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是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貼近生活,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其中原始歌謠標志著我國詩歌的起源,在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壯族歌謠·大新卷》是韋漢成譯審在大新縣“三套集成”編委會于一九八七年輯錄的資料本《大新縣歌謠集》的基礎上,經重新整理、選編、轉寫壯文、校譯、注解而成。全書共編注大新縣壯族歌謠307篇(首),大體展現(xiàn)了該縣壯族歌謠的全貌。 大新縣壯族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歌詩格式主要有七言“sei(詩)”、七言“gaz(加)”、七言“fwen(山歌)”、五言“fwen(山歌),以及“ndammo(喃麼)”等幾種,此外還有采茶調、詩抓調、花雞調、吟唱調、催魂調、童謠等等。《壯族歌謠·大新卷》內,這些格式俱有收錄。這些歌謠從多側面、多層次反映了近代或當代大新縣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風土人情、倫理道德及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tǒng),風格獨特,思想性和藝術性較強,都具有較高的語言、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