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考試外語類考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認知類型學視野下漢英表量結構的對比研究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認知類型學視野下漢英表量結構的對比研究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認知類型學視野下漢英表量結構的對比研究

定 價:¥47.00

作 者: 李勇忠 著
出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44676366 出版時間: 2023-06-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有諸多亮點值得關注,具體包括:第一,符合當下我國大力倡導的“新文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近年來我國在人文社會科學界提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與我國改革開放后所提倡的“跨學科”一脈相承,旨在突破傳統(tǒng)學科分類太細的缺陷,避免使學生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過失。我們的文科教育必須拓寬學術視野,當培養(yǎng)“十字型”人才,既要寬,也要拔尖(這是相對于原來提出的“I字型”人才而言的,只講拔尖)。學界一致認為在寬基礎上拔出的尖才會更尖。這不僅對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且為世界文明也貢獻出了中國人的智慧。學人們認識到在這兩個或多個學科的結合部很容易出成果,李勇忠教授正是沿著這一科研思路寫出了這本專著,嘗試將亦已成為主流的認知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相結合,來建構和完善“認知類型學”,填補了國內語言學研究的空白。第二,有利于增強漢英對比研究的說服力。國內的漢英對比研究已有百余年歷史,但大多偏重于對比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基于這類微觀研究得出的諸多結論缺乏理論說服力,甚至還有自相矛盾之處。學人們普遍認為,這類對比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忽視了不同語言類型的本質屬性以及具體證據(jù)的系統(tǒng)性,缺乏語言類型學的理論框架。本書不僅在理論上做出了跨學科的突破,而且還基于認知類型學較為系統(tǒng)地進行了漢英表量結構用法的對比研究,既有論點,也有論據(jù),完全符合學術規(guī)范。本書從“現(xiàn)象觀察、理論描寫、理論解釋”三個層面分析了漢英表量結構中常見的形式、語義和語用現(xiàn)象,為日后更大范圍內的認知類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三,為漢語語法體系的建立提供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受《馬氏文通》的影響,依附于印歐語法體系,這在百年前西學東漸的年代具有較大的歷史意義,但學界早認識到這種“削漢語之足,適西方葛郎瑪之履”的弊端,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補方案。本書通過對比研究漢語慣用的名量搭配與英語稀用表量結構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這一對比具有語言類型學的意義,故而主張將其上升到認知類型學的層面上來解釋,使得該研究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且通過具體的語言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漢英兩種語言在認知結構上的異同,可望為漢語語法體系的建立提供新的視角。第四,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語言學界的類型學研究。我們知道,從事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大多為西方學者,因為他們用的是拼音文字,掌握多種語言相對容易;而對于講漢語的東方人來說,要掌握多種語言相對較難,因此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人寥若晨星。李勇忠教授敢于啃這個硬骨頭,勇于攻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種科研精神確實值得稱道。另外,西方人多長于描寫語言類型,缺乏對語言共性的理論闡釋,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發(fā)展空間。認知語言學注重語言使用主體的人,更關注人類的思維共性,因此它對于認知類型學的研究確實具有開拓性和實用性。本書第二部分所歸納出的一系列漢英語民族在思維模式、身體經驗、知識結構等方面的異同,有利于我們從認知角度深刻理解思維和語言的共性和差異。第五,提出的觀點和方法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本項目的研究中既有理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也有實際語料支撐和具體論證,這一科研思路本身就很值得學習,是那些僅注重數(shù)據(jù)調查和分析統(tǒng)計的文章所無法比擬的。同時,他還認準了對比漢英“表量結構”這一方向,切入點選得很好,確能體現(xiàn)出漢英兩種語言類型之差異,這對于漢英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可為漢英語學習者學習表量結構提供直接指導。這項基于認知類型學的對比研究對于漢英互譯實踐、跨文化對比研究、人工智能中的分詞處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義。

作者簡介

暫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認知類型學視野下漢英表量結構的對比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1漢英表量結構研究的主要階段

2認知類型學視野

2.1語言類型學與認知語言學融合的可能性

2.2認知類型學的基本學科體系

2.3認知類型學視野與漢英表量結構對比研究

3本書內容提要

3.1基本框架

3.2語料來源

第一部分漢語表量結構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第二章漢語表量結構的原型與非原型嬗變

