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遙遠的星系或古老的化石,顯然人類心智的本質和發(fā)展與我們的生活更息息相關。本書探討的是一些非?;緟s無比奇妙和復雜的問題:◎人類是如何從一堆細胞變成能夠思考的物種的?◎人類是如何從小嬰兒成長為不但可以談笑風生還能探索星空的成年人的?◎ 是什么造成了人類和動物之間智力的差異?◎ 人類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人類的思維形式從何而來?…………如果你對心智、語言、道德及思維的本質感興趣,尤其是對人類發(fā)展的過程感興趣,那么這本書就是為你準備的。本書梳理了千百年以來,諸多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對人類心智和思維進行的種種探索。在本書所涉及的各個領域中,包括知識、語言、嬰幼兒社會發(fā)展、進化等,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理論框架之間的針鋒相對。而本書的兩位作者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成人體驗世界的方式投射到嬰兒身上的“成人中心主義”,反對把人類的思維簡單地解釋為由我們的基因決定,反對把大腦作為人類思維的唯一解釋,也反對今日廣為流傳的以著名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為代表的心智計算理論,即“大腦處理信息,思維是一種計算”的觀點。兩位作者回到生命之初,從最基本的嬰兒觀察和研究入手,從嬰兒最初的一個注視、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開始,探索人類是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在社會搖籃中,一點點、一步步發(fā)展出自我意識,發(fā)展出語言和思維、道德和文化這些人類特有的品質和能力的。他們認為人類的思維正是在這種社會互動中產生的,它涉及情感的參與,而不是一套抽象的、脫離實際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