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1 巖溶地貌成因及災害誘發(fā)
1.1.2 巖溶區(qū)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
1.1.3 邊坡無損檢測及災害識別
1.1.4 邊坡巖體疲勞特性及損傷模型
1.1.5 列車振動荷載下路基邊坡動態(tài)響應
1.2 巖溶路基邊坡工程災害問題
1.2.1 巖溶對邊坡穩(wěn)定的影響
1.2.2 鐵路工程路基邊坡巖溶地質災害
1.3 研究內容及解決的問題
第2章 典型巖溶路基及巖溶發(fā)育影響因素分析
2.1 典型工程路基巖溶分布規(guī)律
2.2 路基段巖溶發(fā)育特征分析
2.3 巖溶發(fā)育影響因素
第3章 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對路基邊坡破壞影響
3.1 巖溶路基邊坡孕險因素分析
3.1.1 巖溶水溶蝕作用影響
3.1.2 巖溶發(fā)育等地質因素影響
3.1.3 列車振動荷載影響
3.2 巖溶路基邊坡災變失穩(wěn)模式分析
3.3 巖溶路基邊坡失穩(wěn)破壞機制分析
第4章 巖溶路基邊坡結構面地質信息獲取
4.1 地質信息獲取方法研究
4.1.1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工作原理
4.1.2 點云數據獲取和處理
4.1.3 結構面地質信息識別
4.1.4 節(jié)理裂隙統(tǒng)計分析
4.2 地質信息獲取分析
第5章 巖溶路基邊坡潛在異常區(qū)綜合檢測技術
5.1 巖土體檢測技術
5.1.1 地震反射波法
5.1.2 瑞雷波法
5.1.3 地質雷達法
5.2 潛在異常區(qū)綜合識別
5.3 綜合檢測及質量分級應用
5.3.1 綜合檢測方案設計
5.3.2 檢測結果
5.3.3 巖溶化邊坡質量分級
第6章 施工期巖溶路基邊坡變形特征及災變預警
6.1 變形監(jiān)測點布設及變形監(jiān)測
6.1.1 監(jiān)測點布設相關理論
6.1.2 現場監(jiān)測方案設計
6.1.3 變形數據分析
6.2 邊坡變形預測方法
6.2.1 邊坡變形預測模型
6.2.2 邊坡變形模型精度
6.2.3 邊坡變形狀態(tài)分析
6.2.4 邊坡變形預測改進
6.3 邊坡突變特征
6.4 邊坡變形預測及災變預警試驗
第7章 巖溶路基邊坡施工危險性動態(tài)評價
7.1 危險性評價基本理論
7.1.1 危險定義
7.1.2 危險源識別依據及方法
7.1.3 危險性評估方法
7.1.4 危險I生等級劃分
7.2 危險性綜合評價模型
7.2.1 危險因素分析
7.2.2 危險性評價指標集
7.2.3 危險性評價評語集
7.2.4 危險性指標權重集
7.2.5 模糊關系矩陣
7.2.6 綜合評價分析
7.3 危險性指標權重
7.3.1 專家估測確權法
7.3.2 層次分析確權法
7.3.3 專家-AHP綜合確權法
7.4 危險性指標隸屬度
7.5 危險性動態(tài)評價應用
第8章 巖溶水對巖溶路基邊坡巖體力學性質影響研究
8.1 巖溶水取樣點概況
8.2 巖體力學試驗方案
8.2.1 巖石試樣采集
8.2.2 試驗設備及方法
8.3 巖體破裂過程中化學應力耦合效應分析
8.3.1 水樣分析特征
8.3.2 試驗方案
8.3.3 不同巖溶發(fā)育狀態(tài)下巖石單軸抗壓強度影響分析
8.3.4 化學溶液對巖石彈性模量和泊松比影響
8.3.5 不同巖溶發(fā)育巖石強度效應及機理分析
8.4 巖溶化巖體單軸抗壓破壞形式規(guī)律研究
第9章 服役期巖溶路基邊坡巖體疲勞損傷特性
9.1 試驗方案
9.2 不同加載條件下疲勞特性
9.3 巖溶化巖體疲勞特性
9.4 巖溶化巖體疲勞累積損傷模型研究
9.4.1 疲勞損傷定義方法和理論
9.4.2 基于殘余應變的疲勞累積損傷模型建立
第10章 巖溶路基邊坡動態(tài)響應分析
10.1 三維動力學問題理論分析
10.1.1 三維有限元分析
10.1.2 動力學問題分析
10.2 疲勞累積損傷模型應用
10.3 邊坡動態(tài)響應有限元模型建立
10.3.1 巖質路基邊坡模型建立
10.3.2 列車振動荷載加載
10.3.3 動力本構關系
10.4 邊坡動力響應分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