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康德批判哲學發(fā)生學研究

康德批判哲學發(fā)生學研究

康德批判哲學發(fā)生學研究

定 價:¥98.00

作 者: 李偉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22734262 出版時間: 2024-04-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以“思想發(fā)生學”(Phylogenetics,以此方法所得之研究結果即“過程化”的展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對康德批判哲學的生成過程進行回溯式探查,依據(jù)的主要是康德在相關書信中的實時供述、各種傳記材料的記載分析以及我們對康德自己發(fā)表、尤其是1770年前著作所含哲學思想之學理關系的研判,旨在盡可能客觀如實地“重演”(柯林武德)批判哲學實際生成的歷史過程和思想理路即文本發(fā)生和思想發(fā)生。故而,本書的重心就不在對批判哲學體系本身的系統(tǒng)探研,而重在對批判哲學體系凝成創(chuàng)生之前的實際發(fā)生進程的探勘,尤其是對這當中于整個進程有轉換意義的關節(jié)點及與之對應的標志性文獻的深入剖析,希望能做點在康德學界“有識別度”的研究成果來。

作者簡介

  李偉,男,1982年生,安徽太和人,文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美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省級教壇新秀(2010),“馬工程精彩一課”入選者(2015),國家級首屆一流課程“文學理論”主持人(2020),全國德國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華美學學會會員,教育BU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美學和元藝術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編本科教材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1項、省部級項目3項。

圖書目錄

凡例
引言
上編  批判哲學的發(fā)生歷程
  第一章  思想領域“發(fā)生學”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節(jié)  康德哲學研究中亟待補正的兩大特點
    第二節(jié)  發(fā)生學方法的適時引入
    第三節(jié)  發(fā)生學研究的基本策略
    第四節(jié)  發(fā)生學研究的思想前提
    第五節(jié)  康德哲學“發(fā)生學”研究的開端及展望
  第二章  作為思想事件的“應征作品”與康德哲學主題的內在轉換
    第一節(jié)  重啟康德自認受啟于休謨之影響的問題
    第二節(jié)  “應征作品”堪稱康德哲學發(fā)生中的“思想事件”
    第三節(jié)  數(shù)學認識與哲學認識的本性差異
    第四節(jié)  分析解剖和綜合重建是重建形而上學的唯一方法
    第五節(jié)  形而上學確然性獨特內涵的確立及其理論后效
  第三章  作為思想契機的《視靈者的夢》與普遍有效性內涵的主題化
    第一節(jié)  主題的由來及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第二節(jié)  佛陀式精進:從“知性的平衡”到“理性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費邊的榮光:獲致“理性統(tǒng)一”的方式
    第四節(jié)  由內而外的“普遍有效性”之主題化
  第四章  康德對客觀性內涵的重構及對諸判斷之普遍有效性的證成
    第一節(jié)  普遍有效性的證成乃批判哲學之樞機
    第二節(jié)  客觀性內涵的分殊:切中對象與族類共識
    第三節(jié)  鑒賞判斷的客觀性趨向于主體情感的普遍贊同
    第四節(jié)  普遍性的體系性功能:知識何以通向德性
  第五章  重勘《純粹理性批判》形成的“12年”
    第一節(jié)  從康德1770年前后的書信看批判哲學的形成歷程
    第二節(jié)  批判哲學“絆腳石”的凸顯
    第三節(jié)  從思想史傳統(tǒng)看批判哲學的“絆腳石”
    第四節(jié)  第一批判形成的“12年”:1765~1777年
    第五節(jié)  綜括康德思想發(fā)展的整體進程
  第六章  聚焦《實踐理性批判》的文本發(fā)生
    第一節(jié)  為何聚焦于《實踐理性批判》的文本發(fā)生
    第二節(jié)  截至1786年11月還只有“一大批判”
    第三節(jié)  “實踐理性批判”定名于第一批判修訂后期
    第四節(jié)  三部道德哲學著作之間的學理關聯(lián)
  第七章  試揭《判斷力批判》的發(fā)生之謎
    第一節(jié)  第三批判的發(fā)生至今仍是個謎
    第二節(jié)  重啟“鑒賞力批判”的時間節(jié)點
    第三節(jié)  展開“鑒賞力批判”的直接動因
    第四節(jié)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凸顯的時間節(jié)點
    第五節(jié)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凸顯的思想契機
  第八章  批判哲學的二向度思維與先驗美學的二重結構
    第一節(jié)  先驗哲學二向度思維的致思根源
    第二節(jié)  先驗美學二重結構的文本分析
    第三節(jié)  “先驗”概念的開示意義
    第四節(jié)  反觀康德批判哲學的整體格局
下編  康德1770年前著述的發(fā)生學考察
  康德的學術宣言《活力的真正測算》(1746)
  被埋沒了的科學洞見《地球繞軸自轉問題研究》(1754)
  意在消除自然研究之迷思的《地球是否已經衰老》(1754)
  奠定物理學家身份的《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4)
  并不起眼的碩士學位論文《論火》(1755)
  博得大學講演資格的《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1755)
  盡了科學家本分的關于里斯本大地震的三篇論文《地震的原因》《地震中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地震的繼續(xù)考察》(1756)
  為首次申請成為教授而作的《物理單子論》(1756)
  作為系列演講預告的邀請文(1756~1762)
  亦是為了解惑的《豐克先生的天亡》(1760)
  披著神學外衣的自然哲學之作《證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證據(jù)》(1762)
  作為“應征作品”之補充的《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1763)
  “新體裁之嘗試”《關于美感與崇高感的考察》(1763)
  顯然受到盧梭影響的《試論大腦的疾病》(1764)和《莫斯卡蒂〈論動物與人之間身體上的本質區(qū)別〉》(1771)
  作為“康德教學法”的《1765-1766年冬季學期課程安排的通告》(1765)
  作為思想契機的《視靈者的夢》(1765)
  作為“就職論文”之“先導”的《論空間中方位區(qū)分的最初自地方根據(jù)》(1768)
  承前啟后的“就職論文”《論可感世界與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則》(1770)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