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指的是山茱萸還是吳茱萸?“青青園中葵”中的葵指的是什么?今蘭和古蘭是否一樣?田氏分家、畫荻教子、羯鼓催花的典故與植物關系如何?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創(chuàng)新。詩、詞、歌、賦等古典文學作品,承載了千百年的文化積淀,記錄了古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時至今日,依然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閱讀古典詩詞,常常能帶給我們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及情感觸動。中央電視臺于2016年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演播室比賽的形式,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引起了熱烈反響,并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此背景下,許多大中專院校、中學及小學也積極開展了學詩詞、背詩詞、賞詩詞的學習活動,營造了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濃郁氛圍。在浩瀚的詩詞海洋中,寫景的詩詞占有極大的比例,古代詩人常常借景烘托氣氛、營造意境或抒發(fā)感情。其中,常入景的便是各種植物。有直接描寫植物特征的,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或“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艷風吹膩粉開”;有描寫植物物候的,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也有借植物表達情感的,如“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或“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然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并沒有植物分類的概念,描述人詩的植物多數(shù)時候都是泛指,概括起來無非是“花花草草”。為了更好地講解詩詞的內容,理解詩詞的意境,將古詩詞中描述的植物與我們日常所能見到的植物有機地對應起來,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領域。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明林教授在此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嘗試。陳明林教授作為一名植物學工作者,常常為廣大師生解答關于古詩詞中的植物名實問題,在此過程中,澄清了許多關于植物身份的誤讀,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結合自己的植物分類學知識及文學修養(yǎng)的基礎上,進而編纂了《植物詩歌圖鑒圖集 花香四野,詩競芳華:詩歌植物圖鑒》一書。在《植物詩歌圖鑒圖集 花香四野,詩競芳華:詩歌植物圖鑒》中,作者對三百余首古詩詞中的植物文學意境進行了賞析,對其中的植物名稱進行了辨識,并分門別類進行了總結,為學習和賞析關于植物的古詩詞提供了一本難得的工具書。全書共計122篇,涉及相關植物三百余種,作者從植物分類學的角度對許多近緣種或相似種進行了形態(tài)學的比較,著重澄清了易于混淆的植物種類,因此該書也可作為常見植物分類的一部工具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有很多精美的植物圖片,絕大多數(shù)都是作者積二十年之功親自拍攝而來,直觀而形象,因此該書也是一本優(yōu)秀的植物攝影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