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特設“使徒保羅研究”專欄,意在推動學術界和讀書界對于保羅的深度理解和認知。隨后的“多樣性**研究”欄目收入觀點及方法互異的三篇文章:首先追蹤余蓮秀的學術名著《夏娃可憐的被遺棄的女兒們》,辨析作者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概念,針對將女性呈現(xiàn)為“惡的象征”的四篇**文本,著眼于古代以色列生產方式,深刻剖析出那些文本賴以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隨后,《(彌迦書)6:9-16的文類研究》對傳統(tǒng)形式批評學的**編撰觀發(fā)出質疑,主張**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律法傳統(tǒng)、先知傳統(tǒng)和智慧傳統(tǒng)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過程。末篇文章則以再現(xiàn)《***》22:1-14的繪畫作品為例,提出基督教與猶太教藝術家對“祭獻以撒”的詮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圍繞著“**漢譯與傳播”的話題,本輯推出兩篇“細究精研、以小見大”的論述。一篇從副文本視角考察了美國浸信會傳教士憐為仁的三部**漢譯本,另一篇則利用美國**公會檔案等史料,探究其首任駐華經理葛立克的**經營策略,揭示出美國**公會入華初期在分發(fā)**事工中呈現(xiàn)的務實之風。英國近代詩人彌爾頓以其改寫**元典的三大史詩《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而名垂史冊,以致沉思他再現(xiàn)**原型的經驗和技巧,成為后世學者津津樂道而長盛不衰的學術議題。本輯特意奉獻出兩篇這類作品,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