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章 緒論 (1)一、地理 (1)(一)地形 (2)(二)氣候 (5)(三)植物和動物 (8)(四)水文 (10)(五)土壤與巖石 (34)(六)歷史地名 (38)(七)現代景觀 (40)二、以往工作簡介 (42)(一)黑龍江省西南部 (43)(二)吉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通遼地區(qū) (46)(三)嫩江中下游地區(qū)漢以前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 (53)三、方法 (56)(一)野外調查方法 (58)(二)整理方法 (61)(三)分析方法 (71)第二章 聚落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 (73)一、整體結果 (73)(一)整體分析 (73)(二)“位序-規(guī)?!狈治?(79)(三)聚落形態(tài)的歷時性演變 (97)二、聚落形態(tài)演變過程 (114)(一)規(guī)模比較:等級-規(guī)模分析 (114)(二)與北方長城地帶諸項區(qū)域性調查成果的比較 (114)(三)生業(yè)模式 (120)三、結語 (126)第三章 遺址調查材料 (127)1.葦海西北Ⅰ號地點ZL-WH-1 (127)2.葦海西北Ⅱ號地點ZL-WH-2 (131)3.葦海西 ZL-WH-3 (138)4.葦海西南 ZL-WH-4 (143)5.葦海北 ZL-WH-5 (146)6.葦海 ZL-WH-6 (157)7.西安召西南 ZL-XAZ (161)8.富新 ZL-FX-1 (166)9.富新西南Ⅰ號遺址ZL-FX-2(189)10.富新西南Ⅱ號遺址ZL-FX-3 (193)11.富新西南Ⅲ號遺址ZL-FX-4 (198)12.富新西南Ⅳ號遺址ZL-FX-5 (202)13.西二龍西南 ZL-XEL-1 (205)14.西二龍東南 ZL-XEL-2 (215)15.四家子東 ZL-SJZ (224)16.四方山 ZL-SFS (229)17.南莫 ZL-NM (234)18.代來崗子 ZL-DLGZ-1 (264)19.代來崗子東北 ZL-DLGZ-2 (276)20.前少力東北ZL-QHSL-1 (282)21.前少力東ZL-QHSL-2 (284)22.國營漁場 ZL-GYYC (289)23.莫什海北ZL-MSH-1 (295)24.莫什海 ZL-MSH-2 (302)25.莫什海東 ZL-MSH-3 (322)26.洮兒河村東 DA-TEH-1 (339)27.洮兒河村西南 DA-TEH-2 (345)28.新立堡 DA-XLP (349)29.白音吐 DA-BYT (353)30.新樂 DA-XL (360)31.小金山西北 DA-XJS-1 (364)32.小金山東北 DA-XJS-2 (367)33.張家爐DA-ZJH (372)34.尹家窩堡 DA-YJWP (376)35.永豐西北 DA-YF-1 (384)36.永豐東 DA-YF-2 (388)37.后新荒 DA-HXH (392)38.新荒(古城) DA-XH-1 (397)39.鄒德仁 DA-ZDR (401)40.永慶北 DA-YQ-1 (409)41.后套木嘎 DA-HTMG (412)42.新合西南 DA-XH-2 (435)43.東山頭東 DA-DST-1 (437)44.新李家南 DA-XLJ (440)45.程萬里西北 DA-CWL-1 (443)46.程萬里北 DA-CWL-2 (447)47.程萬里南Ⅰ號地點 DA-CWL-3 (449)48.程萬里南Ⅱ號遺址 DA-CWL-4 (452)49.永慶西 DA-YQ-2 (455)50.八家子 DA-BJZ (458)51.大外皮子西 DA-DWPZ-1 (466)52.大外皮子東 DA-DWPZ-2 (469)53.它拉紅 DA-TLH (472)54.小嘎拉包頭東 DA-XGLBT (477)55.紅崗子東北 DA-HGZ (480)56.小洼子西南 DA-XWZ-1 (483)57.小洼子西北 DA-XWZ-2 (487)58.小洼子北 DA-XWZ-3 (490)59.小外皮子西DA-XWPZ (492)60.楚家窩堡 DA-CJWP (496)61.兩家戶 DA-LJH (502)62.煥新 DA-HX (506)63.后地窩堡 DA-HDWP (510)64.志發(fā)北 DA-ZF (530)65.東蔡家店西南 DA-DCJD (533)66.前花爾社東南 DA-QHES (541)67.漢書 DA-HS-1 (544)68.漢書南 DA-HS-2 (580)69.親店 DA-QD (583)70.高陽窩堡 DA-GYWP (590)71.東王家泡 DA-DWJP (593)72.王家泡 DA-WJP (596)73.