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工作、譴責怠惰的大環(huán)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卻并不健康快樂,在追求優(yōu)質生活品質的同時,失去了生活。 ——我們可以停下來嗎?我們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體內,以至于我們不能讓自己聽到,甚至很難去想象一個叫停的聲音。 ——我們要停下來了。在度過漫長的一天,經歷過工作的高壓熔爐,我們都聽到了一個低沉的聲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嗎?” 倫敦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學家喬希·科恩在本書中和我們探討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與樂趣,他發(fā)現(xiàn)當生活陷入僵局,“無所事事”竟成了一種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這樣的方式,也貫穿了安迪·沃霍爾、奧遜·威爾斯、艾米莉·狄金森、大衛(wèi)·華萊士等文學藝術家們“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將惰性分為四個類型:疲憊、懶惰、白日做夢、游手好閑。通過個人經歷和他咨詢室里的故事,帶我們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處世法則下,蘊含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