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演講
我們如何面對挫折
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動力來自哪里
論文
一個人的“民國的建國史”——以《朝花夕拾》為中心
“意識的藝術”與胡風文藝思想的生成轉換機制
生活的活力:趙樹理小說與根據地基層文化
《講話》的挑戰(zhàn)與“社會”的生成——從《暴風驟雨》和《種谷記》座談會說起
試析延安文藝中的美學原則之一——“深入群眾”
走向人民的艱難旅程——路翎解放初(1949—1950)的創(chuàng)作轉變
“傾心融合”還是“漠然旁觀”——沈從文川南土改行的思想史與文學史意義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文化變革的復調:禮樂與虛擬性
秦兆陽在1956
青年、革命與社會主義治理探索——以《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為中心的考察
“深山一家人”“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與“煉心”——《創(chuàng)業(yè)史( 部)》第二十二章解讀
李雙雙:從 深的土里“潑辣”出來——試探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型婦女”的一種生成史
在社會、歷史、文學的互為鏡像中反思
“斷裂”與“ ”——寫在“20世紀中國革命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圓桌討論之后
當代文學的“自我損害”
20世紀60年代現實主義遭遇的困難和浪漫主義的再現
“熱情”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情感動力
在社會史語境和文本情境中理解“文學”
怎樣重新領會“革命詩歌”的傳統(tǒng)
“后革命”語境與當代詩歌研究的“斷裂”
與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觀照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