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編 道教圣地方山縣武當山
第一章 山西省方山縣武當山道教的初創(chuàng)
第一節(jié) 武當山的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夏禹治水呂梁
一、鯀治水無狀被殛羽山
二、介紹夏禹的古籍
三、夏禹治水自冀州始
四、夏禹治水呂梁山
第三節(jié) 夏禹封父鯀為北方水神玄武在方山縣武當山建玄天廟供奉
第四節(jié) 介休縣狐岐山源神廟與后土廟
一、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
二、晉陽湖畔停泊系舟之所——船窟村
三、祭祀大禹治水的狐岐山源神廟
四、祭祀姜太公先祖句龍的后土廟
第二章 方山縣武當山玄武道場的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武當山玄武道場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jié) 武當山太和宮
第三節(jié) 武當山的地理環(huán)境
第四節(jié) 武當山玄武道場的廟宇建筑
一、萬神廟
二、靈官廟
三、圣母廟
四、藥王廟
五、龍王廟
六、土地廟黑虎廟
七、青龍白虎廟
八、玄天崖
九、天壽井
十、喬松室
十一、玉皇大帝廟
十二、火神廟和三官廟
十三、明石牌坊
十四、三天門
十五、玄天大殿
第五節(jié) 西晉時方山縣的著名道士
一、涵谷子著《悟性窮原》
二、陳希夷祖師撰《河洛理數》
三、武當山印經處
第六節(jié) 方山縣武當山石樓縣殿山是帝王祭祀皇天后土的圣地
一、夏商二朝祭天武當山,祀地石樓山
二、周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樓山
三、漢文帝祭天渭陽,祀地汾陰(今萬榮縣)
四、漢武帝祭天長安甘泉宮,祀地石樓縣殿山
五、東漢祭天泰山,祀地石樓縣殿山
六、唐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樓縣殿山
七、宋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樓縣殿山
第七節(jié) 方山縣武當山的道教人士
第八節(jié) 明代張氏陵墓與方山縣武當山“太乙五行拳”傳人張三峰
一、地理位置
二、陵墻外設施
三、陵墻內建筑及墓碑
四、史志節(jié)錄
五、結論
第三章 方山縣武當山道教箴言
第四章 方山縣武當山道教音樂
第一節(jié) 武當山道教音樂歌詞
第二節(jié) 浮山縣龍角山慶唐觀道教經幢樂舞
第三節(jié) 浮山縣龍角山慶唐觀道樂道情傳四方
第五章 周穆王發(fā)展方山縣武當山玄武道場及其下院——柳林縣、臨縣、離石的道教
第一節(jié) 儒釋道三教薈萃——柳林縣孟門源神道院與南山靈泉寺
一、區(qū)劃沿革
二、地理環(huán)境
三、歷史背景
四、廟宇述略
五、得道高僧
六、考察結論
附錄一:《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
附錄二:《乾隆甲寅南山靈泉寺重修起造募緣序》
第二節(jié) 臨縣棗圪±達義居觀石窟
第三節(jié) 佛道合一的臨縣小甲頭正覺宮
一、歷史背景
二、正覺宮
三、西周古柏
四、正覺寺
第四節(jié) 離石縣寶峰山道觀
一、地理環(huán)境
二、道觀述略
三、人文景觀
四、歸化村名的來歷
附錄:《重修寶峰山碑記》
第五節(jié) 離石縣白馬仙洞
第六節(jié) 平遙縣清虛觀
第七節(jié) 陜西省佳縣白云仙觀
一、道路牌坊
二、五龍宮
三、四天門
四、玄武大殿建筑群
第六章 明成祖朱棣重修方山縣武當山玄武道場
第一節(jié) 燕王朱棣起兵奪取建文帝的皇位
一、燕王朱棣正式起兵
二、燕王朱棣南京稱帝
第二節(jié) 明成祖假托天命登皇位營建方山縣武當山道場
一、明成祖重修山西省方山縣武當山玄武道場
二、明成祖御駕方山縣武當山祭祀玄武大帝
第三節(jié) 湖北省均縣太和山真武道場與山西省方山縣武當山玄武道場名稱
一、湖北省均縣太和山真武道場的創(chuàng)建時間
二、湖北省均縣太和山真武道場與山西省方山縣武當山
第七章 離石縣三陽云鳳山道院
第一節(jié) 廟宇建筑
第二節(jié) 希夷祖師在三陽云鳳山
第八章 交口縣云夢山龍泉洞云峰觀
第一節(jié) 鬼谷先生在云夢山云峰觀得道升仙
第二節(jié) 聯(lián)橫與合縱的蘇秦和張儀
一、蘇秦聯(lián)橫與合縱事紀
二、張儀聯(lián)橫與合縱事紀
第三節(jié) 大軍事家孫臏與龐涓
第九章 中陽縣柏窳山龍泉觀
第一節(jié) 龍泉觀概述
一、龍泉觀的地理環(huán)境
二、龍泉觀的歷史背景
三、龍泉觀的創(chuàng)建時間
四、龍泉觀的道路
第二節(jié) 龍泉觀的建筑藝術
一、真武廟
二、昭濟圣母廟
三、介石山房
四、扶桑廟
五、老君廟
六、三官廟
七、玉皇廟
八、觀音閣
第三節(jié) 歷史名人
第二編 道學重要人物姜太公
第十章 姜太公的政績與《太極圖》對中國道學的貢獻
第一節(jié) 關于姜太公原籍的考證
一、姜太公是古冀州人
二、夏禹分封姜太公先祖句龍于呂梁山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