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之前的數百年間,繪畫有許多母題皆出自前圖繪時期及紋飾的傳統(tǒng),而且毫不避諱裝飾的效果。到了宋代,裝飾價值雖然仍在,但是已經退居寫實之后了;繪畫成為洞察自然界的具體展現。到了元代,這樣子的繪畫是再也不可能了。此時,一些比較積極的畫家奮力朝羅樾所謂的“超再現藝術”邁進。他們撇開早期所關心的課題,致力創(chuàng)新各種個人的、表現性的及思辨性的風格,這種風格隱含古意,卻不至于牽強。就元代的知識分子而言,繪畫成了一種修身養(yǎng)性和彼此溝通的工具,用羅樾的名言來說是一種人文鍛煉。——高居翰 元朝正值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中國早期與晚期繪畫的一大分野。業(yè)余文人畫家登上畫壇舞臺,從此改變了中國畫史的發(fā)展路徑,也引發(fā)了一場風格上的革命。他們與前人遺留下來的定型格式分道揚鑣,為的是具體表達情感與心緒,使山水畫成為表現自我的工具,形成了“隔江山色”的典型構景。本書為“中國古代晚期繪畫史”計劃的肇始之作,在結合畫家生平與畫作題材的基礎上,高居翰以更宏闊的視角探討各風格傳統(tǒng)或宗派的發(fā)展脈絡,進而觀察元代風格革命的本質,以及許多畫家的個人成就。 《隔江山色》是“高居翰作品系列”的第一種,也是高居翰所規(guī)劃的“晚期中國繪畫史”的肇始之作,初版于1976年,后續(xù)《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978)、《山外山:晚明繪畫》(1982)、《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1982)、《致用與娛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繪畫》(2010)等作品,共同構成了他對整個晚期中國繪畫史的“全局式”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