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方》又名《外臺秘要》,共四十卷,唐代王燾撰,是一部大型醫(yī)學方書。書名“外臺秘要”,《校正外臺秘要序》中說,外臺者,刺史之任,秘要者,秘密樞要之意。作者王燾(690年:756年)出身于名門望族,自幼體弱多病,長大后喜好醫(yī)術,曾在皇家藏書處“弘文館”任職二十余年,大量閱讀了唐代以前的醫(yī)學典籍,并做了詳盡的摘錄。后因故被貶職到房齡,遇赦后出任大寧太守,當地流行病盛行,百姓缺醫(yī)少藥,十有六七難逃一死,他便按隨身攜帶的經方為百姓治病,救人無數,自此便發(fā)憤編寫醫(yī)書,于752年編成《外臺秘要方》。在編纂過程中,作者博采群書,刪繁就簡,“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書中分科立病,以門別證,據證列方,條理清晰,便于查閱。全書共收載了方、論、法等6900多首,每處引文都標明書名或人名,使后之學者,皆知所出。《外臺秘要方》是繼孫思邈《千金方》之后的一部重要醫(yī)方著作,后代醫(yī)家認為“不觀《外臺》方,不讀《千金》論,則醫(yī)所見不廣,用藥不神”。 本次整理出版的《外臺秘要方》,以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經余居刊本為底本。整理過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為原則,對原書不刪節(jié),不改動。原書為繁體豎排,現改為簡體橫排,并加現代標點,以便讀者的閱讀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