1引言

2表量結構原型

3量名常規(guī)關系與表量結構

3.1量名常規(guī)搭配與原型表量結構

3.2量名常規(guī)搭配與非原型表量結構

4量名非常規(guī)關系與表量結構

4.1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與原型表量結構

4.2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與非原型表量結構

5結語

第三章漢語表量結構與意象圖式的共變研究

1引言

2表量結構的“部分整體”特征

3表量結構與意象圖式

4表量結構成分間的映射關系

5非原型表量結構與意象圖式建構

5.1量 名

5.2數(shù)(一) 量 名

5.3(一) 量 量 名

5.4數(shù)(復數(shù)) 量 名

6結語

第四章漢語表量結構中非常規(guī)名詞的非范疇化研究

1引言

2漢語表量結構中的非常規(guī)名詞

3非范疇化

4表量結構中非常規(guī)名詞的非范疇化機制

4.1非常規(guī)名詞與隱喻機制

4.2非常規(guī)名詞與轉喻機制

5結語

第五章以轉喻為本的漢語表量結構變體研究49

1引言

2表量結構變體與轉喻機制

2.1數(shù) 量 名

2.2數(shù) 量

2.3數(shù) 名

2.4名 數(shù) 量

2.5數(shù) 量 形

3表量結構變體與隱轉喻機制

3.1數(shù) 量 名

3.2數(shù) 名 名

4結語

第六章詞匯概念和認知模型理論下“數(shù) 量 形”結構的
動態(tài)意義建構
1引言

2“數(shù) 量 形”結構分類

2.1分類標準

2.2分類的理論依據(jù)

2.3具體類別

3“數(shù) 量 形”結構的動態(tài)意義建構

3.1對概念隱喻理論的補充

3.2詞匯概念和認知模型理論中的基本概念

3.3詞匯概念和認知模型理論與“數(shù) 量 形”結構的動態(tài)意義
建構

4結語

第七章“V 一下”構式的認知新解

1引言

2“V 一下”的構式意義

3“V 一下”的語用功能

4“V 一下”的詞匯化傾向

5“V 一下”的有界論與認知范疇機理

6結語

第二部分漢英表量結構的認知類型學研究

第八章漢英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的認知修辭分析

1引言

2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與隱喻性量詞的分類

2.1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

2.2隱喻性量詞的分類

3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的認知修辭分析

3.1認知修辭分析

3.2范疇化與再范疇化

3.3量名非常規(guī)搭配的再范疇化

4結語

第九章漢英形狀表量結構界限靈活性的認知建構研究

1引言

2名詞的有界與無界

3形狀表量結構中賦界的靈活性

3.1形狀表量結構

3.2形狀表量結構中賦界的靈活性

3.3賦界靈活性的認知建構成因

4結語

第十章認知類型學視角下漢英表量系統(tǒng)的互補關系研究

1引言

2語言類型學

3漢英表量系統(tǒng)的對比

3.1個體量詞: 漢語獨特的認知觀

3.2“數(shù)”的范疇標記: 英語的可數(shù)性系統(tǒng)

3.3漢英表量系統(tǒng)繁簡辯證關系

4漢英表量系統(tǒng)的認知建構理據(jù)

4.1轉喻隱喻連續(xù)統(tǒng)的互動機制

4.2具身認知機制

5結語

第十一章漢英跨類表量結構的認知類型學對比研究

1引言

2認知類型學視角

3漢英跨類表量結構對比

3.1跨類表量結構表征

3.2漢英跨類表量結構辯證關系

4漢英跨類表量結構現(xiàn)實化機制和認知機制探析

4.1現(xiàn)實化機制

4.2認知機制

5結語

第十二章漢英表量結構句構差異的認知類型學研究

1引言

2類型學中的漢英表量結構

3漢英句構中的表量結構

3.1指稱性與述謂性

3.2意合與形合

3.3對舉式與延伸式

4認知方式的不同: 空間思維導向與時間思維傾向

5語言類型學意義

6結語

第十三章漢英極性義表量構式的認知類型學闡釋

1引言

2漢英極性義表量構式的構件

2.1量詞

2.2數(shù)詞

2.3名詞

3漢英極性義表量構式的特點

3.1共性

3.2差異

4認知類型學闡釋

4.1漢英認知類型共性

4.2漢英認知類型差異

5結語

第十四章語言類型學視角下漢英表量結構的認知翻譯研究

1引言

2漢英表量結構的類型學特征

2.1漢英表量結構的外在形式

2.2漢英表量結構的內在語序

3認知推理與翻譯的詩性效果

4漢英表量結構翻譯的語言類型學原則與認知策略分析

4.1非原型表量結構的翻譯

4.2原型表量結構的翻譯

5結語

第十五章認知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重疊研究

1引言

2量詞重疊的界定

3量詞重疊式的兩類語義

3.1語法意義

3.2附屬意義

4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5漢語量詞重疊式形義特征的認知理據(jù)

5.1量詞重疊式語法意義的“中心邊緣”圖式

5.2量詞重疊式語法意義與附屬意義的認知關聯(lián)

5.3量詞重疊式表小稱的認知語用歸因

5.4量詞重疊式的形義匹配理據(jù)

6結語

第十六章總結與展望

1本書研究性質

2本書研究概述

2.1基本內容

2.2成果價值

2.3不足之處

3本書研究今后的開掘方向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