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晁福林1
緒論1
第一節(jié)封國問題在西周史研究中的價值1
一、 分封制與“商周之變”1
二、 徙封與西周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11
三、 封國政治地理結構—過程的三個塑造13
四、 封國研究的過程視角與分區(qū)方法15
第二節(jié)相關研究成果16
一、 傳統史學下的“封建”問題17
二、 現代史學下的“分封”問題19
第三節(jié)相關資料運用34
一、 文獻資料34
二、 考古材料37
第四節(jié)相關概念說明41
一、 “王畿”與“流動的王權”41
二、 “王都”與“采邑”47
三、 “姓”“族”與“人群”52
第一章于文有征: 西周封國徙封現象之確認55
第一節(jié)宜侯夨簋所載之“遷侯于宜”57
第二節(jié)邢侯簋所載之“邢侯服”60
第三節(jié)《閟宮》所載之“俾侯于東”64
第四節(jié)《崧高》所載之“于邑于謝”67
第五節(jié)徙封的過程性與制度性69第二章舊邦與新命: 東征前的封國地理格局73
第一節(jié)商代末年的政治地理區(qū)域74
一、 商王政事田獵區(qū)75
二、 晉南方國區(qū)77
三、 東方夷人區(qū)78
四、 黃河(西—南河)兩岸舊族區(qū)82
五、 周人關中故地88
第二節(jié)克商之役后武王對舊國族的褒封94
一、 沁陽田獵區(qū)96
二、 鄭州商遺民區(qū)102
三、 商丘舊族區(qū)105
四、 晉南方國區(qū)110
五、 東方夷人區(qū)114
第三節(jié)返回西土后武王的分封與經略121
一、 周人關中故地的封君情況121
二、 對晉南方國區(qū)的經略124
三、 對黃河(西—南河)兩岸舊族區(qū)的經略158
第四節(jié)東征前的封國地理格局161
一、 周人關中故地162
二、 安陽殷王族區(qū)163
三、 鄭州商遺民區(qū)165
四、 商丘舊族區(qū)165
五、 沁陽田獵區(qū)166
六、 晉南方國區(qū)168
七、 黃河(西—南河)兩岸舊族區(qū)169
八、 東方夷人區(qū)171第三章徙封: 成王以后封國地理的動態(tài)過程173
第一節(jié)政治意外重塑小東: 成康時期173
一、 三監(jiān)與叛亂前安陽殷王族區(qū)的政治狀態(tài)175
二、 三監(jiān)叛亂后小東地區(qū)的封國徙封與調整176
三、 成康政局與小東封國格局184
第二節(jié)大東新重地: 昭穆時期189
一、 東征后大東地區(qū)的政治地理格局190
二、 東征后大東地區(qū)的封國徙封與調整190
三、 昭穆政局與大東封國格局206
第三節(jié)畿南帛賄地: 懿孝夷時期210
一、 懿孝夷之前王畿以南的政治地理格局211
二、 王畿以南的封國徙封與調整211
三、 懿孝夷政局與畿南封國格局226
第四節(jié)南國是式: 宣幽時期233
一、 鄂(噩)侯御方之亂后的南方政治地理格局233
二、 南陽盆地的封國徙封與調整235
三、 宣幽政局與南陽盆地封國格局242
第四章異姓為后: 從徙封看西周王朝對封國的控制方式247
第一節(jié)西周封國血緣基礎上的分類原則與等級結構248
一、 宗盟所見同姓、異姓與庶姓封國252
二、 從葉家山M2子鼎看西周初年宗盟活動的場景
255
三、 《逸周書·王會》所見宗盟活動中的血親優(yōu)先原則
267
四、 宗盟流變與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280
第二節(jié)西周封國徙封地理特征的血緣類型282
一、 姬姓封國: 農業(yè)生產型282
二、 異姓封國: 交通節(jié)點型285
三、 庶姓封國: 資源供應型295
第三節(jié)西周封國政治中的血緣性與地緣性300
結語流域、區(qū)域與交通線: 西周政治地理結構—過程對中國歷史的
塑造304
附錄與附表332
附錄一晉南與鄂東豫西地區(qū)兩周時期的地名重名現象332
附錄二漢陽諸姬: 基于地理學的證偽——西周漢水流域的政治
面貌391
附錄三淮漢政治區(qū)域的形成與淮河作為南北政治分界線的起源
408
附錄四始封在廟與徙封在社: 西周封建的儀式問題433
附表一西周封國簡表443
附表二西周封國徙封表450
附表三西周庶姓封國表452
附表四西周中后期漢淮流域國家簡表455
附表五《左傳》重名地名表458
附表六《左傳》晉、楚地名表461
參考文獻481
插圖索引559
后記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