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它既是教育機構,又是學術研究和交流之地。福建的書院教育始于唐,興盛于宋,繁榮于明,鼎盛于清,在清末轉向官化學堂。福建書院在宋、明、清時期作為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學的發(fā)源和傳播之處在中國書院史上有其鮮明的特點。據《八閩通志》《福建通志》及各地方志等相關史料記載,據不完全統(tǒng)計,福建從唐至清共建書院789所,以宋、明、清三朝居多,尤其是宋代,書院的建設多為朱熹傳播理學之所,彰顯了福建書院在理學和閩學傳播的重要地位。致用書院是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之一,建于同治葵酉年(1873),由時任福建巡撫的王凱泰于1871年奏設,1873年7月建成。初在西湖書院內設致用堂,在王凱泰的《致用堂記》中說明了創(chuàng)建致用堂的目的和教學宗旨,“集多士講學,其中課以經解、策論,并訂章程以垂永久參酌……榜其堂曰致用崇實學也”。在以八股科舉教育為主流教育的我國古代書院,致用書院的誕生無疑是一股清流,打破了古代書院教育的陳規(guī),以實學為基本,強調以“明體達用之學”“舉經義治世以教人” 奮志修學,實事求是,以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致用書院歷時三十三年,教育成就斐然,培養(yǎng)的生徒有著名的翻譯家林紓、中醫(yī)泰斗力鈞、出版家高夢旦、北京大學第四任校長張亨嘉、同光體“閩派”詩人何振岱、船政大臣沈翊清等。致用書院的遺存文獻反映了致用書院教育的理念、教學的規(guī)章、培養(yǎng)水平等。福建清代致用書院的課藝總集是致用書院的重要遺存文獻之一,含《致用書院前集》(八卷)和《致用書院文集》(十七卷),由致用書院第三任山長謝章鋌匯編,在《致用書院文集序》中,詳細說明了《致用書院文集》刊刻的緣由:“巡撫寶應王文勤公創(chuàng)致用書院將三十年,而課藝未出,無以考肄業(yè)之進退,予丁亥受聘主講,乃按年份刻為一卷”。目前,除光緒庚子年(1900光緒二十六年)卷無處可考外,其余十六卷均完整地保存下來,共刊刻課藝1073篇,《致用書院前集》收文章272篇;《致用書院文集》收文章801篇?!吨掠脮何募酚扇鲗W院圖書館收集整理編輯,將原《致用書院前集》(八卷)全文,《致用書院文集》其中十三卷全文,三卷目錄影印出版,并附有篇名索引和作者索引。從書中可目睹大師們當學生時期的課作,也可作為研究晚清福建書院教育特點的史料,同時也是清代西學東漸時期,福建書院學子們學術思想的體現。期待以此書為始,中國古代書院更多的原始文獻能夠與讀者見面,揭開古人讀書致仕、修齊治平的面紗,給予我們的后生更多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