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不再只癡迷于演員、運動員、音樂家和作家。對于任何選擇專注于激勵和培養(yǎng)真正粉絲的企業(yè)或非營利組織來說,粉絲都是企業(yè)騰飛的強勁燃料,如熱衷于環(huán)?;蚋呖萍几拍畹娜?,對于特斯拉、蔚來汽車的狂熱;如對抖音愛不釋手的90后,使網紅博主李佳琪成為名副其實的“斷貨王”。 世界上*強大的營銷力量不是社交媒體、電子郵件爆炸、搜索廣告,甚至不是YouTube視頻前15秒的廣告,而是粉絲的力量。 戴維·米爾曼·斯科特和他的女兒瑞可是出生于兩個時代,擁有不同經歷的專家。戴維是嬰兒潮一代的商業(yè)戰(zhàn)略家,瑞可是千禧一代的醫(yī)科學生。但兩人都注意到,他們曾經對“感恩至死”樂隊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產生的那種熱情,現在已經擴展到了各種公司和組織。因此,他們一起探討了一個大問題:為什么有些品牌,即使是在汽車保險和企業(yè)軟件等被認為枯燥乏味的領域,不僅能吸引顧客,而且能吸引狂熱的粉絲。 關鍵在于他們所構建的概念“粉絲效應”(Fanocracy)。后綴“ocracy”來自希臘語“kratos”,意為“rule”(管理、統(tǒng)治),在流行文化和學術界中都有使用,意指由某一類人或根據某一特定原則建立的組織。“粉絲效應”是一種由粉絲定義的文化,這就是我們在當今世界所看到的,組織會把粉絲的需求和愿望放在首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更重視人的作用,而不是過多的關注產品的時代。 “粉絲效應”首先會使企業(yè)關注一些無形的東西,比如社區(qū)、共享和樂趣,而不是從每一次互動中榨取每一分錢,這可能會讓人感到害怕。但那些運用“粉絲效應”策略的人更有可能主導他們的用戶/消費者。將粉絲變成顧客,將顧客變成粉絲。除了經濟上的好處,“粉絲效應”還為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快樂和靈感。 本書提供了多個例子,包括: ·一家沖浪板制造商邀請客戶來到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展示其專有的生產流程。 ·一家內衣初創(chuàng)公司倡導“人們大膽地生活”。(是的,沒錯,是內衣公司。) ·一位少年把雞蛋(最終商品)變成了一個獨特而令人愉快的品牌。 ·一個非營利組織與音樂人緊密合作,鼓勵其歌迷注冊和投票。 ·一家電池公司通過在自然災害期間贈送產品來贏得客戶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