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視域下的天人之辨
一 中國哲學天人之辨的基本內涵
(一)中國哲學“天”的幾重意蘊
(二)中國哲學關于天人之辨的兩種思想傾向
二 儒家“天人合一”觀及其與道家、陰陽五行家“天人合一”觀的異同
(一)先秦儒家、道家和陰陽五行家“天人合一”觀的內涵差異
(二)儒學“天人合一”觀的流變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視域下的儒學“天人合一”觀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
(三)自然史、社會史與全部世界歷史
四 儒學“天人合一”觀的當代價值反思
(一)“天人合一”觀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啟示
(二)“天人合一”觀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三)“天人合一”觀對人自身平衡體建立的啟示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論視域下的知行之辨
一 中國哲學知行之辨概述
(一)知與行的概念
(二)中國哲學知行之辨的基本問題
二 儒學知行之辨的發(fā)展歷程
(一)先秦兩漢儒學的知行之辨
(二)宋明理學的知行之辨
(三)近代儒學的知行之辨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論視域下的儒學知行之辨主要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論中的知行目標指向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論中的知行關系
四 儒學知行之辨要旨及其所體現(xiàn)的儒學道德踐行精神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視域下的仇和之辨
一 中國哲學辯證法的早期發(fā)展與儒學辯證法的特色
(一)春秋時期的和同之辨——中國哲學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二)從孫子到老子再到莊子的辯證法思想——從經驗辯證法向概念辯證法的發(fā)展
(三)從《洪范》《月令》等陰陽五行家之書到《黃帝內經》的辯證法思想——秦漢時期對先秦諸子百家辯證法思想的融合
(四)從《易傳》到《中庸》的辯證法思想——儒學仇和之辨的逐漸形成
二 宋明理學的辯證法思想與仇和之辨
(一)張載辯證法思想與仇和之辨的正式提出
(二)朱熹辯證法思想對仇和之辨矛盾對立項認識的深化
(三)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對仇和之辨的總結提升
三 近代以來關于仇和之辨的討論
(一)馮友蘭關于仇和之辨的態(tài)度轉變
(二)張立文“和合學”對“和”的強調
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與仇和之辨
(一)仇和之辨的直觀性、經驗性
(二)仇和之辨的矛盾統(tǒng)一性偏向
(三)仇和之辨強烈的倫理色彩
五 儒學仇和之辨的當代價值與理論局限
(一)仇和之辨的當代價值
(二)仇和之辨的理論局限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道德觀視域下的義利之辨
一 先秦關于義、利的討論及儒學義利之辨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