東山頭 DA-DSTP (601)第四章 結語 (614)內容提要 (616)Abstract(618)參考書目 (621)附錄 (632)附表1 遺址信息表 (632)附表2 遺址面積統(tǒng)計表 (647)附表3 采集區(qū)信息表 (650)附表4 標本信息表 (806)后記 (856)插圖目錄圖1 調查區(qū)域 (1)圖2 調查區(qū)域范圍 (2)圖3 調查區(qū)域的地形(灰度區(qū)間2米) (3)圖4 調查區(qū)域的地形(5米等高線) (4)圖5 調查區(qū)域坡度分布圖(4)圖6 調查區(qū)域坡向分布圖(5)圖7 調查區(qū)西部被燒過的葦草 (10)圖8 葦海村外圍沼澤 (11)圖9 從四方山遺址東南望刀冷屯島 (11)圖10 洮兒河入新荒泡的河口處 (13)圖11 美國軍用地圖(14)圖12 20世紀80年代衛(wèi)星照片 (15)圖13 大安市境內新荒泡與月亮泡附近的行政區(qū)劃圖(15)圖14 大安市第二次文物普查遺址分布圖(16)圖15 月亮泡與新荒泡地區(qū)地圖(16)圖16 新荒泡和月亮泡1984~2016年的年度衛(wèi)星照片 (19)圖17 調查區(qū)域地形114米高的水面 (20)圖18 調查區(qū)域地形116米高的水面 (21)圖19 調查區(qū)域地形118米高的水面 (21)圖20 調查區(qū)域地形120米高的水面 (22)圖21 調查區(qū)域地形122米高的水面 (23)圖22 調查區(qū)域地形124米高的水面 (23)圖23 調查區(qū)域地形126米高的水面 (24)圖24 調查區(qū)域地形128米高的水面 (24)圖25 調查區(qū)域地形130米高的水面 (25)圖26 調查區(qū)域地形132米高的水面 (25)圖27 調查區(qū)域地形134米高的水面 (26)圖28 調查區(qū)域地形136米高的水面 (26)圖29 調查區(qū)域地形138米高的水面 (27)圖30 調查區(qū)域地形140米高的水面 (27)圖31 調查區(qū)域地形142米高的水面 (28)圖32 調查區(qū)域地形144米高的水面 (28)圖33 調查區(qū)域地形146米高的水面 (29)圖34 調查區(qū)域地形148米高的水面 (29)圖35 調查區(qū)域地形150米高的水面 (30)圖36 調查區(qū)域地形152米高的水面 (30)圖37 調查區(qū)域地形154米高的水面 (31)圖38 調查區(qū)域地形156米高的水面 (31)圖39 調查區(qū)域地形158米高的水面 (32)圖40 調查范圍水系 (32)圖41 調查范圍水文分析圖(33)圖42 調查范圍水文等級化 (33)圖43 大安市境內土壤分布圖(34)圖44 調查區(qū)域土壤類型分布圖(36)圖45 調查區(qū)域巖石類型分布圖(38)圖46 剛犁過的壟溝 (41)圖47 小型塑料棚 (41)圖48 新荒泡南岸的鹽堿地和風力發(fā)電 (42)圖49 新荒泡南岸的鹽堿地 (42)圖50 用Google Earth和AutoCAD 準備調查用的衛(wèi)星圖(59)圖51 用已準備的衛(wèi)星圖為每個小組分配調查范圍 (59)圖52 調查為步行方式,人員間距50米 (60)圖53 系統(tǒng)采集中的10平方米的圈(1.8米半徑) (60)圖54 在標本袋上標注采集區(qū)編號 (61)圖55 在衛(wèi)星圖上繪制采集區(qū)的位置,用GPS獲得采集區(qū)的坐標 (61)圖56 填寫野外調查記錄表 (61)圖57 調查整理表 (62)圖58 新石器時代早期A104∶001-a陶片切片(縱向) (65)圖59 新石器時代早期A104∶001-a陶片切片(橫向) (65)圖60 新石器時代早期P086∶063 陶片切片 (66)圖61 新石器時代中期A098∶001 陶片切片 (67)圖62 新石器時代晚期A097∶001 陶片切片 (68)圖63 青銅時代早中期J198∶008 陶片切片 (69)圖64 漢書二期文化時期M126∶013 陶片切片 (70)圖65 標本記錄表 (71)圖66 調查區(qū)域與所有的采集區(qū) (73)圖67 各時期遺址數量統(tǒng)計示意圖(75)圖68 各時期遺址面積統(tǒng)計示意圖(75)圖69 各時期遺址的平均面積統(tǒng)計示意圖(76)圖70 遺址面積統(tǒng)計示意圖(77)圖71 土壤類型與遺址分布圖(78)圖72 遺址與巖石學信息分布圖(78)圖73 “位序-規(guī)?!