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惑者日記》:本子攤開著,紙張上文字親昵,我難抑內心悸動,翻開了他的日記……他是高明的誘惑者,誘惑手段異于常人。他絕頂聰明、不落俗套,在實施過程中十分克制。他知道如何引誘,卻又不淪為狹隘地占有;達到關系的頂點,卻在那一刻毫無預兆地抽身離去。他從未說過愛,也不對兩人關系做出任何宣示,這關系始終徒有象征,欠缺實質。他追求理想、純粹、高尚的愛,美的永恒。他說:“我追求的,是兩人真正為對方存在的永恒瞬間。” 這是克爾凱郭爾頗具實驗意味的虛構小說,采用日記及書信體,基于其自身經歷創(chuàng)作而成。近兩個世紀之后,它仍是針對“愛”的剖析之作,一部對“愛”這一母題探討得極為深刻的經典?!痘橐龅膶徝佬ЯΑ罚?ldquo;宣稱愛情是天堂而婚姻是地獄的人,可不僅僅是拜倫。” 無數人懼怕婚姻,認為它將腐蝕愛情的新鮮,在婚姻中人們會逐漸喪失初始的浪漫之愛。而克爾凱郭爾一反這種悲觀論調,列出有關婚姻的困惑,并深入探討婚姻與愛、初戀、宗教的關系,將婚姻提到一個超越世俗意義的價值高度,試圖拯救婚姻的美學聲望。“愛情不得不經歷眾多苦難,而人們這才能看出婚姻蘊含的深度、美和真理。”這不失為一本為“恐婚者”而備的解惑之書。《重復》:出版于1843 年,這本小冊子是克爾凱郭爾的一部假名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卻占有突出地位,因為它與其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他要借這部作品徹底解決與蕾琪娜·奧爾森(兩人曾訂婚,后克氏解除婚約)的痛苦關系,并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奮斗目標——“重復”。克爾凱郭爾以康斯坦丁·康斯坦提烏斯為假名,借由實驗者的角度反觀自身,虛構出一個年輕人為愛情所困的故事,并以書信體的形式,論證了哲學意義上 “重復”這一概念,從而回答了“重復是否可能,它有何價值,有什么東西在重復之時獲得或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