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001
1.1研究的必要性005
1.2研究意義006
1.3本書的組織結構009
第2章文獻綜述010
2.1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010
2.2詞語識別與聽覺啟動的理論028
2.3外語詞語內隱記憶研究037
2.4本章小結042
第3章研究方法043
3.1研究問題043
3.2研究框架043
3.3具體研究方法044
3.4本章小結069
第4章結果與分析071
4.1實驗一結果分析與討論071
4.2實驗二結果與分析076
4.3實驗三結果與分析080
4.4實驗四結果與分析086
4.5本章小結090
第5章討論092
5.1外語詞語聽覺內隱記憶中的語音特定性092
5.2加工水平對外語詞語聽覺內隱記憶的影響095
5.3呈現(xiàn)方式對外語詞語聽覺內隱記憶的影響100
5.4母語詞語和外語詞語加工中的聽覺啟動認知機制102
5.5總體討論104
5.6本章小結107
第6章結論108
6.1本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108
6.2本研究的啟示109
6.3本研究的不足和未來研究的重點112
6.4本章小結114
附錄115
附錄一實驗同意書115
附錄二實驗通告115
附錄三被試基本信息調查問卷116
附錄四實驗材料朗讀者調查問卷118
附錄五被試英語發(fā)音能力測試120
附錄六被試口語能力評分表120
附錄七實驗一實驗材料124
附錄八實驗一漢語詞語特征表125
附錄九實驗二實驗材料127
附錄十實驗二實驗材料特征表128
附錄十一實驗二目標詞語熟悉度問卷130
附錄十二實驗三實驗材料133
附錄十三實驗三目標詞語特征表134
附錄十四實驗三目標詞語熟悉度問卷137
附錄十五實驗三詞語聽取確認表139
附錄十六實驗三詞語音節(jié)數量判斷表140
附錄十七實驗三詞語意義判斷表141
附錄十八實驗四英語短文142
附錄十九實驗四目標詞語145
附錄二十實驗一和實驗四英語詞語特征表146
附錄二十一
實驗四英語短文難易度及目標詞語熟悉度調查表148
附錄二十二實驗一、實驗四目標詞語熟悉度問卷151
附錄二十三干擾任務: 計算題154
附錄二十四實驗一漢語詞語啟動量與被試的漢語、英語學習
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55
附錄二十五實驗一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被試漢語、英語學習
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56
附錄二十六實驗二英語學習者語音重復詞語啟動效應量與被試的
漢語、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圖158
附錄二十七實驗二英語母語者語音重復詞語啟動效應量與被試的
漢語、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圖159
附錄二十八實驗三基線組被試的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其漢語、
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61
附錄二十九實驗三淺加工組被試的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其
漢語、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62
附錄三十實驗三深加工組被試的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其漢語、
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64
附錄三十一實驗四孤立組被試的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其漢語、
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65
附錄三十二實驗四語篇組被試的英語詞語啟動效應量與其漢語、
英語學習經歷和各項能力之間的相關矩陣圖167
參考文獻169
表目錄
表目錄
表21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區(qū)別(基于Dew, Cabeza, 2010)
011
表31被試母語水平自我評價表045
表32被試外語學習經歷統(tǒng)計046
表33被試外語水平自我評價表047
表34被試口語能力測試結果047
表35被試口語能力測試項目得分情況048
表36實驗一、實驗二的被試情況049
表37實驗三基線組被試情況統(tǒng)計表050
表38實驗三淺加工組被試情況統(tǒng)計表050
表39實驗三深加工組被試情況統(tǒng)計表051
表310實驗三三組被試在各方面的差異情況052
表311實驗四孤立組和語篇組被試在各方面的差異情況053
表312實驗一重復詞語和未重復詞語的基本情況055
表313實驗二重復詞語和未重復詞語的基本情況056
表314實驗三重復詞語和未重復詞語的基本情況057
表315英語短文難易程度調查結果057
表316實驗四重復詞語和未重復詞語的基本情況058
表317實驗材料朗讀者情況059
表318實驗材料朗讀者發(fā)音能力自我評價060
表319各項實驗中目標詞語熟悉度調查的結果061
圖目錄
圖目錄
圖21詞群激活模型對“Elephant”的識別過程的解釋(本圖改編自
Jay, 2003)029
圖22修改版詞語產生器模型(Morton, Patterson, 1998)031
圖23TRACE模型的工作原理032
圖24詞語加工雙表征模型(本圖摘自Storkel, Morrisette, 2002)
033
圖25負責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的大腦區(qū)域圖(本圖摘自
Krupa, 2009)035
圖31本研究的研究框架044
圖32Eprime麥克風、反應盒和軟件CD064
圖33實驗程序的編寫方法064
圖34實驗的總體流程066
圖35實驗的具體流程067
圖36實驗數據在SPPS中的排列方法069
圖41實驗一被試對目標詞語的RT072
圖42實驗二被試對目標詞語的RT077
圖43實驗三被試對目標詞語的RT081
圖44實驗四被試對目標詞語的RT087
圖51本研究和Trofimovich(2003)研究中英語目標詞語RT的
對比情況097
圖52實驗三被試對英語重復詞語的RT與Trofimovich(2003)的
被試對西班牙語重復詞語的RT的對比情況098
圖53實驗四語篇組被試在詞語編碼與提取中的加工操作102
圖54實驗四孤立組被試在詞語編碼與提取中的加工操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