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機械、儀表工業(yè)軸承滾道控性磨削

軸承滾道控性磨削

軸承滾道控性磨削

定 價:¥89.00

作 者: 葛培琪 王德祥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1734949 出版時間: 2023-10-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軸承滾道是滾動軸承工作時承受負荷的工作表面,其表面完整性決定了軸承的長壽命可靠服役性能。磨削加工是軸承滾道表面狀態(tài)可控制造的關鍵工藝,直接決定了軸承滾道的表面完整性。本書是結合作者多年從事軸承滾道控性磨削基礎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的成果撰寫而成的。本書共分7章,第1章介紹了軸承滾道控性磨削的基礎理論,第2章分析了磨削加工砂輪磨粒與工件接觸狀態(tài),第3章分析了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力與磨削弧區(qū)熱源分布,第4章分析了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殘余應力場,第5章研究了軸承內圈滾道磨削變質層,第6章介紹了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加工試驗,第7章研究了軸承內圈滾道精研加工殘余應力場。本書可供磨削加工理論與應用技術和軸承滾道控性制造等領域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作為相關專業(yè)的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工科專業(yè)的教師及機械類研究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暫缺《軸承滾道控性磨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背景1
1.2磨削加工基礎理論的研究
現(xiàn)狀2
1.2.1磨削力預測模型2
1.2.2磨削熱源分布及熱量分
配比6
1.2.3磨削溫度場10
1.2.4磨削殘余應力場12
1.2.5磨削變質層16
1.3小結17
參考文獻18
第2章磨削加工砂輪磨粒與工件
接觸狀態(tài)30
2.1引言30
2.2砂輪表面形貌的定量描述30
2.2.1磨粒形狀30
2.2.2磨粒尺寸31
2.2.3磨粒凸起高度31
2.2.4單位面積磨粒數(shù)32
2.3磨粒臨界切入深度33
2.3.1耕犁磨粒臨界切入深度33
2.3.2切削磨粒臨界切入深度34
2.4最大未變形切屑厚度34
2.4.1求解原理34
2.4.2計算過程34
2.5各類接觸磨粒數(shù)目的概率
統(tǒng)計35
2.5.1各類接觸磨粒數(shù)目35
2.5.2磨削工藝參數(shù)對各類接觸
磨粒數(shù)目的影響36
2.6小結38
參考文獻38
第3章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力與
磨削弧區(qū)熱源分布39
3.1引言39
3.2磨削接觸弧長40
3.3磨粒軌跡分析40
3.3.1磨削弧區(qū)任意磨粒的動態(tài)
接觸狀態(tài)40
3.3.2磨削弧區(qū)區(qū)域劃分41
3.4單顆磨粒接觸作用力42
3.4.1單顆滑擦磨粒作用力
模型42
3.4.2單顆耕犁磨粒作用力
模型43
3.4.3單顆切削磨粒作用力
模型43
3.5磨削力模型44
3.5.1磨削力模型的建立44
3.5.2磨削力模型的試驗驗證46
3.5.3磨削工藝參數(shù)對磨削力的
影響49
3.6磨削弧區(qū)熱源分布51
3.6.1磨削弧區(qū)熱源分布研究51
3.6.2磨削溫度場有限元模型53
3.6.3磨削溫度場有限元模型的
試驗驗證54
3.7磨削區(qū)已加工表面熱源分布
形狀57
3.7.1已加工表面熱源分布形狀
的計算方法57
3.7.2接觸角和Pe數(shù)已加工表
面熱源分布形狀的影響
機理59
3.7.3已加工表面熱源分布模型
以及選擇指導62
3.8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力與磨削
溫度場66
3.8.1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參數(shù)的
等價轉化66
3.8.2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力與
熱源分布67
3.8.3軸承內圈滾道磨削
溫度場69
3.9小結75
參考文獻76
第4章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殘余
應力場77
4.1引言77
4.2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殘余應力場
有限元模型77
4.2.1幾何建模及網(wǎng)格劃分77
4.2.2材料性能78
4.2.3邊界條件78
4.3軸承內圈滾道表面磨削殘余
應力測量試驗80
4.3.1試驗方案80
4.3.2試驗結果81
4.4磨削力導致的殘余應力場82
4.4.1軸承內圈滾道表層殘余應力
的產(chǎn)生機理82
4.4.2接觸應力大小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85
4.4.3磨削力比對滾道表層殘余
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影響86
4.4.4接觸應力移動速度對滾道
表層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
的影響87
4.5磨削熱導致的殘余應力場87
4.5.1軸承內圈滾道表層殘余應力
的產(chǎn)生機理87
4.5.2熱流密度大小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90
4.5.3熱源移動速度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90
4.5.4冷卻條件對滾道表層殘余
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影響91
4.6磨削力與磨削熱耦合作用的
殘余應力場93
4.6.1軸承內圈滾道表層殘余應力
的產(chǎn)生機理93
4.6.2磨削工藝參數(shù)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96
4.6.3冷卻潤滑條件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99
4.7小結102
參考文獻103
第5章軸承內圈滾道磨削變
質層104
5.1引言104
5.2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暗層厚度
預測104
5.2.1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溫
度場104
5.2.2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暗層
厚度106
5.3基于單顆磨粒切削有限元模擬
的磨削白層研究107
5.3.1幾何模型107
5.3.2材料模型108
5.3.3計算結果109
5.4軸承內圈磨削工藝規(guī)劃方法
研究111
5.5小結116
參考文獻116
第6章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加工
試驗118
6.1引言118
6.2軸承內圈滾道磨削加工試驗
平臺118
6.2.1工件及砂輪軸轉速
調節(jié)118
6.2.2磨削力測量方法120
6.2.3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溫度的
測量方法121
6.2.4軸承內圈滾道磨削表面暗
層厚度測試方法125
6.3軸承內圈滾道磨削試驗126
6.3.1試驗參數(shù)及試驗過程126
6.3.2磨削力測量結果127
6.3.3磨削溫度場測量結果128
6.3.4磨削變質層測量結果130
6.4軸承內圈滾道低溫氣霧冷卻潤
滑磨削試驗臺133
6.4.1低溫氣霧供液系統(tǒng)134
6.4.2低溫氣霧供液參數(shù)的
測定136
6.5軸承內圈滾道表層殘余應力分布
測量方案139
6.5.1殘余應力測試139
6.5.2殘余應力修正140
6.6軸承內圈滾道低溫氣霧冷卻
潤滑磨削試驗141
6.6.1試驗方案141
6.6.2低溫氣霧的潤滑性能142
6.6.3低溫氣霧的冷卻性能143
6.6.4冷卻潤滑條件對滾道表層
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的
影響144
6.7小結145
參考文獻145
第7章軸承內圈滾道精研加工
殘余應力場147
7.1引言147
7.2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殘余
應力分布有限元仿真147
7.2.1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殘余
應力分布有限元模型147
7.2.2精研加工殘余應力分布
有限元仿真結果分析150
7.3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
試驗160
7.3.1試驗方案160
7.3.2軸承滾道精研加工表面殘余
應力的測量方法162
7.3.3精研加工表面殘余應力測量
結果168
7.4磨削殘余應力對滾動軸承滾道
精研加工殘余應力的影響170
7.4.1磨削殘余應力場170
7.4.2精研加工初始應力場
設置171
7.4.3磨削殘余應力對精研加工
殘余應力分布影響的有
限元仿真172
7.4.4精研加工殘余應力有限元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