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是漢代(前206-220年)地下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件,是一種祭祀性的喪葬藝術。它產生于西漢初期,并在東漢中期以后達到鼎盛,隨著漢代的滅亡而消失。漢畫像石在當時社會上流行了近3個世紀之久,其豐富的內容,涵蓋了當時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全部,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稱之為雕刻在石頭上的“繡像的漢代史”。漢畫像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回答的是“生”與“死”這兩個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它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石為材,圖畫天地,將現實生活、儒家教義、歷史故事、神話幻想并陳共處,表達了漢代人對現實生活的眷戀,對未來世界的希冀,反映了漢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漢畫像石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代表,成為漢代藝術的精華,在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藝術豐碑。徐州地區(qū)作為兩漢楚國和彭城國統治的中心區(qū)域,經濟富庶、文化發(fā)達、自然條件較好,古汴水、泗水在這里交匯橫貫,土地肥沃,既有漁舟之便,又有灌溉之利,生產中除了使用鐵工具外,并不斷改進農具和提高耕作技術。與史書中記載的一樣,這片土地曾經是一派“人口殷盛”“谷米豐贍”的欣欣向榮景象,是漢代經濟非常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當時豪強貴族階層生時恣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后采用厚葬,加之敬畏鬼神,迷信之風甚盛,把自己所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豪族貴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階層也競相效仿。徐州盛產石灰?guī)r、青石,為營造漢畫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來源;因此,眾多的漢畫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帶興盛起來。徐州是全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所出土發(fā)掘的漢畫像石均集中于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陳列展出。徐州漢畫像石不單指現在的行政區(qū)域,從漢代的行政區(qū)域劃分來看,徐州刺史部統領了山東省大部分、江蘇省北部以及安徽省北部、河南省東部的一部分。從清代以來的行政區(qū)域劃分來看,除銅山、睢寧、豐縣、沛縣,邳州、新沂外,東海、贛榆、宿遷、蕭縣、碭山都曾屬于徐州,這些縣市都有漢畫像石發(fā)現。今天所說的徐州漢畫像石,大都限定在當今行政區(qū)域徐州的范圍內,我們在研究徐州漢畫像石時應該突破這種行政區(qū)域的限制,應以漢代的徐州行政區(qū)域研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