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西安米家崖: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

西安米家崖: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

西安米家崖: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

定 價:¥860.00

作 者: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742377 出版時間: 2024-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西安米家崖: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上、下冊)》是西安米家崖遺址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資料和初步研究成果。上冊是對發(fā)掘所獲新石器時代仰韶晚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客省莊文化三個階段的遺跡、遺物資料的全面和系統(tǒng)公布。下冊是對遺址文化性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制作工藝,石器與陶器殘留物以及人骨材料等進行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作者簡介

暫缺《西安米家崖:2010~2011年Ⅰ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章 概述(1)
**節(jié)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1)
一、地理位置(1)
二、自然環(huán)境(2)
三、植被與動物群(6)
第二節(jié) 歷史沿革(6)
一、建都之前的歷史積淀(7)
二、建都之地的輝煌歲月(10)
三、歷時千載的西北重鎮(zhèn)(11)
第三節(jié) 考古工作概況(12)
一、發(fā)現與發(fā)掘經過(12)
二、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14)
三、本發(fā)掘報告的內容和體例(16)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文化分期(18)
**節(jié) Ⅰ區(qū)地層堆積(18)
一、Ⅰ區(qū)探方地層堆積列舉(18)
二、Ⅰ區(qū)南北兩組探方地層通聯(lián)(29)
第二節(jié) 地層關系與文化分期(31)
一、各探方地層關系分析(31)
二、遺存分期與各期的遺存單位(61)
第三章 **期文化遺存(65)
**節(jié) 遺存概述(65)
一、遺跡概述(65)
二、遺物概述(66)
第二節(jié) 遺跡單位分述(100)
一、灰坑(100)
二、房址(187)
第四章 第二期文化遺存(188)
**節(jié) 遺存概述(188)
一、遺跡概述(188)
二、遺物概述(189)
第二節(jié) 遺跡單位分述(219)
一、灰坑(219)
二、房址(307)
三、窯址(311)
第五章 第三期文化遺存(324)
**節(jié) 遺存概述(324)
一、遺跡概述(324)
二、遺物概述(330)
第二節(jié) 遺跡單位分述(377)
一、灰坑(377)
二、房址(523)
三、墓葬(525)
第六章 遺存的文化性質與生業(yè)經濟(527)
**節(jié) 文化遺存的時代與性質(527)
一、**期文化遺存的時代與性質(527)
二、第二期文化遺存的時代與性質(530)
三、第三期文化遺存的時代與性質(532)
第二節(jié) 各期文化的生業(yè)經濟狀況(535)
一、**期文化的生業(yè)經濟狀況(536)
二、第二期文化的生業(yè)經濟狀況(537)
三、第三期文化的生業(yè)經濟狀況(538)
第七章 客省莊文化遺存探討(539)
**節(jié) 客省莊文化的分期及年代(539)
一、陶器的組合及類型學研究(539)
二、分期及年代推斷(549)
第二節(jié) 客省莊文化遺存的類型歸屬(558)
