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2000萬字,共24卷。第1—4卷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卷為外文著述;第6—21卷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2—24卷為補編。各卷附珍貴歷史照片。本書為第15卷,收錄1958—1960年的竺可楨日記。在這三年中,竺可楨的新頭銜有: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國家大地圖集編纂委員會主任、歐美同學會主任委員。新獲得的學術榮譽有國際科學史學會會員和蘇聯(lián)地理學會外國會員。 兩次代表中國科學院走出國門,一次是赴莫斯科出席黑龍江資源開發(fā)會議并簽署中蘇合作總決議,一次是赴平壤簽訂中朝兩國科學院合作協(xié)定。還有一次是以全國科協(xié)副主席身份率團赴華沙參加第6次世界科協(xié)全會。 事有湊巧而并非出于刻意安排,本卷的這三年,在共和國歷史上是用“大躍進”來概括的。在躍進聲浪初現(xiàn)時,竺可楨也曾熱情地向地理學工作者做過“向地球進軍”的動員,而在實際工作中依然本其一貫之“求是”精神,真真正正在“腳踏實地”工作著。從日記中可以看出,這位老人的綿綿足跡留在了中國的邊遠荒僻地區(qū),到天山南北做綜合考察,到內蒙、寧夏、甘肅的沙漠地帶考察治沙工作,到川滇山區(qū)考察南水北調……奔波之余,還撰寫出他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論文《中國的亞熱帶》,判定了中國亞熱帶的北界和南界。 本卷日記中客觀地記下了他在“大躍進”年代的親見親聞:諸如農業(yè)高產田、大煉鋼鐵、大搞超聲波群眾運動,以及科學院各研究所爭相競提科研高指標和節(jié)日獻禮等場面,甚至在日記冊中連連粘貼有關于農業(yè)放“高產衛(wèi)星”的剪報資料。 然而,時入1960年秋冬之時,其日記文字中則透露出來舉國狂熱之后的種種悲哀:這位身任副部級高干的大科學家,在為國家大事奔忙外出時,竟然為“糧票”的入不抵出而犯愁;年底為記新一年的日記“買日記簿一本,紙作黃色,丑惡不堪”;老家東關鎮(zhèn)“至今無電燈,市上蕭條,米市街無米市,油車橋乏油車,魚市橋不賣魚……所以反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