祭祀尚未迎尸入廟之際,人剛咽氣尚未進行小斂之際:意思是一致的,都表明禮儀的開始。天子乘用的大輅,用素色車帷;天子南郊祭天時,戴著麻布冠冕;父母之喪小斂后,孝子先腰束麻帶,帶端散垂:意思是一致的,體現了至敬無文、至哀無飾的精神。遭遇父母之喪,孝子縱情慟哭,哭聲好像往而不回;天子宗廟祭祀,樂工升歌《清廟》,一人領唱,唯三人應和;懸掛一鐘,而崇尚打擊鐘架;瑟上張著朱紅絲弦,瑟底孔卻上通瑟面: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在聲音方面樸素無華,以質為貴。

  大凡典禮,開始簡略,完成當中就有文雅儀式,禮終時人情和悅。所以最完備的禮,感情和表達形式都盡美盡善;其次是感情勝過儀式,或者儀式勝過感情;最后將感情回到太古質樸無華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天地因之而融合,日月因之而明朗,四時因之而更迭有序,星辰因之而正常運行,江河因之暢流,萬物因之昌盛,好惡因之而調節(jié),喜怒因之而得當。禮達到這種境界,作為臣民就和順,作為君上就英明。太史公說:到了頂點啦!訂立隆盛禮儀作為生活準則,天下沒有人能加以增刪。禮儀根本和末節(jié)互相順應,開始與終結互相照應,極為周詳的儀式可以辨別尊卑貴賤,極為明察的內容可以怡悅人心。天下遵從禮制的就能達到大治,不遵從禮制的就要造成大亂。遵從禮制的就安定,不遵從禮制的就危險。卑鄙小人是不能遵守禮規(guī)的。禮的義理實在精深哪!那種“離堅白”、“合同異”的論辯,相當明察了,一納入禮中衡量,就軟弱不堪了。禮的義理實在博大呀!那些擅自制作典章制度、褊狹淺陋的學說,一納入禮中比較,就自恨自責了。禮的義理實在高明?。∧切┐直┛裢?、輕視世俗自以為高的人們,一納入禮中檢驗,就自慚墮落了。所以,只要把線繩陳設出來,就不能用曲直來欺人;只要把秤懸掛出來,就不能用輕重來欺人;只要把圓規(guī)、矩尺拿來一放,就不能用方圓來欺人;君子明察禮義,就不能用謊言、虛偽來相欺。所以,線繩是最直的標準,秤是最平的標準,規(guī)矩是最圓最方的標準,禮是人類道德的最高標準。那么,不遵守禮、不重視禮的人,叫作沒有道義的人;遵守禮、重視禮的人,叫作有道義之士。在禮的范圍之中能夠思索禮儀的用意,這叫作能夠思慮;能夠思慮又能遵從不變,這叫作能夠固守。能夠思慮,能夠固守,再加上由衷的喜好,那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準則,地是低的準則,日月是光明的準則,無窮的天宇是廣大的準則,圣人是道德禮義的準則。

  禮以財物作為手段,以貴賤等級作為制度,以事物多少表示差異,以隆盛省約作為要領。儀節(jié)繁重,用情較省,儀節(jié)超過了情感,這是禮的隆盛形式。儀節(jié)省約,用情較多,情感超過了儀節(jié),這是禮的省約形式。儀節(jié)與情感內外表里并行融合,這就是禮的適中的體現。君子對于禮,該隆重的就努力隆重,該減省的就盡量減省,該適中的就力求適中。無論平時的徐行漫步,還是戰(zhàn)時的縱馬奔馳,都不把禮排除身外,所以君子守禮的心性就如同常守宮廷一樣。人能夠置身于這個禮的領域之中,就是有志操的君子;置身于禮的范圍之外,就是一般的庸人。在這個禮的領域中,從容徘徊,周旋自在,全面周詳地掌握了禮的規(guī)矩順序,那就是圣人了。因此,圣人之所以德厚,這是由于學禮的長期積累;圣人之所以偉大,這是由于學禮的范圍寬廣;圣人之所以高尚,這是由于他的禮的修養(yǎng)豐厚;圣人之所以英明,這是由于他對禮的盡心盡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