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和觀點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多智能系統(tǒng)的城市洪水風險的可接受度研究”(4107132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帶的氣候效應評估及其對策”(2010CB428506)、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城市災害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研究——以江蘇省為例”(40673045)、與日本關西大學土田昭司教授合作的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現代中國における大學生を中心とする若年層のリスク認知研究”(23530837)以及“中國における災害時パニックならびに災害時クレーズの発生要因についての研究”(18K03022[平成30年度基盤研究(C)])等國內外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或者來自受到項目資助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在此,也對以上組織、機構以及所有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中的大多觀點和內容,有的在由我們組織的學術研討會上交流過,有的在其他學術會議上報告過,都得到了眾多同仁的支持、指導和鼓勵。尤其令我們欣慰的是,在2015年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年會自由論壇——風險社會與彈性城市上,我們比較了“resilience”的眾多中文翻譯,結合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的既有知識體系,基于定性定量的系統(tǒng)綜合分析后,認為在規(guī)劃領域將其翻譯為“韌性”較好。之后,“韌性”的譯法也很快被地震、應急管理等領域所認可,進而進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在此以本書的出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關心、支持和陪伴,并期待今后能繼續(xù)得到大家的支持、鼓勵和批評指正!本書由筆者和何仲禹博士全面策劃、構思以及通讀全稿并校核,是對本團隊近80人(包括已經畢業(yè)的研究生)過往研究成果的階段性總結,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筆者、何仲禹博士、顧福妹博士三位導師的帶領下,十余年堅持不斷進行的每周團隊學術例會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除了每個章節(jié)末署名的團隊成員在三位老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了相關章節(jié)的資料整理外,沒有署名的其他成員也參與了平時的討論交流,貢獻了各自的聰明才智。在此,感謝本團隊所有成員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積極參與和辛勤付出!韌性理論既可以應用于自然災害應對,也可以在安全生產、公共衛(wèi)生以及社會安全等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由于本書的定位是對本團隊過往研究的一次系統(tǒng)梳理總結,而本團隊主要關注的領域是基于規(guī)劃視角的自然災害風險治理,因此,本書的重點是自然災害韌性,但也可以為其他領域的韌性研究提供參考。本書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部分是韌性理論與韌性城市概述,主要介紹韌性理論及其演變、韌性城市與城市韌性、城市韌性評估方法與應用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常用方法。第二部分是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城市研究與規(guī)劃,風險、人和空間是韌性城市研究的三個主要對象,因此本部分由自然災害——韌性城市面臨的主要沖擊、以人為本——韌性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城市空間——韌性城市規(guī)劃的物質對象等三章構成。第三部分是國內外韌性城市建設經驗,包括日本的韌性城市建設、西方的韌性城市建設、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現狀與展望等內容。本書中一些案例(如風險評估、韌性評估)成果形成于不同的年份,而韌性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在不斷發(fā)展,案例的具體情況也各不相同,在具體操作上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為了尊重歷史,也為了方便規(guī)劃實踐中的應用,在本書編撰過程中沒有硬性統(tǒng)一成一個框架、一個模型,但我們都給出了比較詳細的定義,以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韌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其中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我們拓展探索。黨和政府對韌性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寄予了厚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參考引用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著或科研成果,在書中都盡可能做了標注,但仍恐有掛一漏萬之處,如有遺漏,敬請告知我們,以便再版時補充完善。由于我們才疏學淺,書中一定存在一些疏漏與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