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收錄的文章包括圣經研究、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中國語境下的基督教研究等方面,我們依照這樣的內容分類并結合時間次序進行編排。其中有關圣經研究的文章只有兩篇,但有必要提一下圣經研究的重大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按照基督教的正統(tǒng)教義,圣經是神圣啟示的記錄,基督教神學應以圣經為依據論證基督教的信仰。然而,閱讀了這兩篇有關圣經文章的讀者會發(fā)現,圣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編撰起來的,且可以按照新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加以解釋。對圣經編撰過程的研究和經義的詮釋是圣經學的重要課題。西方的經學如同中國的經學一樣在古往今來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主宰著人生意義的認識和社會政治思想的大方向。希伯來圣經中的歷代志(以《撒母耳記》《列王紀》為主)有點像儒學經典中的春秋三傳。歷代志的作者稱為“文士”,是大衛(wèi)以來以色列王國所設立的官僚機構中的“史官”與“書記”,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有類似的機構設置和文士階層。歷代志的內容決非僅僅是史料,更重要的是帶有褒貶的“微言大義”,這在圣經中被視為上帝通過歷史所展示出來的神圣啟示的內容,在中國的儒家思想中被認為是天道和天理的體現。這樣的對歷史意義的闡發(fā)和人物功過的評價有的是當時的“史官”與“書記”本來就加上的,有的是在后來的編撰過程中添加上去的。圣經學的研究旨在闡發(fā)其中的思想意義和揭示它們實際發(fā)生的過程。那么如何對此加以研究呢?找出各種相關的文本,梳理它們演變的譜系,尋找它們共同的“底本”,再加上考察帶有時代烙印的文士階層的“集體意識”和為某種政治目的或信仰認同而編撰的思路。近代以來西方圣經學研究與圣經批判相結合,構成西方啟蒙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現當代它又與民族解放運動和對后殖民主義的批判相結合??梢姡ソ泴W決非一家之言,而是呈現出左與右、革新與保守的百家爭鳴的局面。有關基督教的神學與哲學的關系也同樣是豐富多彩的。在本輯收錄的諸多相關文章中能夠看出基督教神學與哲學的互相影響和歷史演變的過程。在《康德(萬物的終結)中的末日審判思想考辨》那篇文章中能夠看到,康德對基督教末日審判教義的理性詮釋在當時的保守派眼中是對基督教信仰的大逆不道的惡毒褻瀆,但在今天的某些接受了理性啟蒙的基督教神學家那里卻被視為對基督教倫理價值觀念之精髓的“抽象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