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一個充滿神奇經歷的名字。它起于西安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南越天山南北,深人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滇黔進入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它是世界上線路長、歷時久、影響深的貿易通道,聯絡著四大文明古國,對世界古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所經地域涵蓋今天中國的中西部各省區(qū)。海路開通后,今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和廣西北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后的重要補充。從絲綢之路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的程度來講,出西安或洛陽,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進入中亞的沙漠綠洲線為重要。它是漢、唐封建社會強盛時的標志。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通道,也是一條聯絡世界各國的友誼之路,一條融合世界文明的文化之路,一條體現世界各民族相互團結、融合的民族之路。這條以中國絲綢為媒介的貿易通道,在公元1877年被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易u稱為“絲綢之路”,從此,“絲綢之路”的傳奇般的身姿、詩意般的畫面定格在世人的腦海中。一百多年來,絲綢之路成為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宗教、地理、醫(yī)藥、文學等各類學者前赴后繼、不斷探索的樂土,一大批成果先后面世,“絲綢之路學”成為世界性的“顯學”,與“敦煌學”并駕齊驅,成為世人矚目的文化現象。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上中國實施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給古老的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也必將給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和建立和諧世界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做出更大的貢獻。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線,它的博大精深、開放包容在世界交通史上無出其右;它的團結紐帶作用在中華民族史上更是功不可沒。當我們駐足于古絲綢之路大小石窟寺壁畫前,尋找已消失的世界古文明痕跡的時候,是否對碩果僅存的中國古文明產生一種敬畏呢?是否對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榮、從衰落到復興產生一絲興趣呢!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技術。大約在商周時期中原的絲綢已經開始西傳?!吨駮o年》中詳細記載了周穆王西巡昆侖丘,與西王母相會的過程,沿途饋贈的珍寶中就有大量的絲綢。出土文物也證明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中國的絲綢已傳到東歐、北非一帶。絲綢作為貴重物品,成為中原王朝饋贈部落酋長、建立關系的主要媒介,是權力和富有的象征。這時的絲綢之路是斷續(xù)存在的,物資流通是以接遞的方式進行的。戰(zhàn)國末到漢初,由于匈奴的阻隔,這種斷續(xù)接遞的存在方式也變得更為艱難。匈奴的居間角色,在與中原王朝的絲綢等物資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對匈奴的南下,秦漢王朝只能以修長城、據河為險、和親來加強防御,長期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經濟社會遭受重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