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中國醫(yī)學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 針灸理論

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 針灸理論

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 針灸理論

定 價:¥188.00

作 者: 趙京生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707765 出版時間: 2022-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3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叢書”四個系列之一,包含《中醫(yī)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理論》《中藥方劑理論》《針灸理論》和《養(yǎng)生理論》五個分卷。《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通過全面研讀歷代代表性醫(yī)學論著,選取其中圍繞某一概念或命題,較為精要地進行論證、闡述和辨析,且學術觀點較為明確的章節(jié)或完整段落,按照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基本范疇進行分類;旨在全面展現(xiàn)中醫(yī)經典與歷代名家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觀點和獨到臨床體會,并對所選專論加以提要鉤玄,力求要點突出,以促進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應用?!吨嗅t(yī)學理論專論集成.針灸理論》為《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之“針灸理論”分卷?!吨嗅t(yī)學理論專論集成.針灸理論》選擇歷代針灸論著及相關著作中,闡釋針灸理論基本概念、重要命題的內容,將其納入經絡、腧穴、刺灸、針灸診治等4個范疇,并闡釋原文主旨?!吨嗅t(yī)學理論專論集成.針灸理論》內容兼顧系統(tǒng)性、代表性和說理性。

作者簡介

暫缺《中醫(yī)學理論專論集成 針灸理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總序
總前言
凡例
第一篇 經 絡
1 經絡總論 3
1.1 經絡循行與聯(lián)系 3
《靈樞》 脈度 3
《靈樞》 脈行逆順 3
張從正 十二經與八脈循行 4
楊繼洲 經絡迎隨 4
張介賓 經絡分布 4
高士宗 陰陽經脈循行分布 5
莫枚士 經絡循行描述 5
陸瘦燕、朱汝功 經脈交叉和交會的意義 6
李 鼎 標本、根結 6
1.2 經絡關系 7
《靈樞》 諸經脈皆上行頭面 7
《素問》 經脈表里 7
《素問》 三陰三陽之離合 8
《素問》 太陰陽明為表里論 8
《難經》 諸陽脈皆上行頭面 9
楊上善 經脈正別 9
楊上善 陰經以太陰為主 10
陳無擇 六經本脈體論 10
萬 全 八脈生十二經,經生絡 11
孫一奎 手足十二經配合臟腑之義 11
馬 蒔 經別之論 12
張介賓 經別之論 12
張介賓 臟腑經絡營衛(wèi)標本合論 13
翟 良 臟腑聯(lián)系分合詳說及足經起止 13
張志聰 經脈經別之論 14
張志聰 經別之論 15
王居易 十二經的互補、增效、協(xié)同 16
王居易 經別是本經臟腑自養(yǎng)系統(tǒng) 17
1.3 經絡特性 17
《靈樞》 十二經脈外合于十二經水 17
《靈樞》 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脈獨動不止 18
《靈樞》 沖任為經絡之海 19
楊上善 十二經脈比附十二水 19
張介賓 經脈猶江河 20
王可賢 任督為一身之綱領說 20
王可賢 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為一身之六合說 21
陸瘦燕、朱汝功 經水反映經脈氣血多少 21
李 鼎 八脈隸乎肝腎 22
1.4 經絡功能 22
《難經》 經脈行血氣而決死生 22
楊上善 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 23
《圣濟總錄》 經脈統(tǒng)論 23
何若愚 經絡氣血流注 24
