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1 研究現(xiàn)狀簡述
1.1.2 存在的主要問題
1.2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3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 區(qū)域構造演化
2.2 地層
2.3 構造
2.4 巖漿巖
3 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3.1 北西西向張性斷裂控制的礦床
3.1.1 大梁子鉛鋅礦床
3.1.2 天寶山鉛鋅礦床
3.2 北東向逆斷層控制的礦床
3.2.1 會澤鉛鋅礦床
3.2.2 毛坪鉛鋅礦床
3.3 北北東向褶皺控制的礦床
3.4 北西向逆斷層控制的礦床
3.4.1 杉樹林鉛鋅礦床
3.4.2 青山鉛鋅礦床
3.4.3 埡都鉛鋅礦床
3.4.4 天橋鉛鋅礦床
4 鉛鋅礦床成礦時代
4.1 樣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樣品采集
4.1.2 分析方法
4.2 分析結果
4.3 兩期成礦事件的確定
5 成礦流體性質及來源
5.1 成礦流體溫度及鹽度特征
5.1.1 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特征
5.1.2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
5.2 成礦流體成分特征
5.2.1 樣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結果
5.3 流體包裹體He-Ar同位素特征
5.3.1 樣品選擇及分析結果
5.3.2 He-Ar同位素的示蹤作用
6 礦床硫同位素特征
6.1 大梁子鉛鋅礦床硫同位素研究
6.1.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6.1.2 分析結果
6.2 會澤鉛鋅礦床硫同位素研究
6.2.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6.2.2 分析結果
6.3 毛坪鉛鋅礦床硫同位素研究
6.3.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6.3.2 分析結果
6.3.3 成礦流體溫度和總硫的估算
6.4 黔西北鉛鋅礦床硫同位素研究
6.4.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6.4.2 分析結果
6.4.3 成礦流體溫度和總硫的估算
7 川滇黔交界地區(qū)鉛鋅成礦作用分析
7.1 密西西比紀成礦作用
7.1.1 成礦構造背景
7.1.2 成礦物質來源與硫化物沉淀機制
7.2 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鉛鋅成礦作用
7.2.1 成礦構造背景
7.2.2 成礦物質來源與硫化物沉淀機制
8 結論及存在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