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共分三卷,第一卷是對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作者善導的研究,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中日兩國都以中國古籍文獻作為重要資料,有著共同的研究基礎,但是部分資料的真?zhèn)芜€有待考證。除此之外,目前收集到的關于善導的古籍資料并不一定單純指一個善導,無論國內還是日本,都需結合善導別名對現有資料進行辨析,對相關古籍資料再次進行收集整理。此外,本卷還對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作者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展開論述。該作者善導在雕塑、詩歌、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極高的藝術造詣,他雕塑的龍門盧舍那大佛,鬼斧神工,在當今看來,仍然是最優(yōu)秀的造像藝術。在繪畫方面,他也有極高的天賦,其所畫的凈土變相圖多達三百余幅,這在數量上是非常驚人的。這些“變相圖”壁畫,不僅反映出其卓越的繪畫才能,更能展現出善導的繪畫題材對后期“變相圖”壁畫藝術的重要影響。總之,“五部九卷”作者巨大的藝術成就,對當時及后世的詩、書、畫等各個創(chuàng)作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感人肺腑的藝術表現力,在后期的朱耷、石濤等人的詩、書、畫作品中都能看到,可見其文化藝術成就影響之深遠。了解善導的藝術特色,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五部九卷”的成書思想與內容。第二卷為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本疏研究。本疏為《觀經四帖疏》,是主要闡明凈土經典的一部文獻。該疏約在公元8世紀中葉傳入日本,鐮倉時代的僧人源空據此創(chuàng)立了日本凈宗,善導的《觀經四帖疏》遂成為日本凈宗的根本圣典。該疏在宋代以后即在中國失傳,清光緒年間楊文會楊文會,1837—1911,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字仁山,號深柳堂主人,自號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石臺)人。通過日本學者南條文雄南條文雄,1849—1927,原為真宗僧侶溪英順之子,幼名格丸,美濃(今岐阜縣)人。獲取了大量日本遺存的中國佛教典籍,本疏即在其中。后來的印光在“《觀經疏》閱三遍”之后給予本疏高度評價:“善導《疏》不用諦觀其深意,但直釋經文,裨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諦觀,而諦觀自然了了矣??芍^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M]張育英,校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204.但此時的本疏傳世版本已有多處錯訛,印光在日本藏本的基礎上詳加校訂、略加注釋,進行多處正訛,重新出了新的版本。第三卷為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具疏研究。這部分的研究遵循了傳統(tǒng)歷史文獻學的思路,從書名書題考證到內容結構分析,從版本總結到甄選善本進行異文校對,主要采用圖表列舉法由表及里進行具疏的文獻學研究。由于善導著作曾于國內失傳而后近代得以回歸的歷史,這一部分又增加了對其傳入日本記錄的考證,力求從歷史的角度、融合的角度來拓寬研究的思路并且深化研究。通過對日本現存具疏版本的考察,可以大致還原出善導著作傳入日本后的流傳軌跡。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具疏傳入日本初期,留下了許多手抄寫卷。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明信為善導著作的開版入南宋尋訪善本,此時的善導著作在中國基本失傳,明信尋訪無果而返。貞永元年(1232),沙門入真繼承遺志,完成了善導著作的開版,此后逐漸形成了知真版、義山版、良仰版等諸多影響極大的本子,它們各自由不同的刊刻單位制作,有著不同的裝訂形式和印刷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善導“五部九卷”在日本不同時期的各個版本是研究日本佛書刊印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日本佛書刊印以及善導著作的傳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