劉完素 原脈論 24
滑 壽 手足陰陽流注 24
汪 機 經絡、經隧行氣血 25
楊 珣 經絡流注 26
李 梴 經絡之功 26
馬 蒔 五十營論 26
李中梓 脈為氣血之神 27
施 沛 經絡功能概說 27
張志聰 五十營 28
王宏翰 經絡之血運周身 28
李學川 論以寅時定為肺經 29
王清任 經絡是氣管、血管 29
唐容川 經脈為臟腑氣化之路徑 30
唐容川 經脈血脈論 31
葉 霖 經脈血氣論 32
葉 霖 脈中血氣論 32
葉 霖 臟腑經脈之血氣生死出入 33
王居易 經絡氣化概要 33
1.5 經絡病候 34
《素問》 足陽明病候 34
《難經》 手足三陰三陽氣絕候 34
張介賓 經脈是動病 35
張志聰 經脈與經脈病候 35
莫枚士 是動所生病說 37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經脈病候 37
李 鼎 六陽經不說主腑所生病 38
《針灸學》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 39
張 吉 經脈病的內在聯(lián)系 39
王居易 是動則病論 39
王居易 經絡的疲勞和紊亂 40
1.6 經絡運用 40
《靈樞》 經脈之用總綱 40
張仲景 經絡臟腑先后受病 41
楊上善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 41
竇 材 當明經絡 41
虞 摶 傷寒六經傳足不傳手 42
李 梴 經絡與六經傳變 42
李 梴 脈乃醫(yī)之首務 43
張三錫 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 43
馬 蒔 經絡之所當知 43
馬 蒔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 45
金一龍 凡病必明脈與經絡 45
方有執(zhí) 傷寒六經與經脈不同 45
翟 良 經絡統(tǒng)論 46
傅仁宇 需重目八廓之經絡 46
程國彭 傷寒六經與病邪傳變 46
王清任 經絡本衛(wèi)總管論 47
周學海 論六經、五臟不能強合 48
周學海 論三陰三陽之分野 49
周學海 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 50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十二經別 50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經絡學說在針灸與臨床各科中的運用 51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藥物歸經和引經報使問題 51
陸瘦燕、朱汝功 經絡學說的起源和針灸的關系 51
夏治平 六經分證與十二經關系 52
1.7 經絡與新學說 52
趙緝庵 針灸功效之新舊學說 52
承淡安 經絡腧穴與神經 53
蕭 雷 論神經系的組織和針灸的關系 54
2 十二經脈 56
2.1 肺手太陰之脈 56
《靈樞》 肺手太陰之脈 56
楊上善 手太陰脈 56
楊上善 肺脈論 57
馬 蒔 肺手太陰之脈 58
張介賓 手太陰脈 60
2.2 大腸手陽明之脈 60
《靈樞》 大腸手陽明之脈 60
楊上善 手陽明脈 61
馬 蒔 大腸手陽明之脈 62
張介賓 手陽明脈 62
2.3 胃足陽明之脈 63
《靈樞》 胃足陽明之脈 63
楊上善 足陽明脈 63
馬 蒔 胃足陽明之脈 64
張介賓 足陽明脈 65
2.4 脾足太陰之脈 66
《靈樞》 脾足太陰之脈 66
楊上善 足太陰脈 66
馬 蒔 脾足太陰之脈 67
2.5 心手少陰之脈 68
《靈樞》 心手少陰之脈 68
楊上善 手少陰脈 68
馬 蒔 心手少陰之脈 69
張介賓 手少陰脈 70
2.6 小腸手太陽之脈 70
《靈樞》 小腸手太陽之脈 70
楊上善 手太陽脈 70
2.7 膀胱足太陽之脈 71
《靈樞》 膀胱足太陽之脈 71
楊上善 足太陽脈 72
馬 蒔 膀胱足太陽之脈 72
2.8 腎足少陰之脈 73
《靈樞》 腎足少陰之脈 73
楊上善 足少陰脈 73
馬 蒔 腎足少陰之脈 74
張介賓 足少陰脈 75
2.9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76
《靈樞》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76
《難經》 心主脈由來 76
楊上善 手厥陰脈 76
張介賓 手厥陰脈 77
沈子祿、徐師曾 心包經之論 77
2.10 三焦手少陽之脈 78
《靈樞》 三焦手少陽之脈 78
楊上善 手少陽脈 78
施 沛 三焦經之論 79
