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作者于1992年、2005年親臨現(xiàn)場考察所得的資料為基礎寫成,是一本全面調查與研究除飛來峰以外的杭州石窟摩崖造像的專著。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二、三、四部分為本書的主體,以考古學方法記錄并公布分布在西湖周圍山間十六個地點的石窟與摩崖造像遺跡,雕造時代上自吳越國,下迄清代。位于西湖南部山區(qū)的吳越國造像多為吳越國王的功德,表現(xiàn)著杭州最為典型的10世紀造像樣式與風格。相關題材以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組成的西方三圣為主,還有釋迦、三佛、七佛、彌勒佛、盧舍那佛并文殊騎獅、普賢乘象、沙門形地藏菩薩并六道輪回、雙觀音、水月觀音、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羅漢是中國唐代以后***的佛教藝術題材之一,杭州是10世紀羅漢題材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的主要地區(qū),在羅漢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杭州宋元時期的造像仍然流行釋迦、西方三圣、地藏、十八羅漢等題材,還有布袋和尚、僧人挑擔等。其中由宋代著名禪僧思凈主持雕造的半身彌勒大像以及傳為南宋禪僧慧開自造的半身肖像,在中國半身像雕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杭州元代造像的特色在于藏傳風格的影響,有釋迦三尊、三世佛、麻曷葛剌(大黑天)并騎獅與騎象脅侍、觀音救八難等題材。明代雕成的一尊佛教祖師像,晚清的西方三圣像、布袋和尚像可作為杭州造像的尾聲。第五部分是兩篇綜合研究文章,其一對現(xiàn)存所有杭州佛教石窟摩崖造像做了分期與排年,將這些遺存分為吳越國、北宋、南宋、元、明清五期,并對各期的歷史背景做了探討。其二以杭州佛教造像為例,探討10世紀以后中國佛教信仰與藝術的轉型所表現(xiàn)的幾種形式。杭州是中國唐代以后佛教藝術發(fā)展的中心之一,在五代宋元時期的佛教界曾經扮演著重要角色。全面展示杭州佛教石窟摩崖造像的面貌、還原它們的歷史地位,是本書寫作的宗旨。另外,由于杭州佛教遺跡曾在19至20世紀遭到嚴重毀壞,作者輯錄前人調查資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我們恢復這些遺跡的原始面貌。本書對佛教史、藝術史、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研究等領域的學者與愛好者均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