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135.00
作 者: | 張宗友 著 |
出版社: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305247897 | 出版時間: | 2021-07-01 | 包裝: | 精裝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536 | 字數(shù): |
\n
前言
\n第一章 文獻足征的理想——論中國古代文獻傳承的內(nèi)在理路
\n一、文化典籍的劫難
\n(一)典籍劫難
\n(二)原因分析.
\n二、文獻足征的理想——論中國古代文獻傳承的內(nèi)在理路
\n(一)蘊植于古代文獻的文化內(nèi)驅(qū)力
\n(二)“人主之威”:歷代帝王建立的文獻整理與纂修傳統(tǒng)
\n(三)“學”、“仕”之間:知識群體傳承、生產(chǎn)文獻的使命自覺
\n第二章 劉向、歆父子與文獻傳承
\n一、劉向、歆父子領校群書
\n(一)劉向、歆父子校書的歷史、文化背景..
\n(二)劉向、歆父子校書歷程
\n(三)劉向、歆父子負責領校群書的原因
\n二、劉向、歆父子在文獻傳承方面的貢獻
\n(一)校理了存世典籍,使先秦以來的傳世文獻有了官方定本
\n(二)構建了儒術獨尊下的文獻體系
\n(三)奠定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傳統(tǒng)
\n第三章 目錄書寫與學術建構——以中古時期目錄類典籍為中心
\n中古時期目錄類典籍的研究價值
\n二、中古時期書目考
\n(一)三國書目
\n(二)兩晉書目
\n(三)南朝書目
\n(四)北朝書目
\n三、從六分到四分:中古目錄書寫與學術建構
\n(一)《晉中經(jīng)簿》的學術分類
\n(二)《七志》的學術分類
\n(三)《七錄》的學術分類
\n四、輯佚與重構:中古時期書目體制新探——以《晉中經(jīng)簿》解題問題為例
\n(一)引論:問題之提出
\n(二)學界既有研究之回顧
\n(三)《晉中經(jīng)簿》有無解題之新探
\n(四)《晉中經(jīng)簿》遺存文字之分析
\n(五)新出汲冢竹書書錄之分析
\n(六)新撰文章家集書錄之分析
\n(七)《晉中經(jīng)簿》解題內(nèi)容與體例之探討
\n(八)結論
\n第四章 “研幾探賾,窮極幽隱”:《隋書·經(jīng)籍志》與古代文獻傳承
\n《隋志》的編撰及其宗旨
\n《隋志》的編撰
\n(二)《隋志》的宗旨
\n二、《隋志》的著錄體系
\n三、《隋志》的分類源流
\n(一)《隋志》經(jīng)部源流
\n(二)《隋志》史部源流
\n(三)《隋志》子部源流
\n(四)《隋志》集部源流
\n四、《隋志》的類序系統(tǒng)
\n五、小結
\n第五章 儒學演進與文獻衍生——以四書類文獻為例
\n一、儒術獨尊語境下的《論語》《孟子》經(jīng)典化歷程
\n(一)《論語》的經(jīng)典化歷程
\n(二)《孟子》的經(jīng)典之路
\n二、儒學演進與“四書”的形成
\n三、四書類文獻的衍生與傳承
\n第六章 明清易代與文獻傳承——以朱彝尊、曹溶為例
\n一、明清易代與士人進退
\n二、朱彝尊與清初文獻傳承
\n(一)朱彝尊及其編撰、整理文獻之業(yè)績
\n(二)朱彝尊編撰、整理文獻之影響.
\n(三)朱彝尊文獻傳承成就諸因析論
\n三、曹溶與清初文獻傳承
\n(一)曹溶圖書交流活動
\n(二)曹溶與《明史》纂修
\n(三)曹溶與金石文獻的流通
\n(四)曹溶藏書的散佚與傳承
\n第七章 帝王意志與盛世修書——以清前期文化建構為中心(上)
\n一、清初御定經(jīng)解的經(jīng)典化與學術取向
\n(一)清初御定經(jīng)解之編纂
\n(二)尊奉程朱,經(jīng)筵日講:清初編纂御定經(jīng)解之歷史背景
\n(三)新經(jīng)典:御定經(jīng)解之歷史使命
\n(四)清初御定經(jīng)解之學術影響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