2.11 膽足少陽之脈 79
《靈樞》 膽足少陽之脈 79
楊上善 足少陽脈 79
馬 蒔 膽足少陽之脈 80
2.12 肝足厥陰之脈 81
《靈樞》 肝足厥陰之脈 81
楊上善 足厥陰脈 82
張介賓 足厥陰脈 82
3 奇經八脈 84
《素問》 沖、任、督脈 84
《難經》 奇經八脈論 84
楊上善 督脈論 85
楊上善 任脈論 86
楊上善 沖脈論 86
《圣濟總錄》 奇經八脈論 87
滑 壽 奇經八脈論 88
李時珍 奇經八脈論 88
李時珍 沖脈循行論 89
李時珍 陰蹺脈循行論 89
馬 蒔 伏膂之脈論 90
張介賓 沖脈循行及生理 90
張介賓 蹺脈論 91
張志聰 論蹺脈 91
陳士鐸 論任督 92
寶 輝 蹺脈、維脈論 93
葉 霖 沖脈論 94
葉 霖 蹺脈論 94
承淡安 奇經八脈之研究 95
4 絡脈 96
《靈樞》 絡脈總論 96
《難經》 十五絡論 96
楊上善 絡脈論 97
楊上善 十五絡論 97
張介賓 絡脈論 98
張介賓 經脈絡脈論 98
張介賓 孫絡溪谷之論 100
張志聰 孫絡與大絡相通論 100
張志聰 血絡論 101
葉 霖 絡脈之論 101
5 其他 103
5.1 經筋 103
《靈樞》 經筋 103
楊上善 論經筋 105
張介賓 十二經筋結支別 106
張志聰 論手足之筋 106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十二經筋 107
夏治平 經絡與肌肉系統(tǒng)的關系 107
5.2 皮部 107
《素問》 皮部論 107
楊上善 絡脈皮部論 108
丹波元簡 皮部論 109
李 鼎 皮部 110
5.3 四海 111
《靈樞》 四海之論 111
楊上善 四海論 112
張介賓 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論 113
張介賓 胃為水谷之海 113
吳師機 腦為髓海論 114
王清任 腦髓論 114
唐容川 腦髓之論 115
焦順發(fā) 四海 115
5.4 氣街 116
《靈樞》 氣街之論 116
楊上善 氣街論 116
張介賓 氣街論 117
張志聰 標本氣街論 117
第二篇 腧 穴
1 腧穴總論 123
《靈樞》 節(jié)為神氣游行出入處 123
《素問》 氣穴論 123
孫思邈 孔穴名義 124
楊上善 氣穴三百六十五 124
張介賓 三百六十五穴 125
張介賓 少陰獨無腧 125
張介賓 腧穴與身形關系之論 125
張志聰 溪谷之會論 126
張志聰 氣穴論 126
馬繼興 經脈與經穴的關系 127
焦國瑞 穴點與穴區(qū)問題 127
陸瘦燕、朱汝功 經絡和腧穴的關系 128
楊醫(yī)亞 穴的定義 128
焦順發(fā) 針刺部位 129
盛燮蓀 從針法談腧穴 129
王居易 論腧穴 129
魏 稼 腧穴與刺灸部位 131
2 腧穴分類 132
2.1 經穴 132
《素問》 氣府論 132
孫思邈 明堂三人圖 133
滑 壽 脈氣所發(fā) 133
張介賓 氣府三百六十五 134
趙緝庵 辨經認穴 135
承淡安 關于刺針點 135
承淡安 刺激點與疾病 136
焦國瑞 經穴與奇穴問題 136
2.2 奇穴 137
楊繼洲 穴有奇正之論 137
《腧穴學》 論奇穴 138
2.3 反應點 138
王可賢 不定穴論 138
焦國瑞 固定穴與非固定穴問題 139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經絡穴位與壓痛點的關系 140
郭效宗 針灸有效點 140
田從豁 臨證點穴及尋找敏感點 141
2.4 耳穴 141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耳針療法問題 141
2.5 類穴 142
2.5.1 五輸穴 142
《靈樞》 臟腑所出皆在五輸 142
《靈樞》 五輸 142
《難經》 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 143
《難經》 井穴 144
《難經》 五輸穴所主 144
楊上善 五輸及原穴論 144
張介賓 五輸穴論 145
張介賓 井滎腧經合解 145
張志聰 五臟六腑之所出 146
2.5.2 下合穴 146
《靈樞》 合治內腑 146
楊上善 腑病合輸論 147
張介賓 手之三陽下合在足 147
2.5.3 原穴 147
《難經》 十二經原穴 147
2.5.4 俞募穴 148
《靈樞》 背俞穴法 148
《難經》 俞募穴 148
2.5.5 八脈交會穴 148
竇漢卿 論交經八會穴 148
高 武 針刺擔截法之論 149
高 武 八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