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美國穩(wěn)步演進的憲法史,中國幾經更迭的憲法史,看似是一筆“失敗的遺產”。但問題是,人們是否可以拋開歷史而理解現(xiàn)在?是否可以憑空制造出理想的憲制?所謂“失敗的遺產”難道不是妄想憑空制造出“美麗新世界”的產物嗎?拋開這筆“遺產”,人們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國憲制的本質以及構想未來憲制的可能方案? 中國憲制的發(fā)展必然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看似截然的斷裂,實則有內在的關聯(lián);未來中國的憲制更不可能拋棄與這筆“遺產”的歷史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只能從這筆“遺產”中生發(fā)出來。 本書旨在探究一個困擾中國人一百多年的問題,那就是“憲法何以中國”: ——為什么自清末以來,中國需要現(xiàn)代憲法這么一個西方舶來的“勞什子”? ——中國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憲法,以及憲法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 ——新中國憲法史一路磕磕絆絆,終于在以“八二憲法”為開端的改革憲法階段穩(wěn)固下來,但“八二憲法”是否仍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時代的大變革? ——既往的憲法史(的經驗教訓)是否足以讓國人據(jù)此設計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