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的唱腔板式與河南梆子可說是同源而異流,分為“頭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類。伴奏樂器有大鐃、大镲、尖子號、大弦、二弦、三弦、梆子、笙、嗩吶等。豫北民間流傳著“四大扇、兩桿號,一聽就是大平調”的諺語,“四大扇”是指大平調樂器中有兩對大鐃和大鈸,直徑有一尺多長,“兩桿號”就是兩根五尺多長的“尖子號”。大平調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劇目,據統計約有600余出,現保留下來的只有200余出,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目有180余A,其內容大多取材于《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包公案》《大紅袍》等歷史小說,角色多以生(紅臉)、凈(黑臉)的“袍帶戲”為主,反映民間生活的故事戲較少。就角色行當而論,以生角為主的戲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等;以凈角為主的戲有《戰(zhàn)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等。大平調的唱腔發(fā)聲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也叫謳腔)。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精中見細,剛中有柔,深受群眾喜愛?!洞笃秸{·目連戲》書稿洗盡鉛華,平易樸實,簡略通達,史實確鑿,論述精當,堪稱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