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左右人類命運,影響歷史進程。 后基因組時代到來,如何守住倫理與正義的底線。 人類基因組工程的前世今生。 寬廣的研究視野:基因組學+社會學+歷史學 ::::重磅推薦:沒有科技的人文是愚昧的,而沒有人文的科技則是冰冷的。作者以史喻今,悲天憫人,對人人基因組時代來臨之后、可能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是一部少有的人文科技作品。而在我來看,與其擔心因新技術帶來不平等,倒不如將其加速普及以消除不公,猶如當下中國新冠檢測和疫苗的公共衛(wèi)生行動,人人普惠方是正途。 ——尹燁,華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基因組學研究員珍妮·瑞爾丹對基因組學的未來潛力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她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探討了人類基因組的價值,認為人類DNA數據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原始資源:一種可以被量化為生物資本的商品。因此,后基因組學時代的特征在于,使用信息和知識作為貨幣,來構建“屬于公眾,且為公眾服務”的基因組學。 ——《自然》雜志珍妮·瑞爾丹寫作《后基因組時代》,歷經數十年實地考察,講出許多故事。這些故事展示了構成基因組學的技術、個人、機構、行業(yè)期望、各項試驗、各類企業(yè)、社區(qū)活動、反抗行為以及超乎人類極限的努力。整體來看,這本書是社會學作品的典范。具體、詳實、頗有細節(jié)感的故事被嵌入到一組組有力的論據中,揭示了基因工程不僅對所在領域、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有巨大影響。這不僅是一本關乎基因組學的書,也是關乎如何建立更好世界的書,更是關乎民主國家遭遇新興科技沖擊時、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理解”新興科技的書。 ——《新科學家》雜志在無窮無盡的基因組信息與數據泛濫的世界中,思考如何使“人”具有共同的含義,思考如何讓自己和他人周到地生活。我zui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將我們帶到舊金山第三街,從耀眼的新型精密儀器和制藥大樓,到一個主要為黑人和有色女性服務的封閉式生殖診所。良好的意圖、民主和自由的陳詞濫調以及漫山遍野的數字化,促成了資本化且急劇不平等的后基因組時代。這本書,用有見識的歷史眼光觀察現實,思索未來,同時揭示了基因組世界尚未固定、沒有完成、卻仍在塑形、仍然可以深思的可能性。 ——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著名社會學家,《賽博格宣言》起草人,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意識史系榮休教授,路德維克·弗萊克獎得主《后基因組時代》是對基因組學的倫理學路徑考察的一種美好期望。這種倫理學視角引發(fā)了廣泛討論,其中包括邊緣化群體(而非資本與權力擁有者)的經歷和興趣。 ——莎拉·理查森(Sarah S. Richardson),哈佛大學科學史和女性、性別與性研究教授,《性:在人類基因組中搜尋男人和女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