一、米家崖遺址與關中東部三處遺址的比較(559)
二、米家崖遺址與關中西部地區(qū)遺址的比較(565)
三、米家崖遺址客省莊文化的類型歸屬(572)
第三節(jié) 客省莊文化源頭的一點思考(577)
第八章 廟底溝二期陶器制作工藝研究(579)
**節(jié) 陶器制作工藝流程考察(579)
一、制陶原料(579)
二、陶坯成型方法(582)
三、陶坯修整方法(588)
四、陶器的裝飾(591)
五、陶器顏色與燒制工藝(596)
第二節(jié) 陶器制作工藝的分器類考察(601)
一、炊器的制作工藝(601)
二、飲食器的制作工藝(605)
三、盛儲器的制作工藝(610)
四、其他器類的制作工藝(615)
第三節(jié) 與一、三期陶器制作工藝的對比(617)
一、與一期制陶工藝的對比(617)
二、與三期制陶工藝的對比(620)
三、由制陶工藝看三期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622)
第四節(jié) 與同時期其他遺址制陶工藝對比(623)
一、與垣*古城東關遺址的對比(623)
二、與陜縣廟底溝遺址的對比(625)
三、與武功滸西莊遺址的對比(626)
四、與扶風案板遺址的對比(628)
五、小結(629)
結語(631)
第九章 客省莊文化陶器制作工藝研究(632)
**節(jié) 陶器制作工藝流程考察(632)
一、陶器原料分析(633)
二、陶器成型方法(636)
三、陶器的修整技術(640)
四、陶器的裝飾手法(644)
五、陶器燒成工藝(651)
六、小結(654)
第二節(jié) 制陶工藝分器類觀察(655)
一、炊器的制作工藝觀察(655)
二、酒水器和食器制作工藝觀察(666)
三、盛儲器的制作工藝觀察(674)
四、其他器類的制作工藝觀察(678)
五、小結(683)
結語(684)
第十章 廟底溝二期與客省莊文化陶器生產組織關系探討(686)
**節(jié) 陶器生產組織關系研究的理論與方法(686)
第二節(jié) 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器生產組織關系(688)
一、陶器紋飾的標準化分析(689)
二、陶器生產組織方式的推測(721)
第三節(jié) 客省莊文化陶器生產組織關系(724)
一、直接證據法推測(724)
二、陶器多樣性分析(727)
三、陶器的標準化問題(731)
四、小結(751)
結語(752)
第十一章 出土石器初步研究(753)
**節(jié) 出土石器的分類整理(753)
一、研究內容及方法(753)
二、石器的分類研究(755)
第二節(jié) 石器原料的巖性分析(774)
一、常見石器原料巖性簡介(775)
二、三大類巖性與器類對應情況(781)
三、不同功能石器與石材巖性的關系(782)
第三節(jié) 常見石器的功能探究(788)
一、石器微痕觀察實驗(788)
二、石斧功能的探究(792)
三、石錛的功能探究(798)
四、石刀的功能探究(801)
結語(805)
第十二章 出土骨器初步研究(806)
**節(jié) 研究內容與方法(806)
一、研究內容(806)
二、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807)
第二節(jié) 骨器的器形與分類(808)
一、工具類(808)
二、裝飾品(812)
三、卜骨及其他(813)
第三節(jié) 骨器的制作工藝模擬實驗(814)
一、實驗設計(814)
二、實驗過程(816)
三、實驗結果與結論(824)
四、骨器制作相關問題分析(826)
第四節(jié) 骨器的對比分析(830)
一、三個時期骨器類別的共時性比較(831)
二、三個時期骨器的歷時性對比(833)
三、與其他遺址骨器的對比分析(834)
結語(841)
第十三章 出土石器的淀粉粒分析(843)
**節(jié) 研究意義與方法(843)
一、研究意義(844)
二、研究的內容、方法與步驟(844)
第二節(jié) 石器淀粉粒的實驗室提取與觀察(845)
一、實驗樣品(845)
二、實驗過程與方法(846)
第三節(jié) 石器淀粉粒實驗觀察結果(850)
一、**批石器淀粉粒的實驗室觀察結果(850)
二、第二批石器淀粉粒的實驗室觀察結果(851)
第四節(jié) 石器淀粉粒實驗結果討論(860)
一、石器的功用和使用方式探討(860)
