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德文本縮寫索引
部分術語德漢對照表
第1章 鑒賞判斷的無興趣性
1.1 鑒賞判斷是感性的(§1)
1.1.1 ?sthetisch不應被譯為“審美的”
1.1.2 ?sthetisch應被譯為“感性的”
1.1.3 感性的、認識的與邏輯的
1.2 鑒賞愉悅是無興趣的(§2)
1.2.1 興趣、實存與概念
1.2.2 鑒賞愉悅是不帶興趣的
1.2.3 鑒賞愉悅是不產生興趣的
1.3 適意愉悅與興趣相結合(§3)
1.4 善的愉悅是有興趣的(§4)
1.4.1 有用性的愉悅帶有興趣,但不產生興趣
1.4.2 道德善的愉悅不帶興趣,但道德判斷產生興趣
1.4.3 完善性的愉悅不帶興趣,也不產生興趣
1.5 興趣與三種愉悅(§5)
第2章 鑒賞判斷的主觀普遍性
2.1 從無興趣性到主觀普遍性(§6-§7)
2.2 主觀普遍性的假定(§8)
2.2.1 感性的主觀普遍性
2.2.2 感性主觀普遍性的“假定”
2.3 自由和諧與鑒賞評判(§9)
2.3.1 愉悅與評判
2.3.2 Mittheilungsf?higkeit應被譯為“傳達機能”
2.3.3 普遍心靈狀態(tài):自由和諧
2.3.4 普遍傳達機能:鑒賞力
第3章 鑒賞判斷與主觀合目的性
3.1 形式性的合目的性與鑒賞判斷(§10-§11)
3.2 鑒賞判斷、合目的性與愉悅(§12)
3.3 鑒賞判斷、對象形式與主觀目的(§13-§14)
第4章 鑒賞判斷與客觀合目的性
4.1 鑒賞判斷不依賴完善性概念(§15)
4.2 依附美(§16) 75
4.2.1 康德對自由美與依附美的區(qū)分
4.2.2 依附美的“外在說”
4.2.3 依附美的“內在說”
4.2.4 依附美的“圖型說”
4.3 美的理想與表達德性的人(§17)
4.3.1 美的理想
4.3.2 感性基準理念
4.3.3 德性的表達
4.3.4 反思與拓展
第5章 鑒賞判斷的必然性與必然普遍性
5.1 鑒賞判斷的模態(tài)(§18)
5.2 共感與必然普遍性(§19-§22)
5.3 想象力的準-生產性(“總附釋一”)
5.4 反思:“美的分析論”的重構
第6章 數(shù)學崇高
6.1 從優(yōu)美到崇高(§23-§24)
6.2 對外延量的感性估量(§25)
6.3 感性統(tǒng)攝中的時間性張力(§26-§27) 1
6.4 量的絕對概念:想象力的最大值(§26-§27)
6.5 數(shù)學崇高感:消極愉悅(§26-§27)
6.6 拓展思考:尺度選擇與絕對小
第7章 力學崇高
第8章 鑒賞判斷的演繹論
第9章 鑒賞判斷的二律背反
第10章 美作為德性的象征
第11章 總結與拓展
參考文獻