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材于作者于過去15年中從事的主要建筑理論研究,著眼于構建當代建筑研究的一種方法論,側重于建筑理論作為一種“媒體”的意義,并在設計教育/社會學/制圖學/實踐制度等等各種維度上,結合具體生動的個案予以充分展開,經過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而非匆匆寫就。本書涉及的研究在此前曾分別發(fā)表于各重要建筑理論學術期刊,并將包括在發(fā)表時限于篇幅體裁不能一一展示的珍貴圖片(大多數(shù)圖片為一手,可觀性強)。 本書既觸及了一些建筑師普遍關心的廣義的“設計手法”的名詞,牽涉到建筑學的本體性問題,比如建筑表皮(以及某些相關的構造理論)、建筑形象、建筑標準,也討論了另外一些對設計師相對陌生的術語,通常只是出現(xiàn)在藝術史的學科討論范圍內,比如“再現(xiàn)”“如畫”“展覽”。這些話題中有些有著非常明確的文化背景,比如只有在特定的跨文化語境中才會涉及的“異趣”(異國情調)、當代文化中的常見話題“奇觀”,但是,本書依然試圖強調它們內在的關聯(lián)性,指出某些概念不過是另一些在實踐中的延伸和發(fā)展,而不是先假定它們的“跨學科屬性”再試圖彌合其裂痕。也許,某些主題可以進一步落實為現(xiàn)實中存在的規(guī)范性的建筑概念,也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實踐門類,比如美術館/ 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歷史保護和歷史建筑改造、住宅建筑、城市設計、景觀設計……但是本書的讀者們最好不要試圖將它們簡單地裝進這些框框里去,就和我們不要刻意把某種建造理論歸類于只有建筑師才能欣賞的一種抽象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