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李金發(fā)系列論(三):李金發(fā)的中后期詩歌
大文學視野
論歌謠與新詩起點處的“音樂”呼應
中國現代作家藏書票論略
發(fā)明“東亞”: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的日本話語
中國網絡文學的媒介經驗與話語實踐
新視界
陳荒煤對趙樹理的評價的變化
新詩擬古的兩套機制
——以吳興華“移植”理念為中心的考察
“自然”作為方法
——重審徐志摩的浪漫主義思想
“去民族性”的民族主義文學
——日本比較視野下的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文學”
“合法的秘密工作者”
——左聯解散后多數盟員的去向問題(1936-1938)
逃離與回歸
——劉醒龍《天行者》中鄉(xiāng)土與城市的多重隱喻傳播
文學檔案
魯迅與鹽谷溫關于中國小說史論著之關系新探
抗戰(zhàn)文藝習作會稽略
穆木天佚文六篇輯錄考釋
——兼談其與夏衍、石凌鶴等人關于電影《烈焰》的論爭
郭沫若出任“三廳”廳長之動因考察
沈尹默與荷蘭漢學家高羅佩
——兼及域外人物文獻的搜集與考訂
民國文學研究
文學革命初期的“文學”界說與認知
走向“保守”:民國時期“詩界革命派”的特征、困局與演變
“東亞詩人”與革命中國
——論留俄時期蔣光慈革命詩人的主體建構及現實境遇
文學研究會早期小詩創(chuàng)作的外來淵源
——以《雪朝》為中心
周氏兄弟與早期新詩的寫作倫理
——以《蕙的風》論爭為視角
論20世紀30年代穆時英的民族主義轉向
俄蘇文學與“北滿作家群”的興起和分流
東北文學青年的殖民場域體驗及對解放區(qū)文藝生態(tài)的建構
《麗萍的煩惱》的性別書寫
學人·著述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史(1922-1949)》三人談
局開新境:現代文學編年史書寫實踐的基本問題
——以《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史(1922-1949)》為討論對象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歷史全景圖”
——評陳思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史(1922-1949)》
集腋何以成裘?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史(1922-1949)》與現代文學文獻研究的深化
學術耕耘小切口,文獻自覺大視野
——易彬《文獻與問題:中國現代文學文獻研究論衡》閱讀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