二、米家崖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資源利用狀況(862)
結語(864)
第十四章 陶器殘留物的初步分析(866)
**節(jié) 研究意義(867)
第二節(jié) 陶器表面微體化石的提取與分析(870)
一、植物微體化石的提取過程(871)
二、提取結果與討論(872)
三、陶器殘留物所見米家崖遺址先民的生業(yè)經濟與飲食文化(875)
第三節(jié) 研究展望(877)
第十五章 出土人骨分析(881)
**節(jié) 研究目的及意義(881)
一、研究目的(881)
二、研究意義(881)
三、研究對象(882)
第二節(jié) 性別和死亡年齡統(tǒng)計(882)
第三節(jié) 顱骨的形態(tài)觀察(883)
一、顱骨連續(xù)性及非連續(xù)性形態(tài)觀察(884)
二、顱骨的測量性形態(tài)特征(884)
第四節(jié) 種族類型的研究(886)
一、與近現代女性組的對比(886)
二、與古代組的對比(887)
三、小結(892)
第五節(jié) 肢骨分析(893)
一、肢骨各項指數研究(893)
二、米家崖遺址Ⅰ區(qū)個體身高計算(898)
第六節(jié) 古病理學研究(900)
一、口腔疾病(901)
二、新陳代謝類疾?。?02)
三、非特異性感染(903)
四、退行性關節(jié)病(904)
五、變異(905)
第七節(jié) 總結(905)
第十六章 “西安米家崖遺址考古成果展”方案(908)
余論(925)
結語(931)
致謝(933)
后記(937)
Abstract(940)
插圖目錄
圖1-1 西安米家崖遺址位置示意圖(1)
圖1-2 關中地區(qū)地形示意圖(2)
圖1-3 西安附近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示意圖(8)
圖1-4 米家崖遺址2004~2006年及2010~2011年發(fā)掘區(qū)位置示意圖(14)
圖1-5 米家崖遺址2010~2011年發(fā)掘區(qū)劃分示意圖(15)
圖2-1 米家崖遺址2010~2011年Ⅰ區(qū)探方及遺跡分布圖(19)
圖2-2?、馮0202南壁剖面圖(20)
圖2-3?、馮0203東壁剖面圖(21)
圖2-4?、馮0301東壁剖面圖(22)
圖2-5 ⅠT0302南壁剖面圖(23)
圖2-6?、馮0303南壁剖面圖(24)
圖2-7 ⅠT0307北壁剖面圖(25)
圖2-8?、馮0308北壁剖面圖(26)
圖2-9?、馮0407北壁剖面圖(27)
圖2-10 ⅠT0408北壁剖面圖(28)
圖2-11?、馮0301、ⅠT0302、ⅠT0303東壁剖面圖(29)
圖2-12?、馮0308、ⅠT0408北壁剖面圖(30)
圖2-13?、馮0202③出土器物(32)
圖2-14?、馮0202③層下H14和H30出土器物(32)
圖2-15?、馮0202③層下H4和H5出土器物(33)
圖2-16?、馮0202④出土器物(33)
圖2-17?、馮0202④層下F5出土器物(34)
圖2-18 ⅠT0202④層下H23出土器物(34)
圖2-19?、馮0202⑤出土器物(34)
圖2-20 ⅠT0202⑤層下H57出土器物(35)
圖2-21?、馮0203③出土器物(36)
圖2-22 ⅠT0203④出土器物(36)
圖2-23?、馮0203④層下H15出土器物(37)
圖2-24?、馮0203④層下H2出土器物(37)
圖2-25?、馮0203⑤出土器物(38)
圖2-26?、馮0203⑤層下H33出土器物(38)
圖2-27?、馮0203⑥出土器物(39)
圖2-28?、馮0301③出土器物(40)
圖2-29 ⅠT0301③層下H13出土器物(40)
圖2-30?、馮0301④出土器物(41)
圖2-31?、馮0301④層下Y1出土器物(41)
圖2-32?、馮0301⑤層下Y2、Y3出土器物(42)
圖2-33?、馮0301⑤層下H54出土器物(42)
圖2-34?、馮0302③出土器物(43)
圖2-35?、馮0302④出土器物(44)
圖2-36?、馮0302④層下H46、H88出土器物(44)
圖2-37?、馮0302⑤出土器物(45)
圖2-38?、馮0302⑤層下H45、H96出土器物(45)
圖2-39?、馮0303③出土器物(46)
圖2-40 ⅠT0303③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