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孫賦性開朗,虛衷服善,平生足跡遍海內,交游極廣,且經歷過多種事業(yè);以他的博聞強記、善體物情,晚年追敘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歷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間,成就非凡。(高陽)他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地寫出來,正好填補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某些飲食資料的真空,成為研究這個時期飲食流變的第一手資料。(逯耀東)然而,我更喜歡他美食之外的閑筆,講人生閱歷,講世事滄桑,講故土鄉(xiāng)愁……靜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開闊和蒼涼。(陳曉卿)他用他一生的際遇,寫出了人生中種種的回不去,卻成就了一席民國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國史。(王家衛(wèi)) 1973年至1985年間,在臺灣《中國時報》《聯(lián)合報》等報刊雜志的邀請之下,唐魯孫筆耕逾百萬字,按發(fā)表順序先后結集為十二冊,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公開出版發(fā)行。理想國于2004年推出簡體版“唐魯孫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兩次再版。本次新版為第四版,主要調整如下: 一、增補舊版遺漏文章,按照主題梳理全部篇目,輯為《天下味》與《南北看》兩部?!短煜挛丁芬哉劤詾橹鳎譃?ldquo;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臺灣”“海外余香”“私家食譜”“煙酒茶糖”六輯,共四冊;《南北看》以風俗掌故為主,兼憶故人舊地,分為“少年好弄”“市井風俗”“歲時風物”“掌故逸聞”“曲藝影視”“懷往憶舊”六輯,共五冊。 二、收錄唐光熹(唐魯孫次子)所作家族回憶錄《粉子胡同老志家》部分章節(jié)、唐魯孫親撰《祖先生平事略》與《家族世系表》、早年珍貴影像、數篇其他副刊作者呼應文章,以呈現(xiàn)唐魯孫的身世、經歷與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編輯過程中,為最大限度保留文章原貌,除錄入錯誤外,俗語、方言、譯名、異體字等均依作者習慣保留,不做規(guī)范化處理;相鄰篇目或有部分內容重復,因講述方式有所差異,故并未刪節(jié);文中引文多為憑記憶復述,具體字句與原文或有出入,不影響原意者亦未更正,必要時以腳注形式進行說明。 此外,本書腳注均為編者所加,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