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語言之后和對象化之前,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現象學訴求。在胡塞爾那里,它們代表了意識結構現象學與意識發(fā)生現象學的兩個總體走向:第1個走向意味著對感知、想象、圖像意識、符號意識等表象、判斷行為或“客體化行為”的描述分析,以及對愛恨、同情、羞惡等情感行為或“非客體化行為”的描述分析,還有對這種行為之間的結構的奠基關系的描述、分析和研究;而第二個走向則意味著對“客體化行為一非客體化行為”以及處在它們產生之前并導致它們產生的動機、欲求、本能、意愿等“前客體化行為”的說明分析,還有對這兩種意識活動(嚴格地說:一種是行為引發(fā)的意識活動,另一種是行為進行的意識活動)之間的發(fā)生的奠基關系的說明、分析和追蹤??梢杂煤麪柕男g語將前者稱作“橫意向性的現象學”,將后者稱作“縱意向性的現象學”。對它們的總體思考,構成本書第二、三部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