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國史,地方有地方史。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由眾多的地方史構成的。國史從宏觀層面敘述,而地方史則是從微觀層面敘述。了解國史十分重要,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開頭便寫道,“當相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而地方史是對某個特定區(qū)域的歷史記述,主要記述某一區(qū)域內的人類社會活動,是國史之一部分,是國史的重要補充。各個地方有其特殊的歷史與文化,發(fā)展也有其自身不同的規(guī)律。長期以來,地方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起點,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是看得見的祖國”。寫好地方史,教好地方史,一直是各地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放眼八桂大地,不難發(fā)現(xiàn)廣西的歷史十分悠久,文化豐富多彩,遠古時期,廣西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創(chuàng)造過燦爛的文明;廣西曾是中國非常早走向外界的地方,很早就具有對外開放的源泉與文化;近代廣西還是點燃中國農民革命火種之地,太平天國起義席卷中國半壁河山,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色起義,擴大了中國革命的紅色版圖;廣西軍民始終以鋼鐵意志守衛(wèi)著南疆國門,捍衛(wèi)著每一寸南疆的土地,始終與全國同呼吸,共命運。從這個意義而言,廣西絕不是什么蠻荒之地。對廣西這樣一個區(qū)域的歷史,自然值得去書寫,值得讓更多的讀者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