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體用為綱,理勢結合,分析了先秦儒家“一貫之道”的展開。 上篇“體論”分別討論實體、工夫、本體。實體即真實無妄的物體,分為道體、性體和心體,總稱為“實體三態(tài)”。工夫指針對心性情欲作自我調節(jié)、控制與優(yōu)化的理性的道德實踐,其在邏輯上展開為一種“下→上→下……”、“知→養(yǎng)→行”連綿不絕之運動,包括下學而上達、上達而存養(yǎng)、存養(yǎng)而踐履,總稱為“工夫三階”。本體指人憑工夫重新認識到的實體,包括境界與氣象,分為“欲仁斯至境”與“君子氣象”、“仁民愛物境”與“圣人氣象”、“天命流行境”與“天地氣象”??偡Q為“本體三境”、“氣象三位”。 下篇“用論”則討論仁心之發(fā)用。道心蘇醒,仁體方首出庶物,打開屬人的世界,開始其自覺的旅行,由己及人,層層發(fā)用,開啟忠恕之行,經歷齊家、化鄉(xiāng)、治國、平天下,更參贊化育,最終峻極于天。 本書初步建構起一個囊括先秦儒家基本義理的自洽體系,還原了孔門“體用一貫”的結構與先秦儒家的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