狈▌t不同*線示意圖(80)圖74 調查范圍所有遺址*大面積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82)圖75 調查區(qū)域按等級劃分的遺址的*大面積分布圖(82)圖76 調查區(qū)域內按比例顯示的遺址*大面積分布圖(83)圖77 調查區(qū)域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模”示意圖(83)圖78 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分布圖(84)圖79 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30米 (84)圖80 調查區(qū)域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85)圖81 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分布圖(85)圖82 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8米 (86)圖83 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分布圖(86)圖84 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30米 (87)圖85 調查區(qū)域青銅時代早中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87)圖86 青銅時代早中期遺址分布圖(88)圖87 青銅時代早中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4米 (89)圖88 調查區(qū)域白金寶文化遺址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89)圖89 白金寶文化遺址分布圖(90)圖90 白金寶文化時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4米 (90)圖91 調查區(qū)域漢書二期文化遺址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91)圖92 漢書二期文化遺址分布圖(91)圖93 漢書二期文化時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4米 (92)圖94 調查區(qū)域魏晉隋唐時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模”示意圖(93)圖95 魏晉隋唐時期遺址分布圖(93)圖96 魏晉隋唐時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4米 (94)圖97 調查區(qū)域遼金時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模”示意圖(94)圖98 遼金時期遺址分布圖(95)圖99 遼金時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2米 (96)圖100 調查區(qū)域清末至民國時期遺址的“位序-規(guī)?!笔疽鈭D(96)圖101 清末至民國時期遺址分布圖(97)圖102 清末至民國時期遺址點,水面為海拔122米 (98)圖103 新石器時代早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0)圖104 新石器時代中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1)圖105 新石器時代晚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2)圖106 小拉哈文化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3)圖107 古城遺存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4)圖108 青銅時代早中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5)圖109 白金寶文化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6)圖110 漢書二期文化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07)圖111 漢書二期文化發(fā)現有紅衣陶的采集區(qū) (109)圖112 魏晉隋唐時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10)圖113 遼金時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11)圖114 清末至民國時期采集區(qū)的整體分布 (112)圖115 清末至民國時期發(fā)現有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