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經濟中國經濟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

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

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

定 價:¥98.00

作 者: 高錫榮,溫平川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706386 出版時間: 2022-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81 字數:  

內容簡介

  《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針對科技主體和經濟主體的異質性差異,提出科技主體與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理論思想,將復雜的科技經濟融合問題具體化為科技、經濟主體跨界整合問題,探索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有效路徑。研究成果可應用于設計科技經濟深度融合路徑和激勵政策,指導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推進產學研合作進程。《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共四篇,第一篇為經濟主體跨界進入科技領域,探討企業(yè)從事基礎研究的驅動因素及作用機理;第二篇為科技主體跨界進入經濟領域,探討高等院校產教融合的驅動機制及影響因素;第三篇為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障礙破解,探討消除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障礙的機制與路徑;第四篇為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知識互補,探討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動態(tài)過程及驅動因子。

作者簡介

暫缺《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驅動機制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論 1
一、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基本概念 1
二、研究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學術意義 2
三、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總體模型 2
四、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研究架構 4
第一篇 經濟主體跨界進入科技領域: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機制
第一章 企業(yè)基礎研究的相關概念及研究基礎 7
第一節(jié) 概念背景 7
一、核心概念 7
二、研究背景 8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 9
一、相關研究綜述 9
二、對現有研究評價 11
三、企業(yè)從事基礎研究必要性 11
第二章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因素提煉 14
第一節(jié) 數據編碼過程與概念抽取 14
一、開放式編碼 14
二、軸心式編碼 15
三、選擇式編碼 16
四、飽和式檢驗 17
第二節(jié) 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提煉結果 17
一、發(fā)達國家擠壓模塊 18
二、社會輿論敦促模塊 18
三、強國戰(zhàn)略要求模塊 19
四、市場生存壓力模塊 20
五、企業(yè)責任擔當模塊 21
第三章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分層作用機制 23
第一節(jié) 解釋結構模型概述 23
一、結構分析的概念和意義 23
二、系統(tǒng)結構的基本表達方式 23
三、解釋結構模型的分析原理 23
第二節(jié)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作用結構分層 24
一、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確定 24
二、驅動因素矩陣表達 25
三、可達矩陣求解分析 26
四、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分層作用關系 29
第三節(jié)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模型構建 31
一、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的靜態(tài)驅動模型 31
二、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的動態(tài)演進模型 33
第四章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典型案例的驅動圖譜變異比較 37
第一節(jié)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典型案例選擇 37
第二節(jié) 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典型案例材料收集 37
第三節(jié) 中國中車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圖譜 38
一、中國中車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提煉 38
二、中國中車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圖譜刻畫 38
第四節(jié) 華為公司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圖譜 40
一、華為公司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提煉 40
二、華為公司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圖譜刻畫 40
第五節(jié) 谷歌公司基礎研究行為的驅動圖譜 42
一、谷歌公司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因素提煉 42
二、谷歌公司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圖譜刻畫 42
第六節(jié) 典型企業(yè)基礎研究行為驅動圖譜比較 43
第二篇 科技主體跨界進入經濟領域: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的驅動機制
第五章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的研究概述 47
第一節(jié) 現代化經濟體系下高校發(fā)展要求 47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時代內涵 47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建設意義 47
三、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高校進行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 48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48
一、研究意義 48
二、研究內容 49
三、創(chuàng)新點 49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50
一、研究方法 50
二、技術路線 50
第四節(jié) 相關概念及研究現狀 51
一、相關概念 51
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相關研究 53
三、對現有研究評價 56
第六章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影響因素提煉 57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57
一、研究思路 57
二、案例選擇 57
三、數據收集 58
四、數據編碼方法 58
第二節(jié) 數據編碼過程與結果 59
一、開放式編碼 59
二、軸心式編碼 60
三、選擇式編碼 60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影響因素分析 61
一、產教融合意愿培育維度 61
二、產教融合實踐探索維度 62
三、產教融合能力提升維度 63
四、產教融合環(huán)境營造維度 63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影響因素體系構建 64
第七章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 65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的影響因素頻次統(tǒng)計分析 65
一、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核心范疇顯示情況分析 65
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主范疇顯示情況分析 66
三、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副范疇顯示情況分析 67
四、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頻次匯總分析 69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的影響因素之間影響程度分析 71
一、模糊集-DEMATEL方法 71
二、模糊集-DEMATEL分析過程 72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77
第八章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演進路徑分析 78
第一節(jié) 華威大學產教融合階段劃分 78
一、產教融合意愿培育階段(1965~1980年) 78
二、產教融合實踐探索階段(1980~1995年) 79
三、產教融合能力提升階段(1995~2017年) 79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驅動機制分析 80
一、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意愿培育機制 81
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實踐探索機制 82
三、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能力提升機制 83
四、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環(huán)境營造機制 85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產教融合演進模型 86
第三篇 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障礙破解: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異質性障礙破解機制
第九章 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核心概念及研究基礎 89
第一節(jié) 概念背景 89
一、核心概念 89
二、研究背景 91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 92
一、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相關研究 92
二、同質化互補的相關研究 95
三、研究文獻的不足及改進方向 96
第十章 制約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異質性關鍵障礙 98
第一節(jié) 方法與數據 98
一、研究方法 98
二、文獻搜集 98
三、編碼提煉流程 99
四、產學研異質性關鍵障礙識別流程 99
第二節(jié) 障礙因素提煉 101
一、開放式編碼 101
二、軸心式編碼 101
三、選擇式編碼 102
第三節(jié) 障礙因素層級體系構建 103
一、產學研異質性障礙 103
二、產學研交互過程障礙 104
三、外部環(huán)境障礙 105
第四節(jié) 產學研異質性關鍵障礙識別 105
一、障礙因素間因果關系分析 105
二、產學研異質性關鍵障礙分析 107
第十一章 產學研異質性關鍵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 108
第一節(jié) 產學研同質化過程及*優(yōu)水平 108
一、產學研同質化過程解析 108
二、產學研同質化*優(yōu)水平分析 110
第二節(jié) 制度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 111
一、制度異質性障礙的形成機制分析 111
二、制度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分析 112
第三節(jié) 文化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 112
一、文化異質性障礙的形成機制分析 112
二、文化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分析 113
第四節(jié) 能力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 114
一、能力異質性障礙的形成機制分析 114
二、能力異質性障礙的同質化破解機制分析 115
第十二章 產學研同質化互補動態(tài)演化路徑 116
第一節(jié) 同質化驅動下的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過程 116
一、知識組織階段 117
二、知識融合階段 118
三、知識增殖階段 119
第二節(jié) 產學研同質化互補動態(tài)演化路徑模型 120
一、產學研知識庫顯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 120
二、產學研同質化互補動態(tài)演化路徑模型構建 121
第四篇 科技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知識互補:基于場域交互的產學研知識互補機制
第十三章 產學研知識互補核心概念及研究基礎 127
第一節(jié) 概念背景 127
一、核心概念 127
二、相關理論 130
三、研究背景 132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3
一、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相關研究 133
二、知識互補性的相關研究 134
三、產學研知識互補的相關研究 135
四、現有研究評述 136
第十四章 產學研知識互補理論架構 137
第一節(jié) 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基本要素 137
一、產學研知識互補的主體 137
二、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客體 138
三、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媒介 139
四、產學研知識互補的情境 140
第二節(jié) 產學研知識互補的目標 141
一、完成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141
二、促進組織自身發(fā)展 142
第三節(jié) 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場域交互模型 142
一、場中知識的維度劃分 142
二、產學研知識互補的場域交互模型 143
第十五章 基于場域交互的產學研知識互補動態(tài)演化過程 145
第一節(jié) 局部知識互補與整體知識互補 145
一、局部知識互補與微創(chuàng)新 145
二、整體知識互補與大創(chuàng)新 145
第二節(jié) 產學研局部知識互補演化過程 146
一、創(chuàng)新主體的知識狀態(tài) 146
二、產學研局部知識互補動態(tài)演化過程 146
第三節(jié) 產學研整體知識互補演化過程 147
一、BS生物演化模型 147
二、產學研整體知識互補動態(tài)演化過程 148
第四節(jié) 基于場域交互的產學研知識互補過程效應函數 149
一、局部知識互補過程效應函數 150
二、整體知識互補過程效應函數 152
第十六章 基于場域交互的產學研知識互補驅動因子分析 154
第一節(jié) 產學研知識互補的驅動因子提取 154
一、產學研知識互補的驅動模型 154
二、產學研知識互補的驅動因子 156
第二節(jié) BP-DEMATEL模型構建 157
一、BP-DEMATEL簡介 157
二、BP神經網絡運算 158
三、DEMATEL運算 160
第三節(jié) BP-DEMATEL模型應用 161
一、樣本選擇與測度 161
二、模型計算結果 163
三、基于BP-DEMATEL計算結果的驅動因子分析 166
第四節(jié) 產學研知識互補績效提升策略 169
一、聯盟主體策略 169
二、政府策略 170
參考文獻 17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